APP下载

在校中职生严重流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措施

2014-04-17梁明骅吴悦双

科技视界 2014年22期
关键词:生源中职职业

梁明骅 吴悦双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 玉林 537000)

1 在校中职生大量流失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各中职学校对稳定在校生源虽然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学生流失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少则20%左右,多则超过50%,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1 受“读书无用”的思想影响

部分学生及其家长受到社会上“读书无用”的思想影响,认为不读书或没有文凭照样可以进厂打工,大学本科毕业生同样是当打工仔,而读几年中专要花一大笔钱,不如早点出去打工挣钱来得方便,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下,产生了弃学打工挣钱的想法和做法。

1.2 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

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兄弟姐妹多,交不起学习期间的学习生活费用,因此,产生辍学打工、挣钱送弟妹读书、减轻父母负担的念头而退学。

1.3 学生自身学习基础差的影响

学生由于自身学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学不会,作业不会做,一到考试便感到头痛、心烦、害怕,难以承受学习的压力,并逐渐产生厌学情绪,上课不专心听课,伏桌睡觉、看课外书、玩手机等,导致学习更加困难,形成学不懂,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从而更加剧了不想读书的想法而退学。

1.4 学校实验条件不足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由于学校实验条件不足和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把过多的时间用于枯燥无味的理论教学中,同时教学课程的编排不灵活,不合理,第一学期理论课安排过多,专业课少,且学生认为一进学校就应该学到很多的专业技术,而一个学期下来却学不到多少知识,因此而退学。

1.5 承受不了学校的严格管理

一些学生承受不了学校的严格管理而退学。由于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是免试入学,在初中时对自己要求就不那么严格,甚至有些学生从小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惯,来到中专后,过于严格的纪律约束,超越了自身的接受能力,加上老师对这些学生有恨铁不成钢的思想,由于过多的严厉批评和指责,使学生接受不了,产生了与其在学校受罪,不如离开学校到社会上去逍遥自在的逆反心理,而产生退学。

1.6 家长的单方硬求

学生本来就不想读书,是家长单方硬求学生读中专。因此,来到中专学校后无心学习,最终坚持不下,选择退学。

2 生源流失所产生的影响分析

上述种种原因,不管是何种原因造成学生流失,对学生、学校、社会都是一种潜在的不利因素,对学生、学校、社会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1 对学生个人的影响分析

对流失的学生个人而言,没有牢固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过硬的技术本领,走到社会很难适应新时代发展,影响到他们的终身需求,甚至极有可能会因此给他们带来发展无望、成才无门的失败感。如果让他们走向社会,无所事事,放任自流,他们就会难以控制自己,结交社会上的一些懒散青年,给社会造成危害,最终使他们在放任中成为社会的渣滓。

2.2 对学校的影响分析

对学校而言,失去一个学生就失去了一份信任。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不单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单向评价,更重要的是家长和学生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因此,作为职业学校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民心所向才是学校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如果把许多所谓的差生推向社会,从表面上看,学校是从严治校,但实际上对社会、对个人、对学校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是职教本身的无能,因此,如果不引起高度的重视,职业教育终将被社会所抛弃。

2.3 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对社会而言,学生流失现象与教育的最终目标相违背。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和性格。职业学校更是担负着提高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思想,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熟练技术操作工,担负着改造、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劳动者素质的神圣职责,不应该选择被教育者。对于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的弱势学生,如果不动脑筋、不花力气去教育去转化,而是简单地把他们推出校门,推向社会,这将不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还会增加失业的负担,加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现代化社会需要人人成才,工业化社会需要人人都能释放潜能,为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都市化社会更需要人人通过自我理智的调控来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明确生源流失带来的不利影响,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才是防止生源流失的根本。

3 防止生源流失的对策

我们要充分认识学生流失所造成的影响,加强对生源流失问题的研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杜绝生源流失现象的发生。

3.1 树立品牌意识,提高办学实力

职业学校在扩大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要通过内涵管理,提升办学质量,坚持不懈地强化品牌意识,努力创建名牌专业、名牌教师、名牌学校、名牌产业。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不断加大教学设施的建设投入,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熟练操作工和实用型人才。如果没有足够的教学所需的先进实验设备,学生的技能训练只能是纸上谈兵,或只停留在滞后于形势的技能训练中,这种培养方式,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操作技能水平,也不能使学生适应现代企业的需要。只有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新设备武装实验室,给学生创造技能操作训练的平台,掌握现代化设备操作的技术,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在学校创特色、学生有特长的办学过程中打造自己的品牌,使每个学生都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具备不同程度的特长。

3.2 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教育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于培养的是有一技之长的操作型、实用型、创业型人才,就因为这样,职业学校不应该选择适应教育的学生,而是如何选择适应学生的教育。因此,职业教育要在创新教育上下功夫,教师要树立创新的意识,要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努力提高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用丰富多彩的课堂知识、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留住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兴趣,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就会认定目标永不放弃。同时,学生的稳定与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学校通过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来赢得社会的认可,也是把学生留住的一个重要途径。

3.3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学校根据专业的特点,积极探索课程教学的多样化,为学生的技能操作和能力的锻炼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近年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的做法是在学生中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成立专业协会、课外专业实践小组、兴趣爱好班和各种社团组织等,让学生有事可做,学校还根据专业特点,独自与公司合作办产业,如畜牧兽医专业开办有动物医院;汽修专业与公司合作开办了汽车维修和汽车美容店;商贸财会专业引进公司联合开办超市,计算机、信息、网络专业开办了计算机工作室,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提高学习的兴趣,使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锻炼和提高。

3.4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办学的人才培养路子,提升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让学生看到就业的前景和个人的前途,安下心来搞好学习。

3.5 公司企业实行务工人员准入制

公司企业实行务工人员准入制,有利于中职生源的稳定。高技能、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益的前提。企业只有完善务工人员准入制度,才能保证全体务工人员的素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与此同时,中职学校的生源才会有保证,学生才能招得来,留得住,用得上。

3.6 强化奉献意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人们往往用“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蜡烛、是春蚕、是园丁”作为比喻,概括教师的内在心灵和外在形象。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要有奉献精神,要为学生奉献爱心,用关爱去感化学生,用感情留住每一位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还给学生一份自尊、增强学生一份自信,多给学生一份爱心,尤其是班主任应给学生心理上更多关注,一发现学生的情绪不对,则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对学生加以引导。老师的一言一行将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态度;作为班主任、教育工作者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挖掘转化后进生的突破口,把学生的闪光点作为学生发展的生长点,及时给学生以关爱和鼓励,使学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增强。因此,我们要有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学生无微不致的关心,满腔热忱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尽最大的努力,把中职学生流失率降到最低的限度,为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4 结语

解决中职学生流失问题,是一项多层面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企业、社会的共同关注和积极配合。如果我们职业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都能重视生源流失的现象,从根本上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明确办学的目标方向,以高度的责任感尽力挽救每一个流失的学生,学生流失的现象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职业教育将会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1]陈水生.职业教育研究[M].天津:《职业教育研究》出版社,2007,10.

猜你喜欢

生源中职职业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