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2014-04-17朱月秋
郝 雪 李 楠 朱月秋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8)
社会变迁、疾病年轻化及犯罪处罚等因素导致“缺损型家庭”日益增多。生活在这些家庭的学生,最有安全感、归属感和爱的家庭缺损,成长中最重要场所不健全,必然面临着亲情残缺或教养缺失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出现异常。为了更直接掌握“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现状,面向1015 名在校大学生开展了调查。抽取的数据中不同学院的“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在全部学生中占比例从5.33%到12.60%。
1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共性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但是出现的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共性。
1.1 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家庭
父母离开对孩子的打击巨大,他们不愿意面对,觉得自己的过去是不幸的,面对好朋友也不愿意提及家庭情况。这给最初的摸底统计工作带来一些困难,也不利于下一步的教育和干预。统计数据中体现,在将近百人的学院,由于人数少、了解程度高,统计上来的“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占比例最高。
1.2 不敢交往或在交往中敏感多疑、戒备心强
由于经历过最亲人的离散,他们害怕身边人离开或者背叛,缺乏安全感,有很强的戒备心理,无法轻易相信周围人。他们不愿意过多的被怜悯和同情,又希望和健全家庭的孩子一样得到理解和尊重,重重矛盾,自我压抑,孤独敏感。
1.3 容易将细小事情放大、容易冲动
家庭变故后,有时会钻牛角尖,产生一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无法克制,形成冲动倾向或强迫行为。尤其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体现在恋爱过程中,更多的依赖牵绊,而出现矛盾时,女生反应更激烈一些,甚至出现一些过激的言行。
1.4 人格发展不健全
情感发育过程中父母一方或双方教育缺位,再加上社会交往歧视造成的伤痛,使之情感淡薄,表现为自私、缺乏同情心、冷漠。“缺损型家庭”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缺失,经济上也会受到影响,对比健全家庭,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失落,如果在教育中未能正确引导,会影响到孩子。
2 影响“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
由于某些因素影响,“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着差异性。
2.1 家庭缺损时间
大学期间家庭结构缺损的学生占12.2%,这些学生除在事情发生一阶段情绪变动较大外,心理状况正常。这一方面得益于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对易发心理问题的关注,对重点时期的干预,另一方面也因为大学生身体和心理趋于成熟,人格基本健全,家庭结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不是颠覆性的。大学之前家庭结构缺损的占87.8%,基本是未成年前就生活成长在缺损型家庭中,家庭结构缺损时间越早,孩子受到影响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差。特别是从小父母双亡的孤儿,心理出现异常的比例极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异常,需要去心理咨询中心疏导。
2.2 家庭经济情况
统计中缺损型家庭学生97%都是经济困难学生。一方面说明父母是工薪阶层的情况下,只有一方抚养并支付大学教育费用很难,另一方面也说明缺损型家庭学生还是不愿意透露家庭情况(统计显示除经济困难学生外缺损型家庭学生仅占3%),而面对经济压力,渴望得到经济帮助,他们必须将家庭情况公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缺损型家庭学生心理带来压力。不同的家庭生活条件,个别“缺损型家庭”大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出现心理问题。
2.3 社会支持情况
71.43%“缺损型家庭”大学生与母亲生活,缺失父亲应该行使的关于责任担当的教育与示范,22.45%与父亲生活,缺乏母亲教育中表达的温柔与关爱,而6.12%为其他,缺失父母双方。作为社会人,社会支持好坏直接影响着“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千余名学生中有3 名孤儿。一人从小生活在直系亲属家,视为己出,家庭经济条件可以,除回避家庭情况外,其他方面无异常。一人大学时父母双方同时车祸遇难,除事故发生后一阶段,经过调整干预后无异常。而一名从小开始辗转在多个家属中的孤儿学生,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学校干预时得不到社会支持,出现了反复现象。
此外,性别,城乡等差异,也会有不同的心理状况。一般来说,女生比男生更敏感,农村因为聚集的生活,相对保守的观念,使“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较城市更严重。
3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3.1 社会因素的影响
虽然“缺损型家庭”的形成与其子女无关,但是社会上很多人还是无法把他们分开来看待,在接触中总是带有标签。也有一些人虽然在表面上是客气尊重的,但反对自己的子女与他们交朋友。这些或歧视或疏离的做法会给“缺损型家庭”的孩子带来不给的影响,特别是较小的孩子会受到暗示,形成自卑的心理。
3.2 家庭因素的影响
健全的家庭结构本身就是一个软环境,会给孩子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且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可或缺的。“缺损型家庭”中,特别是离异,犯罪等家庭中,孩子在父母身上接触到大量负面的东西,他们所受的正面教育被消耗,世界被颠覆,破坏过的心理世界重建是很困难的。
3.3 学校因素的影响
当前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普查及辅导员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安排学生骨干做帮扶工作。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还应该掌握度,更注重人文关怀,更注意保护隐私,不要让学校再成为带给“缺损型家庭”学生压力的又一个场所。特别是在一些资助和帮扶中要注意方法,考虑他们的自尊心。
3.4 学生自身原因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良好,有一些在家庭中支撑家长,在学校表现突出,阳光向上积极乐观。出现问题的学生其自身有一定的人格问题,不能正视现实,不愿意接受现实,一昧与他人对比,怨天尤人。这些学生正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和帮助的,通过我们的教育和引导,完善其人格中不健全的方面,是最根本的解决方法。
“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因在家庭,显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已经引起社会和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高度关注。通过对“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掌握“缺损型家庭”大学生的心态,找到其心理问题的原因,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为建立健全“缺损型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打下基础。
[1]《家庭结构缺损型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对策的研究》课题组.家庭结构缺损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九江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2):116.
[2]胡发辉.以人文关怀帮助家庭结构缺损的大学生健康成长[J].大家,201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