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内赤峰市手足口病疫情分析报告
2014-04-17贺向红陈冬立
贺向红 陈冬立
(赤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 赤峰 024000)
0 引言
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数是近五年来发病最少的年份,赤峰市自2009年达到发病高峰以来趋于平稳下降态势。虽然疫情发病高峰持续时间长,防控难度大,由于赤峰市各级行政部门各疾控机构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使疫情平稳下降。为今后更好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下面就赤峰市2009-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所以资料均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管理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
1.2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3年赤峰市全部手足口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疫情基本情况
赤峰市2009年手足口病发病4391 例,发病率94.92/10 万,全市传染病按病种排序,位居第一;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4875 例,发病率104.88/10 万,位居第一;2011年手足口病发病3145 例,发病率72.44/10 万,位居第一;2012年手足口病发病3297 例,发病率75.38/10 万,居第一;2013年手足口病发病2575 例,发病率59.32/10 万,位居第三。
2.2 地区分布
全市十二个旗县区均有病例发病。
2.3 时间分布近五年所有病例主要集中在6-7月、9-10月份,出现两个流行高峰。可能与六七月份,人群外出增多有直接关系。
2.4 性别和年龄分布
为1-5 岁男童和女童,且男女比例不均等,男童数量高于女童数量,在发病率中男性高于女性,综合实地采样和流病学调查显示,可能与男童与女童的卫生习惯、生活游戏习惯不同于直接关系。
2.5 职业分布
在2009-2013年中,可见幼托儿童及学生的手足口病发病率在人群中总体下降,其中学生的发病率低于幼托儿童;而散居儿童发病率总体在下降,但是下降速度较慢且呈不稳定分布趋势。综合分析幼托儿童及学生总体下降与集体生活较易监测和检测,预防措施易于推广执行,且在集体场所中,健康教育较易进行,群体行为接受性好有直接关系;而散居儿童则有监测检测及教育预防不理等诸多因素,故发病率呈波状,虽有下降,但下降并不稳定。
3 讨论
3.1 发病特点
①2009-2013年赤峰市手足口病疫情一直处于高发态势,前四年全年报告法定传染病发病率,居第一位;仅2013年居于第三位。②五年出现相同的发病高峰,两个流行高峰分别为6-7月份、9-10月份。③疫情波及范围广,散发与暴发并存,以散发为主。④所有病例男性多于女性。⑤病例以1-5 岁儿童为主。⑥病例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为主。
3.2 疫情分析
3.2.1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可反复感染发病。
3.2.2 成人大多为隐性感染,并可成为传染源感染他人,也是家庭聚集发病的主要原因。
3.2.3 手足口病为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易在人群密集场所发病,因此托幼机构、学校较易聚集发病。
3.2.4 目前无有效的疫苗,尚不能通过接种疫苗预防手足口病,致使手足口病不能通过被动免疫进行有效预防。
3.2.5 近几年我市进入手足口病高发年份,由于我市地域辽阔,交通发达,人口流动性大,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易在短时间造成流行,
3.2.6 自2008年5月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报告以来,随着手足口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就诊意识不断提高,也是发病人数居高不下的原因。
总之,近几年手足口病一直处于高发态势,对手足口病的防控还要常抓不懈。建议托幼机构、学校严格进行病例筛查防止聚集性疫情的发生;病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重症病例产生,同时避免聚集性疫情的发生;要不断宣传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提高农村牧区人群的防病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