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教学改进
2014-04-17朱婷
朱 婷
(扬州市翠岗中学,江苏 扬州 225002)
1 原课堂教学情况
1.1 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的编排,每一章在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内容结束后,总有一两节内容要涉及到本章主要内容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对于这些内容学生总是得过且过,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那与他们没有太多的联系,不感兴趣。为了扭转这种现象,让学生觉得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确是有用的,进而对物理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选择了“照相机和眼睛”“望远镜和显微镜”这两节内容作为尝试。
这两节课计划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整个内容主要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讲授课本上的内容,“眼睛的成像原理”、“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视力的矫正”、“望远镜”和“显微镜”,以视频和Flash动画配合讲解,“照相机”配以实物投影进行演示实验,“水滴显微镜”安排学生动手实验。第二环节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交流课前事先收集到的材料,这些材料是课本外有关透镜应用的例子。
1.2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进行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课前准备工作。学生以个人为单位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并提交给教师。教师审阅学生提交的内容,避免重复并进行整理,最后每组推选发言代表。在任务的驱动下,各小组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并且大部分同学都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
1.3 课堂教学实施结果
按教学的设计,师生双向活动进行了课本内容的讲授和学习,由于利用实验、视频资料以及Flash动画作为依托,学生的关注程度很高,领悟力也较好,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教学氛围好。第一环节顺利达到了预期设想的教学目标,但作为向课外内容拓展的第二环节却显得“苍白无力”,距预期的教学目标于千里之遥,大为缺憾。因为只有两个小组的代表上台进行了交流,内容较为简单,不够生动,学生明显地表现出意犹未尽。
2 课后反思
2.1 成功之处
这节课就采用的教学手段来讲,比较成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比教师用一支粉笔“滔滔不绝”的讲授更为有效、生动和直观。一些内容利用视频和Flash动画展示,从学生的课堂表现来看关注程度很高,因为计算机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图像、影像等等,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利用实物投影的演示实验更是让学生一目了然。在视力的矫正部分,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戴有近视眼睛,前面已经学过了透镜的辨别,所以学生很快就判断出了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从而使视网膜前方的像后移到视网膜上,比较容易的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次基础上再讲远视眼的形成和矫正就容易多了,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加上Flash动画的演示效果就更加形象生动了,而且从课后的作业反馈来看,这部分的教学是成功的。
第二环节的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查找资料、制作电子作品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事,比平时单一预习概念任务更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眼里这些工作已不再是平时的索然无味的预习学习,而是一种娱乐,在这种形式下同样能学习,同样能得到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充分表现出了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甚至在很多方面超出了教师对他们的要求,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2 失败的原因
在望远镜和显微镜这一块内容,要想使学生很清楚的知道伽利略望远镜和开普勒望远镜每一次成像性质以及最终的成像性质本身就比较困难,后来又加上显微镜的两次成像性质,更使学生原本就不清楚的知识更加模糊了。在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水滴显微镜这一部分,由于学生平时对显微镜接触不多,生物课上学过的调节显微镜的方法很多学生已经忘记了,现在让他们自己调节两个透镜的物距、像距来观察,很多学生不会调节物距、像距,所以导致组装显微镜失败了,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分析,失败的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策略出现问题。
2.3 理论学习中反思
首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灌输教学方式,要向探究、体验、互动的教学方式转化,教师不仅要授之于“鱼”,更应该授之于“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单地作出解答,而是指出进一步思考的路径,提供查找资料的方法,或者启发同伴们一起讨论,倡导交流、合作的精神。其次,教师不再是课堂中心。要改变过去全部由教师包揽教学的局面,应该多做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讨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品格。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在开放、充满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根据自己发展需要,自主选择、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让学生做真正的“主人”。再次,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给学生的活动留有充足的时间,搭建一个充分交流、讨论的平台。
3 改进后的课堂教学
3.1 改进措施
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在另一个班级上这节课时,我调整了教学设计。课前让学生去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以每小组准备好的资料作为基础,课堂仅仅作为交流、讨论的平台,让学生在汇报、交流和讨论中了解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望远镜和显微镜组成以及怎样成像。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并适时就有关问题进行点拨。另外,考虑到学生在课前自学的质量,在最后留了五分钟播放了我制作的课件,让学生很清楚的观察的两次成像特征以及最后的成像性质,加深正确知识的记忆,修正学生资料中的一些错误的知识点。
3.2 改进后教学效果
整节课学生的表现欲望很强烈。每组内容经过精心的准备后,汇报得大为精彩。其他同学也是争先恐后,跃跃欲试提出针对性的问题,学生之间形成了热烈的讨论氛围。教学过程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应变能力在课上也有了很好的锻炼,个别小组的代表能够沉着应答,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时,还能够及时向其他同学寻求帮助,共同来解答问题。说明了学生在教师布置任务后,确实是仔细研究了课本上的内容。显然,这节课的确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较好地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宗旨。
3.3 改进后再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把自己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得出正确结论,从而做到既教授给学生知识,同时让学生也学会进行探讨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要的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原先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无从谈起。把课堂教学的重点由重教法转为重学法、由教师的讲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学,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要做到这些,要求教师不只是精心备课,不只是关注怎样传授知识、怎样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设计教学,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转变角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延用这种教法,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只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块适合于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土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