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司之力 解应收账款困境之思考
2014-04-16罗亮梅
罗亮梅
摘要:在现代建筑行业施工市场,“僧多粥少”的现象比较突出,竞争越来越激烈,应收账款状况很不乐观。应收账款作为一个会计科目,它在公司财务报表上反映了一个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资产盈利能力的水平,如果企业应收账款高得惊人,则会威胁企业经济的健康运行。本文以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应收账款的管理现状,并分析其中原因所在,继而提出切合企业实际的应收账款对策,希望以此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以解决自身应收账款之困。
关键词:施工企业 应收账款 坏账 对策
所谓应收账款是客户应付的金额。企业拥有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已经出售产品或服务但仍未收取款项而形成的债权。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一般是应收工程款和代垫的运杂费、材料费等。应收账款如果不能及时收回或不能收回,不仅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会影响到资金周转和经营成果,加大企业筹措资金的财务成本,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更为严重的话,企业发展难以为继。
一、无边落木萧萧下, 应收账款滚滚来——现状及原因分析
以上这句诗来形容应收账款的现状,一点也不为过。以下是我司财务统计的近五年应收账款增幅、营业收入增幅以及毛利率等情况的数据(见表1)。
表1 某公司近五年应收账款增幅、营业收入增幅以及毛利率等情况
[账龄\&应收账款增幅(年化)\&营业收入增幅(年化)\&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比例\&毛利率\&2013年1-6月\&38%\&-3%\&58%\&6.8%\&2012年度\&11%\&12%\&52%\&6.9%\&2011年度\&51%\&25%\&60%\&7.1%\&2010年度\&15%\&22%\&48%\&8.2%\&2009年度及以下\&——\&——\&42%\&13.1%\&合计\&100%\&——\&——\&——\&]
从上表可以在营业收入增幅一般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增幅不断,同时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居高不下,一般认为可能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产经营资金严重不足,经营活动创造现金能力减弱;如此高额的逾期应收账款,大部分已经形成实际的呆账、坏账,却长期得不到处理,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运行中的一大顽症。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行业环境所迫。由于近几年本市建筑业市政工程“卖方市场”的局面形成,一个工程的招标十几家施工企业的激烈竞争,各企业只得同意建设单位提出的保证金和垫资等要求,加之部分建筑工程偏离规律的压价,已使施工企业既有垫资,又有被拖欠的风险。其实这也成为业内不成文的规矩,是造成建设方赊账的原因。工程款拖欠既具有整个建筑行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又具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和部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二是企业自身有薄弱环节。首先从自身战略角度来说,市场调研不充分以及对市场信息追踪不力,一味的将摊子铺得再大一点,忽视了自身的管理能力无法承受,难免会形成恶性循环。其次从财务角度来说,各种应收账款未积极及时清算和催收,也未定期与客户对账核实,没有做好如何计提坏账的准备等是自身的弱点。再次从法律角度来说,经营风险和拖欠垫资,以及合同纠纷的防范与控制等意识薄弱。最后带资投标垫资施工的形式,导致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抵御和缓解拖欠工程款风险的基础相当脆弱。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司应收账款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应收账款的持续增加无疑使企业出现隐性风险。困难是有的,办法也是有的,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表现出的意境一样,我们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减少应收账款的风险。
(一)完善公司的战略决策机制
“没办法,如果不垫资,建设方就不给工程做。全公司上下每个都在等饭吃,不接工程,公司和个人都得挨饿。可是接了工程,应收账款成了难题,自身实力也会被消耗,最终的结果也许会是慢性自杀。”
以上是所有建筑施工企业真实写照。应收账款的风险首先应靠自身的战略决策机制来落实。公司谁都不愿意被拖欠工程款,但良好的战略决策可以规避一定的风险。风险决策作为承揽工程决策的常态模式,摆在了企业高层面前。目前靠传统的人际关系、商业信誉等难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没有资金、技术、质量实力以及市场运作技巧等,是投不到工程的。在此前提下,我们要决策:接,还是不接?一方面不能一味迁就对方,另一方面不能赔本赚吆喝,于是要考虑毛利率如何?回款时效如何?风险评估如何?具体做法是: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微观市场信息搜集,对甲方的资信、工期、垫次、支付、违约责任、纠纷解决等条款的约定要认真研究,减少决策的短期性和盲目性。在风险决策已成为常态模式下,施工企业适当集权与合理分权是有必要的,集权可以提高效率和灵活应变能力,分权可以互相制约有利于风险控制。例如公司高层要站得高看得远,重大决策要有前瞻性并进行可行性论证与分析,同时要有一定的民主观决策观念,召集高、中层开会一起商榷,在收益与风险之间权衡:承担工程时既要重产值也要重效益。这样做另外的好处是,让中层和项目经理一起为企业出谋划策,实现在思想意识上经营风险共担。
(二)提高资金筹措和调控能力
首先,资金筹措方面,可以实现“走出去”与“走进来”的策略。走出去就是走建材、开发、施工、物业等上下游衔接之路,延长建筑施工的产业链,以摆脱对某项业务的过度依赖,增加“自我造血”功能。这也是公司转型的关键所在。走进来则是增长集体和个人的投资比例,广纳社会闲散资金,扩张自有资产规模与优化资本结构并举,增加流动资金的比重与总量。总之,如果加快整合步伐,以资产为纽带实施扩张,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可以解决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面,同时可以减少竞争对手,产生规模效益。
其次,资金调控方面,一方面改变资金高度分散的问题,由于我司下辖的施工点核算环节多,有限资金分散,花钱的口子多,势必造成效益流失。于是应从公司层面协调各项目的资金安排。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公司的成本管理,从源头的每个施工环节控制工时、材料、水电等消耗,与标准定额比较找差距来控制成本。
(三)采取合理的收账政策
首先,追踪应收账款账龄。一般而言,客户拖欠款项时间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呆、坏账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公司必须要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将应收账款编入账龄分析表,这样就可以清楚地获得关于应收账款的重要信息,努力想办法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率。
其次,建立应收账款清收责任制。一是加强财务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的核对,不要出现核算脱节,如果问题不能及时暴露,则会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二是针对应收账款管理中经常出现的状况,以制度的形式将债权责任明确下来,严格落实“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规范有关人员的行为。例如明确划分责任范围,对项目欠款尽可能地落实到两个层面,一是财务,另一是项目经理。他们需要对企业回款加强监督,经常做催账工作。财务要对坏账的产生做到提前预防,并通告相关业务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员,以便引起大家足够重视。对造成损失的个人或是相关部门应当给予相应的处罚。当然,对回款做出一定贡献的个人和部门,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即在绩效考核中体现出来。
二是完善施工资料管理制度,不允许因施工资料的问题而发生应收账款的延误。完善施工资料管理主要是以项目经理为主导,以资料员为主责,及时收集整理工程验收、变更、材料单价等签证资料,以保证应收账款合法有效,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难度,避免新的拖欠。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期望
应收账款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的现金流,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减少应收账款风险,解决应收账款的困境,以加快公司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随着行业自律,以及企业的自身努力,建筑行业一定会走向科学发展、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张淑军.房地产企业工程款拖欠问题的对策和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闻元.通信制造行业应收账款日常管理改进[D]山东:山东大学,2012
[3]任立宝.困扰建筑业发展的怪圈_对建筑企业工程款拖欠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J].中国统计.1996(174),14-17endprint
摘要:在现代建筑行业施工市场,“僧多粥少”的现象比较突出,竞争越来越激烈,应收账款状况很不乐观。应收账款作为一个会计科目,它在公司财务报表上反映了一个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资产盈利能力的水平,如果企业应收账款高得惊人,则会威胁企业经济的健康运行。本文以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应收账款的管理现状,并分析其中原因所在,继而提出切合企业实际的应收账款对策,希望以此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以解决自身应收账款之困。
关键词:施工企业 应收账款 坏账 对策
所谓应收账款是客户应付的金额。企业拥有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已经出售产品或服务但仍未收取款项而形成的债权。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一般是应收工程款和代垫的运杂费、材料费等。应收账款如果不能及时收回或不能收回,不仅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会影响到资金周转和经营成果,加大企业筹措资金的财务成本,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更为严重的话,企业发展难以为继。
一、无边落木萧萧下, 应收账款滚滚来——现状及原因分析
以上这句诗来形容应收账款的现状,一点也不为过。以下是我司财务统计的近五年应收账款增幅、营业收入增幅以及毛利率等情况的数据(见表1)。
表1 某公司近五年应收账款增幅、营业收入增幅以及毛利率等情况
[账龄\&应收账款增幅(年化)\&营业收入增幅(年化)\&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比例\&毛利率\&2013年1-6月\&38%\&-3%\&58%\&6.8%\&2012年度\&11%\&12%\&52%\&6.9%\&2011年度\&51%\&25%\&60%\&7.1%\&2010年度\&15%\&22%\&48%\&8.2%\&2009年度及以下\&——\&——\&42%\&13.1%\&合计\&100%\&——\&——\&——\&]
从上表可以在营业收入增幅一般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增幅不断,同时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居高不下,一般认为可能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产经营资金严重不足,经营活动创造现金能力减弱;如此高额的逾期应收账款,大部分已经形成实际的呆账、坏账,却长期得不到处理,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运行中的一大顽症。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行业环境所迫。由于近几年本市建筑业市政工程“卖方市场”的局面形成,一个工程的招标十几家施工企业的激烈竞争,各企业只得同意建设单位提出的保证金和垫资等要求,加之部分建筑工程偏离规律的压价,已使施工企业既有垫资,又有被拖欠的风险。其实这也成为业内不成文的规矩,是造成建设方赊账的原因。工程款拖欠既具有整个建筑行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又具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和部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二是企业自身有薄弱环节。首先从自身战略角度来说,市场调研不充分以及对市场信息追踪不力,一味的将摊子铺得再大一点,忽视了自身的管理能力无法承受,难免会形成恶性循环。其次从财务角度来说,各种应收账款未积极及时清算和催收,也未定期与客户对账核实,没有做好如何计提坏账的准备等是自身的弱点。再次从法律角度来说,经营风险和拖欠垫资,以及合同纠纷的防范与控制等意识薄弱。最后带资投标垫资施工的形式,导致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抵御和缓解拖欠工程款风险的基础相当脆弱。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司应收账款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应收账款的持续增加无疑使企业出现隐性风险。困难是有的,办法也是有的,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表现出的意境一样,我们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减少应收账款的风险。
(一)完善公司的战略决策机制
“没办法,如果不垫资,建设方就不给工程做。全公司上下每个都在等饭吃,不接工程,公司和个人都得挨饿。可是接了工程,应收账款成了难题,自身实力也会被消耗,最终的结果也许会是慢性自杀。”
以上是所有建筑施工企业真实写照。应收账款的风险首先应靠自身的战略决策机制来落实。公司谁都不愿意被拖欠工程款,但良好的战略决策可以规避一定的风险。风险决策作为承揽工程决策的常态模式,摆在了企业高层面前。目前靠传统的人际关系、商业信誉等难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没有资金、技术、质量实力以及市场运作技巧等,是投不到工程的。在此前提下,我们要决策:接,还是不接?一方面不能一味迁就对方,另一方面不能赔本赚吆喝,于是要考虑毛利率如何?回款时效如何?风险评估如何?具体做法是: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微观市场信息搜集,对甲方的资信、工期、垫次、支付、违约责任、纠纷解决等条款的约定要认真研究,减少决策的短期性和盲目性。在风险决策已成为常态模式下,施工企业适当集权与合理分权是有必要的,集权可以提高效率和灵活应变能力,分权可以互相制约有利于风险控制。例如公司高层要站得高看得远,重大决策要有前瞻性并进行可行性论证与分析,同时要有一定的民主观决策观念,召集高、中层开会一起商榷,在收益与风险之间权衡:承担工程时既要重产值也要重效益。这样做另外的好处是,让中层和项目经理一起为企业出谋划策,实现在思想意识上经营风险共担。
(二)提高资金筹措和调控能力
首先,资金筹措方面,可以实现“走出去”与“走进来”的策略。走出去就是走建材、开发、施工、物业等上下游衔接之路,延长建筑施工的产业链,以摆脱对某项业务的过度依赖,增加“自我造血”功能。这也是公司转型的关键所在。走进来则是增长集体和个人的投资比例,广纳社会闲散资金,扩张自有资产规模与优化资本结构并举,增加流动资金的比重与总量。总之,如果加快整合步伐,以资产为纽带实施扩张,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可以解决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面,同时可以减少竞争对手,产生规模效益。
其次,资金调控方面,一方面改变资金高度分散的问题,由于我司下辖的施工点核算环节多,有限资金分散,花钱的口子多,势必造成效益流失。于是应从公司层面协调各项目的资金安排。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公司的成本管理,从源头的每个施工环节控制工时、材料、水电等消耗,与标准定额比较找差距来控制成本。
(三)采取合理的收账政策
首先,追踪应收账款账龄。一般而言,客户拖欠款项时间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呆、坏账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公司必须要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将应收账款编入账龄分析表,这样就可以清楚地获得关于应收账款的重要信息,努力想办法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率。
其次,建立应收账款清收责任制。一是加强财务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的核对,不要出现核算脱节,如果问题不能及时暴露,则会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二是针对应收账款管理中经常出现的状况,以制度的形式将债权责任明确下来,严格落实“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规范有关人员的行为。例如明确划分责任范围,对项目欠款尽可能地落实到两个层面,一是财务,另一是项目经理。他们需要对企业回款加强监督,经常做催账工作。财务要对坏账的产生做到提前预防,并通告相关业务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员,以便引起大家足够重视。对造成损失的个人或是相关部门应当给予相应的处罚。当然,对回款做出一定贡献的个人和部门,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即在绩效考核中体现出来。
二是完善施工资料管理制度,不允许因施工资料的问题而发生应收账款的延误。完善施工资料管理主要是以项目经理为主导,以资料员为主责,及时收集整理工程验收、变更、材料单价等签证资料,以保证应收账款合法有效,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难度,避免新的拖欠。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期望
应收账款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的现金流,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减少应收账款风险,解决应收账款的困境,以加快公司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随着行业自律,以及企业的自身努力,建筑行业一定会走向科学发展、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张淑军.房地产企业工程款拖欠问题的对策和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闻元.通信制造行业应收账款日常管理改进[D]山东:山东大学,2012
[3]任立宝.困扰建筑业发展的怪圈_对建筑企业工程款拖欠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J].中国统计.1996(174),14-17endprint
摘要:在现代建筑行业施工市场,“僧多粥少”的现象比较突出,竞争越来越激烈,应收账款状况很不乐观。应收账款作为一个会计科目,它在公司财务报表上反映了一个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和资产盈利能力的水平,如果企业应收账款高得惊人,则会威胁企业经济的健康运行。本文以所在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应收账款的管理现状,并分析其中原因所在,继而提出切合企业实际的应收账款对策,希望以此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以解决自身应收账款之困。
关键词:施工企业 应收账款 坏账 对策
所谓应收账款是客户应付的金额。企业拥有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已经出售产品或服务但仍未收取款项而形成的债权。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一般是应收工程款和代垫的运杂费、材料费等。应收账款如果不能及时收回或不能收回,不仅影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会影响到资金周转和经营成果,加大企业筹措资金的财务成本,挤压企业的利润空间,更为严重的话,企业发展难以为继。
一、无边落木萧萧下, 应收账款滚滚来——现状及原因分析
以上这句诗来形容应收账款的现状,一点也不为过。以下是我司财务统计的近五年应收账款增幅、营业收入增幅以及毛利率等情况的数据(见表1)。
表1 某公司近五年应收账款增幅、营业收入增幅以及毛利率等情况
[账龄\&应收账款增幅(年化)\&营业收入增幅(年化)\&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比例\&毛利率\&2013年1-6月\&38%\&-3%\&58%\&6.8%\&2012年度\&11%\&12%\&52%\&6.9%\&2011年度\&51%\&25%\&60%\&7.1%\&2010年度\&15%\&22%\&48%\&8.2%\&2009年度及以下\&——\&——\&42%\&13.1%\&合计\&100%\&——\&——\&——\&]
从上表可以在营业收入增幅一般的情况下,应收账款增幅不断,同时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居高不下,一般认为可能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生产经营资金严重不足,经营活动创造现金能力减弱;如此高额的逾期应收账款,大部分已经形成实际的呆账、坏账,却长期得不到处理,已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成为企业运行中的一大顽症。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有两点:
一是行业环境所迫。由于近几年本市建筑业市政工程“卖方市场”的局面形成,一个工程的招标十几家施工企业的激烈竞争,各企业只得同意建设单位提出的保证金和垫资等要求,加之部分建筑工程偏离规律的压价,已使施工企业既有垫资,又有被拖欠的风险。其实这也成为业内不成文的规矩,是造成建设方赊账的原因。工程款拖欠既具有整个建筑行业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又具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和部门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二是企业自身有薄弱环节。首先从自身战略角度来说,市场调研不充分以及对市场信息追踪不力,一味的将摊子铺得再大一点,忽视了自身的管理能力无法承受,难免会形成恶性循环。其次从财务角度来说,各种应收账款未积极及时清算和催收,也未定期与客户对账核实,没有做好如何计提坏账的准备等是自身的弱点。再次从法律角度来说,经营风险和拖欠垫资,以及合同纠纷的防范与控制等意识薄弱。最后带资投标垫资施工的形式,导致流动资金严重不足,抵御和缓解拖欠工程款风险的基础相当脆弱。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公司应收账款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应收账款的持续增加无疑使企业出现隐性风险。困难是有的,办法也是有的,正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表现出的意境一样,我们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以期减少应收账款的风险。
(一)完善公司的战略决策机制
“没办法,如果不垫资,建设方就不给工程做。全公司上下每个都在等饭吃,不接工程,公司和个人都得挨饿。可是接了工程,应收账款成了难题,自身实力也会被消耗,最终的结果也许会是慢性自杀。”
以上是所有建筑施工企业真实写照。应收账款的风险首先应靠自身的战略决策机制来落实。公司谁都不愿意被拖欠工程款,但良好的战略决策可以规避一定的风险。风险决策作为承揽工程决策的常态模式,摆在了企业高层面前。目前靠传统的人际关系、商业信誉等难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性。没有资金、技术、质量实力以及市场运作技巧等,是投不到工程的。在此前提下,我们要决策:接,还是不接?一方面不能一味迁就对方,另一方面不能赔本赚吆喝,于是要考虑毛利率如何?回款时效如何?风险评估如何?具体做法是:需要相关部门做好微观市场信息搜集,对甲方的资信、工期、垫次、支付、违约责任、纠纷解决等条款的约定要认真研究,减少决策的短期性和盲目性。在风险决策已成为常态模式下,施工企业适当集权与合理分权是有必要的,集权可以提高效率和灵活应变能力,分权可以互相制约有利于风险控制。例如公司高层要站得高看得远,重大决策要有前瞻性并进行可行性论证与分析,同时要有一定的民主观决策观念,召集高、中层开会一起商榷,在收益与风险之间权衡:承担工程时既要重产值也要重效益。这样做另外的好处是,让中层和项目经理一起为企业出谋划策,实现在思想意识上经营风险共担。
(二)提高资金筹措和调控能力
首先,资金筹措方面,可以实现“走出去”与“走进来”的策略。走出去就是走建材、开发、施工、物业等上下游衔接之路,延长建筑施工的产业链,以摆脱对某项业务的过度依赖,增加“自我造血”功能。这也是公司转型的关键所在。走进来则是增长集体和个人的投资比例,广纳社会闲散资金,扩张自有资产规模与优化资本结构并举,增加流动资金的比重与总量。总之,如果加快整合步伐,以资产为纽带实施扩张,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还可以解决市场竞争力弱的局面,同时可以减少竞争对手,产生规模效益。
其次,资金调控方面,一方面改变资金高度分散的问题,由于我司下辖的施工点核算环节多,有限资金分散,花钱的口子多,势必造成效益流失。于是应从公司层面协调各项目的资金安排。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公司的成本管理,从源头的每个施工环节控制工时、材料、水电等消耗,与标准定额比较找差距来控制成本。
(三)采取合理的收账政策
首先,追踪应收账款账龄。一般而言,客户拖欠款项时间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呆、坏账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公司必须要做好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将应收账款编入账龄分析表,这样就可以清楚地获得关于应收账款的重要信息,努力想办法提高应收账款的收现率。
其次,建立应收账款清收责任制。一是加强财务部门与生产经营部门的核对,不要出现核算脱节,如果问题不能及时暴露,则会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二是针对应收账款管理中经常出现的状况,以制度的形式将债权责任明确下来,严格落实“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规范有关人员的行为。例如明确划分责任范围,对项目欠款尽可能地落实到两个层面,一是财务,另一是项目经理。他们需要对企业回款加强监督,经常做催账工作。财务要对坏账的产生做到提前预防,并通告相关业务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员,以便引起大家足够重视。对造成损失的个人或是相关部门应当给予相应的处罚。当然,对回款做出一定贡献的个人和部门,应当给予相应的奖励,即在绩效考核中体现出来。
二是完善施工资料管理制度,不允许因施工资料的问题而发生应收账款的延误。完善施工资料管理主要是以项目经理为主导,以资料员为主责,及时收集整理工程验收、变更、材料单价等签证资料,以保证应收账款合法有效,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难度,避免新的拖欠。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期望
应收账款不仅占用了企业大量的现金流,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顺利解决这个问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减少应收账款风险,解决应收账款的困境,以加快公司的资金循环,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公司效益最大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相信随着行业自律,以及企业的自身努力,建筑行业一定会走向科学发展、和谐共赢。
参考文献:
[1]张淑军.房地产企业工程款拖欠问题的对策和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闻元.通信制造行业应收账款日常管理改进[D]山东:山东大学,2012
[3]任立宝.困扰建筑业发展的怪圈_对建筑企业工程款拖欠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J].中国统计.1996(174),14-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