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代诚意伯
2014-04-16李谷悦
提 要:明初刘基作为开国功臣被封为诚意伯,开创了由他和袭爵后人构成的“诚意伯世家”。诚意伯爵位几度停袭,后又恢复,终与其他少数开国勋爵家族一起将贵族地位延续至明末。在明代政治演变中,诚意伯家族发生了由文臣向武臣的转变。该家族在整个明代贵族阶层中地位虽非最为显赫,但其特权地位仍足以使其后人骄纵跋扈,多为不法。明前期以文臣受封世袭的诚意伯家族与皇权间有复杂纠结,后期作为勋贵武臣的诚意伯家族则表现出贵族辅翼皇权的功能。
关键词:刘基;诚意伯;政治史;明代
刘基是明代开国功臣之一,对朱元璋建立明朝多有贡献,诸多史书和文学作品中有相关记载,其形象影响深远。目前,刘基已经是一个具有历史学、文学、文化学、民俗学等多元视角的研究热点,并且作为历史文化名人在浙江温州学界受到重视,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1但是关于其后世子孙的研究却很少见,2尤其是缺乏对刘基家族命运与明朝政治演化相结合的通贯考察。刘基嫡系子孙事迹在《明史》中附在刘基传后,并有诚意伯沿袭表,可惜记载不详。鉴于目前研究状况和史料存世情况,本文以刘基及其袭爵后人为中心,述论历代诚意伯的政治地位、作为与影响,进而分析其与明代政治演变的关系。
一、明前期诚意伯的始封与停袭
洪武初年朱元璋册封了一批功臣,形成了一个开国功臣集团。《明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大封功臣。进李善长韩国公……封中书右丞汪广洋忠勤伯,御史中丞刘基诚意伯。”3刘基的册封诰命中称:
朕观诸古俊杰之士,能识真主于草昧之初,效劳于多难之际,终成功业,可谓贤知者也。汉之张子房、诸葛亮独能当之。朕兵至括苍前,御史中丞刘基挺身来归,委质事朕,累察乾象,多效谋猷。特加尔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护军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4
从这份诰命来看,朱元璋对刘基的功劳甚为推崇,将他比为张良和诸葛亮。然而朱元璋也曾因事对刘基做过处罚。洪武六年(1373年)八月行释奠礼:
时丞相胡惟庸、诚意伯刘基、参政冯冕等不陪祭而受胙。上闻之曰:“基等学圣人之道而不陪祀,使勿学者何以劝?既不预祭而享其胙,于礼可乎?其武人不知理道者,皆不足责。”命停基、冕俸各一月……自是不预祭不颁胙。1
洪武八年,刘基让其子刘琏入京面奏设立谈洋巡检司事。胡惟庸因为他逾越中书省直接建言而不满,诬告刘基想要占据有“王气”的谈洋作墓地。“上以基勋旧,赦其罪勿治,但令夺其禄。省部犹欲送琏狱,上时已敕琏归,竟弗问。基乃入朝,自引咎谢,遂居于京师。”2在胡惟庸弄权情况下,刘基后来还乡,试图远离政治斗争,但未能免祸。洪武十二年(1379年)十二月,在朝廷流贬汪广洋时,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上颇闻基方病时,丞相胡惟庸挟医往候,因饮以毒药,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废兴,遂贬居海南。”3汪广洋不久于贬谪路上被赐死。此即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的导火索,朱元璋在该年废止了历代沿袭的丞相制度。
初代诚意伯刘基在伯爵位上仅5年多。刘基有两子。长子刘琏,“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监丞,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4次子刘璟,“弱冠通诸经。太祖念基,每岁召璟同章溢子允载、叶琛子永道、胡深子伯机,入见便殿,燕语如家人。”5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月,朱元璋念及刘基功劳,命刘璟袭封,刘璟辞谢,于是命刘琏子刘廌袭爵,并增禄为五百石。其诰命称:
……朕曩与群雄并驱,数年之间异声教而擅征伐者不可胜数,孰辨真伪?尔祖诚意伯刘基,乃括苍之士,居勍敌之陲,密尔山寨,一闻朕命,乃间道兼程,星驰来归,陈历数之有在,议戡定之先机,及措安黎庶之道。其为人也,义气凛然,人莫敢犯,所以父子相机【继】殁于奸邪紊政之时,可谓不移其节矣!初授伯爵以终身,因其节不移,今特以前爵授尔廌为诚意伯,增禄二百六十石,共食禄五百石。子孙世袭,尔其敬哉!6
此时距刘基去世已15年。
但是刘廌在袭爵的第二年(1392年)即坐事贬秩归里。在洪武末又坐事戍甘肃,不久赦还。7此后,刘廌屡次受到朝廷征用,都以奉亲守墓为由拒绝。他在永乐年间死去,爵位承袭再次中断。刘廌有诗文集《盘谷集》传世,清初潘柽章在《国史考异》中即据此文集考证出刘廌死于永乐年间:
《列朝诗集》云……洪武丁丑,谴戍甘肃。越三月,太祖上宾,赦还。建文及太宗皆欲用之,以奉亲守墓力辞。永乐某年卒于家。《公侯伯袭封底簿》据《兵部贴黄》,廌以洪武二十三年十月袭爵,次年九月卒。考廌所著《盘谷集》及括苍陈谷《闲闲先生传》,乃知廌罢官谪戍本末,且永乐中尚无恙,《贴黄》载廌以袭封次年卒,诸家因之皆误也。8
《列朝诗集》是清初钱谦益所编明人诗文总集,收有刘廌《盘谷集》的内容,并有刘廌小传。据此考证亦可知,傅维鳞《明书·刘基传》中关于刘廌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卒的说法,是以《公侯伯袭封底簿》、《兵部贴黄》为据的。9
刘基次子刘璟在“靖难”初期曾上书建文帝,没有得到采纳。后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参军身份随从李景隆出征,遭遇惨败,只得和其子刘貊退回朝廷。之后,曾进呈《闻见录》,仍得不到重用,于是隐居乡里。朱棣篡位后,招刘璟入朝,璟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10朱棣逮刘璟下狱,自经死。但朱棣考虑到刘基的功劳,没有追究其后人。11故刘廌死后诚意伯停袭,与刘璟不归顺朱棣有关。永乐二年(1404年)六月,已经是普通百姓的刘貊向朝廷进呈太祖高皇帝赐给其祖诚意伯刘基的“手诏八道,祭文一道”,朝廷“赐钞五锭”,别无封赏。1
据《明史·功臣世表一》,刘基嫡派四世孙刘法、五世孙柜、六世孙昙均未得袭爵。七世孙刘禄在景泰三年(1452年)授世袭五经博士。2但当时刘禄才11岁,“未堪起用……礼部言禄系嫡孙,宜令候出幼送部”。3景泰七年(1456年)三月,“命故诚意伯刘基七世孙禄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仍还乡奉祠事,子孙世袭。”4
二、嘉隆万时期的续袭诚意伯及其作为
刘禄的儿子刘宪具体情况不详,至刘禄孙刘瑜时,诚意伯爵位得以恢复。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给事中吴士伟言,乃命禄孙瑜为处州卫指挥使。”5嘉靖十一年(1531年)六月,“诏封故诚意伯刘基九世孙瑜为诚意伯,予诰券,世袭,岁给禄米七百石,本色三百石,折色四百石。”6刘瑜就是第三代诚意伯,他以后诚意伯才得以继续世袭,直至明朝终结。
刘瑜袭爵后,嘉靖“十二年四月佥书中军都督府。十三年领南京前府。十五年提督操江。”7中军都督府是洪武十三年(1380年)所置五军都督府之一,刘瑜担任佥书属于朝廷对功臣勋旧的优待政策。据《明史·职官志》,受封公侯伯等爵位的功臣外戚及后人,“其才而贤者,充京营总督、五军都督府掌佥书、南京守备,或出充镇守总兵官,否则食禄奉朝请而已。年幼而嗣爵者,咸入国子监读书。”8南京前府即南京前军都督府,“南京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不全设。其掌印、佥书,皆以勋爵及三等都督为之。分掌南京卫所,以达于南京兵部。凡管领大教场及江上操备等事,各府奉敕分掌之。城门之管钥,中府专掌之。”9提督操江属南京职属,“以副佥都御史为之,领上下江防之事。”10
刘瑜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六月被罢免。当时他与操江右副都御史简霄综理操务,史载:
魏国公徐鹏举实提督之。至是鹏举下营阅操,霄称病不出,瑜后鹏举至,则争坐次不决,遂麾众军出,竟废操。于是鹏举及永康侯徐源、南京兵部尚书王軏各劾奏瑜等骄肆不职。上命革瑜、霄任闲住,坐次视京营,先提督,不得紊乱。11
刘瑜在免职两年后,即嘉靖二十年(1541年)七月去世,《明世宗实录》记载此事时称其为“南京前军都督府带俸诚意伯。”12由于刘瑜子刘洪早卒,所以须待其孙刘世延长成后方可袭爵。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二月,“命故诚意伯刘瑜孙世延袭祖职。”13此即第四代诚意伯,他在爵时间较长,事迹也颇多。
刘世延在嘉靖三十年(1551年)十月,“佥书南京左府事都督”。14此后,“屡领南京军府”。15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二月,南京振武营因为军饷问题发生哗变,杀死督储侍郎黄懋官,并要挟南京兵部尚书张鏊以“求赏”。“鏊错愕不能应。会诚意伯刘世延趋至,谕曰‘尔辈但求赏,易耳,能从我,惟尔所欲。众稍定。”16刘世延当时是南京右军都督,成功控制住了哗变军士。第二天,南京九卿科道大会于内守备厅,通过补偿军士银饷平息了兵变。
刘世延在这次平定兵变中发挥了作用,但是在当月,他就因与僚属争斗而被革职闲住了。《明世宗实录》载:
先是,南京兵部尚书张鏊,奏革五府属卫军余替役收粮等事,部议已报允。既而掌右府事诚意伯刘世延欲复之,草疏示魏国公徐鹏举。鹏举见其词多牵引鏊阴私事,未肯从。世延乃阴署鹏举等名于疏中,独遣人入奏之。鏊上章辨诬,归过鹏举。鹏举大以为恨,亦上章自理,谓世延本以私怨欲革指挥朱元任,与鏊不协,乃假复职掌为辞,自泄忿耳,与臣等何与,而顾伪署其名也。上俱下其章南科议,兵部覆得旨,令世延闲住,鹏举等各协心供职,毋妄生嫌疑,致坏国体。1
嘉靖四十年(1561年)五月,刘世延被任命署都督佥事。2四年后,景王朱载圳薨,刘世延被派去“谕祭”。3不久后便受命职掌南京后军都督府事。4然而《明史》载,刘世延约在此前后“数上封事,不报,忿而恣横。”5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月,“世延以军政自陈,乃为引疾疏,叠叠数百言,自陈功代,语涉怨讪,”6被礼科都给事中辛自修纠劾,落得革职闲住,而且丢了爵位。
隆庆二年(1568年)八月,诚意伯爵位得以恢复。“世延既废后,南京科道官岑用宾等交章荐之,世延亦上章讼过,俱下吏部,吏部集廷臣议,谓世延先祖基有开国翊运功,世延前以奏事狂诞,非有大过可弃。”7同年十二月,他被任命掌南京左府事,官职也得以恢复。8第二年(1569年)二月,刘世延复爵谢恩,“因陈始祖基开国功勋著在社稷,而身后恤典出魏国公徐达及新建伯王守仁下,乞改给祭葬享堂仪物及爵级、勋阶、散官。”9礼科都给事中王之垣等参劾他“挟祖勋而要君宠,悖慢不敬。”但礼部认为刘世延的请求也许有理,请勘察后再定夺。同年九月,南京刑科给事中骆问礼弹劾刘世延:
南京刑科给事中骆问礼劾奏南京右军都督府掌府事诚意伯刘世延、巡抚福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涂】泽民各不职,当罢。兵部覆,世延宜革任,令改过自新以需后用。而吏部言泽民有剿寇功,军务方殷,未可轻弃。得旨,世延、泽民俱供职如故。10
同月,隆庆帝突然下旨赦免先前丢失山西石州的两员边将死罪,令其充军戴罪立功。兵科都给事中张卤上疏:
中旨特释,其致人骇异,诚所宜然,天下之患莫大于使君父有言,而人不见信。前日兵部覆诚意伯刘世延之奏,忽命自中出,人方啧啧相异,乃今又有此。此机一成,将渐为人臣假借市恩之利,而致干威福之权。且边将巧于窥伺者,将复奸欺百出,尤非细故也。11
由此可知,有言官认为刘世延未被惩处之事可能会助长人臣谗佞君上之风,然而隆庆帝没有理采。
隆庆四年(1570年),刘世延插手了魏国公的继嗣问题。魏国公徐鹏举正妻无子,庶长子徐邦瑞应袭封,但徐鹏举欲让其庶幼子徐邦宁袭封。为此,徐鹏举贿赂严世蕃,把徐邦宁之母郑氏封为魏国夫人,然后私下谋求徐邦宁入监读书,以坐实徐邦宁袭封地位,不想却被兵部尚书刘采劝阻。徐鹏举只好上报礼部,让徐邦瑞入监读书。然而此事并未了结,据《明穆宗实录》载:
邦宁知事不就,乃函其金宝首饰以好邀诚意伯刘世延于鹫峰寺,屏人与之谋。世延受之,密以书诒祭酒姜宝,言邦宁当袭状。宝疑不决。会有助教郑如瑾者,故为举人时,顽薄无行,至是,亦阴入邦宁贿,证世延语于宝所。宝遂戒吏毋纳邦瑞,驳还礼部,行五府勘结。礼部怒,不为报,而鹏举亦因留邦瑞不遣。居无何,副使冯谦私候宝,尽发如瑾与邦宁相结约语,且言外议颇诬及宝。宝大惊,具劾如瑾,章下南京法司鞫问。于是世延事亦发,反移牒至刑部,言己与徐氏世仇,未尝与鹏举废立议。辞甚倨悍,吏不敢诘,惟如瑾坐,革职为民,鹏举夺禄米一月,郑氏追夺诰命,邦宁及其党罚治有差。12
因为此事,隆庆四年三月,“令南京刑部尚书孙植、南京国子监祭酒姜宝、诚意伯刘世延俱回籍听勘,”1接着刘世延在隆庆五年(1571年)九月被勒令闲住,夺俸半年。2
万历初年张居正辅政,对朝政进行整顿,对各类亲贵“不法”予以惩治,刘世延也在其中。万历七年(1579年)十月,刘世延“犯禁辄坐肩舆。户科给事中傅作舟劾其骄纵灭法,命闲住,罚禄米一年。”3万历九年(1581年)十月,“南京兵科等衙门会勘世延违法及诋毁皇祖明旨事情,法司奏当论死。上念其祖佐命功,止革职为民,抚按官羁管禁住,仍许子孙承袭。”4万历十一年(1583年)十一月,刘世延再次时来运转:
兵科给事中王亮言:“国初勋臣运筹帷幄如诚意伯刘基,仗节死义如花云,其后嗣或无爵禄或有爵禄而夺之。今刘基之裔刘世延,有定变功,被权相倾陷,拟罪夺爵,大为可惜……”上命刘世延着复爵,照旧于南京都督府带俸,原住过禄米准与补支一年,遇缺推用。5
王亮所言“权相”指的是张居正,时值“倒张清算”之时,所以刘世延得以复爵、复职。
此后,刘世延又因“不法”被多次弹劾。万历十二年(1584年)二月,“刑科都给事中戴光启参诚意伯刘世延假谢恩肆辩及诸横恣状。”6万历十六年(1588年)四月,他因侵夺刘塘民田和截留芦课而被礼科给事中侯先春、南京御史王藩臣等参劾,左都御史吴时来覆参谓,“宜就夺田、截课二事,行令抚按,讯究如法,不应以世功而姑贷也。”7万历帝却并未下旨严办。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月,他因纵使家奴侵夺陆锐等83家所开垦塔山官塘田,被“罚住禄米一年,着痛加省改。”8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六月,“南京河南道御史林培纠参诚意伯刘世延先后诸不法状,部覆当回原籍听勘,仍行南法司提问党恶诸人。”9万历帝准依部议。但是刘世延并没有回籍听勘,而仍滞留南京。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九月,他又因妄言灾祥而被通政司使田蕙参劾,“南北台省亦交章弹劾”,然终“皆不报”。10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八月,他因“擅用关防牌票、私造兵器、聚众杀人”而被究问。11
审理期间,他试图逃跑,未遂。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六月,“上以开国勋裔,姑免死释放,革去冠带,发回原籍,照沐朝弼例,令其子承袭祖爵。后世延仍住南京,命法司差官押回,令本处抚按官羁管。”12
回籍后,刘世延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四月上疏参劾万历帝派在瓜州、仪征的税监暨禄及督理芦课太监党存仁,指斥其贪渎。不报。13六月,“御马监左少监暨禄劾奏诚意伯刘世延犯罪回籍,不思杜门省改,致书嘱托,包揽客船,干求免税,纵子刘尚仁等纠党成群,阻挠税务。上命禄会同该抚按官严拏问拟具奏,不许连累无辜。”14七月,
南京内官监太监党存仁辩诚意伯刘世延参论事,并劾世延及其子尚义侵占芦洲等事。奉旨:刘世延屡犯不悛,今又听子刘尚义济恶流毒,占据田洲,纵私挠法。前暨禄来奏,已有旨,着同抚按官拏问,今着一并拏问具奏。党存仁用心管事,不必疑具【惧】。15
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八月,南京福建道御史孙居相参劾刘世延:
屡奉旨免死,发原籍为民,严行羁管。刘世延抗违严旨,盘据南京,并收纳亡命,诈骗官民,擅杀人命,奸夺财产妻女及雕刻、假印、刊刻谣词诸不法状,且妄称星变,遣牌赴京,明犯无将。16
万历帝随即下旨三法司会审刘世延。1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十月,南京刑部尚书赵参鲁上奏刘世延罪行与案件审理情况,详述其诸多罪行。2《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四月“庚申,诚意伯刘世延有罪庾死。”3此即刘世延的结局。
在刘世延死去的前一年,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五月,“命诚意伯刘荩臣承袭祖爵。”4这就是第五代诚意伯。刘世延有嫡孙刘莱臣,时未成年。《明史·刘基传》载:“适孙莱臣年幼,庶兄荩臣借袭。”5可能因为是“借袭”,《明书》没有把刘荩臣列入诚意伯序列中。6然而,这次“借袭”埋下了政治隐患,影响到后世诚意伯的合法性,详见下文。
刘荩臣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一月“为右军都督府佥事管事”,7此后经常参与一些仪典,后来因袒护其从祖刘世学,被牵涉到党争之中。万历四十年(1612年)闰十一月,东林派官员周起元上疏弹劾科臣彭惟成,牵涉刘世学,“荩臣为之申理,且讥剌东林丑诋御史,台省群起攻之。”8引发了一番冲突,后得首辅叶向高等人调解而化解。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刘荩臣受命掌南京右军都督府事。9同年十二月,又受命“南京提督操江兼管巡江。”10第二年他便去世了。天启三年(1623年)七月,“命诚意伯男刘孔昭承袭祖爵。”11此即第六代诚意伯刘孔昭。
三、末代诚意伯的作为
刘孔昭在《明史》中的记载很简短,“荩臣卒,莱臣当袭,荩臣子孔昭复据之。崇祯时,出督南京操江,福王之立,与马士英、阮大铖比,后航海不知所终。”12《明书》则仅提及其嗣爵而已。由于明末官方文献中记载刘孔昭之事较少,所以需要通过梳理文集等材料对其事迹加以补充。
刘孔昭袭爵后,在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正旦节,受命祭景皇帝陵寝。13同年三月,“命右军都督府带俸诚意伯刘孔昭佥书本府事。”14此后多次奉命致祭陵寝。崇祯年间,刘孔昭曾向朝廷提出过一些增加财政收入的建议。例如,崇祯四年(1631年)十月,“亲军前卫掌卫事少保诚意伯刘孔昭以国家多难,边方用兵,财用不足,请举采矿、盐法、钱法、屯田诸议,以充国用”。15崇祯帝以“治兵自宜足饷,但开采不可轻言,若偾事宜问,国法宜明,自属正论。”16但是,在东林人士及其后人编著的史书中,刘孔昭的形象十分卑劣,有很多关于他与东林人士发生冲突的记载。
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倪元璐由于刘孔昭的攻击而去职。《崇祯实录》载“国子监祭酒倪元璐乞免,许之。元璐见忌于同邑左庶子丁进,因嗾诚意伯刘孔昭讦之也。”17《东林始末》与《明史纪事本末》也均载有此事。18《崇祯朝野纪》记述得比较详尽,认为温体仁才是唆使刘孔昭攻击倪元璐的主谋:
盖温体仁乘文、何二相既去,以倪为二相臭味,必欲挤之去而后快……因以京营总督缺诱刘孔昭,令之出疏,奉旨下部看议。倪前妻陈氏有故而去,再娶王氏,皆名族女,非以妾冒封,竟坐冠带闲住……后孔昭不得京营缺,特复操江缺以偿之。孔昭前此已参户尚侯恂以媚温矣。19
据此,刘孔昭在排挤东林派官员倪元璐事件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此前户部尚书侯恂的去职也与他有关。而他后来得以提督操江与温体仁政治交易的结果。
《崇祯朝野记》还透露,许重熙也是刘孔昭打击的对象。“时,上锐意取法世宗,命近侍遍买坊间刻本,如《见闻录》等项;《注略》初刻亦买进,登御览。中有诚意伯袭爵事,颇致讥贬,上览而赏之。孔昭闻而惧,遂因参倪疏而并及许阁部,俱拟穷究。上终不允。”1《注略》即许重熙编著的《五陵注略》,其书中涉及诚意伯袭爵过程的合法性问题,所以刘孔昭在打击倪元璐的同时,也对许重熙展开了报复,但是没有成功。
而《海外恸哭记》则记载:“倪元璐……未几而许重熙之《五陵注略》出其中,有碍于诚意伯刘孔昭之祖父。时先生为司成,孔昭嘱毁其板,先生不听。孔昭遂以出妇讦先生去位。”2不仅指明许重熙编著《五陵注略》内容涉及到了刘孔昭祖父,且“有碍”,而倪元璐支持许重熙,由此与刘孔昭结下了冤仇。许重熙在顺治三年(1646年)编成《明季甲乙两年汇略》,其书称:“天启、崇祯之际,冐袭最多,惟有力者得之,如王光通以王守仁异母弟之后,刘孔昭之父荩臣系刘尚忠出婢外生之子,竟自夺嫡,莫之敢问。”3由此可以推知《五陵注略》中对刘孔昭不利的大致内容。
东林人士的记载每受其浓烈政治倾向和情感因素影响,不可全信。但是,综合《崇祯实录》、《崇祯朝野记》、《海外恸哭记》、《明季甲乙两年汇编》等材料来看,刘孔昭攻击倪元璐和许重熙事件的大致情况,还是可以确定的。由于许重熙的著述对刘孔昭不利,倪元璐又支持许重熙,于是刘孔昭与东林政敌温体仁联手,对倪、许二人进行报复,并最终使倪元璐去职。
刘孔昭除参与党争攻击东林派官员以外,也不断扩张自身权势。崇祯十六年(1643年) 月,辛未,“裁南京操江都御史时罢镇远侯顾肇迹,以诚意伯刘孔昭代之。孔昭因召对泣陈文臣掣肘,事权不一,故有是命。然孔昭实无片长,惟以空言,鼓动主上,上遽信之,竟停文臣掺【操】江之命。4由此刘孔昭独揽操江大权,在崇祯帝自尽后成为南京新朝廷的重臣。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祯帝自尽,南京组建南明朝廷,刘孔昭作为勋贵和提督操江成为重臣。马士英连结其他武臣拥戴福王朱常洵即位,刘孔昭也在其中。
时晋都诸臣议所以立者,兵部尚书史可法谓太子,永、定二王既陷贼中……福王则七不可,谓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也。唯潞王讳常淓,素有贤名……未定,而逆案阮大铖久住南都,线索在手,遂走诚意伯刘孔昭、凤阳总督马士英幕中密议之。5
他们抢先迎立福王即位,建立弘光政权。马士英以“七不可”之说,离间弘光帝与史可法关系,并试图推翻崇祯时期钦定的惩治阉党逆案,党争再起,刘孔昭参与其中:
诚意伯刘孔昭乃为士英上言:“伏读诏书,罪废各逆案,计典赃私俱不得轻议,而置封疆失事于不言。闻当事者仍将有以用之也。此诏款之中,乃见一段门户之肺胆。朋党之祸,于斯为烈”。士英又奏:“臣谓大铖非逆,非谓逆案当翻。逆案诸臣,日久已登鬼箓,翻之何用?既非逆案中人,亦不与当日之事,翻之何为?与其身犯众怒,为死灰罪魄之魁,何如勉附清流,窃正人君子之庇?舍菀集枯,臣虽愚不为也。”监国诏书,据阁臣史可法疏谓“逆案等事俱抹去,而吕大器添入之”,是以戎臣而增减诏书也。6
刘孔昭与马士英等通过“翻钦定逆党案”争取到了“增减诏书”的政治话语权。而这种党争的后果之一就是朝廷离心,而且整个勋旧集团与文臣集团也从此对峙。随后在吏部尚书张慎言建议起用东林派系的吴兢、郑三俊时,双方发生了更大的冲突:
是日常朝毕,勋臣群跪而前,指慎言及甡为奸邪。叱咤之声,直撤御座,户科给事中卢万象出班奏:“张慎言生平具在,事出草创,或有不明,不可谓有私也。吴甡素有清望,安得指为奸邪?”诸勋臣伏地泣云:“慎言举用文吏,不及武臣”,嚣然不已。1
随后刘孔昭等勋臣上疏弹劾张慎言,势同水火。《过江七事·正纠参》载:
会立国,群谋援高皇帝开国时以魏国徐达为左丞相例,尚未发。一日朝罢,魏国公徐弘基、诚意伯刘孔昭等面奏“文臣朋党误国”,并言“吏部尚书张慎言专权结党,擅引旧辅吴甡。”科道官李沾、郭维经等亦言“诸勋臣不勤王,不忠,乃乘国变侵宫乱政,并觊觎入阁事。”相擢久之,庭大哗。2
刚刚建立新政权就开始文武对峙,形成“勋臣殿争”的局面。最后尽管有史可法等力保,张慎言仍然去职。此后,马士英、刘孔昭等又与阁臣姜曰广发生冲突并使之去职。3由此,诚意伯刘孔昭参与南明党争和加剧文武分裂是可以确定的,这种内斗使得南明从一开始就不具备足够的稳定性。
江北诸镇自相内讧,根本阻挡不了清军南下。清军攻陷南京后,刘孔昭辗转徘徊于隆武政权和鲁监国政权之间。隆武二年(1646年)二月,隆武政权的兵部尚书卢若腾上疏坚决反对隆武政权接纳刘孔昭:
夫孔昭何如人也?身为操江大臣,胡骑渡江,抱头鼠窜;败军之将、亡国之大夫,其为人心所不与明矣。拥戴圣安皇帝,而不能存圣安;即令归向鲁藩,亦岂遂能强鲁!且既受陛下之敕,宜其一意奉行,无复贰心矣;不转瞬而复受鲁藩之剑,恐喝吏民,使靡然胥为己用耳。4
由此可知,刘孔昭在南京陷落后徘徊于两个政权之间,且仍有一定的军事实力,两个政权都考虑借其勋臣身份和军事实力壮大自己。至于他的为人,在当时诸多文臣眼中已十分卑劣。其后,刘孔昭投奔鲁监国政权,并进攻隆武政权。同年五月,卢若腾上疏称:
刘孔昭遣姚永昌率兵袭瓯……察孔昭以初十日受鲁藩金印,即于十一日发兵;其并吞温郡之意,路人知之。且非独孔昭为然;凡鲁廷诸臣日夕议发兵就食温郡者,其意皆为并吞计;但讳显言操戈,而姑借索饷为题目耳。5
刘孔昭投奔鲁监国政权后,清军继续南下,隆武政权覆亡,鲁监国政权和郑成功势力汇合,继续抗清。鲁监国七年(1652年)秋,“国姓成功与定西(张名振)盟,出师二万,偕尚书煌言、义英骏、诚意伯刘孔昭等直溯金塘,获前叛金允彦磔之,以祭舟山诸死事者。旋登金山,泛储粟而归。”6这是刘孔昭参与的最大规模反击清军的行动。随后,张名振、刘孔昭等一举收复舟山。但是张名振不久死去,清军也大举南下。鲁监国十一年(1656年)“秋八月,北师大集攻舟山……将军刘永锡(孔昭子)跃水死。将军杨晋爵截横水洋,力竭,亦刭死。太常卿陈九征被执,不屈死。余不知所终。于是舟山再失。”7刘孔昭在这一战中失去儿子,此后据《明史》所言,“航海不知所踪。”据乾隆十一年(1746年)刻本《诚意伯文集》高居宁序:“康熙丁亥(1707年),有瓯郡江心寺僧名月川者,公之嫡裔也。因明末孔昭公南遁入海,流落江心,入空门,殆亦有所讬而逃焉者。”8无论是失踪还是出家为僧,刘孔昭此后再未作为政治人物出现。
南明的抵抗最后被清军摧毁,诚意伯的承袭也随着明朝的覆亡而终结,共传六代伯爵,中间虽有停袭,但终是少数能与明朝相始终的开国功臣勋戚。梳理《明史·功臣世表》与民国年间重修之《永嘉郡刘氏族谱》9等资料,得出表一:
四、结语
刘基在明朝建国中出谋划策,功绩卓著。他作为初代诚意伯虽然在爵时间很短,但其后人袭爵仍是基于他的贡献和影响力。第二代诚意伯刘廌虽得袭爵,但也受到政治伤害,选择了隐居避世。从刘基到刘璟,早期的诚意伯家族中人,颇有士大夫气节,然而在明前期比较严苛的政治局势下,穷于自保,未有大的作为。洪熙、宣德以后,朝廷中要求恢复诚意伯爵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刘基后人刘瑜入朝参政,并以开国勋贵后裔身份,逐渐武臣化,和先代士大夫精神渐行渐远。嘉靖中刘世延袭爵,有平乱之功,但恃功邀宠,和魏国公等勋臣贵戚争权,并抢夺民田,多为不法,几度沉浮,死于狱中。刘荩臣基于前代教训,有所收敛,但亦作为勋旧武臣与文臣多有矛盾。末代诚意伯刘孔昭完全是勋贵武臣作为,在崇祯朝及南明时期积极参与派系斗争,拥兵自重,在诸王内讧中翻云覆雨,但在南明覆灭之际,坚持抗清立场,保持了明朝所封“诚意伯”忠于本朝的声名。
纵观诚意伯家族经历,可以发现该家族由文到武的角色转化,折射出明代政治风气由明初的尚武到明中后期的右文,再至明末武臣地位上升的演化。诚意伯世家在明朝大多时期并不处于权力架构顶端,但皇权赋予的贵族特权地位,使得后继的诚意伯,多有骄纵不法、专横跋扈之事。然而到晚明朝廷存亡关头,诚意伯家族又保持了维护明朝统治的基本立场,反映出明代贵族辅翼皇权的角色地位。
[作者李谷悦(1986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收稿日期:2013年10月16日]
(责任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