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古罗马元首制的阶段性特征

2014-04-16尹宁

古代文明 2014年2期

提 要:元首制是古罗马由共和制向君主制转变的中间环节。通过前后对比可以发现,元首制下,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元首人选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元首制前期,元老阶层凭借征服者的身份、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以及自身的实力垄断了元首一职,而非元老阶层很难通过合法渠道晋升为元首;元首制后期,非元老阶层的将军们以蛮族入侵为契机,凭借军功,依靠军队的支持打破旧有的社会等级制度,成功晋级为元首。

关键词:元首制;元首;元老阶层;非元老阶层

元首制(Principate)是公元前27年至公元284年间罗马实施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由屋大维所

创,在罗马稳定延续了两个多世纪,对罗马社会的发展影响巨大。近代以来,国内外大批学者都对它进行过认真研究,但其重点主要放在元首制的性质、元首制与共和制的关系以及元首制政府的内部结构等方面。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古典材料入手,将元首制时期分为前期(从公元前27年至公元192年)和后期(公元192年至公元284年)两个阶段,以元首来源阶层的变更为切入点,深入剖析古罗马元首制的阶段性特点,从而为学者研究元首制提供新的视角。

元首制是一种建立在旧传统之上的新的政治秩序。塞姆在《罗马革命》中这样评论元首制:“通过求助于旧制度,奥古斯都证明了新制度的合法性;通过强调与过去的延续性,他激起了人们对于未来发展的希望。”1元首制之所以能够建立是因为它“满足了那个时代的政治需要”。2它承认了共和后期新兴的社会力量——骑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并对各等级相应的政治权力进行了调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元老贵族的普遍衰落,相反,“奥古斯都对传统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那就是创造了一个接近于世袭贵族的元老阶层”。3正如狄奥·卡西乌斯指出的那样,元首制下,罗马人依旧坚持认为:“为了维系我们传统制度的长久,贵族被视为是不可或缺的。”4更何况,共和末期的长期内战以及苏拉、庞培、恺撒等人的前车之鉴已经为后世的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为此,奥古斯都在处理元首与元老贵族的关系时十分谨慎。从某种程度上说,奥古斯都创建的元首制“纯粹是一个统治阶级——元老院寡头籍以实施统治的工具……是贵族与这个制度(即元首制)的创立者之间达成的某种妥协”。1从元老阶层中选拔最高统治者和高级官员统治帝国便是此处所说的“妥协”的重要内容之一。

首先,从元首的出身(即其亲生父亲所属的社会阶层)来看,元首制前期的元首主要出身于元老阶层(参见表一)。据统计,在元首制前期的18位元首中,出身于元老阶层的元首共16位,占据了元首中的绝大多数。剩下的两位出身于非元老阶层的元首则都来自骑士阶层,他们分别是屋大维和韦伯芗。然而,屋大维的父亲在世时即已成功晋升入元老阶层,2而屋大维本人更是在即位之前就早已被元老阶层的舅公凯撒所收养。3至于韦伯芗,虽然其父并非元老阶层的成员,但他的哥哥在其登基之前也早就是元老了。4总之,元首制前期的元首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贵族背景的人。

其次,从元首任职之前所属的社会阶层来看,他们也都属于元老阶层(参见表二)。正如奥托在向士兵的演说中明确指出的那样:“要知道,元老是从你们中间产生的,而元首则是从元老中间产生的。”6可见,从元老阶层中选择元首是符合罗马政治传统的。这一传统既表现在元首任职前的仕途经历中,也体现在人们对于这一政治传统的遵从上。从元首任职前的仕途经历来看,元首制前期的绝大多数元首在登基之前,均已遵循各等级的晋升序列成功地晋升入元老阶层。这一惯例就连元首的继子或亲子也要遵循,例如:提比略出身贵族,未到年龄便已先后出任军团长官、财务官、大法官、执政官、高卢总督等官职。被屋大维收为继子后,他又获得了为期5年的保民官权并协助其共同管理行省、进行人口普查。屋大维去世后,他顺利晋升为元首。7又如韦伯芗的长子提图斯先是在军队中任职,然后出任财务官,继而担任军团指挥官、监察官、执政官、大祭司等等。8尽管作为元首的后代或继子,他们享有种种特权,如不必受任职的年龄限制,可以跳过某些任务繁重的官职,晋升的速度也要比常人更快一些,但是,他们依然要遵循传统,逐级晋升。之所以要遵循这一传统,一方面为了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表示对共和传统的尊重。

最后,从元首职位的竞争对手来看,他们也都属于元老阶层。《编年史》载:“奥古斯都在逝世前的谈话中论及哪些人有能力担任、但是不想担任元首,哪些人有这样的野心、但又不配担任元首,以及哪些人适于担任元首而又有这样的意图时,他评论道,玛尼乌斯·列庇都斯有这样的能力,但是他不想担任;阿西尼乌斯·伽路斯跃跃欲试,但他没有这样的能力;路奇乌斯·阿尔伦提乌斯配得上这个地位,而且在有这样机会的时候会冒险一试。”1查史料可知,玛尼乌斯·列庇都斯、阿西尼乌斯·伽路斯、路奇乌斯·阿尔伦提乌斯都属于元老阶层,且都曾出任过执政官。由此可见,在屋大维统治时期,能够对其元首之位构成威胁的只有元老阶层。而事实上,在整个元首制前期,敢于向元首宝座发起进攻者基本上都属于元老阶层。四帝争位时期的伽尔巴、奥托和维特利乌斯皆来自元老阶层便是证明。2应该承认,元首制前期,尽管元老阶层是元首的主要来源阶层,但元老贵族与元首之间的合作关系是较为稳定的。整个元首制前期,除了四帝争位时期之外,元首职位的交接都是以较为和平的方式进行的。可见,元首制所建立的新秩序既符合元老阶层的利益,也满足了元首的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元首制前期,“元老贵族依旧是罗马帝国重要官职的持有者”。3据统计,从公元4年到公元11年,15个执政官出身于执政官家族,3个来自行政长官家族,11个执政官是新人出身;从公元12年到公元15年,执政官由2个元首家族成员、7个执政官家族成员和1个新人出任。4元老贵族也是手握重权的行省总督的主要来源。自屋大维统治时期开始,重要行省的总督依旧主要由元老阶层出任,但埃及除外。5尽管“任何与军队有关的事情都是元首的个人特权,但这一原则不适用于元老阶层这一特殊群体”,元首制前期,“高级军职也只任命贵族出身的人担任”。6整个元首制前期,历代元首都沿袭了这一传统。可见,“尽管世袭在理论上是被严格禁止的,但在实际上却被努力执行,因为人们害怕出现一些更坏的事情。”7元首与元老阶层的这种合作看似不符合元首的愿望和利益要求,但实际上却有利于元首的统治。因为元老贵族的权威有助于巩固元首的统治,他们的统治经验和经济实力也可以为元首的统治提供帮助。而元首想要得到最高等级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就意味着共和时期的大量官职和最高军职必须留给元老阶层”。事实上,元首们“甚至创造了一些新的行政职务作为元老级官职的一部分,提高了元老级层的尊严。”8而“元老院对保留他们阶层的特权和崇高社会地位表示高兴。”9就这样,“在传统力量的支持下,奥古斯都将共和制安全地转变为元首制”。10

历史鲜明地向我们表明罗马元老贵族的缺陷,即贵族阶级是封闭的,或者人们很难进入他们的集团。进入元老阶层是成为元首的必要前提,元首职位只对元老阶层开放。其它阶层虽然“从法律上讲可以进入这个阶层(元老阶层),但是在实践上相当困难”,11更不用说出任元首了。在整个元首制前期,没有一位元首是来自非元老阶层,更没有直接以非元老身份晋升为元首的先例。换而言之,元首制前期,社会等级制度并没有随着新秩序的建立而削弱,反而有加强的趋势。最高权力被元老贵族垄断,而旧贵族的利益则通过这种方式得以维护。这既是元首制没有遭到元老贵族激烈反对的原因之一,也是它与君主制的重要区别。

正如莫斯卡所说的那样:“革命和长期战争给了许多新人出头露面和施展才华的机会。”1元首制后期,元老贵族的衰落以及日益频繁的蛮族入侵为非元老阶层杰出将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此后,元老阶层对于元首职位的垄断局面被逐渐打破,非元老阶层的军事将领逐渐兴起并取代元老阶层,2成为元首的主要来源。

非元老阶层的军事将领的兴起首先表现在元首出身的改变上。元首制后期,出身非元老阶层的元首越来越多(参见表一)。尽管由于史料不足,我们无法清楚地知道元首制后期每一位元首的出身情况,但在已知的22位元首中,出身于元老阶层的元首共11人,占总数的50%;出身于骑士阶层的元首共2人,约占总数的10%;出身于平民阶层的元首9人,约占总数的40%。至于那些史料缺载的元首,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为其中大多数可能都属于骑士或者平民阶层,因为元老阶层的元首往往会在官方记录中留下记载,而非元老阶层元首的情况则与之相反。故而,元首制后期,非元老阶层出身的元首数量很可能已经大大超过元老阶层的元首数量。佩蒂纳科斯是第一个出身于非元老阶层的元首,也是元首制后期第一个凭借自身实力,通过合法晋升渠道,逐级晋升,最后登上元首宝座的人。他的父亲只是一个从事木材贸易的被释奴。3佩蒂纳科斯兴起于军中。他在父亲的保护人洛里阿努斯·阿维图斯的帮助下得到了参军的机会。4之后,他凭借军功节节高升,先后担任步兵大队指挥官、骑兵中队指挥官、负责贫民津贴分配的监督官、日耳曼舰队的指挥官、达西亚的行政长官、负责派遣请愿书的官员、庞培阿努斯的副官。在任副官期间,他被批准登记为元老。之后,马尔库斯又根据他的军功提拔他为执政官阶层,先后任命他为第一军团的指挥官、默西亚和达西亚行省的总督、叙利亚行省总督。在多次出任行省总督之后,他进入了元老院。之后,他曾短暂离职。康茂德统治时期,他再一次得到重用,出任不列颠行省总督、阿非利加行省总督、城市长官、执政官等。最后,在近卫军的支持下,他成为了元首。5自佩蒂纳科斯起,越来越多来非元老阶层的优秀分子成功登上元首的宝座。

元首制后期,进入元老阶层不再是成为元首的必要条件,非元老阶层也可以直接晋升为元首(参见表二)。在元首制后期的61位元首中,成功晋升入元老阶层进而成为元首的共30位,约占总数的49%,而其余元首大多是从将军或总督职位直接晋升为元首的。第一个打破以往晋升序列惯例的元首是马克里努斯。他出生于毛里塔尼亚恺撒里亚的一个贫穷家庭。6年轻的时候,他做过斗剑士、猎人和信差。后来,他又曾在阿非利加行省出任元首私产的辩护律师。7来到罗马后,他为塞维努的近卫军长官普劳提亚努斯提供法律建议。8之后,他出任弗拉米尼亚大道负责交通的官员。直到登基之前,他仅是卡拉卡拉手下负责民政事务的近卫军长官(骑士阶层可以出任的最高官职)之一而已。而进一步打破元老阶层对元首职位垄断的人是马克西米努斯。他的父母都是蛮族,有的说是哥特人,有的说是埃兰人。1塞维努统治时期,他在军队中作为骑兵服役;卡拉卡拉统治时期,他升任百夫长;埃拉加巴卢斯统治时期,他出任保民官;亚历山大统治时期,他先后担任第四军团的军事保民官、埃及地区的军团指挥官、美索不达米亚行省的总督、潘诺尼亚地区的军团指挥官等。在亚历山大及其母亲马梅亚被杀之后,他被潘诺尼亚军团拥立为元首。2就这样,他成为了罗马历史上第一个士兵元首,“也是第一个在没有得到元老院指令的情况下被士兵们欢呼为奥古斯都的人”。3

与此同时,元首制后期,元首职位的竞争者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也大多都是出身非元老阶层的将军,例如塔西佗去世后,他的弟弟弗洛里安被军队拥立为元首。4而在此时,普罗布斯也被东部的军队拥立为元首。最后,弗洛里安被自己的部下所杀,普罗布斯成为唯一的元首。三十僭主时期,除了披索和泰特里库斯之外,其余的僭主都是来自非元老阶层的将军。5

元首制后期,元老贵族对高级官职的垄断也被打破,越来越多非元老阶层者出任高级官职。塞维鲁统治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从这个时期开始,塞维鲁下令,近卫军中“任何职位的空缺应该由所有军团出身的人填补”。6事实上,不仅是近卫军中的官职向所有军团士兵开放,就连文职(无论是自共和以来就已设置的官职还是元首制下新建的官僚体系中的官职)也都逐渐向所有阶层开放。即便是普通的士兵,只要能干或者有功,不仅可以获得军职方面的晋升,甚至在文职方面也有广阔的晋升之路。塞维鲁就将美索不达米亚行省置于骑士级总督的控制之下,并将新创设的帕提亚军团也置于骑士级指挥官的手下。7在卡拉卡拉和亚历山大的远征军中也有许多骑士级的指挥官。加里恩努斯甚至发布法令,禁止元老担任军职。8这一法令直接导致元老阶层被人为地清理出高级军官的行列,他们的影响力被进一步削弱。大量的铭文资料表明,公元260年以后,大多数高级军官都属于骑士阶层。9高级文官方面的情况也有同样的发展趋势。埃拉加巴卢斯在位时,罗马元老院中平民出身的元老急剧增加。狄奥·卡西乌斯明确指出:“这些人要么是以百夫长的职衔进入元老院,要么就是医生的儿子。”10亚历山大将许多以前由代理人管理的行省转交给骑士阶层的总督。11非元老阶层元首的兴起使得元老阶层在官僚体系中进一步受到排挤,例如老马克西米努斯在登基后就将军队中所有元老阶层的官员清除出去,而代之以自己提拔的职业士兵。12获得出任高级官职的权力为非元老阶层者进而夺取元首职位铺平了道路。元首制后期出现的众多出身平民的元首便是证明。随着元老院权威的日益衰落,一些官员甚至在掌握实权后也不去谋求元老的职位。菲利普的兄弟普利斯库斯属于骑士阶层。在菲利普执政时期,他实际上已经掌握了帝国东部地区的统治权,但他却从来没有正式被任命为凯撒或者奥古斯都,甚至没有谋求元老的地位。这充分显示元老角色在政治权力分配领域的变化。13

以上种种充分证明:元首制后期,元老贵族对于元首职位的垄断地位被非元老阶层的将军们打破,升入元老阶层也并非通向元首宝座的唯一途径,骑士也可以直接晋升为元首。元老贵族的特权地位受到来自新精英的严重挑战。越来越多非元老阶层的将军凭借自身实力,通过军队的支持控制最高领导权,成为元首。元老阶层逐渐走向没落。莫斯卡在分析罗马统治阶层衰落的原因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当统治阶级不再寻找施展才能以获得权力的机会,当他们无法再提供他们曾经提供的社会服务,或者当他们的能力和提供的服务在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失去重要性,他们就不可避免地衰落了。这样,当罗马贵族阶级不再是军队高级军官的唯一来源时,他们衰落了。”1

元首制前后期元首来源阶层的改变与“晋升序列”(cursus honorum)以及军队支持对象的改变有着直接的联系。

“晋升序列”是罗马共和时期的一项重要传统。它是指罗马公民在谋求政治权力的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职务升迁过程。公元前180年,晋升阶序经法律固定下来。一般而言,一个青年男子在开始其政治生涯前至少要有10年的军事任职经历(有时,出任法庭中的法律职位也可)。之后,在到达每个官职的最低年龄限制之后,2便可先后出任财务官、营造官、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等高级官职。元首制前期,罗马人延续了共和时期的晋升原则,并根据社会等级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使之更加严格。元首制下的社会等级主要分为元老、骑士、平民、被释奴、奴隶五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各自不同的晋升序列和空间,3而只有元老阶层才能够获得高级官职,进而成为元首的候选人。这一惯例就连元首的继子或亲子也要遵循。元首制后期,罗马人的晋升序列发生了改变。元老院推举的两位元首巴尔比努斯与普皮恩努斯的上台清楚地表明了新的晋升渠道的确立。巴尔比努斯出身于显贵家族,4曾两次出任执政官,且多次出任行省总督。而普皮恩努斯出身平民,5通过在军中任职步步高升,最后成为城市长官。元老院将他们二人同时宣布为元首,可能是试图恢复共和时代两执政官共同执政的古老原则,但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二人得到了元老院不同群体支持的结果:一方面是传统的元老贵族,另一方面则是在为国家服务过程中通过出任军职或者其它官职而升入元老院的新贵。6就这样,非元老阶层获得了通过出任军职或文职最后登上元首宝座的合法途径。

在元首制前期,贵族政治传统不仅得到了历代元首的遵从,也得到了军队的认可。从元首人选的决定力量来看,元首制前期,选立元首的权力主要掌握在元首和军队手中,两者各占总数的50%(参见表三)。从结果来看,元首所选择的候选人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自己的血亲或姻亲,如提比略是屋大维的女婿和继子、提图斯是韦伯芗的长子、康茂德是马尔库斯的独子;另一种则是从元老阶层中选拔优秀者,将其过继为自己的继承人,如哈德良在选择继承人时,先是收养祖先都是出身于元老阶层中最高等级的维努斯。7不幸的是,维努斯因病早夭,故而,哈德良转而收养了富有的资深元老庇乌斯,8并要求他收养出身贵族的马尔库斯和维努斯。9这样一来,哈德良就决定了在他之后的两代元首,而他们均出身贵族。决定元首人选的另一支力量是近卫军以及各行省军团。自卡里古拉以来,军队就逐渐掌控了元首的任命权。可即便是他们,也主要从元老阶层中选立元首。近卫军推选的卡里古拉、克劳迪乌斯以及行省军团拥立的伽尔巴、韦伯芗、涅尔瓦等都是来自于元老阶层。而元老院,在整个元首制前期都没有根据共和传统任命元首的实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随着元首权力的扩张,元老院的实权被大大削弱;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无论是元首还是军队推选的元首候选人均来自元老阶层,从而维护了元老贵族特权的缘故。非元老阶层的将军兴起的另一表现是元老阶层也不再被罗马人视为唯一具有合法资格的元首来源阶层,尤其是军队在选任元首时选立的对象往往非元老阶层的将军。元首制后期,军队成为决定元首人选的主要力量(参见表三)。这一时期,由前任元首决定的继承人为11位,元老院选举的元首仅3位,而军队决定的元首为47位,约占总数的77%。与元首制前期不同的是,元老院这一时期也成为元首人选的决定力量之一,而这恰恰是元老阶层政治特权遭到非元老阶层侵犯,元老阶层奋起反抗的表现,例如元首制后期,元老院首次选举产生的元首是巴尔比努斯与普皮恩努斯,1而这一时期正是处于蛮族出身的马克西姆斯元首统治时期。当出身元老阶层的戈尔迪安父子起义失败后,元老院从元老中挑选此二人来对抗马克西姆斯的暴政。2而他们二人任职不久即被军队所杀,更是直接反映了在元首人选的决定力量方面,军队具有不可撼动的优势,元老院已无力与军队竞争夺回自己的传统特权了。这一时期的另一个改变是,军队不再遵循传统从元老阶层中挑选元首,而是从非元老阶层的军事将领中选立元首。据笔者统计,在元首制后期的61位元首中,有4位是从近卫军长官直接升任为元首的,8位是从总督职位上直接晋升为元首的,从将军职位上晋升为元首的更是达到27位,也就是说,由总督或将军晋升为元首的人数超过元首总数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随着元老阶层对元首职位垄断的打破,出身非元老阶层的将军们在元首职位的竞争中相对于元老阶层而言具有更大的优势以及成功的可能性。至加里恩努斯之后,军队推选的元首基本上都是来自莱茵河、多瑙河以及东方边境上非元老阶层的杰出将军。这一现象清楚地表明,随着元首制后期蛮族入侵的日益频繁,军功越来越成为人们选拔元首的重要标准。第一位非元老阶层出身的元首佩蒂纳科斯在元老院发表演说时曾发表过自己对元首应该具备的品质的看法,他强调:“第一公民的威严不是由座下的席位决定,而是靠功业来维系,否则就是在玷污这一头衔。”3出身下层的元首马克里努斯在被士兵拥立为元首后,在写给元老院的信中为自己接受士兵拥立的举动进行辩解,他说:“我是从骑士升任元首。没有人会觉得我不够资格,或者认为这是一场灾难。如果一个人言行异常、毫无信义,那么他高贵的出身又有什么用呢?命运赐予的天赋可以为不够格的人拥有,但发自内心的善意则与一个人的声望息息相关。高贵的血统、富足的家产都只是一种运气,继承自他人,并不值得赞扬。可是如果有人践行正直、诚实这些优秀品质,必会得到众人的赞扬。”4甚至连拥有贵族身份的亚历山大也认为:“帝国权力的基础不是华丽的外表,而是英勇。”5非元老阶层将军的兴起清楚证明了人们在选立元首时衡量标准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许多学者认为:“历史是由极少数政治精英创造的,社会的前进取决于‘精英的流动。”1换句话

说,精英的吐故纳新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然而,元首制后期元首来源阶层的改变却直接导致了军阀混战。这一方面表现在元首更迭频繁上。在元首制前期的165年间,先后出现了18位元首,每位元首平均任职9年。而在元首制后期的92年间,史料中有较详细记载的元首就达61位,也就是说,元首的平均任职时间约一年半。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元首更迭频繁到了何等地步。任职时间的短暂决定了元首们根本没有机会在政治方面有所建树。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挑战者层出不穷、内战频繁上。元首制后期,向元首宝座发起挑战者层出不穷,尤其是非元老阶层的元首统治时期,政局更为动荡,例如佩蒂纳科斯统治时期的法尔科、2马克里努斯时期的亚历山大、第一位士兵元首马克西米努斯统治时期的元老马格努斯、奥斯若恩统治时期的弓箭手、老戈尔迪安,菲利普统治时期的希尔巴纳库斯、帕卡提亚努斯、伊奥塔皮亚奴斯、3德西乌斯,波斯图姆斯统治时期的洛里阿努斯、奥勒良时期的泰特里库斯、塞普蒂米乌斯,普罗布斯统治时期的萨特尼努斯、普罗库鲁斯、波诺苏斯等。4总体而言,非元老阶层的元首统治时期往往社会较为动乱,为了争夺元首之位而进行的战争更为频繁。这类元首绝大多死于非命,且大部分是被自己手下的士兵所杀。同时,还应该注意的是,非元老阶层的元首们不仅没有在推动民主化方面做出贡献,相反,为了维护自己并不牢靠的权力,他们只能用更加专制的方式进行统治。赫洛迪安在评价马克西米努斯的统治时这么说道:“他用他那恐怖的权力激起人们极大的恐惧,并试图用蛮族的方式来取代温和而节制的统治。”5这一评价体现了大多数非元老阶层的元首维护其权力的方式,即用更加专制的方式维持统治。元首制后期的政治动荡一方面是由于非元老阶层元首的上台使得元首统治的政治合法性危机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以军功作为选立元首的单一标准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元首各方面情况的变化清楚地表明:元首制前后期,元首的来源阶层有着明显的区别。元首制前期,是否进入元老阶层是人们选立元首的首要标准。元首制后期,随着蛮族入侵的日益频繁,旧的元老贵族们日益无法满足国家的需要,非元老阶层的将军们凭借军功逐渐兴起。他们利用军队的支持,打破原有的社会等级制度,成功登上元首的宝座。罗马元首制时期的历史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元首来源阶层的改变及其带来的后果。可见,新的政治秩序的建立并非朝夕之功,更不是单纯的统治阶层构成的改变能够完成的。尽管元首制后期,元首来源阶层的改变打破了罗马原有的社会秩序,改变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组织形式,但这一社会变革的法律化、制度化直到戴克里先全面改革之后才确立下来。

[作者尹宁(1981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5、

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讲师,吉首,416000]

[收稿日期:2014年1月11日]

(责任编辑: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