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利益分配的失衡格局

2014-04-16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48期
关键词:中央政府投融资约束

高 艳 王 纬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利益分配的失衡格局

高 艳 王 纬

一、利益分配在主体间的不均衡。

各利益主体从平台投融资中得到的利益是不均衡的,政府得到了经济和政治利益,金融机构和平台获得了利润,民众获得了公共产品。但是比较各主体收获利益的种类和大小,政府不仅获得经济利益,还能获得政治利益,地方政府直接获得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是高于中央政府的,但是从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下属来说,地方政府所获得的一切利益都归属中央政府,所以中央政府是地方政府所获利益的最终获益者。平台投融资操作的利润一部分以税收方式上缴给地方政府,一部分以利息和股息的方式缴给金融机构,因为平台大多从事的是非营利性和半营利性公共产品,利润分配后往往自己所得不多。民众是从平台运作中获益最少的主体,获益少的结论主要是依据成本收益比较得来的:我们知道所有的政府资源尤其是经济资源是取之于民的,不仅国有资产是全民所有,而且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民众,所以对于民众来讲,平台投资也不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从理论上讲,民众从中获得的利益应该等于或大于所支付的成本,但是实际上,平台资金部分投向盈利性产品、投融资过程中存在的资源损耗以及腐败现象等因素都导致民众的最后获益低于其支付的成本。所以从净收益上来说,民众是获益最少的。而政府、平台、金融机构本质上是资源的中介,通过操控各种资源的流动从中获益。

二、利益分配失衡与风险恶化。

平台投融资能给各主体带来不同的利益,因而获益较多的主体尤其是地方政府一直都有强烈的投融资冲动,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同样面临来自行政体系和市场领域的约束。从本质上看,这些约束都来自于平台的利益相关者:金融机构作为平台信贷的主要来源,为了保障资金安全会依据市场规则约束平台;当地民众作为平台提供的公共品受益者和平台资本金的最终来源方,理论上对地方政府及其平台的举债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中央政府作为地方政府的委托人,为地方政府债务提供了正规或隐性的担保,所以中央政府也会对地方政府举债起到重要的约束作用。前两者属于市场约束机制,后者则属于行政机制,在实际境况中,行政约束的效力往往大于市场约束的效力。

在融资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的交互作用下,平台发展处于平衡态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一直处于稳定可控状态。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恐慌政治”打破了这种平衡,主要利益相关者在全球化风险面前,急于找到规避风险的出路,放松了约束,加大对平台利益的追求,导致了平台债务失控风险凸显。

正如风险社会理论所指出,风险社会的驱动力是“我害怕”。虽然适度的恐惧有助于人类集中注意力面对各种风险,但是过度恐慌会使整个社会陷入对各种危险来临景象的想象之中,即便采取行动也容易丧失理性。始于2008年年底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发展形势蒙上了一层阴影,许多国家都陷于风险恐慌中。各国积极采取救市行动,我国也出台了4万亿元的投资救市计划。自此,国际金融危机成为中央政府默许并推动、金融机构推波助澜、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平台融资的催化剂;4万亿元政府投资计划下的配套资金给地方政府带来了资金压力,进一步诱发了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动机和行为;“保增长”目标极大强化了政绩合法化建设,加大了对地方政府政治利益追求的激励强度;对国际金融风险的担忧让中央政府放松了对地方政府的行政约束,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地方的融资冲动和大规模投融资行为。

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和政绩激励刺激下寻求体制外筹资渠道建立平台,银行正在为流动性过剩下的金融资本寻找利润。地方政府和银行一拍即合,借助融资平台这个媒介,大规模地开展信贷合作,以图实现各自的利益诉求。最终,地方政府的融资冲动被彻底激发了,平台数量膨胀,债务累积,风险迅速扩大。

(成林摘自《地方财政研究》2014年第7期《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利益相关者与分配失衡的格局》)

猜你喜欢

中央政府投融资约束
“碳中和”约束下的路径选择
约束离散KP方程族的完全Virasoro对称
投融资关注榜(2019.6.16-2019.7.15)
中央政府将首次在澳门发行人民币国债
6月投融资关注榜(5.16-6.15)
4月投融资关注榜(3.16-4.15)
3月投融资关注榜(2.16-3.15)
元明中央政府治藏宗教政策不同特点成因分析
清朝中央政府的筹藏方略与西藏宗教事务管理基本经验
适当放手能让孩子更好地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