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电视剧业的发展与回顾

2014-04-16王德江

剧作家 2014年5期
关键词:黑龙江创作

王 锐 王德江

黑龙江电视剧业的发展与回顾

王 锐 王德江

电视剧和电影一样,集成各文学艺术种类并使之影像化,但电视剧较之电影,在人物刻画和故事叙述等方面更透彻、更具体、更细致、更深刻,艺术展现有时更深入。近年来我国电视剧作为影像艺术已经很成熟很壮观,作为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明显的产业化特征,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主要表现形态也几乎无处不在,反映历史,描写现实,伴随社会进步,触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形成人们文化精神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电视剧原本被称作“第九艺术”,由于普及广、受众多、影响大,已成为当今名副其实的大众艺术。毫无疑问,电视剧是电视机普及的产物,而互联网的普及又极大地促进了电视剧的繁荣。电视剧业的兴起是影像传媒业发达的标志。电视剧业应该是现今往后在经济和社会效应结合方面最具优势的文化艺术产业。

回首以往,我国电视剧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今六十余载,大致分为宣传工具、审美自觉和文化产业三个演进发展阶段。黑龙江电视剧在经过萌芽期后,大抵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至今也有三十余年的变化演进历程。本文以回顾为主,对黑龙江电视剧及其产业生成演进过程进行大致的梳理评价,尽管概难以全挂一漏万,甚至失之偏颇所述粗浅,仍期望有关各方参考借鉴二三。

一、萌芽与初兴期探寻

电视剧是通过电视接收机展现的人物、景物与故事情节贯通相一致的具有审美真实和生活质感的剧情类电视节目,源于电视接收机及其接收技术的产生和电视节目制播与管理机构的设立。

世界上最早出现电视剧是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是第一个播出电视剧的国家。

我国早期处于萌芽状态的电视剧,由于受电视制播技术的限制,是采用直播方式,称为电视直播剧,基本是舞台话剧的表演形式,播出一次演出一次,需要重播只能重演。标志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诞生的剧目,是1958年6月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播出的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讲述了姐妹俩忆苦思甜的故事。黑龙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有电视台的省份,1958年6月建成运行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前身),在各级领导的关怀重视下,哈尔滨电视台的创业人员克服技术不足、设备简陋等困难,在制播新闻和综艺等电视节目的同时,也积极学习探索电视直播剧的创作和播出,早期代表性的电视直播剧目有《生命之歌》等。资料显示,哈尔滨电视台是和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几个国内早期电视台几乎同步出品电视直播剧的电视台。

从我国电视剧制播技术演进阶段看,1958年到1967年为电视剧直播时期,也称电视直播剧时代。这期间以北京、上海、广州和哈尔滨等电视台为主,全国范围内共播出电视直播剧两百余部,其中,北京最多有近百部,上海和广州各有近四十部,哈尔滨电视台较少有二十余部。我国电视直播剧在形成期由于受特定年代社会文化形态和电视技术以及创作思维与手段等因素的制约,在成果表现上只突出政治宣传作用,创作上多以现实题材中的真人真事为主,不具有深度审美视野;在生产数量和规模上也都很小,亦因电视接收机在当时是稀缺之物,传播影响也并不是大众化,且不能留存全程影像资料。然而电视直播剧的生成演进,毕竟开创了电视剧这一新兴艺术门类在我国的发展领域,是电视剧业的奠基石。

众所周知,“文革”时期,我国文化艺术领域只有“样板戏”一枝独秀,在百花皆衰中,电视剧这个新兴艺术之花也几近凋零,创作成绩极为寥落,乏善可陈,仅有几部剧目且都明显体现为政治服务的色彩。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大抵从1967年起,我国电视剧开始采用黑白录像技术和设备。电视剧可以像电影一样拍摄,创作上走出直播间,拍摄上不再受时空限制,完全根据剧情需要搭棚布景又可以利用实景。编剧和导演在剧情设计、故事叙述的结构和表现方法上可以尽力地施展创作才华,演员所表演的剧中人物也最大程度地体现真实,具有明显的生活质感。黑龙江电视剧由于起步早、起点高且基础扎实,在“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初期便呈快速发展势头。这在当时全国电视剧创作制播方面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领先作用。

黑龙江电视剧的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开始快速起步。一方面是由于坚持自力更生与引进相结合,较早熟悉和采用电视录播技术与设备,排除了电视剧制作在技术设备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是因在电视剧草创期积蓄了较为厚实的创作力量,拥有王毅、孟烈和张扬、何继营等具有开创精神和创作底蕴的剧作家与导演。同时,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及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与黑龙江电视台、黑龙江电视艺术协会等业务机构,从各级领导到编创人员上下同心,积极探索,在选题策划、编创制作等方面开放思路,尝试创新;题材触及历史与现实的一些较深层面,并力求突破,因此集中出现了一批较好的有影响的电视剧作品。先后有《不该将兄吊起来》《大森林里来的孩子》《赫哲人的婚礼》等一批优秀电视剧问世。其中,由黑龙江剧作家王毅编剧的《不该将兄吊起来》,开了我国电视轻喜剧的先河,体现了电视剧艺术在创作上的审美自觉性,也因导演张扬和演员三度创作时的态度积极、认真,使得这部电视剧赢得了较高的赞誉,获得了当时的“飞天奖”,并被中央电视台推荐参加在保加利亚举办的国际电视节。

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黑龙江电视剧在创作制播方面至少有三个突破:一是题材上的突破。在选题选材方面较早实现了艺术价值回归,而进入艺术创作的审美自觉阶段。主要表现是最大程度地消除纯粹化宣传工具的内涵制约,进入展现人性化真善美的表达境界。较早的剧目如《不该将兄吊起来》《赫哲人的婚礼》等,都是在剧中刻画现实中的人性与人格对比,展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本质,开始给生活中的人以生动的心灵感染。二是容量上的突破。在创作制播方面由短剧(单集)向长剧(连续)延伸扩展。如黑龙江电视台出品于1986年的《雪城》(16集)就是一部较有代表性的长篇电视剧。由孟烈和李文岐根据知青文学代表作家梁晓声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何继营、李文岐执导。《雪城》是黑龙江第一部长篇电视剧,不论是剧本改编还是拍摄制作,从电视剧艺术角度审视在当时都是一个较高的标志,《雪城》所表达的内涵和所展示的容量以及作为电视连续剧的剧情推进等,都为后来长篇电视剧的创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而据著名剧作家孟烈回忆,《雪城》的创作是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及黑龙江电视台顺应当时国内电视剧业波澜初起之势,在山东电视台创作《今夜有暴风雪》长篇电视剧之后,抢先抓到的属于重大现实题材的优秀剧目。三是阵容上的突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黑龙江电视剧开始进入创作活跃阶段,形成相对强势的阵容。一方面,随着有关部门和机构不断举办电视剧征文与电视剧作品研讨活动,一些原本在创作上有所成果的作家开始将精力侧重于电视剧创作方面,试图在这一新兴创作领域获得新成果,同时,一批文艺新人也在征文热潮和各类相关研讨活动中脱颖而出,构成专业作者和业余作者融合、老将和新兵并肩的创作团队。期间有近180部长中短篇电视剧文学剧本推出,其中不乏上乘之作搬上荧屏。除《雪城》《不该将兄吊起来》等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剧目,还有如《绿荫》(张兴华、高文华)、《一路顺风》(张勤)、《淘金者之梦》(梁国伟)、《北京往北是北大荒》(杨宝琛)、《山后那个秋》(刘子成)和《铁人》(蔡沛林、李国昌)等。另一方面,在省委及省委宣传部领导的支持关怀下,省广电局、文化局、文联和黑龙江电视台等部门按照体制创新思路,对影视创作资源进行初步整合,调兵遣将,合并机构。1986年在龙江电影制片厂基础上组建了黑龙江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同年又成立了黑龙江省电视艺术家协会,进而为黑龙江电视剧业打造了相对集中的发展平台。

二、发展繁盛期的主要成果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年,是黑龙江电视剧业发展繁盛期。总体上,一是题材较广泛。围绕黑土地的历史和现实题材,重点打造抗联英雄传记、北大荒知青生活、大庆人艰苦创业、青少年教育和都市与农村生活及家庭伦理等剧目。二是创作有深度。一批创作上成熟的剧作家注重挖掘题材深度,坚持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笔触多有变化又不乏尖锐,很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戏剧冲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三是篇幅容量大。自《雪城》后,长篇电视剧不断推出,如《年轮》(45集)等。四是制作能力强。从剧目策划,剧本创作到筹备拍摄等前期工作形成系统;从正式拍摄到后期制作发行,阵容整齐,组织得力,整个电视剧生产过程都较为成熟。因此,这一时期,黑龙江电视剧成果丰硕,不少剧目可圈可点,由此一度构成东三省领先之势,在业内和社会影响较大,也成就了一批剧作家、导演和演员。

按照题材划分,具有代表性的电视剧目有:《赵尚志》(王忠瑜、李劼)、《杨靖宇将军》(杨宝琛)是黑龙江电视剧在抗联英雄传记题材方面的代表作品。《赵尚志》生动再现了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将军投奔抗日义勇军孙朝阳部队,后被奸细杀死的一段艰难曲折、催人泪下的战斗生活。赵尚志在凶险的处境中英勇抗日,是历史铭记的民族英雄。编创者缅怀英雄,笔端甚或流血,用真情演绎了赵尚志,释放了英雄人物的生命之光。而《杨靖宇将军》也是一样,描写了英雄人物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与革命历程中的人性觉悟,区别于以往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对英雄人物的诠释。这在电视剧艺术创作之革命英雄题材方面,应该是一个审美价值观的突破。

《雪城》和《年轮》是黑龙江电视剧知青题材方面的代表作品。这两部作品都出自作家梁晓声之手,其中《雪城》是根据梁晓声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年轮》则是梁晓声的电视剧本原创。梁晓声是哈尔滨人,曾作为知青在北大荒沃野上生活数年,他的作品记述了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中千百万知青上山下乡的一段人生经历,直到知青返城的生活与命运的变化。这样的现实生活题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炙手可热,容易挖掘却难以表现。梁晓声以独特的视角探寻了知青在经历了青春期上山下乡身心历练之后,面对未来人生旅途所展现的沉重却又积极的精神,表达了整个社会对知青的关切与期待,知青们及其家庭的困惑与希冀。梁晓声深情地讲述着他本人连同身边人的故事,笔触深邃而又悠远,没有消沉与哀怨,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一度弥漫的伤痕文学。长篇小说《雪城》改编成电视剧,故事更加凝练,情节更加紧凑起伏,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且明显体现黑土风韵,堪称经典之作。《年轮》虽与《雪城》题材相同,但故事更深刻细致,知青生活与命运的展现更为全面。导演邓迎海在二度创作中精心雕琢,生活质感更加突出。毋庸置疑,《雪城》《年轮》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黑龙江电视剧的巅峰之作,也是黑龙江电视剧创作体现审美自觉意识的代表作。此外,黑龙江作家韩乃寅根据其小说《远离太阳的地方》改编的20集电视连续剧《爱在冰雪纷飞时》,也是知青题材方面的上乘之作,播出后产生较强的社会反响。这部作品侧重描写知青们的青春与爱情,透发年轻生命的鲜活感,诉说着惊心动魄的青春故事,具有较高的现实主义艺术品质。可以这样说,黑龙江是知青题材的文学与影视艺术作品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铁人》《家族的荣誉》是工业题材的代表作品。《铁人》由蔡沛林、李国昌编剧,王驰涛导演,大庆石油管理局录制,以上世纪60年代初大庆油田的建设与油田人的生活为素材,着重刻画、勾勒了以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油田创业者艰苦奋斗忘我奉献的时代精神与人生品格,描写了油田人在3年自然灾害期间,团结奋斗同甘共苦的感人生活,讴歌了以油田人为代表的新中国产业工人为国争光的政治觉悟。《铁人》的创作同样摒弃了传统意义上对英雄人物的完美“设计”,而是恰当地张扬了朴素的真善美的人性,是谓大爱于国,博爱于人。由黑龙江剧作家杨立民创作、黑龙江电影电视剧中心拍摄的10集电视连续剧《家族的荣誉》,同样取材于大庆油田人的生活。该剧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一家三代石油工人为新中国石油事业奉献不已的故事,展示了石油工人崇高壮美的精神情怀,揭示了国家、民族荣誉与家族、个人荣誉之间的连带关系。由此再言,黑龙江电视剧创作实际上自80年代初起,就自觉地规避以往“左”的创作思路,而较早地实现了文学艺术审美价值的回归。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黑龙江青少年教育题材电视剧创作也处于相对领先的位置。代表作品有《绿荫》和《深流》《潮流》《洪流》(时称青少年教育三部曲)《燃烧的烛光》《大潮中的孩子》等。面对结束十年“文革”桎梏后社会思想文化变革和改革开放初中期汹涌而至的商品经济大潮,各种各样的新矛盾新问题接踵而来,其中青少年教育问题就很明显很紧迫。黑龙江剧作家张兴华、高文华和宋永魁、咏今、龙秀梅等对此笔端所指,潜心创作,以探讨青少年素质教育为主线,描写青少年的校园生活;拨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误区;审视青少年流失的社会问题等,诉呈新时期学校、家庭和社会在青少年教育上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刻画了一群不同性格,或积极或迷茫或误入歧途的孩子,以及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富有正义感与善良之心的社会公职人员,也不乏对时弊与恶徒的揭露鞭挞,深刻地呼吁社会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这些电视剧是比较典型的社会问题与青少年教育剧目,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这类题材的剧作就当今而言也同样可取。可见当年的剧作家、导演和制作单位的决策者们观察社会生活的敏锐程度、独具匠心的创作思维和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这也是黑龙江电视剧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能够起步且迅速发展而至繁盛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上述题材的代表作品,《荒原城堡731》《异国情思》《黑土》《北方往事》《一天零一夜》《俄罗斯姑娘在哈尔滨》《百姓记者》《远东特遣队》《拉萨往事》等剧目虽然题材各异,也都属于艺术品质较高、社会影响较大的优秀作品。其中,《黑土》由黑龙江剧作家郭大彬和王治普、邓世昌创作,李文岐导演,1990年由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录制。作品以清朝末年到20世纪30年代为背景,叙述了山东农民赵福一家在黑土地上悲欢离合的故事。作品情节曲折动人,人物身上荡漾着一种豪气,行事处处透露着北方人特有的浓重的感情色彩。作者以史诗般的意境和手法,将东北浓郁的地方风情泼洒开来,并对这块土地上移民与本土文化的撞击进行了入微的描写。现在看来,《黑土》是闯关东题材的早期作品,只是作品创作时期还没能够提升到历史性全景式大事件的高度,还没有形成像当今《闯关东》系列剧目那样看来很恢弘的规模,然而剧作家和导演们早期的题材意识却很明晰,因此值得称道。《荒原城堡731》由黑龙江作家王洪彬联合于今、张国诚、梁梦阳、骆仲林编剧,于1989年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和哈尔滨文化局共同拍摄,以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哈尔滨秘密设立“细菌基地”(代号731),残杀中国人的惨绝人寰的罪恶史实为素材,描写了中国人民与日寇进行英勇斗争的故事,具有极强的历史再现色彩。作家王洪彬原为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哈尔滨文化局等部门的领导干部,长期潜心文学艺术创作,极富思想与才气,多有作品发表,目前虽年过七十亦笔耕不辍。《异国情思》剧本的作者钟福祥曾就职于哈尔滨市委常委秘书室、哈尔滨日报社、哈尔滨市财政局和哈尔滨市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和单位,秘书、记者出身,也是领导干部,酷爱文学和篆刻。《异国情思》《画眉唱晚》和长篇电视剧本《武百祥》等都是他于业余时间创作所成。由此说到一种现象,在黑龙江电视剧文学创作队伍中,既有专业剧作家,也有各行各业的业余剧作家,其中不乏身为领导干部的专业与业余剧作家。这当中在省内外较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如杨运泰、韩乃寅等。杨运泰为黑龙江省文化厅厅长,既是领导干部也是文化人,退休后坚持润笔不断,在电视剧本创作方面也有所斩获。韩乃寅是省农垦总局副局长,北大荒文学的代表作家,长期深入生活,且富有创作激情。除《爱在冰雪纷飞时》外,还有《破天荒》等同样描写北大荒生活的优秀电视剧问世。在黑龙江电视剧创作团队中,这些身为领导干部的专业和业余剧作家和管理、制作单位的内行型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黑龙江电视剧业的繁荣。

三、调整复兴期评述

从黑龙江电视剧业发展进程看,本世纪初年至今应为调整后的复兴期。这一阶段的大半时间重在调整,有属于创作上的调整,也有属于市场化的改革性调整,总体上是趋于在调整中提高,在提高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当然,这一阶段也有来自外部的比较性压力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快速发展中所沉积的一些问题。在来自外部的比较性压力方面,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播出“增容”明显,依托“黄一”“黄八”强档收视优势,好题材好剧本的直接攫取收购强度增大。同时,北京、上海、山东、湖南、江苏、浙江等电视台也在实现卫星转播后集中力量发展电视剧业,各自不断推出热播剧。尤其是吉林、辽宁相继刮起新东北风。吉林省在制作《刘老根1》《圣水湖畔》《都市外乡人》等热播剧之后,乘势而上,2006年组建省级影视制作集团,整合部门和社会资源,会聚一流剧作家、导演和制片人,又相继推出《插树岭》《交通警察》等央视热播剧。“吉林造”盛行一时。在辽宁,以赵本山为领军人物的民营化资本注入的影视剧业异军突起,形成强势发展姿态,《刘老根》系列、《马大帅》系列以及后来至目前的《乡村爱情》系列等农村题材的热播剧,连续进入央视“黄一”“黄八”强档。相比之下,黑龙江电视剧则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中,一度出现了题材素材、创作人才和优秀剧本外流的现象。如《闯关东》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被大连电视台拾得,并成就了高满堂这样的富有创作力的剧作家。李文岐、邓迎海和梁晓声等曾为黑龙江电视剧业发展有过突出贡献、也曾置身黑土地的导演和作家先后高就外埠。《黑龙江三部曲》《蹚过男人河的女人》《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等优秀剧本外流,黑龙江知名作家、编剧张雅文还曾经因《盖世太保枪口下的中国女人》剧本被剽窃、侵权长期打官司而至身心受损。黑龙江电视剧业在近年所面临的外部压力,实际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视业体制机制转换和市场竞争的压力。比较而言,吉林和山东电视剧的生产主要是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整合力量并大力扶植进而形成合力;辽宁的电视剧则是以依托民营资本和品牌化影视与舞台艺术人物为主,着力发展壮大民间力量;湖南的电视剧投资制作隶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基本“不差钱”,且进行集团化管理和运营;北京、上海和天津等是以大都市雄厚的文化艺术底蕴为优势,集合来自国内外的优秀创作团队和制片人。就内在问题和不足而言,黑龙江电视剧业在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兴以至繁盛期后,创作上一度处于固守状态;体制机制转换步伐较慢,尤其是投资上未能较好理顺关系,财力出口不畅,经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组合的黑龙江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曾因管理不善、投资失误而一度出现经营发展困局,近十余年,在电影方面有所成就,而在电视剧方面则显乏力。同时电视剧产业化建设和集合民间民营资本方面也相对步伐迟缓。总之,黑龙江电视剧业的发展,从历史角度看,这一阶段应该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是谓张弛相间、急缓轮换。从某种意义上讲,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好在黑龙江电视剧业尽管面对市场纷争、管理新规和收视红线等客观压力,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却依然前行发展,业内人从未停止探寻开拓的脚步。

应当说明,大众文化在我国改革开放中期逐渐兴起,且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结构中比重趋于明显。大众文化的基本属性是具有健康文化与思想标准的通俗性、娱乐性。随着电视技术的发达和电视接收机的广泛普及,大众文化通过电视艺术的多样表现而更直观、生动、细致与深刻,也受众最广。因此,电视类的大众文化具有极高的社会覆盖性,亦因电视文化产品的生产是多元节点的组合,于是,便在客观上催生了电视文化产品的产业化。还须说明,我国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中的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三股文化力量,在通过电视艺术的表现上,博弈程度更趋明显,当然在电视剧方面亦更突出,所以,电视剧业产业化趋势更快也更具规模,由此导致业内与市场竞争繁杂而多变,电视剧产品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广电总局在《2001—2010年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计划纲要》中要求广播影视艺术创作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繁荣广播影视文艺、满足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心,实施精品工程,全面提高广播影视文艺作品质量。特别是在电视剧方面,要求在加强生产的同时健全题材规划管理,集中精力抓好重大题材、现实题材和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不断推出精品力作。省广电局据此调整工作思路,相应推出系列举措。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总结经验、肯定成果,寻找与外埠差距和自身不足的同时,深化认知电视剧市场的变化与发展趋向,明确电视剧业振兴发展目标,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着重打造黑龙江广电事业及电视剧业的文化与市场品牌,强力推动影视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

因此,近几年黑龙江电视剧业又呈复兴之势。主要表现:一是巩固壮大发展平台。省广电局在实施黑龙江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整体转制的同时,在黑龙江电视台组建黑龙江龙视文化传媒集团;在黑龙江电台组建黑龙江龙脉影艺影视有限公司,着手实施影视作品制播分离和产品公司化运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创新颇见成效。省内各地广电机构也在探索相应发展路径。在文化产业发展范畴内,依托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化艺术资源,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的文化产业基地,其中,以影视艺术产品创意、创作为重点发展运营目标。省农垦总局也组建了专业化的影视文化企业。民间、民营资本亦逐渐在以影视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领域进行投资。总之,由不同体制、多元投资构成的影视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二是精品剧目陆续推出。由以黑龙江电台、电视台等省内专业机构为主投资制作的长篇电视连续剧《文化站长》《松花江上》《情系北大荒》等先后在央视黄金档热播;《大掌柜》《乡村爱情故事》《雷人老范》《幸福•幸福不一样》《焦裕禄》《马迭尔宾馆的枪声》《夺粮剿匪记》等也相继登陆央视和北京、山东、辽宁等电视台卫星频道,收视率几创新高。如上剧目题材选项、剧本创作、收视评估和投资论证等前期工作扎实;制作发行、投资回收等环节相扣紧密,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明显体现黑龙江电视剧业的发展实力和较高的成熟度。三是引进强势打造优势。针对近几年国产电视剧产量大而好剧少、供需不平衡的矛盾现状,黑龙江电视剧在创作、投资方面积极引进业界品牌化创作团队和投资制作机构与制片人,共同深挖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巨制,力出精品。在继续密切与央视及各省电视台合作互动关系的同时,重点与赵本山为代表的辽宁本山传媒集团和以高满堂为核心的大连电视台天歌影视传媒集团合作。与辽宁本山传媒集团共同投资制作的《乡村爱情故事》热播的同时,与大连天歌传媒集团投资合作的《闯关东前传》是黑龙江电视台参与拍摄的宏大制作。这部鸿篇巨制是由金牌编剧高满堂继续以黑龙江为故事发源地,前拓闯关东史实进行剧本创作,进而又演绎出宏大而辽远、深刻亦丰富的闯关东史像。前一段,《闯关东前传》在央视播出并获得较高的收视率。此外,由梁晓声创作的以20世纪80年代初大批知青返城后的生活与命运轨迹为素材的长篇电视剧本《返城年代》也已成稿开始筹拍,拟由李文岐导演。而由邓迎海导演的以上世纪初哈尔滨发生特大鼠疫,中国现代医学名家伍连德临危受命,赴哈尔滨解救苍生、拯救城市的史实为素材的长篇电视剧《大瘟疫—1910》也在最近播出。梁晓声、李文岐、邓迎海等出自龙江的著名作家、导演如今又重归黑土地,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黑龙江电视剧业的复兴之象。四是深入引导繁荣创作。资料显示,在黑龙江电视剧多年形成的北大荒和知青系列、大庆铁人创业系列、抗联英雄系列和新农村建设系列等电视剧目创作中,大多由黑龙江本土作家或编剧完成。黑龙江作家编剧群总体上呈良性发展壮大、新老承接之势。以黑龙江电视艺术家协会等省级相关社会团体为主,构成影视艺术创作集合体,不断有新人新作推出,且经常性地组织相关研讨、论证和评奖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黑龙江影视剧创作的繁荣。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省文化厅、省文联、省作协等所属相关研究机构在黑龙江影视文艺研究评论方面也多有成果性著述。相信,龙江电视剧的创作正在腾飞中。

黑龙江电视剧业数十年一路走来,留下了诸多值得记忆的影像故事和剧中人。我们如今仍不能忘怀为黑龙江电视剧业奉献才智的早期创业人,也铭记多年来历届省委、省委宣传部及省广电局、黑龙江电台电视台的有关领导人在黑龙江电视剧业前行发展中所做出的不懈努力,还感谢本文中提到的和未提到的根植黑土地、热爱黑龙江、富有创作激情且有建树的剧作家、导演和演员。亦欣喜于黑龙江碧水青山和广袤黑土地蕴藏着的丰富而厚重的多元文化足够挖掘。可以肯定,黑龙江电视剧今后的发展会更辉煌。

(本文作者:王锐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演艺中心主任 王德江 黑龙江省老艺术家协会戏剧艺术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 王彩君

猜你喜欢

黑龙江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Homeless children in India publish newspaper
《如诗如画》创作谈
《一墙之隔》创作谈
Write a caption
黑龙江弃风博弈
创作随笔
黑龙江 首推医改问询制
黑龙江出版集团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