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绩效文献综述
2014-04-16刁成超
刁成超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学术界对于商业银行并购绩效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关文献较多,所得的结论也不胜枚举。而当前对商业银行并购绩效的研究方法主要集中在事件研究法、财务数据对比分析法和前沿效率分析法。
(一)事件研究法
事件研究法基于效率市场理论假设,通过分析并购前后股票价格的变化来评价并购双方的绩效。该方法的支持者认为,通过考察股票市场对银行并购行为消息的反应,获得更多的是市场数据而不是会计数据,而市场数据能够更为准确地表达出两个原本独立的公司合并的价值。国外商业银行的并购研究首先通过对股票市场价格信息的考察,分析并购消息的公布对银行股东财富价值带来的变化。
阿尔卡哈苏奈(Jamal Ali AlKhasawneh,2012)研究了美国银行业在1992年至2003年预归类合并交易的短期市场反应,涉及9个获利效率。调查结果表明:并购兼顾了低效率的市场需求者和创造力显著的市场回报。通过适度的有效目标兼并最低效率的需求者,与其他任何形式相比都最小化了需求者的财富。结果还表明,收购者通常减少了2.5%的收入,而目标经验表明,在效率市场平均收入为15.5%。
埃尔默斯(Ealomirrs,1999)对美国中西部银行在1992—1994年间完成的九大并购案进行了逐一分析,驳斥了原有关于银行并购无效率的结论。比彻(Becher,2000)的研究结果也表明银行合并创造财富。通过对1980—1997年间558起银行并购案例进行分析,他发现90年代的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平均收益在36天的事件窗内显著为正,目标收益在22%以上,大于80年代中期的水平。但是在11天的事件窗内,虽然被并购方银行的收益依旧显著为正,但是并购方银行却得到了负的平均收益。不过,银行合并整体财富效应为正。
布鲁纳(Bruner,2002)对1971—2001年间的130篇经典研究文献做了全面汇总分析,发现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并购重组过程中目标公司股东收益要明显高于收购公司股东收益。具体来讲,并购重组能使目标公司股票价格明显上涨,有10%—30%左右的股票超额收益率;收购公司股票收益率则很不稳定,且有负的倾向,同时运用业绩比较法得到收购公司的长期财务绩效会随着时间推移呈现出递减趋势的结论。
阿森纳格罗(Panayiotis P.Athanasoglou,2013)通过分析股票价格来反映银行并购绩效。他调查研究了欧洲银行从1990年到2004年并购交易所创造的价值。研究结果表明,欧洲银行的股东价值收益得益于积极和显著的反常收益,而收购银行收到一些负收益而没有反常收益,目标企业的股东获得了在一切情况下的反常正收益。尽管异常收益和银行特征之间的联系非常薄弱,但它体现出小型、低效率的银行产生了更多多元化的收益,创造了更多价值。
(二)财务数据对比法
财务数据对比分析法运用会计数据的改变来比较合并前后银行的绩效状况,由于会计数据容易取得,使得该方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在银行并购绩效的研究方面,伯杰和罗兹(Berger和Rhoades)对银行并购绩效的研究有深刻的影响力,更为客观也更具有代表性。伯杰和罗兹(1993)提出“市场重叠假说”,指出如果并购双方经营的地理区域有一个较大的重叠,则更可能产生生产效率的改进。伯杰、汉弗莱(Berger、Humphery,1994)运用自由分布法(DFA)对美国1980至1990年间资产总额大于10亿的57家并购银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本效率、规模经济并未随并购有明显改善,建议并购过程中应注重成本效率的发挥。伯杰(1998)发现,美国在同一时期,银行并购效益更多来自于利润效率,而非成本效率。罗兹(1998)选取美国9起横向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何种情况下能够带来效率改进。他分别对比银行并购前后的X效率和规模效率,并研究能带来效率改进的并购特征,结果表明,实现并购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为并购双方能否成功整合。
特里普等(Tripp等,1998)对美国跨州银行并购进行了研究,通过对1991年—1995年间跨州银行合并的分析,发现被收购银行的股票价值有所上升,而收购银行的股票价值下降。但对欧洲市场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大多数研究认为并购对银行的市场价值有正效应。奥托内和穆尔贾(Cybo-Ottone和Murgia,2000)对1988至1997年间欧洲的54起大型银行并购进行研究,发现在并购公告宣布时,收购银行和被收购银行的市场价值都显著提高。两人还对15家跨国并购交易进行研究,但没有发现股票市场对并购交易的正效应。布鲁克、亨德肖特和李(Brook、Hendershott和Lee,2001)研究了银行并购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认为并购是一种可以有效地检验董事会绩效的机制。在目标方股东和管理层对并购要约的态度存在根本分歧条件下,银行是否仍会被并购,便成了一种对公司治理绩效、管理层能否以股东利益行事进行有效检证的机制。坎帕,埃尔南多(Jose Manuel Campa, Ignacio Hernando, 2006)对1998年至2002年欧洲金融市场发生的并购案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并购交易两年之后,被并购方银行效益会显著提高,平均效益增加7%,但在股票市场中不能反映出来,在并购消息宣布时被并购方没有超额收益。科雷亚(Ricardo Correa,2008)搜集了1996—2003年间的220起跨国并购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在一国境内发生的商业银行并购来说,跨国并购后的两年内并购方银行和被并购方银行的效率水平都不会立刻得到改善,而在并购两年之后银行效率水平的改善才慢慢体现出来。
(三)前沿效率分析法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对决策单元进行相对评价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最常用的一种非参数前沿效率分析方法。最初由查恩斯(Charnes)等人于1978年提出,用于评价公共部门和非营利机构的效率。谢尔曼和戈尔德(Sherman和Gold,1985)第一次将DEA技术运用于银行业。谢弗(Shaffer,1993)利用美国1984年—1989年银行并购案例作为样本,考察了并购银行的X效率。主要采用参数法中的随机边界函数法,利用超对数成本函数对成本效率进行考察。实证结果显示:银行之间的并购并不总能带来效率的提高,资产规模超过十亿元的银行并购会带来总成本的增加;反之,小于十亿资产的银行并购能够节约成本。结果还证明了银行间的跨州并购效率要高于州内并购。埃格、哈恩(Peter Egger、Franz R.Hahn,2010)研究的是内生银行合并以及并购对银行业绩的影响,旨在探讨企业之间的横向并购的实际表现所带来的效果。通过对1996年—2002年奥地利800家银行高品质面板数据的分析得出以下观点:横向合并对银行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提高性价比影响更大。同时也表明,合并前的影响很可能导致突然的成本降低。最后,小型银行参加收购活动比大型银行更有可能得到更高的性价比。
哈尔科斯和采米亚斯(George E.Halkos和Nickolaos G.Tzeremes,2013)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预先计算和评估银行合并或收购的短期经营效率是否有所提高。他们调查了2007年—2011年间希腊45家可能的银行并购的经营效率的提升程度。结果表明,希腊财政危机前一年至危机爆发时,大部分的潜在银行并购正在审查中,无法产生短期的经营效率的提高。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在2011年,多数银行并购导致了短期经营效率的提高。最后,实证结果表明,有效的银行之间的合并或收购并不能保证更加有效。
二、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银行业并购活动历史并不长,当前国内有关银行并购的文献资料有限。对商业银行并购绩效的研究的成果可以概括为两大类,分别是银行并购绩效的理论研究和银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银行并购绩效的理论研究又可细分为银行并购的动因研究、银行并购的效率研究、银行并购的市场价值研究、银行并购与经营管理的关系研究四个方面。银行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包括银行并购正绩效实证研究、负绩效研究、混合绩效研究。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一)银行并购绩效的理论研究
1.银行并购的动因研究。金晓斌(1999)对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动因、操作、风险、效益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多角度,多维度地剖析银行并购现象的内在本质,最早提出中国银行业并购的原则、框架,提出银行并购的相关政策性建议。孔永新(2000)收集整理全球银行业并购的经典案例,进一步对案例进行比较分析,为我国银行业并购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料。马君潞,满新程(2005)研究全球银行业跨国并购的趋势和特点,指出并购的动机是为了获得市场优势,取得未来发展的有利地位。金雪军,李楠(2008)分析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动因和作用,总结和分析汇丰银行的并购概况、动因、策略和方法,为中资银行参与国际并购提出对策与建议。谢清河(2010)在比较并购动机类型的基础上,剖析并购贷款的风险与收益特征,探讨国内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2.银行并购的效率研究。范锐(1999)对银行并购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来论证银行并购的绩效问题。陈璐(2006)从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及其本质特征出发,指出银行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较强的横向并购需求及银行的高风险特性,这导致了并购的高风险,与此同时降低交易费用的银行的纵向并购的绩效受到声誉及管制因素的削弱等;指出我国中小银行并购具有帕累托改进效应,效率改进型并购既是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的战略性选择,也是中小银行发展的低成本路径。翟进步、贾宁、李丹(2010)将收购兼并的市场反应与财务绩效联系起来研究并购问题,研究发现,并购给收购公司股东带来显著财富增加的同时,蕴含的未来预期现金收益增加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张健华、王鹏(2011)根据2004—2008年我国银行和国外银行的数据,对中外银行的运行效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银行盈利效率与其全球系统重要性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他们对影响我国银行效率的因素也进行了讨论,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3.银行并购的市场价值研究。王保忠(2004)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银行并购能否实现对银行效率和股东价值的提升,为全面认识银行并购效应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范小云,李泽广(2005)通过分析银行业并购重组的创值悖论,指出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应注重微观效应与重组行为的市场化和有效性。葛兆强(2005)对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活动及其并购价值进行深入分析,突出我国银行业并购必须注意的问题。杨世坤,温泉(2008)总结了1980年以来银行并购效率的研究文献,得出银行并购悖论的存在性,并将其具体分解为创值悖论、风险悖论和效率悖论三个透视维度。肖敏(2009)认为银行并购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行为,目前银行并购的根本动机在于获得市场比较优势,减少竞争对手的数量,实现银行股东利润最大化。
4.银行并购与银行经营管理的关系研究。曹军(2005)对银行并购行为进行规范的经济学分析,认为银行并购可以保持金融稳定、提高金融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实现银行业并购整合的利润最大化。潘英丽(2006)认为由于我国银行体系的制度缺陷,银行并购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受到较大的限制,目前尚未形成成熟的银行并购市场。可以说,银行并购在中国依然困难重重,主体错位、方式单一、法制不健全、结构和技术障碍、管理整合等突出问题,需要政府和银行从外部体制环境和内部管理举措密切合作,共同研究解决。王淑敏,符宏飞(2007)认为银行并购是一种健康的经济现象,能增强银行的竞争力,提高效率,节省成本,使无效率的银行变得有效率,而有效率的银行变得更加有效率。。
(二)银行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1.银行并购正绩效研究。李萍、张慧萍(2002)研究近十年来美国的银行并购活动发现,银行业存在适度规模经济范围,同时指出范围经济和X效率对银行效率的改善具有重要影响。向力力,李斌(2003)运用数据包络(DEA)的方法对中国光大银行收购中国投资银行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光大银行与其他非并购银行相比,其并购前后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非常好,但并购后技术效率有所下降,即并购后两年内出现了非规模效应,两年之后并购银行效率才逐步发挥。作者认为这是并购整合的时间需要,光大银行的效率在并购后有一定程度下降是不可避免的。
廖理,曾亚敏,张俊生(2009)通过89起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实证分析发现,外资并购事件在目标行业传递了行业竞争压力即将加剧的信号。进一步研究发现外资并购成功后,目标方的盈利能力、经营效率、流动性以及偿债能力都逐渐超过竞争对手。姜建清(2010)认为,中国工商银行以申设与收购并举的方式实现了海外跨越式发展。周立(2011)回顾了平安银行与深发展银行的并购历程,利用并购发生前后四年的年度财务报表从盈利能力、成长能力、风险水平三个方面来分析并购效益。中国平安并购深圳发展银行是具有正净现值的并购活动,且并购效益显著。同时,中国平安集团资本结构得以优化,资本金进一步充足,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固基石,保险资金也能取得较高的投资收益,均衡的业务模式为中国平安集团贡献均衡利润。
2.银行并购负绩效研究。林炳文(2004)搜集1998年到2000年台湾地区47家商业银行的横截面与时间序列混合资料,利用随机边界函数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研究两种不同的成本估计法,结果显示,并购与银行成本效率之间具有不显著的正向关系,即并购对银行经营不具有显著的成本效率。陈璐(2005)对银行并购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及分析工具的演变进行了探索,指出尽管实证研究表明银行并购并未带来显著的绩效方面的收益,但银行业并购一直没有减弱,对这一“并购悖论”的解释、增强实证研究的说服力和理论扩展是银行并购研究深化的方向。陈静(2006)对20世纪9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并购进行研究,发现并购之后大多数银行未实现规模效应,没有从合并中获得利益;协同效应也非常小,甚至会给并购后的银行带来很多管理问题。丁慧(2009)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21世纪初并购银行前后的经营绩效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并购后的银行五年内总体业绩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盈利能力显著下降。银行资本与盈利比率密切相关,但对并购后经营业绩变化未起到显著作用。刘黎平(2013)以我国银行业并购为例,以DEA方法为主,以财务指数分析方法为辅,分别对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相关银行并购进行案例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政府主导型的并购虽然在一开始往往抱着美好的愿望,但事实结果却并非如此,它在挽救一家濒临倒闭机构的同时可能会给另一家机构带来灾难,在追求扩张增加利润的同时可能带来支出和成本更高比例增加;市场主导型的并购虽然是相对有效的,但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整合,迅速提高并购效率。
3.银行并购混合绩效研究。范从来,袁静(2002)利用我国上市公司1995—1999年336次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处于成长性行业的公司进行横向并购绩效相对较好;处于成熟性行业的公司进行纵向并购绩效相对较好;处于衰退性行业的公司进行横向并购的绩效最差。李晴(2007)运用财务数据对比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建设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并购绩效进行实证分析。财务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银行并购后绩效波动较小,但风险较高,并不存在并购获利。DEA分析方法显示,并购当年技术和规模效应未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但并购一年后实现了技术和规模有效,其分析结果显示,此次并购是一次有效的成功并购。黄涛,李甲(2010)通过对2000—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和新建投资实务决策的离散性被解释变量分析,建立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的决策模型,为我国商业银行跨国并购和新建投资实务决策提供可量化的决策方法。孙艳彦,束景虹(2010)对2001—2003年全球56起,金额超过20亿美元的大型商业银行并购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银行在并购后五年内的业绩有明显改善,这主要是并购后净息差的增加带来的。并购后银行不良贷款率和成本收入率也出现一定幅度的下降,表明并购产生了正协同效应。但并购后银行资本金状况逐年恶化。李楠(2011)以工商银行收购海南发展银行为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绩效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引进战略投资者之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有明显的改善。比较来看,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绩效改善的程度不一样。国有银行呈现出突破性的成长,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绩效改善相对来说较小,这并非是由股份制银行自身的经营绩效下滑所致。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并购绩效的研究角度各有差异,研究的方法各有侧重,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从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并购绩效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并购绩效的研究起步较早,并购的案例丰富,并购前后银行的数据资料易获得,所以国外对商业银行并购绩效的研究已相当成熟,权威性的学者主要集中于美国和西欧国家。研究方法主要有事件研究法、财务数据对比法、前沿效率分析法三种。但学者利用三种方法对商业银行并购绩效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大多数学者认为银行并购绩效存在一个“时间窗口”,即刚并购后并购双方的股东收益和绩效没有明显改善,3—5年后会有明显改善。部分学者认为并购为银行带来短期正绩效,另一些学者的结论则完全相反。
我国学者对商业银行并购绩效的研究主要采用事件研究法和财务数据对比法,在采用事件研究法进行研究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案例较少,多采用单个案例研究。又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不完善,并购前后银行的股票数据不易取得,所以,财务数据比事件研究法更具有说服力。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有一个鲜明特色:政府在并购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所以并购的绩效也与政府的作用高度相关。
在今后对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绩效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随着我国银行并购案例的增多,可以全面搜集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案例的资料数据,事件研究法、财务数据对比法、前沿效率分析法三种方法结合运用,比较相同数据不同方法分析结论差异的原因,得出更为真实的结论;(2)我国商业银行并购过程中在政府的作用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运用这个特色为我国商业银行并购后绩效的增加和更好地整合的研究是一个重点。(3)在研究过程中对不同类型的银行并购分开研究,对我国不同银行并购提出的建议更具有针对性。
[1]Jamal Ali Al-Khasawneh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044028312000348-cr0005 Global Finance Journal Volume 23,Issue 3,2012.
[2]Ealomirrs.Calomiris Gauging the efficiency of bank consolidation during working paper,2002.merger wave[J].Journal of bank Finance,Volurne 23,Issues 2-4 February 1999.
[3]David A.Becher.The valuation effects of bank merger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0,(6).
[4]Robert.F.Bruner.Does M&A Pay:A Survey of Evidence for the Decision-Mark[D].working Paper,2002:67-72
[5]Panayiotis P. Athanasoglou.2013.Revisiting 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performance of European bank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Volume[J].29,September 2013.
[6]BergerA.N.Humuphrey D.1994.Bank Seale Economies,mergers,Concentration And Efficiency:The U.S.Experience,Working Paper,Wharton on Financial Institution Cent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N].94(25).
[7]Berger A.N.Anthony Saunders,Scalise J.M,and Udell(1998),The Effects of Bank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on Small Business Lend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50.
[8]Rhoades,1998.Bank M&A[M].Kluwer Publishers.
[9]金晓斌.银行并购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10]孔永新.迎接全球银行购并浪潮[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11]马君潞,满新程.全球银行业跨国并购的特点和趋势[J].财经科学,2005,(11).
[12]金雪军,李楠.国际银行业并购对中国银行业并购策略选择的启示—以汇丰银行为例[J].国际金融研究,2008,(2).
[13]范锐.论银行并购的效益[J].国际金融研究,1999,(2).
[14]陈璐.银行并购实证研究的发展及方法论演进[J].金融研究,2005,(1).
[15]翟进步,贾宁,李丹.中国上市公司收购兼并的市场预期绩效实现了吗[J].金融研究,2010,(5).
[16]张健华,王鹏.银行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外银行的跨国比较[J].金融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