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与热那亚会议

2014-04-16麻侠敏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苏俄戛纳俄国

麻侠敏

热那亚会议(1922.4.10—5.19)是20世纪20年代初欧洲最重要的国际会议之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调整对苏政策,与苏联建立正常关系的首次尝试。对于该会议,国外学者研究较早,且内容涉及与会诸国*热那亚会议结束后不久,西方就有关于该会议的专著问世,如John Saxon Mills, The Genoa Conference, New York : Dutton, 1922;Jean de Pierrefeu, La Saison Diplomatique: Gênes (Avril 9- Mai 1922), Paris: éditions Montaigne, 1928。随着越来越多的与会国外交档案的解密和出版,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热那亚会议的研究出现了几部重要的专著,如:Carole Fink, The Genoa Conference: European Diplomacy, 1921-1922,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4;Carole Fink, Genoa, Rapallo, and European Reconstruction in 1922, Washington, D. C. : German Historical Institute;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Stephen White, The Origins of Detente: The Genoa Conference and Soviet-Western Relations, 1921-1922,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此外,Jay L. Kaplan, France’s Road to Genoa: Strategic,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in French Foreign Policy, 1921-1922, Ph.D., Columbia University, 1974和S. L. White, The Genoa Conference and Soviet-Western Diplomacy, 1921-1922, Ph.D., University of Oxford (United Kingdom), 1987。这两篇博士论文对本文也很有借鉴意义。,但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始自新中国成立后,角度单一,多从苏俄在热那亚会议上的表现入手。*中国学者对热那亚会议的论文研究早期成果主要集中于苏俄方向,所参考的史料也多限于苏联的史料 ,如卢文璞:《热那亚会议与列宁的和平共处政策》,《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79年第6期,第35—44页。梁占军教授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的两篇论文(《英国与热那亚会议的缘起》,《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第72—78页;《英国对苏政策与热那亚会议的破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第32—37页,为国内热那亚会议的研究思路开创了一个新方向。梁文通过考察英国在会议发起、筹备和会议期间的态度,尤其是英国对苏政策,深入研究了热那亚会议的起因、性质和失败原因。本文以法国、英国的档案资料为基础*英国方面的档案主要有:Foreign Office, 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919-1939, First Series, Vol. 15 (192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and Conversations, & Vol. 19 (1922): Conferences of Cannes, Genoa, and the Hague, London: Her Majesty’s Office, 1960-1974;关于苏联方面的档案有:Jane Degras ed., Soviet Documents on Foreign Policy, Vol. I(1917-1924), London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法国关于热那亚会议的档案文件有: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法国外交部,以下简称MAE), Conférence Economique Internationale de Gênes: 9 Avril-19 Mai 1922,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1922。该文件集国内图书馆尚未查询到,但法国图书馆已提供全书的在线阅览和免费下载。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Bruxelles: p.I. E.-Peter Lang, 2007。,主要研究法国政府在热那亚会议发起、筹备和召开过程中的外交政策,探讨法国对热那亚会议的失败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会议失败对法国的影响。

一 、法国对苏俄的态度及热那亚会议的缘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是欧洲国家中反苏情绪最为强烈的国家之一。除了政治上对不同社会制度的仇视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法国与前帝俄政府的债务问题。俄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法国在欧洲重点投资对象。法国在沙俄拥有巨额投资,占有俄外资的32.6%;同时,法国是沙俄政府的最大债权国,战前对沙俄的贷款额保守估计高达92亿金法郎。*Pierre Renouvin, War and Aftermath, New York: Harper & Row, 1968, p.255.苏俄政权建立后,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实行国有化,包括将外国人在俄财产收归国有。1918年1月,苏俄又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皇俄国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一切外债。法国在十月革命前提供给俄国的巨额贷款随着“废除一切外债法令”的颁布顿时化为乌有。对苏维埃政权的仇视使法国积极参与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对苏俄国内白卫军的支援活动。

但在1920年11月克里米亚被苏俄红军攻克后,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基本以失败告终。1920年下半年, 英、美、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协约国更无力再继续组织对苏俄的武装干涉。与此同时,苏俄政府于1920年末颁布“租借法令”,*1920年11月23日,人民委员会根据列宁的指示颁布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租让制法令》,规定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或开发的一些企业、矿山、森林等,按照一定条件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承租人享有相当优惠的待遇。在1921年又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1921年3月,俄共 (布)笫10次代表大会上根据列宁的《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通过了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决议。这个政策有别于1918—1920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名。主要内容为: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发展商业,在工人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条件下容许私营商业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准许私人资本活动,实行租赁制与租让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等。苏俄经济政策的转变在西方舆论中被认为是苏俄政权向资本主义制度倾斜的暗示。在此形势下,深受战后经济危机重创的英国首先迈出了与苏俄接近的步伐。1921年3月16日,英国与苏俄签订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联合王国贸易协定》*世界知识出版社辑:《国际条约集(1917—1923)》,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该协定名义上是旨在“恢复两国间的和平贸易和商务”,实际上标志着英国对苏俄政权从拒不承认到事实承认的根本性转变。*Louis Fischer, The Soviets in World Affairs: A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1917-1929,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1, p.214.英国对苏俄政策的转变是引导其他欧洲国家调整与苏俄关系的一个风向标,到1921年底,已有英、德、意等12个欧洲国家与苏俄进行贸易方面的谈判。

面对苏俄颁布新经济政策和英苏签订贸易协定等这些国际形势的变化,法国的态度比较矛盾:一方面,在政治上不愿轻易放弃其反苏立场,仍拒绝与苏俄接触,法国总理白里安(Aristide Briand)*阿里斯蒂德·白里安(Aristide Briand,1862年3月28日—1932年3月7日),法国政治家、外交家。法国社会党创始人,1909—1929年11次出任法国总理,以对德和解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以非战公约和倡议建立欧洲合众国而闻名于世。认为:“法国不能指望从这样的接触中获得任何利益。”*Jay L. Kaplan, France’s Road to Genoa: Strategic, 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in French Foreign Policy, 1921-1922, p.37.此外,法国试图阻挠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与苏俄改善关系。法国国内的舆论认为英国与苏俄签订贸易协定是对法国这个主要债权人的背叛。*Ibid., p.37.在《英苏贸易协定》谈判期间,法国政府要求英国政府在苏俄的债务问题上与自己保持一致,即苏俄应负责偿还一切外国债务并满足外国人的各种要求,并在负责分配债务、偿还损失的国际组织的指导下履行义务。*Louis Fischer, The Soviets in World Affairs : A Histor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1917-1929,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1, pp.59- 60.英国政府对此置若罔闻。直到《英苏贸易协定》签订三个月后,英国驻法大使查尔斯·哈丁(Charles Hardinge)表示英国政府在俄国债务问题上将保持自己的立场,“直至将来有合理的机会使法国政府参加俄国及希望与苏俄通商的那些西欧国家间的总的条约时为止”。*Ibid., pp.59- 60.法国的反对声音在俄国市场这块大蛋糕的诱惑力面前完全无效。

另一方面,在经济上,法国也不得不开始担忧一味反苏会影响法国本可从俄国市场获取的实际利益。法国前总理和前总统、时任参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的雷蒙·普恩加莱(Raymond Poincare)*雷蒙·普恩加莱(Raymond Poincaré,1860年8月20日—1934年10月15日),法国政治家。1912—1913年担任法国总理和外交部长,1913—1920年担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总统,1922—1924年与1926—1929年,再任总理。1921年7月撰文说:“如果能够禁止世界各国在布尔什维主义还没有死亡的时候不和俄国来往——那自然再好没有。但是如果世界各国不听我们的话,而且如果撇下我们与莫斯科接近,那么我们是否应当永远独自向隅而泣呢?迟滞迂缓——这不是政策。”*Raymond Poincaré, “Chronique de la Quinzaine,” Revue des Deux Mondes, 15 Juillet 1921,转引自Carole Fink, The Genoa Conference: European Diplomacy, 1921-1922, p.9。尽管法国仍然拒绝与苏俄建立任何关系,但是面对欧洲国家纷纷与苏俄开展贸易并从中受益的局势,法国政要已经开始担心一味迟滞不前的反苏政策未来会使法国完全丧失俄国市场。

1921年春俄国伏尔加河流域发生大饥荒,苏俄政府迫不得已于1921年8月2日向国际社会发出求助照会。苏俄政府的求助照会对于不得不接受武装干涉失败事实的协约国来说不啻是一个重新渗入俄国事务的良机。

协约国对苏俄的求助照会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并多次召开国际会议讨论援助苏俄的问题。1921年8月协约国决定成立国际救灾委员会,30日在巴黎召开了国际救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规定援助苏俄的条件是:“苏俄政府必须承认债务并建立能够确保未来信贷安全的制度。”*Foreign Office, 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919-1939, First Series, Vol. 19 (1922): Conferences of Cannes, Genoa, and the Hague, p.34.10月国际救灾委员会又在布鲁塞尔召开“援助苏俄”的特别会议。会上通过了给予苏俄贷款以促进其他国家对苏俄商品输出的决议。但是,决议中提出了提供贷款的附加条件:“(1)俄国政府必须承认既有的债务和由于所承担的责任而产生的其他义务;(2)对于今后所给予的任何贷款均应提供适当的担保。”*Carole Fink, The Genoa Conference: European Diplomacy, 1921-1922, 1984, p.6.

苏俄获知布鲁塞尔会议决议后,于1921年10月28日分别照会英、法、意、日、美五国政府,表示准备“在各国给予苏俄经济援助和外国投资、停止对布尔什维克的任何外国干涉、承认苏维埃政府等条件下”,承认沙皇政府的战前债务并建议尽快召开国际会议以讨论相关问题。*《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1—212页。苏俄的照会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国际舆论的强烈关注,如英国政府于11月2日复照对苏俄召开国际会议的建议表示赞同。

与之截然不同的是,10月28日的苏俄照会并未在巴黎引起积极回应,而是遭到了“平静的质疑”。首先,该照会中苏俄对债务的有条件、有限度的承认令法国人深为不满。 “苏俄在照会中只涉及战前债务,而只字未提数额巨大的战时债务,更没有明确债务的支付方式。”*White Stephen, The Origins of Detente: the Genoa Conference and Soviet-Western Relations, 1921-1922, p.36.其次,法国人担心召开苏俄建议的国际会议会削弱法国在英法关系中的地位。*MAE, Z. 619. 20, France-Russie II, Aug. 5, 1921,转引自Jay L. Kaplan, France’s Road to Genoa: Strategic,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in French Freign Policy, 1921-1922, p.83。法国政府对苏俄照会的复文未立刻作直接答复,而是积极与英国沟通,试图影响英国的态度。11月8日,法国政府照会英国驻法大使哈丁,强调与苏俄建立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其必须放弃与西方国家相悖的经济原则,建议只有在苏俄政府没有任何异议、没有任何限制地承认所有债务的前提下才能考虑与其会谈的可能性。*MAE to Harding, 8 Nov. 1921, Millerand Papers, Vol. 69,转引自White Stephen, The Origins of Detente: the Genoa Conference and Soviet-Western Relations, 1921-1922, p.37。11月16日,英国政府的答复中拒绝回应法国的任何意见,只表示同意有必要在其他国家与苏俄建立经济关系前,使苏俄政府承认其所有债务。*Harding to MAE, 16 November 1921, MAE: Europe: Russie, Vol. 348,转引出处同上。法国又锱铢必较地强调:是所有俄国人的债务,而不仅仅是苏维埃人的债务必须得到承认。*MAE to Harding, 30 Decembre 1921, MAE: Europe: Russie, Vol. 157,转引出处同上。苏俄召开欧洲国际经济会议的建议遭到法国的冷遇,而法国对这一建议的抗拒也得不到英国的回应。

综合而言,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仇视和巨额债务问题是一战后初期法国实行反苏政策的两大因素。协约国武装干涉苏俄失败后,面对西方国家与苏俄建立贸易关系的潮流,法国态度矛盾:政治上不愿轻易放弃反苏立场,而经济上又开始觊觎俄国市场。但法国仍坚持其一贯的反苏立场,在“债务问题”上大做文章,对苏俄召开会议的建议反应冷淡。

二、从白里安到普恩加莱——法国政府对热那亚会议政策的形成

对于苏俄政府10月28日照会中召开国际经济会议的建议,英法两国态度不同。英国出于自身利益计,积极与法国洽谈该问题。1921年12月19日—22日,法国总理白里安赴伦敦与英国首相劳合·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在唐宁街10号进行会谈。劳合·乔治把德国赔款问题与开发俄国市场相联系,建议向德国开放中欧和俄国市场,通过增加德国的出口来提高德国支付赔款的能力。他说:“如果德国能重新与俄国进行贸易并且将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的贸易收益用作赔款,那么赔款的进展就会顺利得多。”*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1, Annexes 10 Janvier 1920-31 Décembre 1921,p.951.根据苏俄10月28日照会中的建议,劳合·乔治提出邀请所有欧洲工业国家召开一个“大型经济会议”以解决中、东欧复兴问题,并希望得到法国政府的配合。*Stephen White, The Origins of Detente: The Genoa Conference and Soviet-Western Relations, 1921-1922, 1985, p.45.作为回报,英国重提曾在巴黎和会上夭折的保证条约,即在法国遭受德国未经挑衅的直接攻击时,英国保证为法国提供援助。尽管白里安在赔款问题上质疑德国偿付赔款的诚意,在欧洲经济复兴计划中试图回避俄国,但是在英国保证条约的诱惑下,白里安最终表示原则上不反对俄国、德国参加国际经济会议。*Ibid., p.47.会议最后发表公告:决定于1月6日在戛纳召开协约国最高会议,拟议近期召开欧洲国际经济会议问题。*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1, Annexes 10 Janvier 1920-31 Décembre 1921, p.961.

尽管白里安承诺永远不会在德国问题上让步,不会在苏俄问题上让法国陷于孤立,但是他的态度在法国国内仍被视为妥协路线,引起了强烈不满和抗议。法国总统米勒兰(Etienne Millerand)及其支持者们认为苏俄仍然是必须隔离的“传染病源”。 米勒兰在唐宁街会谈期间致电白里安,提醒他:“目前承认苏俄政府,即使是假装承认和间接承认,也会造成一定的错误和危险。”*MAE, Millerand to Briand, London, Z. 619. 20, France-Russie II, Decembre 21, 1921,转引自Jay L. Kaplan, France’s Road to Genoa: Strategic,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in French Freign Policy, 1921-1922, pp.111-112。会谈期间战争重创地区委员会主席、参议员海耶兹(Hayez)措辞强硬地提出,他反对任何在赔款或裁军问题上的让步,主张强制执行对德国财政的完全控制。*MAE, Senator Hayez to Briand, Z. 39-103, Allemagne 470, Decembre 23, 1921,转引自同一出处,第314页。与此同时,普恩加莱在《两个世界》月刊上发表文章,对召开国际经济会议发出质疑:“相互牵连的各种各样的题目都会在国际会议参加者的面前展开……从这个喧嚣的表演里法国会得到什么呢?什么也得不着。法国会失掉什么呢?能失掉一切。”*[苏]鲁宾斯坦:《1921—1922年苏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曹汀等译,北京:时代出版社,1954年,第224页。与政界的态度如出一辙,巴黎新闻界对唐宁街会谈后白里安即将展开的戛纳之行也充满“不安和担忧”,报上充斥着对劳合·乔治欧洲复兴计划治标不治本的质疑。*Stephen White, The Origins of Detente: The Genoa Conference and Soviet-Western Relations,1921-1922, p.52.

1921年1月6日,戛纳会议正式召开。白里安顶住国内强烈的舆论压力,仍然表示原则上赞成召开会议,他认为“不能让感性的偏见战胜现实的重大利益”*Carole Fink, The Genoa Conference: European Diplomacy, 1921-1922, p.39.。根据劳合·乔治的建议,戛纳会议第一天就通过了由英、法、意等协约国邀请所有欧洲国家(包括苏俄和德国)于三月初赴热那亚参加国际财政经济会议的决议。决议中提出了确保热那亚会议成功的六项条件:(1)各国不得将本国的所有权制度、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强加于他国;(2)保证外国投资者的财产和权利不受侵犯;(3)希望获得外国贷款的各国政府必须承认公债,归还外国人的财产或赔偿外国人的损失,并建立确保公正实施商业等契约的法律制度;(4) 保证财政货币流通以利于贸易往来;(5)不得进行敌对宣传;(6)不得侵略邻国。决议最后表示:“如果俄国政府为保障俄国商业发展的必要环境而要求正式承认,协约国各国仅在俄国政府接受上述条件时才同意承认它。”*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p.35-37.1月7日,意大利政府受协约国最高会议委托向苏俄发出邀请参加热那亚会议的备忘录。次日,苏俄方面接受邀请并声明苏俄代表团拥有“最广泛的权利”,苏俄方面不会给“会议的快速运行造成任何障碍”。*Ibid., p.125.

在回复苏俄的时候,法国代表主张“苏俄政府若要参加热那亚会议,应事先完全接受1月6日戛纳决议的条件”。劳合·乔治认为:“苏俄政府承认协约国最高会议的决议,同意参加热那亚会议,这一事实就表明其接受协约国的条件。”白里安退而求其次,坚持应立刻向苏俄政府声明:“协约国最高会议认为苏俄政府已经正式接受了1922年1月6日戛纳决议中的条件。”劳合·乔治担心节外生枝,担心苏俄作出消极反应会影响会议进程,故反对白里安的意见。白里安据理力争的结果最后只是让协约国最高会议将热那亚会议议程第一项“戛纳决议的批准”改为“1月6日戛纳决议原则的实施审查”,以此表明戛纳决议在热那亚会议上不容置疑,各与会国必须事先接受。*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p.125-126.如此,协约国方面就认为苏俄政府已经接受戛纳决议中的一系列条件了。这种自以为是的理解为日后会议的进展埋下了隐患。

戛纳会议上,白里安做出以上让步,希冀扩大保证条约的范围,与劳合·乔治建立真正的英法联盟以缓解国内舆论压力。早在1922年1月4日,戛纳会议正式召开前夕,白里安便赶赴戛纳与劳合·乔治面谈安全问题。作为对法国接受“邀请苏俄共同召开经济会议”建议的补偿,劳合·乔治再次提出“当法国遭受未经挑衅的侵略时,英国将给予军事援助”的保证。*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29.但是白里安对此并不满足,并要求扩大保证的范围,建立“英法两国之间攻防结合的真正军事联盟,在该联盟中,英法两国互相保证对方在世界各地的利益,无论何时,一旦这些利益受到威胁,两国将共同行动并给予对方援助”*Carole Fink, The Genoa Conference: European Diplomacy, 1921-1922, p.39.。劳合·乔治以结盟方式不符合英国的政治传统和受到英国公众抵触为由拒绝。*Ibid., p.53.1月8日,劳合·乔治与白里安再次商谈安全保证条约,双方意见仍然分歧较大。白里安强调法国只想建立抵制德国侵略的防御联盟,英国则仍然拒绝卷入东欧事务中。1月11日,劳合·乔治提出了英国只有在法国遭受德国直接攻击下才提供安全保证的正式方案。*MAE, “Compte Rendu”, Z. 284. 6, Grande Bretagne- Sécurité 69, Jan. 5, 1922,转引自Jay L. Kaplan, France’s Road to Genoa: Strategic, 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in French Freign Policy, 1921-1922, p.132。正当白里安准备接受这个不令人满意的条约时,对白里安在戛纳的表现忍无可忍的法国议会在同一天向他发出了紧急召回巴黎的命令。

戛纳会议期间,法国政坛以总统米勒兰为首掀起了反对白里安的潮流。他和法国议会向白里安连连致电,就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质疑:

第一,1月6日戛纳决议表明“同意邀请苏维埃俄国参加热那亚会议,并且在苏俄接受戛纳条件后,还有可能承认苏俄”。对此,法国议会坚持法国参会条件是苏俄事先正式接受该决议:“如果苏俄政府没有事先正式接受1月6日的戛纳决议”,那么议会将不会允许白里安代表法国政府参加热那亚会议。*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2007, p.69.

第二,戛纳决议第六条规定:“不得侵略邻国。”米勒兰担心该条款会给“法国制裁德国”造成障碍,坚持戛纳决议中“不侵略承诺”不适用于法国对德国违约行为的制裁。*Ibid., p.51.同样,法国议会认为《凡尔赛条约》赋予法国对德国的制裁权利不容置疑,要求白里安设法使最高会议发表以下声明,即“1月6日决议中的第6条,即会议所有与会国禁止侵略的承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能给予德国否认法国拥有对其制裁的权力”*Ibid., p.69.。

第三,反对白里安在赔款问题上可能做出的让步。在1月10日的电报中,米勒兰反对在没有任何具体保证的条件下给予德国延期偿付赔款的权力,他警告白里安说:“法国政府认为德国债务延期偿付不仅没有充足的理由,更没有从德国获得充足的保证。这将脱离您赴戛纳前与您商定的既定政策。”*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2007, p.56.至于劳合·乔治给予白里安以上让步的补偿——英法保证条约,由于仅限于德国对法国的直接攻击,因而并未能扭转舆论的导向。

1月11日,参众两院对白里安的戛纳立场表示不信任。“参议院的外交事务委员会和众议院的财政委员会通过了谴责白里安政策的决议。*Stephen White, The Origins of Detente: The Genoa Conference and Soviet-Western Relations, 1921-1922, p.60.”1月12日,匆匆赶回巴黎的白里安在议会解释其在戛纳会议上的立场。他表示热那亚会议纯粹是经济和财政性质,法国若不参加,将会被孤立。他还试图证明其实准许德国延期支付赔款,法国也完全能得到应得的数目。议会中右派议员深感受到背叛,白里安未能结束讲演就草草宣布辞职。对白里安的下台,法国报刊评说是“从全国舆论的深处所掀起的波涛把白里安冲走了”*Louise Weiss, Mémoires d’un Européene, Paris: Payot, 1969, p.60.。归根结底,这股舆论的来源在于白里安对德国赔款问题、俄国问题和英法关系的处理“不得人心”。首先,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白里安希望获得德国赔款的愿望不会比其继任者弱。但与改变赔款支付方式等隔靴搔痒的做法相比,白里安更倾向于与德国通过工业合作等方式切实提高德国支付赔款的能力。这一点有悖于法国国内彻底削弱德国的倾向,成为白里安下台的一大罪状;其次,在俄国问题上,白里安没有完全杜绝与苏俄进行贸易和对俄进行投资的可能性,这一点深受国内俄国债券持有者们的诟病;最后,白里安的行动表明其承认法国外交对英国的依赖性,法国不可能完全撇开英国实现其外交目的。以上三点使白里安丧失了议会中保守势力和国内小业主们的支持。

白里安仓促下台后,戛纳会议也随之结束。近一周的戛纳会议,专家们探讨的主题涉及德国、苏俄和英法保证条约,但是到1月13日突然结束为止,会议并没有在德国赔款、苏俄重新与西方建立关系和英法保证条约上达成任何正式协议,唯一的成果就是确定欧洲国际经济会议将在两个月后,即1922年3月8日在热那亚召开。至此,虽然白里安代表法国政府在戛纳同意召开热那亚会议,但是由于法国政坛突变,热那亚会议尚前途未卜。

白里安的继任者是前文已经提到过的法国资深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莱。普恩加莱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右翼势力的领袖。一战后,他在对德和对俄问题上态度强硬,要求坚决实施《凡尔赛条约》。*Carole Fink, The Genoa Conference: European Diplomacy, 1921-1922, p.44.与米勒兰一样,普恩加莱也是反对白里安政策阵营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普恩加莱上台后,以总统米勒兰为首的一众政治人物要求对苏俄采取强硬态度。

1922年1月14日,劳合·乔治与法国新总理普恩加莱会谈。普恩加莱“断然拒绝一个由英国控制的不牢靠的保证,而要求一个实实在在的双边联盟”*Carole Fink, The Genoa Conference: European Diplomacy, 1921-1922, p.45.,针对戛纳会议上英国允诺的保证条约草案,他提出三点修订意见:第一,普恩加莱认为英法之间应缔结双边保证条约,而不仅仅是英国单方面为法国提供安全保证。他提醒说:“英国未来可能首先受到德国的攻击,从而需要法国的帮助。”*MAE, “Compte Rendu,” Z. 284. 6, Grande Bretagne-Sécurité 69, Jan. 14, 1922,转引自Jay L. Kaplan, France’s Road to Genoa: Strategic,Eeconomic, and Ideological Factors in French Freign Policy, 1921-1922, p.140。第二,普恩加莱建议英法之间应缔结一份明确规定英国援助范围的军事公约。次日,他又在《两个世界》月刊撰文强调这一点:“保证条约虽然仍必不可少,但必须由英法两国间的实实在在的军事保证构成。”*Carole Fink, The Genoa Conference: European Diplomacy, 1921-1922, p.69.第三,建议条约期限至少长达十年。至于热那亚会议,普恩加莱要求苏俄政府必须接受戛纳决议,同时热那亚会议不得有任何针对赔款和《凡尔赛条约》的讨论。普恩加莱的意见令劳合·乔治大为不满,双方不欢而散。会谈没有取得任何结果,但这是法国新总理首次正式对热那亚会议问题表态。

根据普恩加莱在这次会谈中提出的意见,1922年2月1日法国递交给英国政府的备忘录中就保证条约提出四项要求:(1)“保证”应当是双边的;(2) “保证”将适用于德国的间接侵略,即德国向东方的波兰进攻,也将被视为对法国的进攻;(3)对《凡尔赛条约》任何条款的违反都相当于直接侵略;(4)条约中应当有一项军事协定作为补充。*Philip Alan Reynolds,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Inter-War Years, Longmans, Green, 1954, p.20.

1922年2月1日,法国递交给英国政府的备忘录系统阐述了普恩加莱政府在热那亚会议问题上的立场:首先,法国政府要求苏俄必须事先完全接受戛纳条件。*“法国实施戛纳决议意愿”的分析报告中指出:戛纳会议与会各协约国一致认为:1922年1月8日的俄国契切林电报表明苏俄接受1月6日戛纳决议中的条件。现在要否认这一点,比较困难。至于苏俄方面是否认为1月8日的契切林电报就是承认戛纳决议的条件,法国新政府表示质疑。他们认为协约国在戛纳会议上的做法多少有一厢情愿的成分,不能代表苏俄本身的真实想法。在此情形下,“只有事先就会议程序进行沟通才能避免苏俄代表对戛纳决议原则提出质疑和会议中断的风险”。(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127.)“如果苏俄政府或其他某一国政府在官方声明中拒绝会前完全接受1月6日的戛纳决议,那么法国政府将不会派代表团赴热那亚参加会议。”第二,法国政府要求热那亚会议不能妨碍现有条约,不能讨论德国赔款问题,不能取代国联的职能。第三,协约国应明确戛纳决议内容的阐释。尤其要明确 “不侵略邻国”原则不能妨碍《凡尔赛条约》赋予协约国在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时采取制裁行动的权力,要求明确苏俄偿还债务和恢复或赔偿外国人损失的义务。最后,建议会议延期三个月。*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p.189-193.

综合普恩加莱在戛纳会议后上台初期的表现,可以看出普恩加莱本人并不乐意参加热那亚会议,但是在前政府已经作出参加会议的承诺下,为了避免遭受孤立和谴责,法国新总理采用了迂回手段来拖延热那亚会议的召开。一方面,他用法国履行参加热那亚会议的承诺与劳合·乔治讨价还价,以期达成英法双边军事联盟的设想。另一方面,他又在会议条件、会议范围等方面设置障碍,期望达到会议延期、甚至夭折的目的。法国新总理的态度给热那亚会议的前景蒙上了重重阴影。

普恩加莱的强硬态度严重威胁到劳合·乔治召开热那亚会议计划的实施。英国人虽然认为法国2月1日备忘录是对热那亚会议“有计划地制造困难和拖延”*Stephen White, The Origins of Detente : The Genoa Conference and Soviet-Western Relations, 1921-1922, p.63.,但由于热那亚会议的召开离不开法国的配合,英国政府只能想方设法积极与法国交涉。

英法两国关于热那亚会议问题的交涉是在捷克斯洛伐克总理博内(Edvard Beneš)的调停下完成的。*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导人出面调停英法矛盾并非偶然。首先,捷克斯洛伐克是小协约国的主力,外交上对法国有一定的依赖性;其次,奥匈帝国解体中产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对德国复兴深怀戒心,而英法之间矛盾必然会削弱对德国的制衡,英国的国际银行团计划更会加强德国实力;第三,捷克斯洛伐克本身也欲向俄国输出产品,所以希望能通过热那亚会议改善欧洲关系后,与苏俄建立经济关系。所有这一切利害关系就决定了博内的中间路线和调停努力。根据博内“会议短暂延期、不讨论和约、不讨论赔款、邀请苏俄参加会议不代表承认苏俄政权”*Foreign Office, 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919-1939. First Series, Vol. 1 (1922): Conferences of Cannes, Genoa, and the Hague. p.167.四点建议,普恩加莱与劳合·乔治于2月25日在法国布隆尼进行会谈。最终双方基本采纳了博内的建议。关于会议日期,普恩加莱接受会期定在4月10日。在俄国债务和承认苏俄问题上,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关于债务问题,普恩加莱表示法国“要求全额支付战前债务,对苏俄可能提出的赔偿要求不作考虑”。关于承认苏俄问题,普恩加莱认为在未经实践考验前,不能仅凭苏俄代表在热那亚会议上的空话就决定承认苏俄政府。劳合·乔治认为不给予承认可能无法让苏俄承认债务,他说:“不正式承认苏俄政府,就不可能让金融家们在俄国投资。一个我们没有正式承认其政府的国家,又能给予我们什么样的保证呢?”双方对此不能达成共识,普恩加莱表示法国的“审查和行动完全保留自由权”*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p.275-293.。布隆尼会谈后,劳合·乔治和普恩加莱都认为对方作出了让步而沾沾自喜。但毫无疑问,劳合·乔治言过其实了。英国得到了法国新政府参加热那亚会议的承诺,但法国同样也达成了其限制会议范围、使会议延期的要求。

布隆尼会谈后,在法国必须参加热那亚会议的既成事实面前,普恩加莱政府只能设法确保法国的利益在热那亚会议中不会受到损害。普恩加莱对于法国参加热那亚会议的总方针是:保卫法国的利益,同时谨慎避免担负会议中断的责任。*Ibid., p.305.并依照这一方针部署法国在热那亚会议上的行动。

首先,由财政部、贸易部和公共事业部组成的技术部在各部联合委员会的协助下负责热那亚会议的筹备事宜。在联合委员会中,除了各部抽调的代表外,普恩加莱另外安插了部分来自工商界团体的代表。这些组织都要求俄国尊重戛纳决议,尊重私人所有权,甚至要求作为法国在俄企业代表正式出席热那亚会议。法国政府允许其代表参加会议,“实际上,他们的出席可让法国政府借口在该团体的压力下不作任何让步、不作任何允诺”*Hogenhuis-Seliverstoff Anne, Les Relations Franco-Soviétiques, 1917-1924, Paris: Publications de la Sorbonne, 1981, p.205.。

然后,派遣部分法国专家赴伦敦与英、比、意、德等国专家磋商热那亚会议具体草案。3月18日,普恩加莱指示参加伦敦会议的专家:伦敦会议只谈技术问题,不涉及政治问题,要求各国专家在伦敦会议上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热那亚会议不能谈论和平条约的任何条款,不能谈论赔款问题(包括赔款的原则、数额和方式),不侵略原则不适用于对德国违约行为的制裁;热那亚会议不能妨碍国联权限,不得涉及裁军问题;要求俄国全额支付欠法国的债务,要求俄国尊重法国侨民在俄国的权利和利益。*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372.3月20日至28日,法国专家与英国、意大利等国专家在伦敦举行了专家会议,拟定了包含“复兴欧洲”和“复兴俄国”两部分内容的“伦敦专家报告书”。报告书提出了复兴俄国的八项条件,包括:承认前俄政府的债务,发还或赔偿被国有化的财产,取消贸易垄断,给予外国人治外法权,组织“俄国特别债务委员会”和“混合仲裁法庭”以决定外国人的赔偿要求并监督苏俄财政,给予外国人在俄的企业经营权,停止“共产主义宣传”等内容。*MAE, Conférence Economique Internationale de Gênes: 9 Avril-19 Mai 1922, pp.23- 26.

最后,普恩加莱任命与他关系密切的司法部长路易·巴尔都*路易·巴尔都(1862—1934年),法国政治家。1913—1914年曾出任法国总理。1922年在白里安内阁倒台以后,巴尔都参加了普恩加莱内阁,担任司法部长,并率领法国代表团出席了热那亚会议。巴尔都支持普恩加莱的观点,坚决反对在热那亚会议上讨论德国赔款问题,坚持对苏维埃国家决不妥协的立场。为热那亚会议法国代表团团长,普恩加莱本人不打算亲自出席。尽管1月6日戛纳决议希望“与会各国的首相或总理如有可能应亲自出席该会议(指热那亚会议)以便会议成果能够尽快付诸实践”*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455.,但由于召开热那亚会议是劳合·乔治主导的计划,法国一直比较被动,出席会议对于普恩加莱来说并无好处,因此,他以米勒兰总统远赴北非、他本人无法离开巴黎为托词选择留在巴黎密切关注会议进程并加以幕后指导。

1922年4月6日,在巴尔都启程赴热那亚之前,普恩加莱给法国代表团正式下达了第一份指示,其内容无非是围绕这一方针老调重弹。第一,普恩加莱要求会议一开始就要设法获得各与会国对戛纳决议的正式承认;第二,杜绝任何关于现有条约的谈论;第三,关于承认苏俄问题,“强调苏俄接受戛纳决议是建立关系的前提……承认苏俄绝不能仅凭简单的许诺,而无实际的行动”;最后,关于财政经济问题:要求苏俄偿还战前的俄国债务并要求原则上承认战债;拒绝苏俄可能提出的反要求;对于法国公民被没收的私人财产,首先要求归还,无法归还时要求切实、充分的赔偿。*MAE, Conférence Economique Internationale de Gênes: 9 Avril-19 Mai 1922, p.46.法国代表团带着普恩加莱这份繁琐限制的指示奔赴热那亚。

三、热那亚会议开始后法俄交锋和阿尔伯蒂别墅会谈

1922年4月10日,热那亚会议正式开幕。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与会各方,尤其是法、俄两国间的冲突就已开始初露端倪。

苏俄代表团团长格奥尔基·契切林(Georgy Vasilyevich Chicherin)*热那亚会议苏俄代表团团长原拟由列宁担任,列宁对苏俄代表团赴会前的筹备工作做了巨细无靡的指导。但早在戛纳会议期间答复意大利政府发出的会议邀请时,苏俄方面就表示列宁由于“工作繁重,特别是由于饥馑关系”(实际上,更多的是出于对列宁个人人身安全的考虑),不能离开俄国亲赴热那亚。所以,最终苏俄代表团由副团长契切林率队出征,列宁本人留在俄国进行幕后指导。在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表达了苏俄提供租借权与西方合作的意愿,同时提出普遍裁军、重新审定国联章程等建议。对于戛纳决议,契切林表示“原则上承认戛纳会议决议的规定,同时保留补充条款和修改现有条款的权利”*张秉衡:《苏俄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在热那亚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世界历史》1978年第1期,第92页。。

契切林的发言,尤其是普遍裁军和重新修订国联章程的建议引起了法国代表团的强烈不安。一战后,国际会议中虽然屡有涉及裁军问题,但法国以其安全仍受俄、德等国威胁为由,始终牢牢保存其陆军实力。会前普恩加莱早就三令五申:裁军问题属国联权限,热那亚会议无权涉及。他在给巴尔都赴会前的第一份指示中说,“劳合·乔治先生表示裁军问题应由国联处理,热那亚会议不会涉及”。*MAE, Conférence Economique Internationale de Gênes: 9 Avril-19 Mai 1922, p.46.因此,在契切林发言后,巴尔都以裁军问题不属会议议事日程为由,拒绝契切林的建议。至于“重新修订国联章程”,普恩加莱给巴尔都的指示中就说明了法国对此的态度:“绝不能给国联实施特权造成任何障碍,这是1月31日备忘录和布隆尼会谈中劳合·乔治所强调的。”*MAE, Conférence Economique Internationale de Gênes: 9 Avril-19 Mai 1922, p.49.因此,苏俄代表的发言,除了印证了法国政府在会前对自身权利可能受到损害的担忧外,未能从法国代表团得到任何积极的响应。

苏俄对戛纳决议“原则上接受,但保留补充和修改权利”的态度与法国代表所要求的“事先完全接受”相去甚远。但是法国政府除了口头抗议也不能采取什么实质行动。首先,如果法国直接退出会议,就要担负会议破裂的责任;其次,如果法国代表团提出强烈抗议,在与会各国一片缄默中,反而愈发彰显出它所极力避免的“孤立”征兆;最后,法国前总理白里安在华盛顿会议上以苏俄的军事威胁为由拒绝裁军,现在苏俄主动提出了普遍裁军的建议,如巴尔都强烈抗议,只能彰显法国态度的前后矛盾。如此,法国代表团在热那亚会议上与苏俄代表的初次交锋中草草收场。

会议开幕第二天,劳合·乔治建议以伦敦专家报告书作为讨论苏俄问题的基础。由于会前苏俄代表团对伦敦专家报告书的内容一无所知,故要求休会两天以作研究。按照劳合·乔治的建议,英、法、意、比四国代表决定先与苏俄代表进行私下会谈以了解苏俄代表团对伦敦专家报告书的态度。

4月14日,英、法、意、比四国代表在阿尔伯蒂别墅与苏俄代表举行非正式会谈。会谈一开始,契切林就表示无法接受伦敦专家报告书中的提案,坚决反对归还已收归国有的财产。他认为在苏俄设立债务委员会和仲裁法庭是对苏俄主权的严重侵犯,报告书中要求苏俄偿付的利息总额相当于俄国战前出口的总额,缺乏可行性。相反,苏俄代表就协约国的武装干涉给俄国造成的损失提出赔偿要求。协约国代表拒绝俄方的反赔偿要求并敦促苏俄承认债务。双方分歧甚大,持续一天的会谈最终毫无成果,只能决定第二天成立专家委员会继续讨论债务问题。4月15日上午,协约国专家与苏俄专家在阿尔伯蒂别墅继续谈判。苏俄代表马克西姆·李维诺夫(Maxim Maximovich Litvinov)在专家会议上首次公布了苏俄方面的具体赔偿要求,其数额高达五百亿金卢布。*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481.反赔偿要求数额之高在巴尔都看来是“荒唐的奢望”,荒唐得甚至方便了法国与其他国家的专家迅速做出一致反对的决议。*Ibid., p.481.

在专家会议解决债务问题无望的情况下,4月15日晚上,英、法、意、比、俄各国代表再次在阿尔伯蒂别墅进行非正式会谈。巴尔都要求苏俄承认全部债务并提出最后通牒式的要求:“首先,苏维埃政府必须承认债务。如果契切林对这个问题能够满意答复,工作就继续进行。如果答复是否定的,那工作只好结束。如果他不能说‘是’,也不能说‘否’,那工作就要等待。”*[苏]鲁宾斯坦:《1921—1922年苏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第564页。苏俄代表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表示要向莫斯科请示后再作答复。最后,劳合·乔治提出了新的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1)出席热那亚会议的协约国各债权国,对苏俄政府提出的要求不承担任何义务;(2)但是,鉴于俄国经济困难,债权国表示,对俄国战争债务利息可予削减,削减幅度以后另行规定;(3)但应该最终确定,就以下两个问题,对苏俄政府不得再予照顾:甲、向外籍公民所承担的债务和财政义务;乙、外籍公民有权恢复其私有财产权对他们受到的损失要求补偿。”*MAE, Conférence Economique Internationale de Gênes: 9 Avril-19 Mai 1922, p.59.苏俄代表团对该提案不置可否,表示要向莫斯科请示后再作答复,会谈陷入僵局。

在劳合·乔治的主导下,协约国向苏俄提出了包含“削减战债”等让步的阿尔伯蒂别墅新建议,但法国政府和法国代表团对于这个新建议并不认同。*劳合·乔治为了与苏俄达成协议,认为应考虑到“俄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俄国在战争前三年为协约国做出的贡献”,所以在战债问题上不应过分苛求。普恩加莱则三番五次勒令法国代表团 “绝不能够削减俄国战债,除非整体解决协约国间的债务”。与普恩加莱的绝对强硬态度不同,在法国代表团团长巴尔都看来,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削减战债看作是对俄国的让步”,如果法国接受劳合·乔治的意见同意削减俄国战债,法国或可据此向英国首相要求“无限期延迟支付我们欠英国的债务……至少我们能够向英国要求与俄国同等的待遇”。(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526.)但是,英国人坚持,“如果美国宣布免除欧洲欠美国的所有债务,即放弃美国在欧洲的所有债权,那么英国也将免除欧洲所有国家欠英国的政府债务”。巴尔都的设想因美国的拒绝而落空。法国财政部长拉斯泰里代表法国政府表示:“若英美政府打算法国承认欠它们的债务总额,那么放弃苏俄战债对于法国来说有弊无利,故不能接受”。*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482.普恩加莱在4月15日下午给巴尔都的电报中态度更加明确:“在(苏俄)承认战前债务问题上绝不做任何让步,同样,俄国关于战债的要求也不能接受……债务问题是万事之先”。*Ibid., p.487.此外,巴尔都本人也对会议前景不抱乐观态度。他在4月15日第二次阿尔伯蒂别墅会谈结束后,致函普恩加莱说:“我确信没什么可做的,我们将不会有或几乎不会有什么作为。如果会谈继续,那么我们将发现每一个问题都同样面临延期。俄国的承诺是会谈的前提和条件。俄国人可能会做出承诺,但他们又能给予些什么呢?不过是一纸空文,而这远远不够。”*Ibid., p.487.

四、节外生枝——《拉巴洛条约》与热那亚会议

在会议的第一阶段(4月10—4月15日),会谈在俄国债务问题上停滞不前。法国代表团虽然对会议最终取得积极成果不抱幻想,但至少目前为止法国的参会还未伤及其国家利益。无论法国政府和法国代表团是否认同阿尔伯蒂别墅的新建议,至少在第一阶段结束时,会议的总体形势有利于协约国。苏俄代表团已经处于被动局面,要么承认债务,以换得继续会谈,要么拒绝新建议,灰溜溜地结束其在欧洲大型国际会议上的首次亮相。协约国代表笃定在俄国恶劣的经济形势下苏俄代表团绝不可能两手空空就结束会谈。但是,仅仅一天之后,苏俄代表团的行动却让所有协约国代表始料不及。

第二次阿尔伯蒂别墅谈判结束的第二天,即4月16日,苏俄与德国代表在热那亚近郊拉巴洛签订了一份双边条约。条约规定取消彼此间的一切债务要求、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和调整贸易关系。《拉巴洛条约》对于协约国来说不啻是热那亚会议上突然爆炸的一颗炸弹。

其中“取消一切债务要求”的条款中规定:德国政府放弃要求发还收归国有的工业予前德业主,条件是:苏俄将不满足其他国家类似的要求。*《拉巴洛条约》具体内容见:世界知识出版社辑:《国际条约集:1917—1923》,第790页。“不满足其他国家类似的要求”意味着按照《拉巴洛条约》,苏俄不能答应协约国发还收归国有的财产和赔偿损失的要求;俄、德两国“取消一切债务要求”的协定使协约国在债务问题上给苏俄刚造成的压迫感顿时消弭无形。

但是对于法国来说,《拉巴洛条约》更为严重的影响是德俄恢复外交关系预示着两国可能建立军事联盟。“《拉巴洛条约》让法国民众感到恐慌,甚至联想到战争和总动员。”*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580.为遏止《拉巴洛条约》可能给法国造成的恶劣影响,普恩加莱命令巴尔都要尽力促成所有协约国逼迫俄、德两国“放弃他们的条约”。*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490.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该条约违背了《凡尔赛条约》和戛纳决议的条款,如《凡尔赛条约》第116条保留了俄国向德国索取赔款的权利,因此德国“无权撇开协约国、单独与俄国缔约接受俄国随便放弃凡尔赛条约赋予它的权利”。*Ibid.

4月17日,英、法、意、日等会议发起国代表团团长集会商讨如何应对《拉巴洛条约》造成的严峻形势。法国方面坚决反对德、俄两国达成的条约,在巴尔都要求下协约国集体向德国发出了两份谴责照会,一份谴责德国背着协约国与苏俄就会议正在谈判的问题单独缔约,要求其退出今后与苏俄的谈判。*MAE, Conférence Economique Internationale de Gênes: 9 Avril-19 Mai 1922, pp.53-54.另一份则对德国对《拉巴洛条约》的辩解予以批驳:各国政府有权认定“凡苏德条约中的条款有违反现有条约之处,为无效或不能成立”。*Ibid., p.58.为平息风波,英国人私下说服德国人放弃拟议中的回复。至此,《拉巴洛条约》签订后对德国的处理暂告段落。

《拉巴洛条约》签订后,劳合·乔治仍“强烈希望能与苏俄政府达成一份协议”,以便“协约国能包揽俄国复兴事业”,避免“《拉巴洛条约》会危险地得到巩固,而俄国将会受德国的摆布”。*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517.因此,劳合·乔治建议继续与苏俄进行非正式会谈。当天,英国首相代表协约国发表声明:拒绝俄国反要求,并强调苏俄承认私人和公共债务是会谈继续的前提。为了避免疏远其他协约国(尤其是英国),巴尔都向劳合·乔治的意见让步,没有坚持给予苏俄代表团类似德国人的惩罚。

五、法国与热那亚会议的无果而终

4月20日,苏俄代表团对伦敦专家报告书做出正式书面答复:拒绝承认战前债务和战债,拒绝发还收归国有的财产,坚持反赔偿要求。但在协约国接受苏俄反赔偿要求的前提下,苏俄准备承认外国公民就其损失要求赔偿的权利、承认公债和政府行为导致的损失。*MAE, Conférence Economique Internationale de Gênes: 9 Avril-19 Mai 1922, pp.60-70.同日,契切林致函英国首相答复4月15日的阿尔伯蒂别墅新建议。契切林在该信中表示在废除战债和获得财政援助的条件下,苏俄可以放弃反赔偿要求;只能给予原业主对国有化财产的使用权;“在被相关国家法律承认以前,俄国政府对其前任政府的债务不承担任何义务”*Ibid., p.60.。苏俄代表团的书面答复是苏俄方面最初的态度,但在与协约国的私下会晤后有所调整,最终形成契切林信中的答复。

正当协约国代表决定在“契切林答复”的基础上与苏俄继续谈判之时,4月22日,苏俄突然宣布谈判的基础应当是20日的书面答复,这令原本就态度强硬的法国倍感愤怒。根据巴尔都的指示,法国专家退出专家会议并宣布:“只有苏俄备忘录被最终取消的情况下,法国专家才会重新出现在专家委员会上。”*Ministère des Affaires Etrangères, Conférence économique internationale de Gênes:9 avril-19 mai 1922,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1922, p.11.法国的行动使苏俄陷入被动,俄国代表拉科夫斯基被迫于当晚致信专家会议主席撤销苏俄4月20日的备忘录,并承认该备忘录不能代表苏俄代表团目前的态度。

4月23日,第一小组委员会*热那亚会议下设四个委员会,其中的第一委员会又称政治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戛纳决议前三条,其余三个委员会为财政、经济和运输。确认苏俄代表团4月20日的备忘录无效,并于当天下午重新召开专家会议。拉科夫斯基表示“俄国接受任何条件的前提是给予国家贷款和法律承认”。会议主席建议以伦敦专家报告书的主要内容作为讨论的基础。苏俄要求给予研究时间,次日再作答复。*Ministère des Affaires Etrangères, Conférence économique internationale de Gênes : 9 avril-19 mai 1922, Paris: Imprimerie Nationale, 1922, p.11.4月24日,拉科夫斯基对伦敦专家报告书一至七条提出意见:在获得财政援助和法律承认的前提下,苏俄政府愿承担1914年8月1日前俄帝国的财政义务,给予国有化企业原业主优先租借权,要求各国归还国外的俄国财产并解决对俄政府的财政义务。*Ibid., p.79.拉科夫斯基的意见引起了协约国专家的一片质疑。法国代表阿尔方(Alphand)认为苏俄只承认1914年8月1日前俄帝国的财政义务就是变相地废除战债,原业主本人还要花租金去租借自己被苏俄政府收归国有的企业,难以让人接受。*Ibid., p.83.至此,会谈根本无法继续。

会议谈判的具体债务问题已经上升到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关于所有制的根本分歧。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财产私有权”和苏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有化政策”在热那亚会议的谈判桌上发生了正面冲突。普恩加莱从苏俄4月20日的答复中就预见到了这一点,他说,俄国4月20日关于所有权问题的答复不能令人接受, 因为“归还原业主被国有化和被征用财产的使用权,包含正式废除所有权的意思”。*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526.

针对苏俄在4月24日专家会议上的态度,英、法两国代表都准备通过磋商起草一份给苏俄代表团的备忘录。但法国的原则是:坚持要求、绝不让步,而英国更倾向于通过“利诱”使俄国人屈服。4月26日,巴尔都和劳合·乔治、法国专家和其他协约国专家分别在阿尔伯蒂别墅会谈,研究“给俄国可能的经济和财政援助的最低前提条件”。英、法两国代表团事先都准备了各自的备忘录,两份备忘录的分歧点主要在援助的力度和债务问题上。法国要求苏俄政府承认俄国前政府的所有财政义务,只允诺给予“支付方式上的便利,如与苏俄政府商议延期支付或其他适当的方式”,*MAE, Conférence Economique Internationale de Gênes: 9 Avril-19 Mai 1922, p.105.英国备忘录中则表示债务总额由仲裁法庭裁定,并允诺考虑减少战债和利息。*Ibid., p.99.关于对苏俄的援助,法国备忘录中只是泛泛提到各国可在经济、运输等方面给予帮助,而英国备忘录中罗列了协约国可为俄提供的物资,甚至提到了英国政府对出口商高达2000万英镑的贷款计划。双方难以达成共识,最终只能于4月28日全部提交给会议总秘书处进行研究。

5月2日,巴尔都回巴黎*自《拉巴洛条约》签订以来,普恩加莱多次在电报中表示巴尔都没有完全遵照他的指示行事,希望巴尔都的态度能更加强硬。鉴于形势没有任何改善,自4月22日的电报后,普恩加莱又多次指示巴尔都回巴黎面谈,以作进一步沟通。后,小组委员会继续修订致俄最后通牒,其最终文本于5月2日至5月3日夜间递交给苏俄代表团。这份通牒主要吸收了英国备忘录的内容,协约国在最后通牒中要求苏俄政府偿还一切债款及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的国债,把收归国有的私有财产还给外国人,同时断然拒绝赔偿因武装干涉和封锁使苏俄蒙受的损失,只表示如果苏俄自行撤回它的反赔偿要求,协约国就准备削减有关债务方面的要求,并考虑提供2000万英镑贷款。对于国有化产业这一主要争端,要求予以归还或恢复,如遇不可能归还或恢复时,则应补偿因财产被没收或征用而招致的损失。如果业主无法恢复其权利,苏维埃政府应予以补偿。*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p.115-123.比利时代表团拒绝在致俄通牒上签字,而法国代表团则表示在接到政府指示前保留其最终许可权。*Ibid., p.12.

巴尔都回巴黎期间参加了三次政府内阁会议,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外事委员会中无论温和派还是激进派在这一点上都观点一致:支持比利时,尊重所有权。*Ibid., p.580.普恩加莱表示“为了捍卫我们的所有权,法国必须与比利时紧密团结”,希冀“劳合·乔治先生赞成在修订草案中加入令法、比满意的私人财产条款”。*Ibid., pp.575-577.

5月6日,自巴黎返回热那亚时,巴尔都已经决定结束会谈。但巴尔都在离开热那亚回巴黎前曾问劳合·乔治:“若苏俄不接受最后通牒,会议是否继续?”劳合·乔治表示将继续谈判经济问题。为了避免承担会议破裂的责任,重返热那亚的巴尔都没有直接中断会议,而是建议延长会议,继续讨论与苏俄就债务、私有财产和贷款等可能达成的协议。*Hogenhuis-Seliverstoff Anne, Les Relations Franco-Soviétiques, 1917- 1924, p.225.他一边与比利时代表私下会晤,表示法国会站在比利时一边,不会同意5月2日致俄通牒中的私有财产条款,一边在与劳合·乔治的会谈中,寄希望于俄国的国内严峻形势能够迫使苏俄让步,希望说服劳合·乔治根据比利时代表团的意见对私人财产问题做修正,结果再次遭拒。5月8日,巴尔都在接见记者时已经开始推卸导致会议破裂的责任,他说:“如果俄国人拒绝(接受最后通牒),那么没人能说会议失败的责任是别国,而不是它……没人能让法国和比利时担负会议失败的责任。”*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590.

法国结束会议的决心从普恩加莱5月9日给巴尔都的电报中亦可见一斑。虽然协约国尚未收到苏俄代表团对5月2日最后通牒的答复,但普恩加莱已经在给巴尔都的电报中下达了应对苏俄答复的指示。即使苏俄代表团接受了,普恩加莱也要求巴尔都拒绝继续与苏俄代表谈判,他说:“虽然法国代表团没有反对向苏俄递交该最后通牒,但是法国政府并没有表示赞成……您不能再参加今后与俄国人的谈判,除非对方毫无保留地、毫不含糊地明确承认以下几点:戛纳决议、1月31日的法国政府备忘录、完全自发赞成比利时观点的私有财产方案。”*Ibid., p.597.

无独有偶,在收到5月2日协约国最后通牒后,苏俄方面与法国一样,伺机欲使会议破裂。苏俄政府认为这份通牒比起协约国在阿尔伯蒂别墅提出的建议大大倒退了,在5月5日给契切林的电报中指示:“务必尽快利用协约国的新备忘录使会议破裂,因为我们绝不向产权人让步,而比这更好的时机是找不到了。延误会削弱我们的地位。”*[苏]维戈兹基等编:《外交史》(第3卷),大连外语学院俄语系翻译组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第167页。5月11日,苏俄代表团宣布了对协约国5月2日最后通牒的答复:在获得实际贷款和取消战债的条件下,苏俄政府愿意放弃反赔偿要求和承认前俄政府的债务,但在法律上不负有偿付旧债、返还原业主财产和赔偿其损失的义务,只承认原业主的租让优先权。苏俄代表团在答复中批评法国在归还财产问题上的顽固态度,指责法国是导致会议破裂的直接原因。苏俄建议“为了解决各项争端,应建立一个混合委员会。该委员会自规定日期起根据共同协商选定的地点开始工作”。*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p.126-134.

对苏俄的答复和指名道姓的谴责,法国人尤为愤慨。普恩加莱称苏俄答复是“傲慢又挑衅的拒绝”。*Ibid., p.602.他指示巴尔都如果会谈继续,“法国最多只能接受协约国和中立国专家组成委员会在排除俄国人的情况下研究俄国问题……既然法国不参与递交备忘录,那么法国也就不必参与答复和告知其他代表团法国的意见”。*Ibid., p.604.会议的主导者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也意识到,“在接到这个文件后,仍试图在热那亚会议达成协议已不可能,继续讨论条款和条件将只能是浪费时间”。*Foreign Office, Documents 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919-1939, First Series,Vol. 19 (1922): Conferences of Cannes, Genoa, and the Hague, p.852.会议的破裂已经不可避免,但热那亚会议作为十月革命后苏俄与协约国首次正面交锋的外交舞台,会前欧洲媒体和公众对它的关注和厚望令它无法毫无成果就轻易结束。

为了体面地结束会议,5月13日,英、法、意等国代表商讨对苏俄的答复时,劳合·乔治提议成立有苏俄代表参加的“俄国委员会”和无苏俄代表参加的“非俄国委员会”,由这两个委员会来研究苏俄政府同其他国家政府之间的悬而未决的债务、私有财产和贷款等问题。同时,建议与会各国政府缔结不侵犯公约和停止敌对宣传。*Ibid., p.849.巴尔都开始并不赞成劳合·乔治的建议,但由于意大利、瑞士、波兰和日本等国代表都认为劳合·乔治的建议是麻烦最少的、能摆脱目前会议困境的办法,巴尔都在与劳合·乔治私下磋商后不得不表示同意。

5月14日,协约国代表在阿尔伯蒂别墅磋商对苏俄的答复并最终达成决议:第一小组委员会成立非俄委员会和俄国委员会,于1922年6月26日在海牙召开会议以处理债务、私有权和信用贷款问题;苏俄政府与其他与会国政府承诺禁止侵略、停止革命宣传。*MAE, Conférence Economique Internationale de Gênes: 9 Avril-19 Mai 1922, p.136.法、比两国代表都表示建议其政府接受该决议。5月19日,热那亚会议第三次全体大会(闭幕式)批准了召开海牙会议的决定。所有热那亚会议上悬而未决的债务、私有财产和贷款等问题都留待海牙会议来解决,热那亚会议以失败而告终。

六、结 语

热那亚会议的召开名义上是为了寻求“中欧和东欧经济复兴”的办法,实质上是资本主义世界在武装干涉失败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压力下企图调整与苏俄关系的尝试。“虽然名为国际经济会议,但从根本上来说,热那亚会议是一个意在调整战后秩序、缓和国家间的对立、减少经济障碍和建立持久和平的政治会议。”*Carole Fink, The Genoa Conference: European Diplomacy, 1921-1922, p.302.1922年1月6日的戛纳决议包含要求苏俄政府承认债务等六项条件,被协约国视为会议的谈判基础。但在整个会议召开期间(1922年4月10日到5月19日),协约国与苏俄之间单就债务问题便相持不下,而会前制定的会议议程因为会谈的前提未获得认同而形同虚设。毫无疑问,会议实际进程表明无论是名义上的会议目标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企图都没有实现,热那亚会议以失败告终。除了不愿承认的德俄《拉巴洛条约》,对于协约国来说,热那亚会议毫无成果,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一场华丽演出。

关于热那亚会议失败的原因,与会各国众说纷纭,但都将责任推给其他国家。比如劳合·乔治责备比利时在私人财产问题上的不配合,普恩加莱则认为“会议的结束得归咎于苏俄政府的过分要求”*Débats Parlementaires: Chambre des Députés, Cols. 1608-1646, 1 June 1922,转引自Stephen White, The Origins of Detente: the Genoa Conference and Soviet-Western Relations, 1921-1922, p.195。。当然,资本主义世界的主导舆论更倾向于谴责德国和苏俄在会议期间私下签订的《拉巴洛条约》。那么,法国作为重要的与会国之一,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在安全保证条约的诱惑下,白里安政府接受了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的建议——邀请苏俄、德国等欧洲国家共同召开热那亚会议,却遭到了法国国内民族主义者的猛烈抨击,被迫仓促下台。随后出任总理的普恩加莱虽然不敢公然背弃前政府参加热那亚会议的承诺,但仍试图通过明确苏俄政府参会条件和限制会议范围等方式使会议延期,甚至欲使会议最终夭折。英法交涉后,普恩加莱政府虽然派出代表团赴会,但在整个会议期间,无论会议局势如何变化,法国代表团始终在俄国债务问题和恢复国有化财产问题上持顽固立场。纵观法国政府在热那亚会议提出、筹备和正式召开期间的表现可以看出:法国政府对于召开热那亚会议的态度并不积极,对会议的最终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拉巴洛条约》直接促成热那亚会议走向失败,而法国是促成苏俄与德国签订《拉巴洛条约》的反作用力之一。签订《拉巴洛条约》的德国外长瓦尔特·拉特瑙(Walther Rathenau)原来主张与协约国恢复关系。但正当拉特瑙力争与协约国合作共同“复兴欧洲”、“开发俄国”的时候,在法国的要求下,英法两国协议在热那亚会议上不对德国的赔款和条约义务作任何的讨论和变动。在热那亚会议最初几天中,德国代表团一方面修改条约无望,另一方面又被排除出阿尔伯蒂别墅会谈。在“协约国可能与苏俄达成协议”的舆论压力下,德国与苏俄签署了早已基本谈妥,但德方拖延签字的协议,以避免陷于孤立。列宁在热那亚会议召开之前曾分析说:“如果我们那里的对话者很识时务,不过分固执,那就通过热那亚会议达到这一点(指扩大贸易),如果他们固执到底,那就绕过热那亚会议(与德国签订条约)。但我们一定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1页。法国对德国和苏俄的顽固态度给了苏俄代表团以可乘之机,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德俄两国在会外缔结了恢复两国关系的条约。

除了德国和俄国,没有任何一方是热那亚会议失败的受益者。但是,对于法国来说,“毫无成果”的结果未尝不是它所乐见的。法国参会的目的不是使会议取得任何积极的成果,而是避免苏俄与其他协约国间达成任何危及其利益的协议。法国人庆幸被动参加会议的法国“保卫住了她全部利益并免遭孤立”*MAE,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Français, Série: 1920-1932, 1922, Tome I. 1er Janvier-30 Juin 1922, pp.XI-XIV.。正如巴尔都在热那亚会议即将结束时给普恩加莱的总结报告中所说:“法国在戛纳决议的原则上没有丝毫让步……我们表示了对可怜的俄罗斯民族的同情,且未遭受苏维埃共和国的任何荼毒……充满变化和风险的热那亚会议即使不是以不可能的成功作结,至少也没有损害我们的利益和声誉。”*Ibid., p.626.热那亚会议结束后不久,普恩加莱也在法国议会中表示为“法国政府没有受到会议最终决议的任何束缚”而庆幸。*Débats parlementaires: Chambre des Députés, Cols.1608-1646, 1 June 1922,转引自Stephen White, The Origins of Detente : the Genoa Conference and Soviet-Western Relations, 1921-1922, p.195。

尽管当时的法国政要们因协约国与苏俄间未在会议上达成任何协议而沾沾自喜,但从长远来看,法国的利益并非毫无受损。首先,德、俄两国通过签订《拉巴洛条约》恢复两国关系,两国的事实接近意味着对法国安全的潜在威胁。法国最初是为了获得英国的安全保证条约、实现法国对安全的追求而参加会议,但会议的结果是保证条约未能签署,反而增加了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其次,英、法两国的矛盾在热那亚会议中日益明显,“会议使彼此间的分歧尖锐化”。*Carole Fink, The Genoa Conference : European Diplomacy, 1921-1922, p.302.避免孤立是法国参加会议的考虑因素之一,但会议结果同样反而使其在欧洲国际舞台的孤立道路上渐行渐远。由此可见,法国在热那亚会议上的外交政策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考量,可说是以“失败”告终。

猜你喜欢

苏俄戛纳俄国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本届戛纳电影节向导演阿涅斯·瓦尔达致敬
范冰冰、李宇春、娜扎 斗艳2018戛纳,谁赢了?
戛纳红毯迎来中国小仙女,原来你是这样的关晓彤
信与疑:鲁迅如何看苏俄
鼎足三分,再聚戛纳 第69 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前瞻
另一种“以俄为师”:民国基督徒苏俄观的转变(1918—1937)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