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尔王》戏剧冲突中的“王位”与灵魂

2014-04-16陈会亮

江汉论坛 2014年3期
关键词:李尔本尼里尔

陈会亮

《李尔王》被评论家们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戏剧,同时也是最悲惨的戏剧。说其悲惨,乃因为老王李尔悲惨的遭遇和结局,也因为主要人物的相继喋血。相较于身体乃至内心承受苦痛,幽怨而亡是一种更加悲惨的归宿。人们在哀叹故事中人物不幸的同时,也在埋怨促成悲剧发生的李尔的“分国”举动,并据此认定李尔为一虚荣、愚蠢、轻率且肆心的形象。直至雅法文章①问世,这一谴责李尔的评论声调方得以扭转。本文意在延续雅法的思路,对剧本进行新的审视。我们在阅读莎士比亚悲剧时会注意到,《李尔王》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唯一一部以“王”作为题目的作品,这不禁让人联想,作品是否将“王”作为探讨的主题?毕竟,推崇君主制并创作了大量帝王戏的莎翁对这一主题十分看重。

一、剧中人物冲突的焦点

确如不少评论者认为的,《李尔王》涉及到两个家庭——李尔王和葛罗斯特——的悲剧。但我们也要看到,爱德蒙首先巧使奸计,赶走爱德伽,迫害葛罗斯特并取得了家族继承权,但在获得里根的好感,尤其是康华尔公爵死去之后,他紧接着开始觊觎王权,并最终离成功仅一步之遥。倘若里根没有在高纳里尔的毒酒下丧生,爱德蒙没有死于爱德伽的剑下,以里根丈夫身份出现的爱德蒙和奥本尼公爵必会因王权开战。或许有人会说不该有这种假设,但我们已然领教爱德蒙在前几幕戏中的英勇和权谋,难免不对他突然被剑击杀感到突兀。我们甚至怀疑莎士比亚鉴于某种原因有意让爱德蒙死去。

我们再来看李尔,他无疑是该剧的最大主角。李尔在第一幕中的分国看似儿戏,但他涉及到的其实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政权的继承及延续。对于任何政权领导者来说,政权维持的难度并不亚于创建一个新政权,而政权能否顺利传承的关键乃在于可否挑选出一位品质卓越、能力超群的领导者。雅法相当有说服力地论证了李尔看似随意的分国背后包含的深谋远虑,是执意将王权赐予考狄利娅的精彩表演。作为手执国政大权的李尔,其分国的动机乃在于维护家族对英国的持久统辖。依照雅法的论证,李尔的分国不仅没有削弱王权的威信,反而使它更为稳固。高纳里尔与里根的势均力敌乃至反目成仇只会使考狄利娅的力量更为强大,她们所获嫁妆也仅是帮助李尔治理那些王权力量无法抵达的蛮夷之地的酬劳。考狄利娅所获土地不仅居于王国中央,这些土地也更为肥沃高产,而且,李尔只准备和考狄利娅住在一起,这无疑也保证了考狄利娅王权的正当性。也就是说,李尔的分国看似举重若轻,但他自己内心实有着清醒的考量,而这考量的核心乃在于捍卫王权。

再来看高纳里尔和里根两姐妹。高纳里尔和里根两人甫一登场,莎士比亚即让她们尽情地表演,单是她们的言辞便足以显示她们内心的虚伪以及竭力去掩饰这种虚伪的拙劣。而在她们占得便宜分得国土,尚未有威胁她们统治的力量出现时,她们即表现出对李尔的不敬不孝等不义行为,更遑论后来战事开始,考狄利娅率军进入英国后,她们表现出的丑陋和无理。人们甚至不免纳闷,为何会有如此恶的人?有如此恶的形象?一种可能是她们早已在对王权的无限渴望中心理扭曲。这二人对王权有着超乎寻常的欲望,她们得到权利后必然不会安然享受它,而只能是放纵性情地为所欲为。

最难分析与王权关系的无疑是考狄利娅。她在父亲赠与的莫大权力前无动于衷,而只愿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但她却绝非自我封闭不谙世事的柔弱女子,否则很难想象李尔王会中意于将王位传给她。我们必须看到,李尔在分国考虑上或有欠周全,但他对三个女儿品性的判断应是准确无误的。李尔在分国之前想将王权传授给考狄利娅,这本身即证明后者有着超乎寻常的政治能力或者潜质。考狄利娅随法兰西王回到法国,在得知李尔遭受不公待遇之后,能劝动法兰西王出兵进入英国本身也证明了考狄利娅的非凡政治能力,没有人会相信法兰西王的宫室之内只有考狄利娅一个女人,但考狄利娅能抓住王的心并让其为己赴汤蹈火。这诸多事迹似都侧面证实了考狄利娅具备政治能力,或者具有成为政治家的潜质,但她却以行为拒绝了王位。至于缘由,莎士比亚透露的有点少,这或有意或无心的省略倒更值得我们留心。

我们不应忘记,和王权关系密切的还有奥本尼、康华尔公爵、法兰西王和勃艮第公爵。前二者由于妻子的公主身份,和王权有直接的承继关系,也正因为这种关系,他们二人存在着敌对关系,虽然由于奥本尼的性格修为,这冲突表现得并不明显。后二者的竞争关系看似是在为考狄利娅的爱情争执,但实际争夺的则是李尔应允的土地和权利。勃艮第之所以向考狄利娅求婚,正是看重她有可能得到最高王权和丰硕的土地。当李尔告知他考狄利娅已经一无所有时,勃艮第说道:“尊严的李尔,只要把您原来已经允许过的那一份嫁妆给我,我现在就可以使考狄利娅成为勃艮第公爵的夫人。”这足以证实勃艮第的行为动机和内心所想。而且,他也无意间透露了一个秘密,看似谈笑风生的分国其实经过了李尔精心的运筹,而勃艮第和法兰西王对分国方案早已知晓,至少勃艮第是知道的。法兰西王若能赢得考狄利娅的芳心,而她又接受了李尔的赐予,那么他将有可能成为英国和法国共同的国王。

依照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剧中人物之所以产生冲突,或者说构成他们行动的动因皆在于王权,尽管他们对王权的态度并不一样,或志在必得,或心有所想,或淡然对之。对王权的或渴望或平淡的态度反映着当事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认知。

二、两种灵魂的对立

在第一幕结尾,高纳里尔和里根依照李尔王的指示,分得了各自的嫁妆并获得她们梦寐以求的王权。但她们的笨拙表演告诉我们,她们说了谎并可能为恶。恶人得势意味着王国危机业已降临。恰如葛罗斯特所言:“我们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只有一些阴谋、欺诈、叛逆、纷乱,追随在我们身后,把我们赶下坟墓中去。”而那些与恶处于对立面的人将或主动或被迫地站出来并与恶斗争,以维护正义、捍卫国家。

我们下面对当事人的行为以及性情逐一解析。首先看爱德蒙。虽然爱德蒙在全剧主要人物中身份最为低微,但人们不得不承认他是《李尔王》中戏份仅次于李尔的一个角色,而且,他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勇敢、智谋和力量。爱德蒙对自己的行为动机有明晰的表达:

大自然,你是我的女神,我愿意在你的法律之前俯首听命。为什么我要受世俗的排挤,让世人的歧视剥夺我的应享的权利,只因为我比一个哥哥迟生了一年或是十四个月?……我的壮健的体格、我的慷慨的精神、我的端正的容貌,哪一点比不上正经女人生下的儿子?……好,合法的爱德伽,我一定要得到你的土地……神啊,帮助帮助私生子吧!(一幕二场)

爱德蒙本是私生子,按照传统和礼法,本没有资格获得继承权和产业,但这在他看来是莫大的不公。在他的心目中,他有获得一份产业的权利或者资格,因此,他要挑战世俗礼法的约束,来获取自己的物质。同时,爱德蒙还是一个极度喜欢自己的人,他认为自己的外表和内在灵魂都无可挑剔。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哈姆雷特的形象:“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两人在言辞所刻画的形象上不能不说有莫大的相似,但鉴于后者出于奥菲利娅对心上人的痛心惋惜,前者仅是个人的自我爱慕,没有人会认为这二者可以相提并论。我们可以看到,促发爱德蒙做出欺诈等不轨行为的既有物质利益的诱惑,也有对个人过分偏爱的驱使。爱德蒙对葛罗斯特毫无爱意,根本不可能听从父亲的教诲,将父母的相亲相爱可以拿来调侃的人怎样都不可能与“当孝敬父母”等传统礼法联系起来。爱德蒙遵从的是大自然这个新神,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爱德蒙祈求新神的护佑,这个新神却没有为信奉者的行为划定任何界限或者禁区。换句话说,他可以为所欲为。他听从的,唯有自己的欲望。所以我们对爱德蒙在获得家族产业后转而进军王权也就毫不惊讶了,毕竟对世俗凡夫而言,那可能是人世间最具诱惑力的东西了。爱德蒙的志向不可谓不高远,成功甚至近在咫尺。抛却偏见和情绪,我们甚至会对爱德蒙心生怜悯,为之惋惜。从勇气、智慧来评判他,他都可以算得上出类拔萃,这在故事中有太多展现,但我们不能不说,他是一个坏人,给家庭、亲人,乃至国家都带来巨大伤害的坏蛋。剖析爱德蒙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发现,他所推崇的是大自然,更强调自然赋予他的自然权利,自我发展、自我保存乃至满足一切欲求的权利,它无限度地强调权利而不愿意承认义务。很明显,爱德蒙和高纳里尔、里根等人信奉的都是这样的哲学。但从他们的结局不难看出,没有善和正义的引导,个人具有的勇气或者智谋完全可能在追求权利的过程中为恶。

朋友是灵魂的镜子。将自己托付给爱德蒙的高纳里尔、里根姐妹让我们无比惊讶,以至于我们怀疑莎士比亚如此塑造人物的动机。有本性如此恶的人吗?还是说作家借省略的内容在告诉我们李尔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但考狄利娅的性情又如何解释呢?高纳里尔在和奥本尼为爱德蒙争吵时曾言:“少亲热点吧,他的地位是他靠着自己的才能造成的,并不是你 (奥本尼)给他的恩典。”这说明她完全知道地位的获得要么靠才能要么靠恩典,而自己的嫁妆和权利明显来自父亲的恩典,但她并未对父亲有丝毫感恩,有的倒是恩将仇报。高纳里尔对自己的才能非常看重。她将丈夫奥本尼的安守本分看作怯懦畏缩,不敢担当,而将爱德蒙的作为视作男子汉气概。在她的眼中,爱德蒙是完美无缺的榜样,是其可以厮守一生的情郎。她可以抛开奥本尼而投入情郎的怀抱。谎言,在她也不过是逢场作戏的智慧和获取利益的手段,诚实、忠诚等传统美德早已为她抛弃。曾说出爱父亲胜过自己的眼睛、整个的空间和广大自由的她,在获得权利之后不久即将父亲送向大雨瓢泼的旷野。当她说出爱前者胜过后者的同时,恰标志着她对自己的眼睛、空间与自由的珍视和爱。当对这些的关爱程度超越对父亲的爱时,我们意识到,高纳里尔所持有的同样是现代的权利观念,而不再是传统的礼法观念了。于她,一切不过都是获取或保持自己权利的手段,花言巧语、阴险毒辣都可以成为问鼎权利巅峰的踏脚石。里根和康华尔虽然时时站在高纳里尔的对立面,但他们都是马基雅维利的信徒,在这个时期,“权力归于自由竞争中有手段抓到权力的人”②。倘若莎士比亚将里根和康华尔两个人物去掉,我们并不觉得故事缺少什么,反而会觉得恶并没有那么可怕和强大。

虽然在莎士比亚塑造的众多国王中,仅有理查三世和马基雅维利有直接关联,但马基雅维利对莎翁帝王戏创作的影响表现在很多方面,或许作家要以故事的方式向哲人讨教?

我们来看剧中一个始终言语不多,但却至关重要的人物奥本尼。虽然众人皆为王位而忙碌,但我们一定不要忘了,最后登上王位的是奥本尼。更令我们惊讶的是,纵然故事的很多场景发生在奥本尼的府邸,但在前三幕中,奥本尼的台词却仅仅是几句话而已,而且,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几乎很难知道他的真正品性,他保持着作为政治家应有的谨慎和神秘。且看他的台词:

“陛下请息怒。”

“陛下,请您不要生气。”

“陛下,我没有得罪您,我也不知道您为什么生气。”

“凭着我们敬奉的神明,告诉我这是怎么一回事?”

“什么事,陛下?”

“高纳里尔,虽然我十分爱你,可是我不能这样偏心。”

“也许您太过虑了。”

“我不知道你的眼光能够看到多远,可是过分操切也会误事的。”

这是奥本尼在前三幕中全部的台词,而在前三个场景中他告诉李尔王的竟是同样的话,联系到李尔王在前三幕中的表现我们不由想到,他确实太缺乏冷静,不该让愤怒冲昏了头脑。第四句中的“凭着我们敬奉的神明”,既包含着公爵对李尔的关心,同时也表明他是一个虔敬的人,而后面的问句更表明这是一个愿意为人提供帮助的倾听者。他对高纳里尔说的话则既表明自己是一位体贴的丈夫,更显示出自己能在感情和理性之间保持平衡,不会偏心岂不意味着要保持公正?后面的两句话更能将奥本尼公爵具有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潜质表达出来,其中难掩的还有高贵的节制美德。

以往评论对奥本尼过于疏忽,我们无需做过多研究即能发现这是一位尊崇传统礼法,有着高尚美德的绅士,他恪守礼法,敬重老人,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同时,奥本尼也是一位拥有卓绝智慧的军事领袖,他指挥英国军队,打退了法国军队的进攻;在准备揭露爱德蒙恶行之前,他已经将其麾下的武装先行解除。在战事结束时,奥本尼为肯特、为李尔的遭际流下热泪,并恳请爱德伽和肯特辅佐自己主持国政。如果依照马基雅维利的说法,“对于君王,你要显得慈悲为怀,笃守信义,合乎人道,清廉正直,虔敬信神”③,至少从表面上看,奥本尼的行为似无可挑剔。

但奥本尼并非完美无缺,作为丈夫,如果他真的对高纳里尔的恶行一无所知,那么他有严重的失察过失,当恶处于设计而并未实施阶段时,发现恶的意图并及时予以制止,恶即不会发生。我们是否可以设想,奥本尼虽是高纳里尔的丈夫,但他并未真正了解或者走进这个女人的内心,他的婚姻也不过是一场政治交易,他看重的同样是妻子的嫁妆。如果这样的设想成立,那么在第二幕第二场,管家奥斯华德曾转述,当法国军队登陆英国,英国国内局势一片混乱时,奥本尼听到消息后却只是微笑。这微笑让人恐惧。它是否意味着这一切,包括李尔的苦难,都在他的预料和掌控之中?如果是这样,我们会对奥本尼的“微笑”不寒而栗。他谦恭、绅士的外表下到底掩饰着怎样的灵魂?我们不得而知,难道这就是马基雅维利的理想君王?

我们现在来看考狄利娅,她无疑是故事的另一主角。有评论者认为《李尔王》的原型是灰姑娘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剧本名称叫“考狄利娅”亦未尝不可。上文已经论及到分国之初李尔对考狄利娅的看重,但后者显然对这份厚爱并未理解,更谈不上配合。她宁愿使李尔王的计划落空,也不愿意说违心的话来迎合父亲,她要“用心默默地爱着”,而且,她的爱“只是按照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要是有一天我出嫁了,那接受我的忠诚的誓约的丈夫,将要得到我的一半的爱,我的一半的关心和责任”。考虑到当时的情况,不得不说考狄利娅太不懂政治,太不灵活了,“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置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④。这判断像是对考狄利娅的谶语,但她还是更愿做真正的自己吧。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想,在两个姐姐殚精竭虑地算计着李尔分国方案的那段日子,考狄利娅却似哈姆雷特那般,正在思考的问题却是“人应该如何活着”,是真诚地跟随自己内心,还是变通应和世事变幻?跟随自己内心之所以正义的前提乃在于内心的纯净,内心的善良。而内心的善良或是先天拥有的禀赋,或是后天锻炼而成的品质。若联系到两位姐姐的德行,只能说考狄利娅的善良乃是天生的品性。这品性敦促她不可违背自己的内心,而要将自己的言辞、行动和善协调起来,要以自己的纯洁无暇来比照世界的污浊,要以自己的修为指明凡众人生当行之路。

在第四幕第七场中,当医生询问考狄利娅是否要把国王叫醒时,她说道:“按照你的意见,应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医生的职责是看护病人的身体,医治人们的病痛。在城邦当中,每个人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事情即为正义。出于对王后的敬重,医生对是否应该叫醒国王,还是请示了考狄利娅的意见,但考狄利娅的反应并不是立马做出个人决定,而是认为这个决定当由医生做出,她的实践理性修为之高令人赞叹。我们甚至会觉得,考狄利娅无论行为还是心志都那么异于常人,似乎她并不属于这个世界。如果再大胆地往前想,我们是否可问一句:考狄利娅既然卓然高于现世,她在现实中岂不是没有参照?那么这个形象又来自哪里?难不成她的善良她的诸多美德皆是以善为榜样,甚至于她就是善的理念本身?或许我们还可以举另外的一个例子。李尔清醒之后,有这样一个对话:

考狄利娅:父亲,您认识我吗?

李尔:你是一个灵魂,我知道;你在什么时候死的?

李尔在旷野呼告之后已经变得更加睿智、理性,晚年的这次经历使得他本已饱经风霜的灵魂变得更加澄明,眼光也更为锐利,他已经领悟到考狄利娅的真正意义或者说地位,所以才有了“你是一个灵魂”的应答。考狄利娅的到来确为拯救,既是为李尔的身体自由,也是为众人的灵魂。这或许是考狄利娅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最后我们来看李尔。尽管有雅法为李尔开脱翻案,认为“应将李尔在第一幕中的昏聩当作唯有最伟大灵魂才能遭受的缺陷”,但李尔在剧中的多次表现已经逾越了人间君王当持守的界限。在分国场景中,他要求女儿用语言来表达对自己的爱,尽管或许这仅是一个幌子,但这举动本身却也是李尔早已习惯别人向自己献媚和逢迎的表现,我们也不会忘记,在《约翰福音》21节中,耶稣曾经三次询问彼得:“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回答道:“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当李尔向三个女儿提出同样的问题“你爱我吗”的时候,无意识中他已经将自己置于上帝的位置。但在《圣经》中,上帝全知全能,他的话有着更深的含义,而在李尔这里,这样的想法和作为本身已是僭越,也即是说,他要求的已经超出了作为凡人所能欲求的,他后来的不幸遭遇也就不难理解了。李尔在遭受冷遇之后所表现出的令人难以理解的疯狂,也只有放在由最高处跌落到最低处形成的落差给人带来的心理冲击背景下方能理解。帝王受到女儿的冲撞或者冷遇并不至于让人疯狂得身心憔悴,乃至心悲而亡。在李尔的内心深处,自己的永远高高在上的定位也是他最终走向死亡的原因。

同时,李尔在分国过程中的行为证明他并非一位善于变通的君王,他过于高傲过分固执了。当考狄利娅无逢迎言语以献媚时,既然他那样渴望将王权传给小女儿,尽管小女儿的表现出乎他的预料,但他完全可以告诉众人这才是他真正想听到的,他喜欢的就是小女儿的这种坦诚,然后将王位和国土赏赐给她。但愤怒的激情早已冲决理性的堤坝,甚至冒死进谏的忠义老臣肯特也被驱逐。李尔的控制欲望过于强劲,乃至于他早已将众人对他的回应预先设想好,众人的反应与预设稍不相符即会引发他的雷霆之怒。不难想象,尽管李尔曾经英勇、贤明,但这种状况也是他在位时的常态。他早已将这一切视作理所当然了。这实际上是不懂政治或者不明白政治本质的表现。如何做一位好的君王?看看马基雅维利的说法:“君王应当同时效法狐狸和狮子。由于狮子不能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王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⑤即使以现代的眼光审视李尔,他的做法也不能称得上明智。当然,在他疯狂的过程中,李尔确实意识到了不少他为王时没有留意的东西,这也算是他的收获和心智成长。

李尔走向旷野之后经受的既是大自然的风雨洗礼,同时也是心灵的洗礼,而这些或许本身就应是优秀君王所该知晓的知识。在小丑戏谑言辞的引导下,在和乞丐爱德伽的相处中,李尔内心的自然本性苏醒了,他重新懂得忍耐、礼让,懂得体谅、关爱别人,他也开始体会到穷人的辛劳和不易,并认识到自己作为人的局限,他开始祈祷了。但遗憾的是李尔在失去权利之后才懂得这些,幸运的是,李尔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过失,或许,这可以使他的内心平静很多,毕竟,愧疚是人自我反思的前提。

李尔虽然没有能重新恢复他的权利,像他所说的那样复仇,但恶人最终还是得到了应受的惩罚。于李尔而言,这一系列的经历倒是让他明白了很多为人为王的道理。他的这些遭际本身也是李尔作为王的精神成长过程。李尔的经历本身就是王接受教育的过程。李尔故事使我们懂得,单有高高在上的威严并不够,还要有足够的智慧和节制,还要有基于理性的灵活的应变能力,心系民众的仁慈等等,才能算得上一位优秀的君王。

观察上述为王权而奔忙的诸人并结合剧情,我们不难看出,李尔、考狄利娅、奥本尼属于较为正义的一方,而高纳里尔、里根、康华尔和爱德蒙属于不义的一方。他们之所以对立,既在于对王权的争夺,更是他们灵魂的对决。

在英国历史上,截止到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英伦三岛从未实现《李尔王》剧中描述的完全统一。莎翁塑造了能强力掌控全国的威武君王李尔,但同时亦通过暴露危机点明了君主制的脆弱。柏拉图通过《王制》指出,只有政治家和哲人的合一,最好的政治方能实现。李尔、奥本尼,甚至考狄利娅都有超越于常人的优点,但将他们置于王的品质甚至理念上进行考量时,他们的不足亦那样明显。这是否意味着好的政治的实现必定艰难?抑或它永远是无法达到的?毕竟,我们很难想象能够将这三者的优点在现实中完全汇聚到一个人身上。或许,理想的君主制在实现过程中必然产生危机?再或许,要认清君主制,必须将政治和美德、政治和灵魂乃至神人关系皆纳入思考的阈限?我们必须看到,《李尔王》在英国王室常演不衰,深受欢迎,而且,即便是当下时代,我们也特别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注释:

① 雅法:《政治的局限:〈李尔王〉第一幕第一场》,参见布鲁姆、雅法:《莎士比亚的政治》,潘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130页。

②③④⑤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潘汉典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53、73、83-84、85页。

猜你喜欢

李尔本尼里尔
出发,去里尔镇
形象的解释
形象的解释
雪后西湖 暖阳
我爸不喜欢
皇上胸肌好伟大
李尔亚太总部及技术中心新址正式奠基
我爸不喜欢
麦格纳接替李尔为宝马提供座椅
藏在信里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