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战略地位和策略

2014-04-16曾井红

江西化工 2014年3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曾井红

(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西 南昌 330027)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英国历史学界巨擘汤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未中断过的文化。作为保存文明、传播文明的基地,高校图书馆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保存者,更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挥战略性的主导地位。

1 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1.1 中华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所谓中华传统文化,应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能够代表中华民族共同追求的文化总和。[1]

1.2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

中华民族具有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中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今天,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的。

1.2.1 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早在先秦时期,思想家就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一贯反对侵略战争,自古乃知“兵者是凶器也,圣贤不得以而用之”的道理。在与别国的交往上,我国历来以和平为宗旨,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尚“贵和”“和合”的思想是统一的,当今中华民族是团结、统一的民族,13亿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但是还有个别人试图破坏这一和谐稳定统一的大环境,搞民族分裂破坏活动,因此,在当前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贵和”“和合”,发扬中华民族的“贵和”“和合”风范,定能增进民族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利于人类和谐大发展。[2]

1.2.2 有利于维护文化热点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热点”,是在一定时期内,为大多数学生共同关注、议论的问题。80年代初期大学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全过程,“上过山”“插过队”“当过兵”的一代大学生,曾一度出现过信仰危机,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生命力,一些学生心目中有所怀疑。以萨特的“存在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哲学思潮在大学生中迅速传播。“萨特热”、“弗罗伊德热”、“尼采热”成为80年代初期大学生“西方哲学思潮热”的主要思想。到了80年代中期,大学生中又掀起“西方政治思潮热”。西方的民主政治,西方的三权分立与多党制都成为一些学生力主政治体制改革,“参政热”和“学潮热”的思想依据。80年代末,又一度发生了“东西方文化比较热”。先是围绕《丑陋的中国人》开展对中华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后是用“蓝色文明”取代“黄色文明”的《河殇》热,这种文化热使不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摧损,历史虚无主义与文化虚无主义的情绪日益加深,这种西方文化热与西方政治思潮热相结合,就成为了1989年春夏之交,那场政治风波的一种精神动源。进入90年代,大学生中的“西方文化热”开始急骤降温。由于美国的霸权主义,颠覆苏东、制裁中国等不得人心的所作所为,使以它为代表的“西方”形象也在当代大学生心目中不断地“掉价”。90年代的大学生,从“西方文化热”转向了“毛泽东热”“邓小平热”,在一些著名大学里,讲西方思潮的课堂门可罗雀,相反,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和“国学”讲座却场场爆满。这表明了90年代中国学生的思想主文化热点已从西方转向了东方,对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寄予了无限的期望。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不仅能使这种文化生生不息,同时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发展史也能给其他文化提供生存发展的借鉴,从而维护世界文化热点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发展。[3]

1.2.3 有利于保护生态平衡,为人类共同建设世界和谐环境大家园作贡献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达到很高的水平,社会的繁荣却伴随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即: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星球受到危机。如何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议题。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视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步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宋朝思想家张载,继承中国文化史上前人的思想成果,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肯定了人是天地所生成,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不是敌对的关系,因此不能违背自然,不能超越自然的承受力去征服自然,而只能依循自然的规律去利用和改造自然,“参赞天地之化育”,使自然界万物得以生长发展,也更符合人类需要。因此,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人类共同建设世界和谐环境大家园做出贡献。

2 高校图书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战略地位

2.1 高校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

图书馆是搜集、整理、收藏和流通图书资料,以供读者学习和参考研究的文化机构,是重要的宣传、教育阵地,高校图书馆不仅为高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学习、交流材料的工具和场所,除具有服务性功能外,还能够对高校的日常教育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延伸,传统文化的弘扬仅靠课堂知识传播是不够的,还需要利用高校图书馆这个“第二课堂”对大学生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巩固和扩张。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引入国学作为“第二课堂”,通过举行传统文化书展、传统文化讲座、文物书籍展览、传统文化主题书目、传统文化的网络特色资源等方式宣传、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提供载体,促进高校的教育发展。

2.2 高校图书馆价值导向功能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高校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也是各种不同学术观点交汇、融合、撞击所在地。特别是国外的各种文化,通过种类繁多的书籍、报刊、电子出版物等载体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于以自学方式为主体的高校学生来说,作为学生自学主要场所的图书馆无疑承担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宣传传统文化的重要课堂。高校图书馆应发挥其教育职能,在藏书建设、书目编制、讲座主题的遴选等方面有意识地进行价值导向,向大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化遗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资源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资讯信息发达的今天,网络信息涵盖面广、时效性强,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构成也由原来的纸质资源为主转变为纸质资源与网络资源共存状态。高校图书馆应运用现代化技术搜集、收集、整理网络资源、丰富馆藏,各尽所能创建丰富多样的中华传统文化数据库,为传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提供重要载体。

3 高校图书馆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战略策略

3.1 营造中华传统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熏陶”大学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高校图书馆建筑,一向都是学校标志性建筑,许多高校图书馆建筑本身就是文物,它见证了百年高校的沧桑巨变,馆内的校史陈列馆、历史人物雕像、古今名人字画、诗词、名人画像等,对进入馆内刻苦读书的大学生来说就是一堂具有深刻意义的传统文化教育课。高校图书馆典雅的文化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对培养大学生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品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成份会扎根他们的心灵深处,发挥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效果。

3.2 依托丰富的典藏资源,引导影响大学生

图书馆丰富的典藏资源,是大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中华优秀传统的目标诉求体现在浩如烟海的巨著典籍中。高校图书馆应充分挖掘馆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料,编制成书目,指导学生阅读,从而规范、影响、引导和熏陶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大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远离文化糟粕。高校图书馆应依托丰富的典藏资源,向学生揭示馆藏的中华传统文化特色,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吮吸祖先智慧的精华。从而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继而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3.3 开发、整理中华传统文化遗产,培养自豪、自信的大学生

高校图书馆拥有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包括一些善本、孤本、手稿等古籍书及尚未开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图书馆应重视整理并善于利用开发这些资源,对其进行课题研究工作,运用现代化手段整理利用传统文化,通过发掘整理、陈列展览,让祖先的文化瑰宝绽放璀灿的光芒。只有让大学生更深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才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3.4 组织开展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命脉的大学生

图书馆的文化活动属于高校中高层次的活动,图书馆应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根基,开展深层次的特色服务,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报告会,古典文学四大名著读后感征文比赛,国学研究专家讲座,校园古典文学书展,经典诵读。在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等传统文化节日时联合学生社团举办“汉服节”等活动,大力宣传、弘扬具有鲜明传统特色的节日,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大学生了解中国哲人几千年前的思想,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廊然大公”,“夙夜在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学习当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培养大学生成为有文化、有归属感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引导他们担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命脉的重任。

3.5 搭建中华传统文化网络信息平台,传承创新中华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和应用水平,在学习和生活中能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高校图书馆应适时抓住大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开发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如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合到网站设计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搭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扩大馆际交流,实现馆际共建共享。高校图书馆还可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改进传播方式,形成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馆藏,为广大师生提供传统文化的网络教学服务,让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创新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1]刘北芦.浅论高校图书馆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策略[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7):174-175.

[2]赵军华主编:《新编中华伦理》,第17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赵军华主编:《新编中华伦理》,第9-10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中华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