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及策略
2014-04-16李强,魏巍
李 强,魏 巍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经济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及策略
李 强,魏 巍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国际化”与“本土化”是中国经济学专业教学与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什么要“国际化”,本文通过对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中央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成功经验的总结,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教学体系的国际化、学生视野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以及科学研究的国际化五个方面阐述了经济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及策略。
经济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视野
一、引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膨胀,特别是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需要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这也给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面临诸多困境,如究竟该以“就业为导向”还是以“升学为导向”呢?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本土化”与“国际化”、“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该如何取舍、如何权衡其关系。为此,本文以经济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为考察对象,着重探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探讨。
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为什么要“国际化”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实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此外,自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一批了解中国国情、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世界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熟悉全球化规则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经济学专业实施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经济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经济学发源于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经济学理论和数理模型不具有国别特征,坚持“洋为中用”依然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学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基本战略。学习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并不意味着照搬照抄西方经济理论,而是需要将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就是西方经济理论和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一次有益结合。
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实现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要支撑。从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学发展与研究的中心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的改变而改变。15世纪到17世纪之间法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中心,此阶段世界经济学发展的中心也在法国,当时经济学发展的主流学派是以法国经济学家为代表的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17世纪到19世纪之间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由法国逐渐转向英国,同时经济学发展的中心也从法国转向了英国;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心由英国逐渐转向美国,与此同时经济学发展的中心也从英国转向了美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21世纪将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的观点。因此,为谋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更多话语权,实现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转变,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必经之路。
三、案例分析
在如何实现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方面,目前国内一些高等院校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本部分在介绍国内三所高校经济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的基础上,对其成功的经验予以总结。
案例一: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
2005年6月厦门大学成立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WISE在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国际化方面走在国内高校的前列。经过几年的发展,WISE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WISE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社会上的受欢迎程度较高,WISE的计量经济学、金融学和劳动经济学等学科也得到快速发展,其中计量经济学已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从WISE的国际化办学历程来看,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培养目标的国际化。WISE的培养目标是成为亚太地区和中国一流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经济学教育和研究机构。二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WISE院长洪永淼教授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双聘教授,除此之外,WISE的绝大部分教师来自国际上知名经济学高等学府或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海归,并聘请国际上的经济学大师担任学术顾问。三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的国际化。WISE课程设置和教学难度方面与美国等国际一流大学完全接轨,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数理方法,在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全部使用全英文教材,并用英语进行教学,也使得WISE的学生能接触到国际上经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四是对外交流上的国际化。WISE每年有大批青年教师和学生到国际经济学高等学府进修和访问,在“走出去”的同时,为国际上优秀留学生到WISE进修深造提供有利条件。
案例二:中央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
中央财经大学2005年成立经济与管理研究院,同年开设经济学专业(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方向)实验班,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又能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中央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经济学专业(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方向)实验班的办学经验具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实验班参考国际知名高校的培养体制来设置其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数理基本功,要求学生掌握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并采用全英文的授课方式,从而提高使用英语进行科学研究和对外交流的能力。二是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经济与管理研究院聘请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巴罗、夏威尔·萨拉 伊 马丁指导研究院工作,而且绝大部分研究院的年轻教师均具有海外知名高校教育背景,并了解国际上经济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具备运用前沿的经济分析方法进行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
案例三: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对原有“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整合的基础上,2007年在本科阶段开设“经济与金融”(国际班)专业,旨在于培养既具备国际视野,又了解我国国情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国际化办学历程来看,有以下两点经验值得借鉴:一是提高英文授课的比例,特别是专业课程的授课方面,基本上全部采用全英文授课。二是鼓励并支持高年级本科生进行海外进修与访问,一半以上的本科生有出国交流的机会。
四、如何实现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基于以上对国内部分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经验总结,结合我国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事实,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
人才培养目标的国际化是实现经济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关系,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具有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对外业务,同时又了解中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现状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使得我国培养出来的经济学专业人才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2.教学体系的国际化
教学体系的国际化是实现经济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体现。教学体系的国际化首先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方面,无论是国际知名经济学高等学府,还是走在国际化进程前列的国内高校,采用全英文教材教学是一个共同特点。采用全英文教学的好处在于:一是学生能够很容易读懂英文原版教材,同时也有机会接触到国际上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最新成果;二是以全英文形式发表中国经济学教研与研究的最新成果有利于推广中国的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实践。其次,注重培养学生数理能力也是实现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3.学生视野的国际化
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学生视野的国际化是经济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落脚点。采用全英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应加强学生的对外交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交流,支持有条件的高年级本科生进行海外进修与访问,正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4.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主导者,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实现经济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师资队伍是衡量一个学校或一个学科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没有师资队伍的国际化,何谈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那么,如何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首先应该提高“海归”或者具有国际知名高校进修教师的比例,鼓励并支持年轻教师参加海外进修与访问,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理念的教师队伍。其次,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课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5.科学研究的国际化
科学研究的国际化是实现经济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教学与科研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国际顶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是衡量一个学校或一个学科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国内很多高校将在国际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与质量作为对教师考评和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因此,应鼓励教师在国际期刊(特别是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在提高教师队伍学术水平的同时,也有利于向外宣传与推广中国的经济学教学与科研实践,进而起到提高中国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国际地位的作用。
[1]李强,魏巍.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及对策——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
[2]林毅夫.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庆祝《经济研究》创刊40周年[J].经济研究,1995,(10).
[责任编辑:辛晓莉]
G642.0
A
1674-3288(2014)02-0107-03
2014-03-15
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acjyyb2013007,acjyyb2014031,acjyyb2013005,acjyyb2013003)
李强(1981-),男,江西黎川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魏巍(1981-),女,安徽黄山人,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