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特战略管理思想的演进及启示

2014-04-16张雪平吴应宇

江苏社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波特竞争优势

张雪平 吴应宇

波特战略管理思想的演进及启示

张雪平 吴应宇

本文以波特的三部经典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为主线,分析其战略管理思想的形成、演进与发展成熟的过程,并从中挖掘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与产业转型的启示,以更好地指导企业实践与经济发展。

波特战略思想 竞争战略 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47-)是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是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也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管理学家之一。波特教授成果颇丰,尤以《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为代表,这三部经典著作被称为战略三部曲,也使得波特教授成为商界公认的“竞争战略之父”。波特教授丰富的战略管理思想好比一个挖不尽的宝藏,为企业的经营提供着不竭的养分,对指导企业的战略管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的竞争优势源于产业,产业的竞争力源于企业,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战略。可见,战略管理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甚至是主要来源,它还构成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本文以波特的三部经典著作为主线,分析其战略管理思想的形成、演进与发展成熟的过程,并从中挖掘对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与产业转型的启示,以更好地指导企业实践与经济发展。

一、战略三部曲的主要内容

《竞争战略》著于1980年,主要提出了著名的“五力模型”与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五力模型”是帮助企业分析所在行业结构与竞争激烈程度的一个工具,五力指潜在进入威胁、替代品威胁、买方侃价能力、卖方侃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竞争力等五种竞争作用力,这五种作用力共同决定产业的竞争强度以及利润率。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指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战略,这是在分析行业竞争格局的基础上用来应对五种竞争作用力基本战略形式。

《竞争优势》著于1985年,主要提出了“价值链”框架。波特认为,竞争战略的选择与实施由两个中心问题组成:一是由产业长期盈利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所决定的产业的吸引力;二是决定产业内相对竞争地位的因素[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第2页。。《竞争战略》仅仅解决了前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没有深入考虑,即大多数产业中,不论其盈利水平如何,总有一些企业比其它企业获利多。而且,一个行业内企业之间盈利水平的差距一般远高于行业之间盈利水平的差距,这显然是企业选择与实施竞争战略的差异所造成的。那么,这种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价值链”模型将企业的活动进行了分解,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来认识竞争优势的来源,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第二个问题。

《国家竞争优势》著于1990年,主要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这本著作实际上是前两本著作从企业与行业向更大范围——国家的拓展。波特在该书中尝试着回答为什么不同国家会在不同特定产业形成竞争优势,他将“五力模型”和“价值链”框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融合到“钻石模型”,提出了打造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关键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二、波特战略管理思想的形成与飞跃

波特战略管理思想的形成与其他学者一样,也有一个产生与不断发展、演变和成熟的过程,以三本著作的出版为标志,分别标志着其战略管理思想的产生和二次大的突破与飞跃,从而逐步形成完善的理论与思想体系。

1.《竞争战略》:波特战略管理思想的形成

《竞争战略》的出版是战略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标志着波特战略管理思想的形成。波特一直致力于为企业战略管理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分析技巧与方法,他在产业经济学和企业战略两方面进行教学和研究经历为其提供了支撑,开创性地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引入到企业战略分析之中。《竞争战略》在企业战略和产业经济学两个领域间架起了“桥梁”,为思想性与实践性都极强的企业战略领域提供了一个实用的分析框架,使得战略管理者之间有了通用的“语言”,方便了战略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了战略管理的评价客观化,也使得企业战略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经济学人》杂志曾这样评论迈克尔·波特“波特的使命是带来了一场知识革命:将管理与严密的经济学分析融为一炉,用真实案例详尽地说明经济学理论,从而创立了一门新的学科,它能同时激发学者和商业实践者。”如今,尽管存在一定争议,但“五力模型”仍是深受学界与企业界的深度认可的工具,已成为行业分析的经典范式,在实践中被广泛使用;三种基本的竞争战略仍是企业在战略思考中遵循的基本思路。

2.《竞争优势》:波特战略管理思想的第一次飞跃

纵观《竞争战略》全书,虽然提出了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集聚等三种应对五种作用力的竞争战略,但总体上看,《竞争战略》过于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上,强调环境的激烈程度对行业利润的影响,它不仅为行业内现有企业提供了一个分析竞争状况的工具,而且为行业外的企业决定是否进入某一产业提供了分析工具。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从某种程度上说,《竞争战略》是也一部防止“入错行”的著作,他为广大企业提供了一个是否进军新产业的分析模型。

在波特看来,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作用力,这些作用力汇集起来决定着该产业的最终盈利能力[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第2页。。他认为在轮胎、造纸、钢铁等作用力大领域,没有一个公司能赚取超常收益,这个观点今天来看是站不住脚的。实践证明,任何行业只有经过激励的竞争和洗牌才能真正成熟起来。激烈的竞争从短期来看确实给所有企业带来了冲击,但从长期来看,只有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成长起真正强大的企业,任一个经过充分洗牌的行业都会崛起盈利能力大大超过该行业的品牌企业。激烈的竞争可以让企业通过创新,让无形要素赋予产品的附加值越来越大,如轮胎行业经过激烈的竞争,崛起了如米其林、锦湖等品牌。沃尔玛的供应商没有在其苛刻的供货条件下压垮,反而使他们有了精于在这种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结果和沃尔玛一起共同赢得竞争。沃尔玛的苛刻非但不是挤压供应商的手段,反而是大家共同发展的途径。可见,从长期看,一个行业内五种作用力强非但不会阻碍行业发展,反而是行业走向成熟与强大的前提条件。苛刻的市场条件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来源,并不是企业走向衰败的原因。

所以,由于波特过于强调五种作用力对于产业盈利能力的作用,《竞争战略》自出版以来,不断受到学者们的质疑和实践的挑战。实际上,企业内部“黑箱”对盈利的影响要大于行业环境对盈利的影响,可是波特的理论却将注意力放在了对行业环境的研究上,忽视了从企业自身因素思考竞争优势的构建问题,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虽然波特从来没有公开承认过《竞争战略》理论的不足,但笔者认为他还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通过《竞争优势》的出版“悄悄”弥补了这个不足,将关注的焦点从企业的外部转移到企业的内部,实现了其战略管理思想的一次飞跃。这次飞跃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受《竞争战略》思想的影响,有的企业变得比较“浮躁”,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对环境的分析与机会的寻找上,希望能找到一个低竞争、高利润的“好”行业,但结果却挑“花”了眼,使企业不能专注于所在的行业,反而浪费了很多资源。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一个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如何,这个行业都会崛起伟大的企业。如饮料行业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娃哈哈,餐饮行业的肯德基、麦当劳,保健品行业的安利,日化品行业的保洁、联合利华等等。这些行业的竞争都到了白热化的程度,行业整体利润率水平很低,但并没有影响崛起一流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价值链”框架从企业内部将活动进行了分解,从企业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过程及辅助过程中所进行的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来创建竞争优势,从更本质的层面上挖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事实上,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有成功与不成功的企业,传统产业有许多令人尊敬的公司,在新兴产业有更多失败的企业,行业特征仅是企业成败的外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竞争优势》的出版标志着波特战略管理思想上逐步走向成熟,他在思想上的转变有利于引导企业将资源与能力用到正确的地方,在思想上、理论上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提供了有效支撑。

3.《国家竞争优势》:波特战略管理思想的第二次飞跃

波特在理论上的创新没有“小富即安”,他在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日趋成熟之际,又以高度的责任感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拓展到整个宏观经济层面,从微观基础层面来分析宏观的竞争力与经济发展问题,来思考整个国家的竞争优势的构建问题,并以《国家竞争优势》出版为标志实现了其战略管理思想上的第二次飞跃。波特立足于解决国家层面的竞争优势问题,但却放弃一般理论主要着眼于经济增长与繁荣的宏观视角,将落脚点放在微观企业上。21世纪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关键在于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竞争,本质上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大的企业构成了强大的产业,强大的产业构成了国家的竞争优势。可见,国家竞争优势的形式在于国家拥有强大的产业,但根源却在于企业。波特的研究视角看上去很“另类”和不专业,但却抓住了问题的最关键环节,他这种敢于打破常规与挑战权威的开拓创新精神造不仅成就了伟大的著作,也为学者们进行理论创新与企业进行大胆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波特指出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具有竞争优势,不是因为这个国家天生拥有这个产业,而是这个国家具备了在这个产业造就一流企业的条件,他开创性地提出了“钻石模型”用以分析打造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四个关键要素,并将“五力模型”和“价值链”框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融合到该模型中。波特通过这个模型强调了一个国家要塑造竞争力应将注意力放到创造这些条件而不是直接对产业的扶持上。环视各国,凡是政府强力介入的产业,绝大多数无法在国际竞争中立足。日本的传真机、复印机、机器人等产业政府的影响力很弱但却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政府主导与强力推动的钢铁、造船、航空、软件工业等,要么已经过时老去,要么始终未能跃居国际领导地位[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第73页。。《国家竞争优势》的核心理念对传统的要素禀赋理论构成挑战,也为国家打破传统要素束缚构建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视角。一个国家某种自然要素的不足,往往会强烈激励该国通过创新弥补这种要素的不足,结果反而可能会形成某种竞争优势。如日本能源十分匮乏,却造就了其成为拥有一流节能技术的国家;相反,能源丰富的国家,这方面却很难有竞争力。一个国家完全可以通过知识的学习、技术的创新生成新的要素来弥补自然要素的不足。对国家而言,能创造出生产要素的机制远比拥有生产要素重要[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第73页。。

《国家竞争优势》的出版标志着波特战略管理思想体系的形成。至此,波特的战略管理思想与理论涵盖了企业、行业与国家三个层面,并很好融合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分析了一个国家优势产业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形成优势产业的科学途径,为国家层面的竞争优势建立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理论依据。

三、波特战略管理思想的启示

1.对企业战略转型的启示

近年来,无论是企业的竞争环境,还是企业对环境的认识,都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变化,企业必须通过战略转型跟上时代的步伐,维持与提升竞争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然而,虽然我国企业比较重视战略转型,但总体上并不成功,多数企业未能摆脱原来的发展模式。甚至一些知名企业因转型不当而衰败,如长虹、春兰、小天鹅等。近年来,不少企业又“一窝蜂”地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企业实际上是以发展一般产业的扩张方式大规模投资高端产业或新兴产业,并没有真正进入产业高端,不过是进入了“统计上的新兴产业”,实际上只是在产业的低层面上铺新摊子(金碚,2012)[3]金碚:《“十二五”开局之年的中国工业》,〔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7期。,这些企业的投资不仅没有实质性改善产业结构,还增加了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的难度。

我国企业总体上战略转型不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寻求外部发展的机会上,缺乏对企业长远竞争能力提升的关注。企业这么做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我国经济转轨客观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回顾我国企业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出,在一定的竞争范围和时限内,外部环境带来的竞争优势是可靠的(赵杰,2013)[4]赵杰、丁云龙、许鑫:《制造业中小企业内生优势生成路径分析——一个典型案例透视》,〔北京〕《管理世界》2013年第4期。,这种发展的经历使得企业在思维上也形成了注重机会寻找的惯性,至今我国企业仍有多元化的偏好。但是,在更长的时间段和更大范围内,竞争优势难以为继,因为组织外部环境时刻在变,很多时候是动荡的(赵杰,2013)[5]赵杰、丁云龙、许鑫:《制造业中小企业内生优势生成路径分析——一个典型案例透视》,〔北京〕《管理世界》2013年第4期。。随着外部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转轨经济带来的发展机会正逐步消失,企业必须将发展的注意力转移到企业的内部,注重核心能力的提高。企业在进入一个行业当然需要通过“五力模型”进行认真的分析,对行业需要做出慎重的选择,但一旦进入到一个行业,就要避免“这山望着那山高”,坚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和“十年磨一剑”的理念,专注于自己的行业,建立别人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企业需要进行战略的重大调整,实现战略逻辑的转变,但战略逻辑的转变并不意味着行业的转变。新经济条件下的战略逻辑转变意味着从较多依赖物质资本的投入转向依赖技术、营销、智力、品牌、创意等无形资本的投入,加强“价值链”管理,让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更多依赖这些无形资源。企业要实现这种战略逻辑的转变需要消除一个大的误区,就是不要盲目追求进入新的产业,尤其是所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进入这些产业并不一定意味着高附加值、高竞争力、高利润;相反在传统产业也不一定意味着低附加值、低竞争力、低利润。

以洋河为例,在20世纪90年代,在鲁酒南下、川酒东进、皖酒崛起的背景下,使得洋河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小,洋河人经过认真讨论与思考,实施了蓝色战略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功。2012年,洋河入选胡润中国企业品牌排行榜,品牌价值320亿,并以总市值超过1500亿而被英国《金融时报》列为全球上市公司500强,洋河超过五粮液,直逼茅台,排名白酒行业第二。洋河的成功没有通过多元化来拓展所谓的发展空间,也没有赶时髦进入所谓的高科技行业,而是充分运用洋河镇1300多年酿酒历史的深厚积淀和八大老名牌酒的发展基础,把洋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积淀视为宝贵的财富。白酒新定义的提出是洋河成功的重要原因,而这方面成功就是“价值链”中营销活动的成功。

可见,只要企业实现了思维上的转变,潜心经营好自己的核心业务,做好“价值链”文章,无论在什么产业,都可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我国大多数企业都在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如果传统产业的企业实现了成功的战略转型,照样可以为整个经济的竞争力带来强大支撑。反之,如果企业“不务正业”,盲目进入所谓的新兴产业,不仅不能带来竞争力的提升,资源的分散还可能使原有的优势业务失去优势地位。曾经在空调行业占绝对领先地位的春兰集团,因试图转型进入高能电池、摩托车、电动车、中型卡车等产业,结果不仅新的竞争优势没有形成,原有的优势也一点点失去,连在空调行业的市场地位都被边缘化。

2.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我国经济在总量上已居世界的第二位,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制约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际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非新话题,相关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也早就推出,各级政府也很重视发展方式转变,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现行的很多做法与《国家竞争优势》的思想是想悖的,虽然波特的理论提供的未必是标准答案,但至少应引起我们的反思。

第一,应着眼于企业的转型升级,注重市场环境的建设。企业是经济的细胞,经济结构转型的基础在于微观企业,在于持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微观层面解决好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是推动产业结构成功转型的根本途径,如果企业具备了较强的转型升级能力,产业层面的转型升级则会“水到渠成”。因此,政府应着眼于微观企业的转型升级,构建促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是培育优秀企业最重要的条件和土壤。企业是“经济人”,也是“有限理性人”,企业的战略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场环境、体制机制的影响,企业很多短期利益导向的行为实际是政府不当政策与不健全市场环境下的“理性”选择。但企业普遍存在的短期利益取向却严重损害了企业的长远竞争力,也使得产业的转型升级失去了扎实的基础。我国地方政府不仅是一个管理与服务市场主体,更是投资的主体,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严重干扰了市场的公平与秩序,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表面上看地方政府的行为是造成产业转型升级难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地方政府看似冲动的投资行为实际上是现行体制下的理性选择,仅批评地方政府的行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产业升级动力问题,应进行体制改革,应从高层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清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性障碍的阻力不是来自基层,也不是来自地方,而是来自于中央清除各种阻力障碍的决心和令行禁止的执行力(伍世安,2012)[1]伍世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度性障碍分析》,〔南昌〕《企业经济》2012年第2期。。现有经济体制造成了分配的不公平,发展的不平衡,也孕育了大量的利益集团,这些既得利益者成为了改革的重要阻力。因此,单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已很难取得成功,它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支撑,需要最高层的政治气魄和决心。在决心之外还要讲究科学,决心不代表草率,更不是要追求“立竿见影”,改革是要建立起有利于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经济生态,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立足于长远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起能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体制机制。

第二,应弱化对具体产业的扶持。波特指出一个国家要发展一个产业应创造发展这个产业的环境,而不是直接扶持一个产业的发展。政府直接扶持具体产业发展一般都事与愿违,实践证明,政府大力扶持的产业一般都没有强的竞争力。政府直接扶持一个产业,实际上是给了这个产业一个缺少竞争的环境,它可能会给该行业带来短期发展的动力,但却不利于长远竞争力的提升。政府根本不用担心企业间的竞争对产业发展的限制,相反,良性的竞争是对一个行业发展的最好促进;甚至政府不用担心某些生产要素或条件不足对产业竞争力的限制,不虞匮乏的生产要素可能会反向地抑制竞争优势,而不能提供正向的激励作用。因为当企业面对不良的生产环境时,才能激励出应变的战略和创新,进而持续竞争成功[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第128页,第27页。。若一国能形成外部经济,最核心的力量就是竞争[2]]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第128页,第27页。,政府最适当的角色是推动并挑战产业升级,而非提供使产业逃避进步的“扶持”[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第128页,第27页。。我国在这个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由于扶持某些产业,不仅没有取得好的发展效果,反而失去了好的发展机遇。如汽车产业,一直处于政府的保护与扶持之下,但扶持下的企业却基本“不思进取”,未能实现政府的初衷。我国作为一个大国,肯定应在某些领域占领未来产业制高点,但到底选择哪些产业?通过什么途径占据制高点?则是需要认真重新审视的。近两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振兴相关产业的规划,在执行中应认真遵守波特的原则,去除“扶持”的动机,坚持市场振兴的理念,坚决守住波特设定的理念“红线”。

第三,应逐步用竞争优势替代比较优势的观念。比较优势理论是在国际竞争分析中长期处于主流和控制地位的一种理论,它为发展中国家如何与发达国家贸易与竞争提供了指导,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国正是利用劳动力、土地、优惠政策、要素价格等因素获取了比较优势,也是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优势,取得了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但传统竞争优势是一种适应性优势,是企业对价格机制、市场结构、产业政策等变量的合理运用后而取得的竞争优势(赵杰,2013)[4]赵杰、丁云龙、许鑫:《制造业中小企业内生优势生成路径分析——一个典型案例透视》,〔北京〕《管理世界》2013年第4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优势很容易失去,必须转变发展理念,依靠企业的竞争力建立不可模仿、难以替代的竞争优势。今天以廉价劳动力看好的国家,明天可能被新的廉价劳动力国家取代。由于科技的发展,以往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不经济的资源异军突起,同样以传统资源见长的国家,一夜之间失去了竞争力。谁能想象黄沙遍地的以色列竟然能成为高效农业的生产者[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因此,应逐步树立竞争优势的理念,逐步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制度,确保投入的要素能够得到高效利用和升级换代。

第四,应重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作为一个产业大国,必须思考在未来占据一些世界的产业制高点,发展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但要发展这些产业,切不可在政府的推动下“一哄而上”,要放弃“急功近利”的思维,要创造产业发展条件,尤其要重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产业是我国的主体产业,也是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不应将它们割裂开来看,决不可以放弃传统产业,相反还要加强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并不一定就是“夕阳产业”,更不一定就是低附加值产业,传统产业同样可以成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较强竞争力和较高附加值的产业。金碚(2011)指出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意义决不在于“放弃”,而在于“强化”工业[6]金碚:《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7期。。但强化工业并不意味着要继续扩大产能,我国的主要工业品的产能都已过剩,许多企业靠为外资品牌“代工”维持开工率,因此工业需要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转移,需要通过创新提高竞争力,需要塑造自己的品牌。

3.对波特思想正确认识的启示

波特的战略管理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相关理论被大量写进各类教科书中,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波特的思想与理论一方面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认为它的价值越来越珍贵;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越来越多的不足,得到越来越多的争议,认为很多方面值得商榷。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两类观点呢?

第一,应客观认识其局限性。任何一个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都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波特的战略管理思想也不例外。从波特思想的演进也可以看出,波特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波特本人也在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发展自己的理论。这就启示我们应客观分析因时代局限而导致的思想与理论不足,避免对其盲目崇拜和教条套用;但分析不足的目的决不是为了否定、贬低,恰恰是为了从动态的角度认识其思想与理论在那个特定背景下的智慧与贡献,为了在新的环境下创造性地使用其思想的“魂”,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战略管理思想与理论,让其更持久地发挥应有的价值。

第二,应传承其思想的精髓,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波特思想与理论,但并不是要教条地套用其“一招一式”,而是为了吸取其思想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发展与创新,以让其思想保持活力。今天的商业环境已比波特著三部曲的年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发展使得新的商务模式不断出现,波特在著作中无法精确预见具体情况,但其分析问题的框架、核心的竞争理念、对问题分析与把握的思路等却几乎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我们应吸取并传承这些精髓,在思想的框架内整合进环境的新要素,不断发展、丰富、创新其理论体系,不断为企业乃至国家的实践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以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为例,它本来是在“五力模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应对五种竞争力的思路与方法,而且传统上一般认为成本领先与差异化战略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很难同时采用。但随着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网络合作的发展,使得这两者之间不再对立,成本领先与差异化之间甚至可以融合。这些情况的出现,不仅没有影响波特思想的科学性,相反正是坚持波特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才在新环境下得到的结论。

〔责任编辑:天则〕

The Evolution of and Inspiration from M ichael Porter's Strategic M anagement Thought

Zhang Xueping Wu Yingyu

The present paper,using M ichael Porter's three classics,namely,Competitive Strategy, Competitive Advantage,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as a main thread,analyzes the production, evolution,and maturity of his strategic management thought,from which the authors draw inspiration for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o guide more effectively business practice and econom ic development.

Porter's strategic management thought;competitive strategy;competitive advantage;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张雪平,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211168

吴应宇,东南大学校长助理、教授 210096

猜你喜欢

波特竞争优势
读《哈利•波特》有感
我爱读的《哈利·波特》
成为哈利·波特
矮的优势
勇敢的哈利·波特
感谢竞争
画与话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农资店如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