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献疑数则
2014-04-16刘晨
刘 晨
郭毅生先生主编的《太平天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9年版)是太平天国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书之一。其中第53页“太平军北上湘鄂东取南京图”关于太平军由郴州北进长沙的标注有若干需要商榷。
太平军于咸丰二年(1852)四月自广西挺进湘南,七月初三日(8月17日)占郴州。七月初七日(8月21日)萧朝贵率所部北进长沙,兵锋首指永兴。太平军克永兴的时间,《地图集》未标。咸丰三年(1853)十二月二十日湖南巡抚骆秉章奉旨查核上年湖南各地失守情形奏称:“(二年七月)初九日粤逆由郴州窜至永兴县……该匪由东路直扑入城。”(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以下简称《镇压档》,第11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629页)咸丰二年八月初一日钦差大臣赛尚阿亦奏:“初九、初十等日逆匪千余人,合土匪千余人,分窜永兴、兴宁。”(《镇压档》第3册,第487页)可知太平军于七月初九日(8月23日)进入永兴。
太平军克安仁的时间,《地图集》标示在七月十七日(8月31日)。咸丰二年七月二十九日帮办湖南军务罗绕典奏称:“突闻安仁、攸县于十八、九等日失守,贼即转窜醴陵。”(《镇压档》第3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482页)李滨《中兴别记》亦作“丙寅(十八日),贼萧朝贵陷安仁”(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编:《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2册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3页)。可知太平军克安仁在七月十八日(9月1日)。
《地图集》标示太平军由茶陵州北进醴陵有误。《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为西王有难禀东王等》(以下简称《曾水源等禀》)的真实性已为众多史家证实,禀文记:“本月二十四日寅刻自攸县起程,二十五日子刻至醴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室编:《太平天国文献史料集》,中国社会科学院1982年版,第10页)佚名《粤匪犯湖南纪略》记:“(太平军)十九日抵攸,知县郭世阊先数日走,贼至,城空无人焉。署醴陵拔贡知县栗国华亦闻风早避至省,贼至醴陵,醴亦无人。”(罗尔纲、王庆成主编:《太平天国》第5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两则史料证实太平军并非由茶陵北进醴陵,而是由攸县北上。但太平军于七月十九日占攸县后,确有分兵破茶陵州之举。咸丰二年八月初三日两江总督陆建瀛奏:“(七月)二十日(太平军)已至茶陵州,该州与江西之莲花厅壤地相接,势甚危急。”(《镇压档》第3册,第498页)李秀成自述:“后移师到郴州,入郴州亦招二、三万众,茶陵州亦得数千。”(罗尔纲、王庆成主编:《太平天国》第2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9页)按李秀成的说法,太平军虽曾南趋破茶陵,但属分兵作战的机动部署,其目的在于接应响应民众,补充兵源,结果“得数千”,收效甚丰,南趋行军也就合乎常理。太平军扩充队伍后仍由攸县一路北进醴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