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风险及其防范
2014-04-16杨爱华黑龙江省黑河市财政局
杨爱华/黑龙江省黑河市财政局
卷首篇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风险及其防范
杨爱华/黑龙江省黑河市财政局
财政是作为政府职能履行的物质基础存在的,也是国家与社会安全稳定的根本保证。而财政政策作为我国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可以起到优化我国资源与合理调解收入分配的作用,对促进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风险方面出发,对财政政策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财政风险;防范
积极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等措施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一种政策。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是指政策的运用存在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正常运行的可能性。如果积极财政政策是在公共财政的框架内运行的,则有利于市场体制的建设与发展,不存在体制风险;反之,则存在体制风险。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防范是我国财政政策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
1.政策选择适当,快速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相对收缩阶段,货币政策由于受其传导机制或传导路径阻滞的影响,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一般都比较迟缓。而财政政策由于不需要中间传导过程就可以直接扩大社会需求,时滞短,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见效快。
2.政策取向合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既注重总量扩张,也着眼结构调整,符合扩大总量、优化结构的战略构想,有利于短期政策效应与中长期政策效应的有机结合。
3.有关政策协调配合。积极财政政策是一整套政策的有机组合,通过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有关税收政策带动投资需求,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以及采取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的措施刺激外贸出口等方面。在财政政策运用中,特别注重了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都体现政策的协同配合、兼顾的特点,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二、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
1.积极财政政策的支出风险。财政支出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政府行使职能的需要,政府要做的事由财政提供保障。财政支出风险是指政府不适当的财政支出活动给政府的财政活动和社会经济带来的各种潜在危害的可能性。支出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无论是结构还是总量,只要与财政职能作用发挥相逆,都可能成为财政风险的潜在因素。财政支出总量过大,将导致国民经济需求膨胀、物价疯长;财政支出总量过小,将降低财政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保障力度,直接妨碍财政职能的实现。财政支出结构过于偏重积累性支出,过分挤占消费性支出,会助长过高积累率的形成,影响人民生活,推动重型国民经济结构的构成;反之,过高的消费性支出,偏低的积累性支出会动摇经济长期发展的后劲,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财政收入相比,财政支出过程带给社会的风险感要更加直接、更加强烈。
2.积极财政政策的体制风险。积极财政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一种手段,是政府用来干预市场经济的政策手段。由于我国特有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所造成的潜在的体制风险,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因为地方政府或者国有企业的执行不当等原因造成财政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当出现了体制风险时,将会对国家资源造成极大的浪费,给我国社会及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政府利用积极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体制风险,这种风险是颇具隐藏性的,一般是在发展后期才能体现出来。
3.积极财政政策的通货膨胀风险。首先,政府通过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来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导致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风险。从消费角度看,我国最近几年一直在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力求增加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同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随之能够逐步增加消费需求。其次,为了带动企业的投资增加,我国实行的是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上流通货币的增多很有可能造成货币流动性过剩,引起通货膨胀。最后,目前我国地方政府较多的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会形成地方政府债务过重,如果政府因为债务过重并且没有办法再增加发行债券来弥补以往的债务而直接通过发行货币来为地方政府赤字融资,在这种情况下将引起通货膨胀。
三、我国积极财政政策风险防范对策
在我国,要以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作为核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正确认识到积极财政政策在我国国民经济与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积极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与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有效地通过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将政府的工作重心由需求拉动转移到改善供给上。
1.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根据市场运行的特征,将公共产品和劳务的提供作为政府活动领域及财政职能范围。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需求和公众意愿合理确定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规避风险方面的作用,合理协调市场与政府间的关系,将不应由政府承担的风险交给市场,由市场消化,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分散了财政风险,大大增强了防范财政风险的力量。保证财政收支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与财力规模相适应,化解财政债务风险。建立规范化、法治化的分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通过法律规范中央和地方以及政府与企业间的分配关系。建立规范化、法治化、模拟市场化的公共预算管理制度,降低财政支出效率风险。摒弃政府直接投资模式,将资源配置权利交给人民,建立能够激励经济主体活动自由的间接调控资源配置格局的投资管理体制,化解经济增长趋缓的风险。通过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可以提高财政透明度,为决策者提供更多依据,从而有效增强政府在抵抗风险方面的能力。
2.精细化财政管理。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政规模的不断扩大,政府所掌控的财政资源呈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政府财政风险的出现,将给我国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领域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因而有必要加强政府在财政管理方面的工作力度。加强财政精细化管理应不断加强财政监督,从制定政策到预算执行,都要进行认真、严格、细致的监督,随时对涉及国家财政收支活动及其相关事项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不断加大检查和处罚力度,有效防止税收的流失,促进改善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管理,有效规避财政风险。
3.建立和完善财政风险预警机制。研究建立实用性强、操作简单的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及早发现财政风险的影响因素,并对风险程度进行评估,控制财政风险进一步加重。建立针对未来财政成本的评估分析制度,分析各项政策可能引发的财政风险,尽可能通过财政风险预警机制,将已经发生的风险通过技术手段显现出来,防止风险隐匿,以帮助政府决策,防止财政风险转化为财政危机。
积极财政政策的出台,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紧密配合,在推进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也应及时防范财政风险,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