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次创业”为契机完善港口功能体系推动港口转型升级
2014-04-16徐震刘佳良
□徐震 刘佳良
以“三次创业”为契机完善港口功能体系推动港口转型升级
□徐震 刘佳良
港口功能;“三次创业”;港口转型升级;区域物流中心;日照港
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日照港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沿海主要港口、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增长极、新丝绸之路东方桥头堡。2013年日照港吞吐量突破3亿吨,现居全国沿海港口第9位、世界港口第12位。目前,日照港确立了“大港——强港——名港”三步走战略,即由“十一五”末的“大港”向“十三五”末的“强港”转变,未来继续向“名港”迈进。目前,日照港正在以开展“三次创业”为契机,推动港口转型升级,加快提升港口等级,加快完善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区域物流中心。
一、日照港转型升级形势分析
1.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物流业呈现两大特点:一是社会物流总额大,去年同比增长9.5%,超过GDP增速1.8个百分点。二是物流成本高,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维持在18%左右,是发达国家的2倍。这两大特点充分表明发展物流业、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空间广阔,社会发展迫切要求物流企业紧扣物流的关键环节、关键节点,降低物流成本。
2.港口是物流的重要节点
当前,我国港口存在“一高一低”的现象。“高”就是发展速度高。在全球吞吐量和集装箱量排名前20的港口中,中国大陆港口分别有12个和8个。2013年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这也是我国港口高速发展的一个重要例证。“低”就是港口等级相对较低。大多数港口处于由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阶段,与世界一流第四代港口相比,在发展质量、资源整合、带动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3.日照港在“一高一低”上表现得相当充分,亟需转型升级,提升功能等级
日照港是一个年轻的港口,1982年开工建设,1986年开港开放,2006年开港开放20周年之际吞吐量突破1亿吨,成为中国沿海最年轻的亿吨大港,位列沿海港口第9位。2010年突破2亿吨,4年再造了一个亿吨港。2013年突破3亿吨,3年再上一个亿吨。与此同时,日照港在资源整合、现代服务功能、发展带动能力、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还相对薄弱。面对港口发展环境和要素条件的巨大变化,面对拉长港口“短板”的现实需要,亟需加快推进转型升级。
二、日照港转型升级的思路及做法
面对港口物流发展的新形势,日照港及时调整战略规划,明确从2014年起全面开启“三次创业”的新征程,以“三创年”活动(创业、创新、创效年)作为推动“三次创业”的重要载体,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发展质量,更加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转型升级。
1.“三次创业”实现转型升级思路
1982年建港之初,日照港通过“首次创业”,从无到有,由单一煤炭输出港到综合性港口,实现了日照港的“综合性港口梦”。勤俭建国、艰苦创业成为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2003年,随着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日照港迈入“二次创业”期,由小到大,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9位、世界港口第12位,圆了“大港梦”。率先创新跨越始终贯穿十年历程。2014年,伴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实施,面对直通港口的大型石油长输管线、大运能铁路和临港产业基地的加快建设,基于石臼港区规划调整建设、高层次合作项目扎实有序推进、吞吐量突破3亿吨、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和“全国质量奖”等一系列新机遇、新挑战,日照港全面开启港口“三次创业”新征程,加快由大到强的步伐,实现港口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由大港向强港、名港坚实迈进。转型升级、优质发展必将成为日照港前进的主旋律。
2.主要做法
(1)加快提升港口等级。为了适应港口转型升级,日照港抢抓政策机遇,对港口规划做出重大调整,将通过能力由1亿吨扩大到6亿吨,为港口可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空间。推动日照港综合性、现代化沿海主枢纽港发展定位纳入《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为港口建设开发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国家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日照港抢抓市场机遇,优先建设矿石码头,率先对接市场,使港口快速成长为全国铁矿石进口第一大港,巩固了以铁矿石、煤炭运输为核心的大宗干散货运输优势;不遗余力推进原油码头的合资合作与建设,促成3条国家能源布局输油管线规划实施,抢先一步拥有能力储备,培育了以原油运输为核心的液散货运输新优势。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特别是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的重要依托,日照港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不断提升自身发展和服务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下一步日照港将紧紧围绕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等重大产业布局,全面实施好新一轮的港口总体规划。全力推进第2座30万吨级原油码头、岚山港区南区矿石输送系统、石臼港区南区焦炭码头、石臼港区西区四期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扩大港口的吞吐能力。2014年4月8日,中国铁路总公司正式批准日照港开办国际联运过境货物运输业务。今后,由世界各地海运至日照港的货物,均可通过铁路运输方式经日照港直接发运至中亚五国、蒙古、俄罗斯、朝鲜、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上述国家和地区货物也可直接经铁路发运至日照港中转。
(2)加快完善集疏运体系。2014年,由山西瓦塘直通日照港的晋豫鲁铁路通道将建成,通车后,加上原有经新荷兖日铁路通往新疆阿拉山口的铁路,日照港将有两条千公里干线铁路交汇,在全世界的港口中也属凤毛麟角。发挥投资参股建设的省内枣临(枣庄至临沂)和东平(东都至平邑)铁路作用,优化鲁南铁路网络,形成重来重去、低成本、高效率的钟摆式铁路运输优势。依托已经建成的日照至江苏仪征、日照至山东东明输油管线,助推日照至河南濮阳至洛阳原油输送管线加快规划建设,构筑油品运输新优势。同时,统筹公路、铁路、水路、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与港口的衔接,大力推进铁水联运、甩挂运输、托盘运输等重来重去、快进快出的运输方式,逐步降低物流成本。
(3)加快建设区域物流中心。在运营B型保税物流中心的基础上,加快与中央、省内外大型企业联合投资的临港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统筹公路、铁路、水路、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与日照港相衔接,通过物联网的形式,推进信息化与港口的集疏运深度融合,建设货物仓储配送中心、供应链数据处理中心、大宗散货国际交易中心、物流信息中心等“四个中心”,拓展完善园区的仓储运输、监管、代理、贸易、保税、信息、交易、金融等服务功能,提升整体供应链管理效率,为客户提供最经济便捷的物流增值服务。积极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进一步拓展现代物流功能。同时,陆向立足鲁南、服务半岛、辐射新亚欧大陆桥沿桥地区,海向对接太平洋经济圈和泛黄海经济圈的经济资源配置和产业优化,努力形成在蓝色经济区中连接海陆、沟通东西、贯穿南北的交通枢纽、物流枢纽,打造区域物流中心。
(4)创新资本运营模式。从2003年成立至今,日照港总资产由36亿元快速扩张到300多亿元,同期建设投资也超过200多亿元。这么大的发展资金需求,仅靠港口自身积累是无法满足的,而过分依赖贷款又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造成资产负债率过高、还本付息负担加重等问题。为破解建设资金这一制约港口发展的瓶颈,日照港转变思路,设立多家合资公司,并参股多家煤炭上市公司和日照银行(与南京银行共为第一大股东),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及开港以来精心培育的优质资产和良好信誉等资源,多措并举开展合资合作,吸引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效率”,着力把港口的资产优势转化为资金优势,使发展资金问题迎刃而解。其中,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融资平台,通过定向增发、融资换股等方式逐步实现港口业务整体上市,进一步优化了港口的资产结构。日照港股份公司作为山东省唯一的港口上市企业,自2006年10月上市以来,8年实现8次成功融资,累计募集资本70.8亿元,分别引入山东钢铁、山东高速、兖矿集团、济南钢铁、华融资产、淄博矿业等多家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公司战略伙伴,在改善资本结构、推动港口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港口与上下游企业、大型“国”字号集团及资本集团的“强强”合作,延长了港口产业链,真正实现了港口的共建共赢共发展,实现了生产经营与资本运作“双轮驱动”。资本运营创新为日照港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5)对外合作全面升级。坚持“合作凝聚力量,携手创造价值”的竞合理念,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不断拓展与关联企业合资合作、建设发展港口的新路子,与物流链上下游大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形成关系相对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在多个货种多个领域内加强与物流链上“国”字号旗舰型企业及跨国巨头、优势资本的联盟合作,使各种资源要素在合作中得到更有效的整合和配置,提高了物流链的运作效率,建立了稳定增长的盈利模式,实现了港口物流服务增值,更好地适应了腹地经济快速发展和沿海港口激烈竞争的形势,获得了长久的竞争优势。目前,日照港与中石化、中石油、新加坡裕廊港、华润电力、山东钢铁、晋煤集团、中远太平洋等70多家国内外大型企业成功合作,组成战略合作联盟,港口对外开放的层次和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
总之,日照港怎么转?如何升?董事长杜传志提出做好“三件事”、实现“六个化”,即做大规模、做强功能、做紧联系,实现港口生产规模化、专业化,港口功能集成化、标准化,港口与腹地的联系网络化、实体化。做大规模,就是加快港口建设,把“口”张大,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和专业化、现代化水平,推动港口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做强功能,就是完善现代物流功能,为客户提供模块化、全方位、门对门、一站式服务,推动港口功能的集成化、标准化,将港口由物流中心转向价值链中心;做紧联系,就是整合港口集疏运能力,以及贸易、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功能,推动港口与腹地联系的网络化、实体化,实现由城市型港口向区域型、智能型港口的升级。
(作者单位: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
10.3963/j.issn.1006-8864.2014.7.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