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哈尔滨市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中带动作用的研究
2014-04-16刘滨伟刘德凯葛英伟
刘滨伟 刘德凯 葛英伟
近年来,随着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战略的深入实施,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与此同时,哈尔滨市经济发展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带动力呈现出弱化的趋势,特别是在产业项目建设和经济集聚发展方面,同省内一些城市相比较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如何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打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增强哈尔滨在全省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一、哈尔滨市在黑龙江省的经济地位
2008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发展战略以来,全省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6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增幅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经过交通建设三年决战,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由原来的1000多公里增加到近4000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15万多公里;粮食总产量达到5761.5万吨,同比增长3.4%,进一步巩固了“全国产粮第一大省”的地位。站在全省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审视哈尔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基本判断:
(一)哈尔滨市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
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省会和全省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作为全省最大的特大中心城市,在我省的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建国初期,特别是“一五”计划时期,哈尔滨以发电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对带动全省工业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奠定了哈尔滨在全省产业结构体系中处于相对高端的地位。在五、六十年代我省大庆油田、北大荒和大兴安岭林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哈尔滨也曾在机械装备、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后方保障基地和物流集散枢纽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建设现代化大都市新战略的稳步推进,哈尔滨经济社会总体上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始终位居全省前列,对全省经济发展仍然发挥着重要的龙头带动作用。2012年,哈尔滨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0.1亿元,占全省的3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54.7亿元,占全省的21.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50.0亿元,占全省的4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94.6亿元,占全省43.9%;拥有普通高校50所,占全省的63.3%;科研机构463个,占全省的59.5%。
(二)哈尔滨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呈现弱化趋势
近年来哈尔滨尽管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发展势头,但客观分析其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与全省经济发展的步伐相比较,特别是同省内发展较快的大庆、牡丹江、齐齐哈尔、绥化、佳木斯等市(地)相比,哈尔滨在全省的带动作用已呈现出弱化的趋势。一是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逐年下降。哈市GDP在全省的占比由2010年的35.3%下降至2012年的33.2%,下降了2.1个百分点。二是规上工业在全省带动力下降明显。哈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010年的18.3%下降至2012年的14.2%,下降了4.1个百分点。三是进出口额占全省的比重偏低。进出口贸易额占全省的比重由2010年的17.1%下降至2012年的14.1%,下降了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是在哈市进出口贸易额在全省所占比重总体不大的情况下发生的。四是经济发展质量亟待提高。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是一个地区经济效率状况的综合体现。2010、2011、2012年,哈市分别实现人均GDP36952元、42736元和45810元,分别为黑龙江省人均 GDP 的1.36、1.30 和1.28 倍。尽管哈尔滨人均GDP的绝对数量高于全省,但相对差距却在逐步缩小,这充分反映出哈尔滨经济发展质量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哈尔滨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的发挥,关键在于自身要有较强的带动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哈尔滨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虽毋庸置疑,但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在不断提升自身发展的推动力上取得更大的突破。从带动力这方面分析,当前影响哈尔滨龙头带动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我们认为主要表现为“六个推力不足”。
一是工业发展推力不足。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上看,哈市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已连续多年处于第15位,已成为副省级城市中工业发展规模最弱小的城市。尽管工业投资连续几年保持了40%以上的高速增长,但缺乏百亿元以上的巨型项目和能够促进产业链发展的龙头项目,更缺乏能够牵动全市工业总量快速跃升的战略性项目。
二是现代服务业推力不足。从服务业增加值看,近年来哈尔滨一直处于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下游水平,横向比较与沈阳、大连等先进城市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一方面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十一五”末以来,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这三个传统服务业在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中仍然占有40%以上的比重。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电子商务、现代化与信息化的商业基础设施,自动销售管理系统,仓储设施和现代物流配送设施的发展都与先进地区存在着较大差距。
三是现代农业推力不足。哈市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表现为“一少两低”:农田水利设施少、不配套,灌溉设施老化;水资源利用率低;农机装备水平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粮食商品率在75%左右,粮食生产量大链短、附加值不高,大量的粮食仍然以原字号运往外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偏少、精深加工比重低。
四是项目建设推力不足。生产性项目不足,近年来哈尔滨引进的产业项目中,生产性项目特别是高端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项目较少,房地产开发项目、商业综合体项目所占比重偏大,这与哈尔滨加快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的客观要求存在反差。缺少工业大项目,2010年以来全市引进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仅30个,竣工投产的只有4个。同时,在产业项目大招商过程中对新项目的谋划和储备不够及时,对已有项目的研究和论证不够深入,能够达到可行性研究要求和实施程度的项目更少。
五是资金保障推力不足。从2010年开始,各大银行信贷政策收紧,城建项目融资限制条件增加,信贷融资门槛提高、融资平台由政策性银行获得资金支持的难度越来越大,对哈市以信贷资金为主要支撑的江北水城、群力新区、哈西新区、科技创新城、哈南工业新城等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形成了较大的融资压力。哈投、城投、工投、水投等政府投融资平台在融资中过多依赖土地收益,方式单一,产品缺少多样性,许多先进地区开展的低成本高额度灵活多样的企业债券、收费权信托、资产证券化等融资方式在哈市还未能开展。
六是科技支撑推力不足。目前哈尔滨规模以上企业有科研机构和有科技活动的不足总数的15%。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内生动力和效果不明显,跨区域、跨部门的信息共享程度不高。产学研合作仍不够紧密,大学大所等科研机构围绕产业和企业需求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比例还不高,开展横向合作的数量较少。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科技中介机构数量较少,结构不尽合理,服务领域和能力还不能满足哈市科技创新的需要,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积极谋划应对之策
作为全省的发展龙头,哈尔滨市肩负着对全省的责任和使命。要深入研究谋划提升龙头带动作用的工作思路,充分立足哈市发展实际,牢牢抓住当前面临的有利机遇,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发展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题,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通过加大产业项目(尤其是具有国内外优势竞争潜力的项目)建设等措施,加快建设全省高端制造业高地、现代服务业高地、现代农业高地、对俄开放合作高地、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高地,在全省产业结构体系优化升级中抢占战略制高点,努力使哈尔滨发展成为能够有效带动我省区域发展的动车组,对全省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挥更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保持和巩固在省内的领先地位,努力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强势增长极。
(二)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提升工业带动力
以哈市新规划的“4+6+1”产业布局为方向,围绕高端先进装备制造业,谋划一批核电、风电、水电、光伏以及新型农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项目;围绕食品工业,谋划一批农特食品、乳制品、饮品向绿色有机转化的加工制造业项目;围绕医药工业,谋划一批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抗生素、化学原料药研发生产项目;围绕化工产业,谋划一批石油化工、煤化工融合发展的产业项目;围绕民用航空产业,谋划一批直升机、通用飞机等航空动力系统研制、复合材料构件制造、零部件生产加工项目;围绕生物产业,谋划一批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能源和生物环保产业项目;围绕新材料产业,谋划一批新型金属、复合、能源、建筑、焊接、高分子和精细化工等新材料产业项目;围绕电子信息产业谋划一批敏感元器件、数字集群通信、LED和云计算产业项目。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带动力
一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金融、物流、研发设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产业做大做强,推动旅游商贸、休闲娱乐、社区和家政服务等生活服务业提等升级,培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网络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成熟壮大,重点在文化传媒、动漫创意、数字出版、文博产业的创新发展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构筑对俄经贸物流体系建设,当前应重点推进哈尔滨至海参崴陆海联运物流运输体系建设,打通对俄经贸大通道,提升哈尔滨在全省对俄合作中的物流服务功能。二是加快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提升发展传统商贸业,通过规划引导和规范管理,推动连锁经营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稳步提升餐饮业的发展水平;通过挖掘文化内涵、发展特色服务,提升餐饮业经营档次,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以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等商圈为重点,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美食街区,发挥集聚效应。
(四)着力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经济带动力
按照突出特色、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的原则,围绕小城镇建设、村庄资源整合、龙头企业、园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建设项目,大力推进撤屯并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展农业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集约化建设。农机化应重点推进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北大荒雷沃等6个省级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大项目建设,确保早日按时达产达效,为提升哈尔滨农业机械化水平奠定良好基础。充分发挥哈尔滨农业科研教学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在农业先进生产研发及技术推广方面开展更大范围的示范试点建设,通过普及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把哈尔滨建设成为全省先进农业技术推广使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要进一步发挥哈尔滨农业科技优势,加大对省内其他市(地)的农业科技辐射力度,使哈尔滨成为省内更多农业先进技术的诞生地和辐射源。
(五)强化资金保障提升项目融资带动力
一是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加大政策理解把握和有效利用力度,争取国家及省里更多的专项补贴和资金扶持。二是努力拓宽金融信贷途径和强化融资增保能力。充分发挥市城投公司、城乡发展公司、市政集团等融资平台作用,积极与各大贷款银行对接,争取新增贷款,形成项目推进的融资增保能力。三是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收储整理有序衔接。充分利用项目之间相互拉动形成的土地升值潜能,着力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土地收储整理的有序衔接,积极推进产业性收储、投资性收储、预期性收储、开发性收储、建设性收储运作模式,有效提高城市建设的还贷资金能力。四是多渠道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产业项目大招商”的部署,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构建吸引战略投资伙伴、共赢互惠的投资环境,确保项目资金的充沛使用和及时到位。
(六)发挥引领作用提升科技创新带动力
一是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针对哈尔滨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中行业影响大、应用面宽的核心技术与关键设备,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瓶颈。重点抓好第三代核电关键技术、真空冻干蔬菜等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促进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二是加快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提高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的协同和集成能力,针对哈尔滨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当中急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集中资金和科研力量实施重点突破。如打造蓝宝石-LED、核电机组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链,着力抓好产业链关键环节上的重大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用结合。积极发挥政府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与在哈大学大所开展合作和对接,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资源与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资源的融合互动。四是打造市校(所)科技合作平台、技术研发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等6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