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干预措施研究
2014-04-16付子芳王鑫曲艳鹏单旭菲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付子芳 王鑫 曲艳鹏 单旭菲/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高校贫困生心理干预措施研究
付子芳 王鑫 曲艳鹏 单旭菲/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贫困生群体在高校里数量众多,需要高等院校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建立比较完善的物质帮助体系,但对贫困生所进行的心理辅导工作,需要进一步努力。
贫困生;心理干预;措施
随着高校扩招和高校学费的涨价,贫困生群体就成了中国高等教育中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压力,教育部、高校和其他社会机构采取了一系列的办法,力所能及的给这个群体提供了一些帮助,然而,物质上的贫困稍微好解决一些,由贫困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问题那不那么容易消除,因此,如何对高校贫困生群体开展心理干预措施,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贫困对这类大学生而言,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中的拮据,更为重要的是给他们造成了种种心理问题,根据相关统计,每位贫困大学生的内心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种种心理障碍。
1.自卑感情绪十分严重。贫困生由于经济条件和现实条件的制约,对金钱特别看重,过度节约,很不懂一分钱都掰成两半花,在生活中不敢穿好的、吃好的,因此总是担心被别的学生看不起,觉得自己寒酸因而滋生了强烈的自卑感。有这种自卑情绪的学生不占少数,他们变得多疑、沉默、寡言,不愿意与人深度交往,平时他们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内心的痛苦始终放在心里,很少有高兴的时候,偶尔同学之间一句不经意的玩笑,都会深深地刺激他们的心灵。
2.焦虑情绪十分突出。在心理学中,焦虑是通常由于自尊心损伤、自信心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引起的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羞愧等消极感受。家庭现状、学费压力和日常生活成本,导致贫困生过度担忧、忧虑、顾虑重重,总是处于焦灼不安又难以排解的等待和适应性忧虑之中,现在就业形势的压力,毕业时家里帮不上忙,只能靠自己打拼,未来还有买房、结婚压力,使得他们对未来感到迷惘不安,缺乏信心。
3.生活中极度自尊情绪严重。心理学上自尊本来是一种自我肯定、自我信任的积极心理体验,但自尊心是相对的,人不能没有自尊,但极度自尊就变成了心理负担了,反而影响自己的日常交往。但贫困生由于过度自尊反而对外界援助产生抗拒心理。在这种心态下,一些贫困生既不向学校反映家庭经济困难状况,也不申请特困补助,内心总处于戒备状态。过度自尊的学生待人接物往往表现得更加偏执和过激,有更重的戒备心理。
二、高校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内心原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群体之所以存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有社会上的原因如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也有校园里的情况比如攀比情况严重,还有高校里对贫困生群体的心理救助活动的执行效果并不明显。
1.社会客观现实和不良思潮的影响。由于分配体制改革迟迟不能推进、城乡二元结构并没得以完全破除,目前我国社会收入差距、城乡差别越拉越大,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有大量富余群体,也有更多处于赤贫线上的人群,这种客观社会现实在贫困生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随着社会对金钱、物质财富的过度追崇,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被演化成一种以金钱为惟一目标的亚文化,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的社会问题。这些不良文化因素也不断冲击着了贫困生的本页就很脆弱的心灵,加重了他们自卑心理和沮丧、抑郁等消极情感。
2.校园环境的影响。社会贫富差距现象已经蔓延到原本清净的校园环境之中,学校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由于以前消费方式的影响,习惯于大手大脚,买高档衣服、名牌产品、主流电子产品,甚至有的学生经常购买奢侈品用来攀比,这些行为严重刺激了贫困生群体,在他们眼中,这些条件优越的同学是故意炫富、示威,因此,贫困生群体在心中就排斥那部分同学,影响了他们之间的日常交往和原本纯洁的同学关系。随着社会物价的不断攀升,贫困生的生活成本不断被推高,校园里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也呈现上涨趋势,这也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情绪。
3.高校里心理教育的效果并不显著。我国教育部和各个高校,针对贫困生群体,展开了勤工助学、扶贫、办理贷款、发放救助补贴的解决措施,也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资助体系,但这种体系主要侧重于物质层面的救助,精神层面上的心理干预、治疗、咨询工作,开展的效果并不显著。一些学校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不够,缺乏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这种情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干预措施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针对高校大学贫困生的心理现状,最好的办法还是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心病终须心药治,物质上的帮助只能解决一时,精神上的救助可以受益终身。
1.建立完善的心理治疗体系。对贫困学生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救助,更需要精神上的安慰、心灵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倾诉,他们需要被群体接收和认可、需要安慰和鼓励、更需要有知心朋友排忧解难。因此,我国高等院校除了建立物质帮助体系之外,更应重视心理辅导体系的建立,每个院校都应建立完善的心理治疗体系,配备一定数量的心理咨询老师,通过咨询室、微博、微信、QQ、论坛等渠道,同贫困生开展积极的交流和互动,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帮助他们消除顾虑,重新塑造开朗、乐观的精神世界。
2.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贫困观。高校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老师、党团支部书记、辅导员、学长等人员,组织贫困生召开座谈会,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的贫困观,让他们认识到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贫困而丧失了追求理想、实现抱负的信心。让他们懂得清贫的生活更能够锻炼、培养出许多其他学生所不具备的品质,贫困也常常可以成为激励自己奋进的一种动力,这对于自身实现理想抱负是一个积极的因素。
3.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针对贫困生沉默寡言、不愿如人交往的现状,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社团组织一些活动,比如球赛、骑车游、辩论赛、沙龙等,邀请贫困生参与;也可以以系别、班级为单位,组织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参与,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扩大人际交往,开阔心胸,得到更多人的理解,获得比较充分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贫困给他们带来的心理问题和危机感,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
总之,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只要院校足够重视,采取种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再辅助一些必要的物质帮助体系,贫困生一定能够摆脱心理阴影,开心、愉快地度过大学生活。
[1].杨志恒。大学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3)
[2].魏伟。贫困生特征与解困工作[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6)
课题编号:1253 xs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