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文明不再失落——读徐观潮先生散文集《失落的文明》
2014-04-16叶修成
叶修成
(天津财经大学中文系,天津 300222)
鄱阳湖文化历时久远,蕴积丰厚。鄱阳湖人在湖边创造着各种生活的奇迹,演绎着多彩人生的传奇。两千余年间,鄱湖之滨产生了许多美妙动人的神话传说和人物故事。然而,这些神话传说和人物故事如今或流传在百姓的口头上,或静躺在历史的典籍里,零零碎碎,散落各处。徐观潮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集《失落的文明》便是为了更好地承接鄱湖文脉和传播鄱湖文化而展示于世人面前的。
一、《失落的文明》在思想内容层面的特色
(一)展现了历史的厚度
鄱阳湖人在赣鄱这块红土地上繁衍生息了两千多年,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用自己辛勤的劳作,创造了辉煌而灿烂的鄱湖文化。而烟波浩淼的鄱阳湖恰恰就是这种文化的承传载体和历史见证。《失落的文明》这部散文集记述的都是与鄱阳湖有关的人和事。作者在宏阔的历史视野下,追溯了鄱阳湖生成与变迁的历史,考察了鄱湖流域远古先民的族属种群,叙述了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鄱湖大战,钩沉了江右商帮兴盛与衰败的史迹,等等。作者引经据典,博考文献,言必有据。书中曾先后引用了《尚书》《战国策》《史记》《汉书》《晋书》《水经注》《明史》《读史方舆纪要》等数十部史籍以及多种地方志与家谱。这些史料不仅有力地支撑了作者的观点和看法,也充分地显示出了这部散文集的历史份量。同时,作者又运用历史地理考据法,对诸如鄱阳湖的异名、鄡阳之本义、海昏古城的地理位置等也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辨析,充分体现出了作者深厚的史学涵养和卓越的史识见地。
(二)提升了文化的高度
文化通常具有多重含义,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内涵则是指人们的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社会心理、道德情操、审美趣味、思维方式等等。文化在传续人类文明、凝聚群体力量、维稳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异常重要的功能。如今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文化缺失和信仰崩塌的时代。在《失落的文明》这部散文集中,无论是审视历史现象,还是关注现世人事,作者总能从文化的制高点上来透视本质、解释因缘,从言说、行为、认知等等层面进行文化的巡察。比如在《等等灵魂》这篇文章中,作者面对当下社会现代化到来之际出现的一些文化沦丧、信仰崩溃的现实,从思想、行为、表象三个层面切入,深度叩问人类的灵魂,在文化叙说中提出了文化遗忘、文化敬畏、文化信仰、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脊梁、文化竞逐等一系列沉重的文化话题。在作者对这些话题的解析与讨论中,一位知识分子对灵魂救赎、文化建构的焦虑之心赤诚之心跃然纸上。
(三)体现了哲理的深度
在《失落的文明》这部历史散文集里,有很多篇章是关于人生问题的解说,它们充满了作者哲理性的思辨。如《鄱阳湖大战》中关于“意念战争”的论述;《幻心轮回》中关于“生命轮回”的思索;《神仙的世俗与天命》中有关神仙之神性与俗性的探讨;《笑谈桃花源》中对“桃花源”的深层阐释,等等。这些独到的理解不同凡响,有着相当的深度。书中蕴涵生活哲理的话语也俯拾即是,诸如“人需要魔幻,魔幻让人类不再孤独,也让世界充满魅力,让世界更加神秘”;“最浩瀚的是人的思想,最狭隘的也是人的思想”;“对众生的关爱远远比对神秘的关注更为重要”;“归隐其实不能以环境来认定隐之大小,关键在于他内心的七情六欲消磨了多少”;“敬畏是自由的,自由才符合现代化的特征。敬畏也是理性的,理性才不至于盲从”等等。这些富有哲理的聪明睿智之言,都是作者从自身坎坷的人生阅历、丰富的生活经验中苦心孤诣参悟得来的。这其实也是作者真诚地善待生活的一种非常可贵的表现,同时对于我们的生活也能起到很好的范导和引领作用。
(四)表现了人情的温度
文学本就是人学的一种。一部文学作品一旦被创作出来,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意味着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失落的文明》就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具有生命意味和人体温度的文学著作。首先,鄱阳湖在作者笔下就被人格化了。她犹如“一个淡妆素裹的少女”,风姿绰约,柔情万种,“以万顷碧波为肌肤,以满天朝霞为粉黛,以当空皓月为明眸,以点点繁星为珠翠,以江河溪流为秀发,以怀玉庐山为发夹,以朝雾暮霭为轻纱,以鹤鸣九天为声,以回风舞雪为姿,以芸芸众生为心,以诗词歌赋为魂”。作者的情感与鄱阳湖已完全融汇一体,成为须臾不可分离的知己,以致于天天想见鄱阳湖,想在她的喜怒哀乐里浸泡孤独的灵魂。其次,作者收集的至今仍流传在鄱阳湖滨的故事也都蕴含着明辨是非、好生酬报的真善伦理。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鄱阳湖人怀着一颗颗仁爱之心,用各自的才智和技能守护着、建设着美丽可爱的故土家园。书中所提到的“鸟痴”李春如数十年值守候鸟王国,坚持写护鸟笔记,创办候鸟医院,二十多年间医好了七千多只受伤的候鸟;企业家占良生依托都昌百年珠贝产业,拟建造一个珠贝文化产业园,用鄱阳湖厚重的历史文化支撑一个鄱阳湖主题公园,用千里鄱湖风光和湖渔风情打造一个旅游探险的文化体验园,将都昌建设成为中国的湖都。无论是鄱阳湖,还是鄱阳湖故事,或者是鄱阳湖人,在作者的叙写中都富有浓厚的人情味儿。
(五)表述了观点的新度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文学创作的生命。文学作品要有一定的创新性,要能体现出作者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失落的文明》一书中,作者广泛搜集各类民间传说,仔细爬梳各种历史资料,依据这些材料缜密分析,独立思考,对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新的解读,得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作者突破思维定势,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根据人物一生的事实行为,对陈友谅的为人作出了立体式的全面评价;又从人物性格分析的视角,得出陶渊明不是一块当官的料,在那时只有归隐一途;将朱陈鄱湖大战与《三国演义》赤壁大战的主要情节比对一番之后,认为“不是鄱阳湖大战模拟了赤壁大战,而是赤壁大战抄袭了鄱阳湖大战”等等。这些新颖的看法、独到的见解,都是作者经过自己深思熟虑之后而审慎得出的结论,其中蕴含着作者求真求新的科学精神和学术态度。虽然有一些观点的正确性和真实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但读来的确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二、《失落的文明》在写作技巧层面的特色
《失落的文明》是一部极富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散文集,从作者灵秀和从容的语言文字里,我们还能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创作个性。
(一)叙述风格多样别致
作者尽其可能地从民间和史书中搜集到了所有与鄱阳湖有关的各类故事,以此来作为文学创作的基本素材。鄱阳湖故事是人们对鄱阳湖历史的一种亦真亦幻的记忆和表述行为,其中也满含着社会的阅历和人生的经验。这些故事长久以来就一直在鄱阳湖滨流布和传唱着,其中有神话,有传说,也有历史事件,还有民间歌谣,写入《失落的文明》这部历史散文集的就多达百余则。作者将这些故事穿插于叙述的笔墨之中,情节连贯,意趣横生,或说明鄱阳湖的形成;或介绍老爷庙的来历;或丰富人物的形象;或交代景观的生成;或补充灵异的轶事;或探讨生命的意义……这些奇妙的故事与叙述文字交织成篇章,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而且也充实了鄱阳湖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人生智慧的启迪。
(二)恰当运用排偶句式
恰当运用排偶句式,能够给人以整齐匀称而又富有灵活多变的美感。《失落的文明》这部历史散文集中多处运用了排偶句式,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对语言文句形式之美的极力追求。比如描写秋天的鄱阳湖:“鄱湖秋色不是飒飒秋风,也不是落叶纷飞的小景,而是气势磅礴的长天秋水,是网里活蹦乱跳的鱼群,是渔民抑制不住的古铜色的笑容,是天地际会后的一往情深,是男人的胸襟,是女人的温柔,是人生最具魅力的年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鄱阳湖秋色的热烈喜爱和欢愉之情。又如描述鄱阳湖的美丽景致,作者写道:“鄱阳湖的魂魄化身在红尘之中,一湖清水,一条溪流,一朵浪花,一个漩涡,一片烟霞,一道彩虹,一叶扁舟,一曲棹歌,一缕忠魂,一首小诗,一声长叹,皆是千娇百媚。”一连串的排偶句,倾泻而出,语势连贯,气度非凡,犹如一幅长长画卷上的一个个小截图,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精神震撼感,令人目不暇接。恰当的排偶句式的运用既增强了作品的文学韵味和诗性魅力,又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融古典诗词于叙述之中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典型的文学作品。它们以其唯美的意境、空灵的品性、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典雅的语言与和谐的韵律而契合人们的心灵,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失落的文明》这部散文集中,作者广泛征引和巧妙化用了许多古典诗词,用来评点人物、描摹景色、抒发情感或引起话题。比如叙说扬澜江之诡谲,作者连续引用了李纲、彭汝励、朱熹、刘基等人经过鄱阳湖时所作的诗歌,以证传言不虚。作者凡征引和化用的这些经典诗词点缀在作品之中,读来言简意长,雅洁齐整,古色古香,极富艺术感染力。
《失落的文明》这部历史散文集,无论在思想观点还是艺术技巧等方面,都是比较成功的。诚然,书中尚有一些缺憾之处,如一些文句之间的语言跳跃性比较大;将小说《三国演义》视同为历史;周公摄政称王并非罗隐最早提出等,但毕竟瑕不掩瑜,这部历史散文集对鄱阳湖文明的“传承之功德”将莫大焉。
审美和教化是文学最为重要的两种功能。文学能净化人们的心灵,浇去胸中的块垒,能够提升人生的境界。作者本不是一个天生爱做梦的人,但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乡土情结的浓烈和缱绻,文化重建的意识和担当,激发他做起了一连串的梦,并且将之形诸于文字,写成一篇篇美妙的文章。鄱湖文明自今以后,有了这样一批有梦想有担当的作家的努力作为,将不再失落。
[1]徐观潮.失落的文明[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