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

2014-04-16毕中情

晋中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山西民间

毕中情

(晋中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1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建议:“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民间艺术对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应该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孕育出浓厚、丰硕、极具地域色彩的民间艺术。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山西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认同在下一代中正逐渐流失。很多幼儿知道贝多芬、克莱德曼,却对家乡的民间音乐不甚了解,喜欢灰姑娘、白雪公主,却对家乡的民间传说态度漠然,对家乡的民俗民间艺术表演谓之过时。长此以往,必将是山西乃至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挽回的损失。贯彻《纲要》和《指南》精神,在幼儿园中构建山西民间艺术教育体系,使幼儿充分感受山西古老文化的丰厚与多样,发挥其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对传承和发展山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2]67-70

一、山西民间艺术的特征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幼儿期是人生长发育、培养习惯、陶冶情操的关键时期。山西民间艺术的审美性、生活性、实践性、民族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对于幼儿美育、智育、德育等多方面的发展价值。

(一 )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性是山西民间艺术的首要特征。种类繁多、绚丽多彩的艺术品在山西民间文化的百花园里悄然绽放,各领风骚。其中,广灵窗花精巧绝伦,红火喜庆;霍州面塑憨态可掬,寓意吉祥;云冈绢人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孝义皮影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等等。这些民间艺术作品以鲜艳的色彩和饱满的形象表达了山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引导幼儿欣赏、感受不同表现形式的民间艺术作品,了解山西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风格,帮助其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不仅能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提高对民间艺术的敏感性,还能培养他们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 )促进全面发展

生活性和实践性是山西民间艺术的重要特征。山西民间艺术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充分反映了山西人民的历史、习俗和思想感情。如山西面塑通过捏、压、撮、剪等方法,将普通的食物化为饱含情感和艺术意蕴的精神食粮。在民间艺术活动中,幼儿对各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能够促进他们观察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而处理材料的搭配和组合、不同材料间的空间关系、材料的数量和质量等不仅有利于幼儿的思维发展,而且能够满足幼儿喜欢自由想象和表达的欲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养成专心、投入和创造的品质。[4]

(三 )培养民族意识

民族性是民间艺术的本质特征。山西民间艺术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气质品格和审美情趣。如山西民歌《走西口》,高亢嘹亮,悠长舒展,唱尽山西人民怀揣梦想、背井离乡、拼搏奋斗的酸甜苦辣。山西民居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轴线分明,左右对称,外雄内秀,独具特色,凸显了明清晋商的盛世繁荣,也将朴实厚道、勤俭诚信的晋商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将山西民间艺术引入到幼儿园课程中,让山西民歌在幼儿的世界中流传,让民族英雄成为幼儿的偶像,让晋商精神融入幼儿的生命,使新一代从小耳濡目染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熏陶他们的民族情感,在他们稚嫩的心灵中植入民族之根,激发幼儿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民族文化的血脉传承下去并不断发展丰富。[5]

二、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

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应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立足山西广博丰厚的民间艺术资源,充分培养和发展每一位幼儿的艺术素养,帮助他们初步形成民族归属感和认同感,积极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6]72-74根据《纲要》和《指南》对艺术领域教育目标的要求,可以把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分为感知与理解、表现与创造、情感与态度三类。

感知与理解:感受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山西民间艺术作品,体会并欣赏山西民间艺术作品的美,初步理解其中蕴含的意义和内涵。

表现与创造:掌握简单的山西民间艺术表现技能,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情感与态度:喜欢山西民间艺术,对山西民间艺术感兴趣,积极参与山西民间艺术活动,萌发初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7]

三、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的内容

山西民间艺术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可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符合幼儿兴趣,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容,将之纳入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体系中。

(一 )民间工艺

山西民间工艺形式多样,包括绘画、手工、雕塑等。民间绘画有木板年画、炕围画、壁画等,民间手工有剪纸、面塑、绢人、皮影、布艺、推光漆器等,民间雕塑有砖雕、木雕、根雕等。这些不仅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间工艺中的奇葩。教师可选取一些造型简单、色彩鲜艳的民间工艺品供幼儿欣赏把玩,帮助幼儿了解其中的内涵意蕴,鼓励幼儿大胆创作自己的民间工艺品,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而且能让幼儿了解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传承民族文化。

(二 )民间音乐

山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民舞的故乡”,民间音乐有民歌、戏曲、舞蹈、器乐等。《走西口》《想亲亲》《绣荷包》《桃花红杏花白》等民歌家喻户晓,广为传唱。山西的晋剧唱腔优美,板式丰富,是戏剧艺术中的瑰宝。这些民间音乐形式深受山西人民的喜爱,也是幼儿民间艺术教育非常宝贵的资源。通过欣赏晋味儿浓郁的民歌、抑扬顿挫的晋剧和场面壮阔的锣鼓秧歌,可以让幼儿初步领略山西民间歌曲、舞蹈、器乐的文化风格、动作特点,从中感受山西民间音乐的浓郁特色和独到韵味。

(三 )民间文学

山西历史悠久,传说、民谣、故事等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都同山西有着密切的联系。《诗经》中的“硕鼠”“伐檀”,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成为历代人民的启蒙读物。此外,古代山西多名臣勇将,“赵氏孤儿”“武圣关公”“介子推”等妇孺皆知的感人故事至今流传不息,这些神话传说、韵文童谣、民间故事等不仅能使幼儿充分感受山西民间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形式美和意境美,还能让幼儿初步了解三晋人民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萌发初步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

(四 )民间美食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闻喜的煮饼赛点心,清和元头脑暖人心,小飞刀削面香煞人。”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歌谣形象地描述了山西各种独具地方特色的名吃特产,山西的面食更是以花样多、味道好、技艺精名扬海内外,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幼儿园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制作一些山西特有的传统面食作为幼儿的餐点,还可以带幼儿到厨房参观师傅们制作面食的过程,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亲自制作山西美食,这都有助于幼儿了解本民族的美食特产并认同本民族的饮食文化。

(五 )民间社火

山西的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娱自演活动,有秧歌、高跷、旱船、背棍、抬阁、舞狮、花灯等。民间有“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的谚语。幼儿园应带领并组织幼儿参加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庆典和民俗文化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黄河流域浓厚的文化特征和山西人民独特的精神气质,在浓浓的山西味儿中激发幼儿对山西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意识与情感。

四、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的途径

(一 )创设富有民间艺术特色的教育环境

在幼儿园中创设具有山西艺术气息的教育环境能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发挥环境的潜在作用。首先,将山西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的整体环境中,大厅的主题墙饰、楼梯、过道、角落等都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民间艺术图案和物品等进行布置,如红红的剪纸、窗花,鲜艳精致的风筝、绣品,憨态可掬的面塑、布玩具等。走廊里可以陈列一些幼儿的民间艺术作品,让幼儿相互欣赏交流,既能激发幼儿参与民间艺术活动的愿望,又能让幼儿感受到浓浓的民间艺术氛围。其次,在各班的室内环境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创设不同的游戏活动区域。如创设“山西面食”一条街,微缩拉面、刀削面、猫耳朵、擦尖、搓鱼等各种特色面食,张贴拉、削、抿、擦、搓等多种技法的图片,提供各种工具和原料,鼓励幼儿动手制作美食。最后,周边社区是影响幼儿较大的环境,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民间艺术教育资源。幼儿园应抓住时机,组织幼儿多参加社区的各种民间庆典和民俗表演,让幼儿在充满山西气息的氛围中感受节日的快乐,受到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

(二 )组织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欣赏活动

大量接触并欣赏民间艺术作品是幼儿民间艺术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因此,可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走出去”即带领幼儿参观民间手工艺展和民俗博物馆,参加各种民间艺术表演,让幼儿亲自感受其中的氛围,近距离接触民间艺术。如在“晋剧探秘”活动中,可以组织幼儿到剧院欣赏悠扬流畅、美轮美奂的晋剧表演,亲自感受晋剧的独到韵味,并和晋剧表演艺术家近距离接触,交流有关的话题。“请进来”即邀请民间艺人到幼儿园表演剪纸、面人、刺绣、布艺等,让幼儿与艺人面对面地交流与对话,并在艺人的指导下尝试操作。[8]如在“山西面塑”活动中,则可以邀请民间艺人来幼儿园为大家演示面塑的整个制作过程,鼓励幼儿大胆构思,巧妙制作,将面团变成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既动手又动脑,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开展适宜幼儿参与的民间艺术实践活动

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等方式来学习。因此,提供操作和创作材料比仅仅呈现静态的民间艺术作品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自由探索中学习和发展。如在民间艺术活动中,教师可提供纸、泥、面、布等简便易得的工具和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剪、叠、画、捏等方法及组合,在看、玩、说、想中创造出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作品。在民间文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在幼儿熟悉故事内容的基础上,鼓励幼儿制作道具、创编动作、分角色饰演,在儿童剧场中表演贤臣名将的事迹,发扬传承山西人民的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

总之,山西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出更好的选择、开发、运用方式,使之融入到幼儿园的课程之中,构建幼儿山西民间艺术教育体系,让幼儿在艺术的熏陶和滋养中获得更全面、更和谐的发展。

[1]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1):31-32.

[2]庞丽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赵淑芳.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及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虞永平.民间工艺坊(区)与幼儿园课程[J].幼儿教育,2010(10):16-17.

[5]李晓杰.论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重要性[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70-171.

[6]庞丽娟,屠美如,张虹.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7]张秀丽.基于蒙古族文化精神传承的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8]毕圣男.渗透性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的实施途径[J].艺术教育,2013(6):49.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山西民间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