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荀子王霸兼用的思想
2014-04-16闫鑫
闫鑫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哲学部,贵州 贵阳 550028)
试析荀子王霸兼用的思想
闫鑫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哲学部,贵州 贵阳 550028)
王道和霸道是两种不同的政治手段,各有其依据,各具特色。先秦儒家推崇王道,对霸道看法不一。孔孟荀崇尚王道,孟子反对霸道,荀子接受霸道,主张王霸兼用,反对权谋,荀子的为政思想更为现实。荀子的王霸兼用思想对当今处理内外事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荀子;王道;霸道;兼用
王霸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对概念,中国思想家常用这对概念说明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王道强调以德服人,主张仁义治国,霸道强调以力服人,主张功利和暴力,王道和霸道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和治理手段。王道是一种理想,是儒家所致力的社会政治手段;霸道符合社会现实,不同儒者对霸道思想态度不一。先秦儒家对王霸思想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王霸思想是早期儒家的重要思想之一,具有深远影响。孔子倡导王道,孟子拥护王道,反对霸道。荀子对现实社会和政治手段思考的更符合实际,更为具体,认为王道优先,霸道次之,王霸可兼用,权谋最次,反对用权谋。荀子王霸兼用的思想符合实际,具有现实意义。
一、先秦儒家的王道和霸道思想
王霸这个概念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内涵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讨论王霸思想时要注意不同思想家的不同表达,厘清各自的特定含义。先秦是王霸思想的源头,孔孟荀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因此需要首先分析孔孟的王霸思想,重点分析荀子的王霸思想。
儒家的开创者孔子倡导王道政治,手段是以德服人。孔子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仁学,认为仁者爱人,以爱人之心推及到政治上,衍生出了“为政以德”[1]11(《论语·为政》)的现实逻辑,具体手段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1]12(《论语·为政》),孔子的这一主张恰是王道政治的主张。孔子反对霸道,认为依靠使人屈服的刑罚手段治理百姓,不能使人真心改过,即“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1]12(《论语·为政》)尽管如此,孔子对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一,推动社会发展,还是持肯定的态度,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151(《论语·宪问》)对于管仲的贡献,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151-152(《论语·宪问》)
在孟子那里王道和霸道是截然对立的两种政治手段,他主张王道,反对霸道。他认为王道和仁政相关,“以德行仁者王”[2]74(《孟子·公孙丑上》),王道政治就是运用德教仁政作为行政手段,要求王要有人皆有之的同情心和仁爱心,人皆有之的“不忍人之心”,要体察民情,将心比心。王要以身作则,教化民众,这样就能达到善治的效果。孟子的王道理想根基于人性善,人人发挥善性,尤其是王要率先垂范,王道就可以变成现实。
孟子的霸道概念是指以力服人,孟子对此进行了论述,认为霸道是打着仁政的旗号,假借仁义的名义,实际上是以力服人,霸主们凭借暴力来实现聚合诸侯的效果,这就是孟子所指的“霸道”,即所谓“以力假仁者霸”[2]74(《孟子·公孙丑上》)。霸道实质上是建立在实力基础上的强权政治,是一种假借仁义道德而实际上迫使他人屈从于自己的一种政治手段。孟子推崇王道,反对霸道,他通过王道和霸道的效果分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2]74(《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王道仁政才能真正使人口服心服,而霸道不能使人心服,不得民心。
王霸思想在战国末年的荀子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荀子认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3]317(《荀子·天论》),荀子的“王”即是王道,王道中包含了“隆礼”和“尊贤”两个内容。具体来看,荀子强调礼的地位。礼的实质和作用是明确人和人的分别及等级。荀子的王道社会思想建立在礼的基础上,区分人和人的尊卑贵贱,社会的等级秩序,要求人遵守等级秩序。统治者的职责就在于明确人的分别和分工。再看“尊贤”,荀子尊贤的主张体现了荀子的人才观,荀子认为实现王道就要重视人才,重用人才。
荀子和孟子一样认为,以力服人就是霸道,但也有不同于孟子之处。“重法”和“爱民”也是荀子的霸道思想,重法指依照律令管理人,治理社会。荀子的霸道和王道思想共同点在于都爱民,体察民情。由此可以看出荀子的霸道并非孟子意义上的仅仅凭借实力和武力的霸道,荀子赋予了霸道新的更丰富的含义。在王霸关系上,荀子看到了王霸两种方式都可以强国,所以在强国的意义上荀子并没有仅仅推崇王道而排斥霸道,就王霸等级来看,他的理想社会政治主张是王道而非霸道,他说“粹而王,驳而霸”(《荀子·强国》),“粹而王”,王先谦从杨倞注认为“粹,谓全用儒道”[3]304。荀子入秦,肯定了秦国的成就,秦国的成就与重法、奖励耕战等措施密切相关,荀子没有全盘否定霸道,但他还是认为秦国需要用儒家思想治国,方可以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秦朝的短命说明荀子预见的正确。当时的秦国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对儒家学说重视的不够。“驳而霸”是荀子对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政治特点的概括,指秦自孝公以来战国霸主为了实现霸业对诸子百家及其传人不拘门派,只要有益于霸业都杂而用之,其本质内涵是“重法而爱民”和“取信与民”,这是秦立国以来政治传统的发展。
二、荀子对王道思想的继承
从孔孟和荀子对王道和霸道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王霸思想上的异同,荀子坚持了儒家王道政治的社会理想,这和孔孟一致,荀子主张王霸兼用,对霸道持认同态度,又和孔孟不同。
荀子继承了儒家的王道理想,优先推崇王道政治。在《王霸》篇中,他说“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3]202在“王”“霸”“亡”的顺序排列上可以看出荀子对“王”的推崇,他把“王”置于首位,“王”即王道,王道是行仁义的,他随后说“絜国以呼礼义,而无以害之,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擽然扶持心国,且若是其固也。”[3]202-203(《荀子·王霸》),这些可以看出荀子和孟子都认为获取国家要靠王道,靠礼义。
荀子用例证说明了王道的可行性。王道的实行并不容易,因为王道具有明显的理想色彩。不动一刀一枪,不殃及一个无辜的生命而获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是难以做到的。但荀子还是力图用汤武和孔子为例说明王道理想的可行。他说“以国齐义,一日而白,汤武是也。汤以亳,武王以鄗,皆百里之地也,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无它故焉,以义济矣。是所谓义立而王也。”[3]204(《荀子·王霸》)商汤和周武王以“义”治理国家,虽然都是小国,都达到了统一天下,所到之处无不俯首称臣的效果,这些都是“义立而王”的王道思想和行为所取得的。在说及孔子提倡王道政治时,他说“仲尼无置锥之地,诚义乎志意,加义乎身行,箸之言语,济之日,不隐乎天下,名垂乎后世。”[3]204(《荀子·王霸》)孔子虽然没有一个哪怕是小的国家,但他矢志不移地践行和传播行“义”的学说,其学说的魅力使他能够名垂后世,成为世人楷模。荀子自信地认为有国得势的君王如果实行王道政治也一定可以取得大成就,“今亦以天下之显诸侯,诚义乎志意,加义乎法则度量,箸之以政事,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使袭然终始犹一也。如是,则夫名声之部发于天地之间也,岂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3]204(《荀子·王霸》)荀子认为得势的君主如能实行王道就一定能够统一天下,名垂后世。
荀子还给得势的君主提出了如何实行王道政治的具体建议。包括给予贤士等级地位,给予能士官职事业,满足好利之人合理需求,以此取得人心。他说“故百里之地,其等位爵服,足以容天下之贤士矣;其官职事业,足以容天下之能士矣;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足以顺服好利之人矣。贤士一焉,能士官焉,好利之人服焉,三者具而天下尽,无有是其外矣。”[3]214-215(《荀子·王霸》)在得民心方面,他论述了得民心的重要性,所谓“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3]224(《荀子·王霸》)在得民心的方法上他说要“道德诚明,利泽诚厚”[3]225(《荀子·王霸》)要达到的效果是“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不愉者”。[3]225(《荀子·王霸》)
荀子继承王道理想还体现在他对春秋五霸的评价上。孟子在《梁惠王上》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奇”[2]14,荀子在《仲尼》中说“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3]105,比较孟荀两位大儒从孔门的立场上评价春秋霸主,孟子说孔门不谈春秋时的霸主,荀子说孔门羞于谈春秋霸主,这体现两位大儒对霸主态度的一致,同时反映了孟子对霸道的排斥强于荀子。
荀子在解释孔门羞于谈春秋五霸的原因在于五霸“非本政教也,非致隆高也,非篡文理也,非服人心也。”[3]107(《荀子·仲尼》)五霸没有隆高礼义,不重视修习礼义,让人服没有做到心服。荀子评论五霸不能使人心服和孟子的“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2]74(《孟子·公孙丑上》)吻合,这说明了孟子和荀在论述王霸关系上态度的一致。
五霸不是荀子理想中的君主形象,五霸的做法是功利和欺诈的,他们“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能颠倒其敌者也。诈心以胜矣。彼以让饰争,依乎仁而蹈利者也,小人之杰也,彼固曷足称乎大君子之门哉!”[3]107-108(《荀子·仲尼》)他们重视策略,知晓劳佚,积累资源,休整战备,善于战斗,是能够战胜敌人的。但是他们的胜利是由于欺诈,他们所施行的所谓的“让”不过是掩饰争夺而已,他们所依据的仁义道德不过是为了实际的利益而已,这些都是小人中的出色者所做的,这样怎可以被君子所谈论呢?五霸的欺诈之心在“让”和“仁”的掩饰下进行,“让”和“仁”成为了五霸的工具而非目的,在这个意义上五霸的行为是小人的行为而非君子的行为。
从优先倡导王道政治,到为实行王道政治出谋划策,以及对春秋五霸的态度看,荀子一如既往地坚持王道思想,继承王道思想,这是荀子之所以是大儒的原因所在,他没有背离儒家的传统和理想。
三、荀子对霸道思想的认同
荀子推崇王道政治,同时退而求其次,认同霸道,主张王霸兼用。同时,他是务实的大儒,他从人性恶、历史进程等角度出发,论证了霸道的合理性及其意义。
荀子看到了人性的复杂,认为人是趋利避害的,人和人为了利益会产生争夺,进而会扰乱秩序,因此需要隆礼重法,主张王霸兼用。这和孟子根据性善论提出的扩充善性,实行仁政和王道政治不同。荀子认可霸道,可以说是基于人性恶的假设和考虑。
荀子认同霸道还在于霸道具有诚信的内涵,讲诚信也是重要的为政道德。在《王霸》篇中他说“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3]202“信立为霸”是说霸道建立在讲信和守信的基础上,所谓信为政基,为政以信。他看到了春秋五霸和秦国都是讲信用的,对五霸持肯定态度,他说:“德虽未至也,义虽未济也,然而天下之理略奏矣,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臣下晓然皆知其可要也。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国一綦明,与国信之;虽在僻陋之国,威动天下,五伯是也。”[3]204-205(《荀子·王霸》)霸道虽然在德和义上的做的不够,却也是名乎大的道理,霸道刑赏分明,权责明确,即使陷入不利境地的时候霸主们也能严守信约,长期以往就可以强大军力,积蓄国力,对敌国形成威慑作用,可以得到民众的信任,这样的国家虽然位于边远的地方其威力也能够辐射到天下,这些就是五霸的所作所为。
荀子对霸道认可的例证还有入秦时对秦国治理效果的正面评价,他说“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3]303(《荀子·强国》)当时的秦国是以法家为主兼杂各家思想为指导的,荀子作为儒家对秦国作了极为肯定的评价,从自然环境到民风官吏,还有朝廷都给予了正面评价,显然这些都是荀子对霸道认可的很好的证明。
荀子认为实现霸道要重用人才,他从齐桓公重要管仲的例子做了例证。齐桓公不避前嫌,不记私仇,重用管仲为相,由此取得了巨大成就,荀子对此是肯定的,也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的肯定。他在《仲尼》篇中表达了这个意思“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焉,夫孰能亡之?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知也。安忘其怒,出忘其雠,遂立为仲父,是天下之大决也。立以为仲父,而贵戚莫之敢妒也;与之高国之位,而本朝之臣莫之敢恶也;与之书社三百,而富人莫之敢距也;贵贱长少,秩秩焉,莫不从桓公而贵敬之,是天下之大节也。诸侯有一节如是,则莫之能亡也;桓公兼此数节者而尽有之,夫又何可亡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数也。”[3]106-107在《王霸》篇中他更以齐桓公重用管仲和商汤用伊尹,周文王用吕尚,周武王用召公和周成王用周公旦对举,可以看出他对齐桓公任贤使能的赞许,也可以看出霸道是重视人才的,在这个意义上讲,霸道没有什么不好,霸道和王道一样都非常重视人才。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荀子不仅仅认为以力服人是霸道,而且认为讲求公信力、法治实效、重视人才等也都属于霸道,这就是荀子霸道思想的丰富涵义,荀子的霸道思想具有许多积极的因素。
四、结语
荀子推崇王道,具有儒者一贯的情结和价值选择。荀子在王道之后,退而求其次,接受霸道,表明了他的务实精神。荀子看到了只有王霸兼用,才可以强国富民,长治久安,两者缺一,都会导致亡国的下场。荀子主张王道,认同霸道,王霸兼用的思想的态度符合实际,值得学习。
今人冯友兰说:“民主政治便是王道,因为它是人民大众的自由结合。法西斯统治便是霸道,因为它以恐怖和暴力来推行统治。”[4]78冯友兰将民主政治比作王道,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然而,现实社会依然存在着巧取豪夺、违法犯罪、战乱等种种问题,靠拳头说话,弱肉强食的现象还不能完全消除。在对内管理和对外关系上,一味以德服人,以德报怨有些情况下不仅不能教化人和感化人,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会助长恶行,养虎为患。在王道政治和王道理想社会的条件具备之前,不妨借鉴荀子的霸道思想,务实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当然,心存王道始终是人类的理想。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2]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
On Xunzi’s Thoughts of the Way of Kingliness and the Way of Power
YAN Xi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arty School of the Guizhou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Guiyang Guizhou 550028,China)
The way of kingliness and the way of power are two different political measues.Each of them has their own basis and contents.Confucians in the pre-Qin period promoted the way of kingliness,but had various attitudes toward the way of power. Confucius,Mencius and Xunzi prefered the way of kingliness.Mencius denied the way of power.Xunzi regarded the way of kingliness as a dream,accepted the way of power,and denied the way of conspiracy.Xunzi is practical in politics.Xunzi is quotable in today’s world.
Xunzi;the way of kingliness;the way of power
B22
A
1673-1808(2014)06-0015-04
(编辑 张瑛)
2014-07-27
闫鑫(1981-),男,安徽界首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哲学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