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肉牛改良种质资源分析
2014-04-16贾永宏杨海涛李科新武致存
贾永宏,杨海涛,李科新,武致存,高 璞,李 梅
(1.陕西省家畜改良站,陕西泾阳713702;2.咸阳市渭城区北杜镇畜牧兽医站,陕西咸阳712000;3.白水县家畜改良站,陕西白水715600;4.白水县动物疫病控制预防中心,陕西白水715600)
养牛业包括奶牛业和肉牛业,奶牛业是陕西省畜牧业发展的朝阳产业,而肉牛业是陕西省畜牧业继奶牛业之后的又一重要产业。2011年,陕西省肉牛存栏122.3万头,牛肉产量7.4×104t,其中陕北地区存栏量占16%,出栏占11.5%,牛肉产量占10.1%;关中地区存栏量占50.6%,出栏占58.7%,牛肉产量占62.8%;陕南地区存栏量占33.4%,出栏占29.8%,牛肉产量占27.1%[1]。关中地区是陕西省肉牛养殖的主产区。近年来,由于政策导向和利益驱动,奶牛产业得以迅猛发展,而肉牛产业发展几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萎缩。但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牛肉的需求量增加,导致牛肉价格连续攀升。2013年省政府出台《陕西省关于进一步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17年,全省牛存栏达到180万头,出栏达到60万头,牛肉产量达到10×104t;到2020年,全省牛存栏分别达到200 万头,牛肉产量达到30×104t以上[2]。要实现以上目标,种质资源在肉牛改良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陕西省现有的肉牛改良种质资源已难以适应肉牛产业发展的形势,肉牛改良种质资源的优化配置、引进和培育已成为肉牛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分析陕西省肉牛种质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肉牛改良种质资源在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陕西省肉牛改良种质资源利用的对策,以期为陕西省肉牛产业的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1 肉牛改良种质资源现状
1.1 秦川牛种质资源利用现状
秦川牛是陕西省著名的地方品种,也是陕西国地方品种中的当家品种。早在20世纪70年代,陕西省人工授精技术开始应用时,秦川牛已成为陕西省黄牛改良的主要种质资源,对陕西省黄牛改良发挥了巨大作用,且效果良好[3]。20世纪80年代后期,陕西省肉牛改良的种畜龙头单位-陕西省家畜改良站(现秦申金牛育种有限公司)秦川公牛存栏最多时达到20头以上,目前存栏秦川公牛7头。虽然7头公牛全部入选2013年国家肉牛良种补贴公牛系列,冷冻精液招标25万份,但冻精应用并不乐观,其应用范围仅限陕西省部分区域。作为秦川牛的发源地和秦川公牛培育基地,秦川牛种质资源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1.1 公牛年龄老化 秦川牛公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是陕西省肉牛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陕西秦申金牛育种有限公司现饲养7 头秦川牛公牛,年龄为6~9岁,其中6岁2头,7岁2头,8岁2头,9岁1 头[4]。公牛年龄不断老化,数量偏少,与陕西省作为秦川牛种源基地极不相符。
1.1.2 后备公牛缺失 后备公牛是种畜资源的重要补充,陕西省缺乏秦川后备公牛培育体系,公牛大多来源于民间选育。近年来,由于秦川牛保种不力,改良无序,导致后备公牛缺失。
1.1.3 公牛血统不清 秦川牛品种登记工作几乎没有开展,生产性能测定更无从谈起。民间母牛缺乏系谱档案和繁殖纪录,导致所选公牛三代系谱不清,血统混乱,影响了公牛的遗传品质,影响了选种选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1.1.4 劣质公牛存在 在民间,大量劣质公牛依然存在,并开展本交,导致后代生长速度缓慢,性状较差,后代优秀个体少之又少,因而优秀后备公牛的选育也就更加困难。
1.2 国外肉牛种质资源利用现状
国外肉牛品种是陕西省肉牛改良的主要种畜资源。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陕西省先后引进短角红、丹麦红、夏洛莱、西门塔尔、利木赞、红安格斯、德国黄、皮尔蒙特和日本和牛等品种对陕西省黄牛进行改良,但就其改良效果而言,各有利弊。经过多年改良实践,现基本认可的国外品种是西门塔尔、利木赞和红安格斯牛,其改良效果肉用杂交F1 代平均产肉量为135.6kg,比本地牛增长22.4%[5]。而这三个品种公牛,陕西省仅有西门塔尔2 头,年龄7岁,未入选国家肉牛补贴公牛系列,其它品种公牛全部缺失。2013年,陕西省通过国家肉牛良补采购利木赞和西门塔尔牛冻精各5万份,暂时解决了陕西省肉牛改良种质资源不足的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肉牛补贴是政策性,而非长效性,要满足陕西省肉牛产业发展,国外品种种畜资源缺失问题仍是陕西省需要解决的种质资源的首要问题。
1.3 陕西省肉牛种质资源在国内的地位
2013年,经国家验收发放《种畜禽经营许可证》的单位44家,入选国家肉牛补贴单位43家,入选公牛数量799头,其中西门塔尔公牛428头,夏洛莱公牛103头,利木赞公牛38头,安格斯公牛35头,德国黄牛12头,日本和牛18头,短角红牛7头,其它158头(地方品种,含秦川牛7 头)[6]。从入选品种来看,肉牛改良种质资源国外品种占80%,国内品种占20%,陕西省国外品种占有率为0,地方品种(秦川牛)占入选公牛数量0.87%,占地方品种4.4%,居全国同行末位;从入选公牛头数来看,陕西省入选公牛数排第40位(倒数第四位)。因此,就肉牛种质资源而言,陕西省与国内同行相比差距较大。
2 存在问题
2.1 肉牛规模化发展缓慢
肉牛养殖规模化是肉牛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种质资源利用效果的示范地。2011年全省肉牛出栏1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4265个,占全省肉牛养殖比重的1.22%,年出栏肉牛占全省肉牛年出栏的18.4%[7];肉牛规模场少,母牛存栏数量少,群体周转快,牛群稳定性差,改良效果难以体现,制约了种质资源的利用和示范带动作用。
2.2 肉牛改良规划区不清楚
陕西省肉牛改良工作具有特殊性,兼有保种和改良两大功能。多年来,陕西省肉牛改良规划不清,各自为政,保种不力,改良无序的问题长期存在,人工授精人员既是配种员,又是规划员,配种无记录,导致血统不清,杂交混乱,这样既造成秦川牛优秀基因有丢失的风险,又造成秦川公牛选育困难。同时,不断地杂交改良也使近交概率增大,杂交优势不明显,甚至退化,造成严重的“杂交污染”。
2.3 肉牛改良认识不足
肉牛改良是肉牛产业发展的驱动力,人工授精技术是种质资源推广应用的主要技术。由于肉牛产业发展周期长、效益低,肉牛养殖效益增幅与劳务收益增幅严重倒挂,导致肉牛养殖从业人员数量下降,基础母牛存栏数来也大幅下降,加之人们对肉牛改良效益本身认识不足,通过本交繁殖的形式难以取缔,致使肉牛改良人工授精覆盖率不到30%,优秀种质资源难以推广利用,改来效果难以显现,限制了种质资源在肉牛改良中的作用和贡献。
2.4 产业发展不均衡,导致种质资源短缺匮乏
多年来,奶牛业一直是陕西省畜牧业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各级政府一直将奶牛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肉牛业被边沿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公牛站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将奶牛种质资源的培育引进作为重中之重,忽视了肉用种质资源的培育和引进,存在着“重奶牛、轻肉牛”的观念,导致肉用公牛自主培育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秦川公牛的培育和选育方面),引种力度不大,造成国外肉用种质资源的短缺匮乏,加大了与国内同行在肉牛遗传资源方面的差距。
2.5 种质资源失衡缺位
冷冻精液作为遗传材料的载体,被商品化并赋予价值。奶牛冻精国家补贴标准为15元/份,肉牛冻精国家补贴标准5 元/份;配种收费奶牛100~200元/头,肉牛50~70 元/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最终造成肉牛种质资源的失衡缺位。另外,种质资源推广应用不均衡,奶牛人工授精覆盖率100%,肉牛人工授精覆盖率不足30%[8]。
3 发展对策
3.1 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加大培育力度
秦川牛作为陕西省肉牛改良的重要遗传资源,种质资源的选育培育,既是秦川牛良种保护的需要,又是黄牛改良的良好父本。陕西省一些秦川牛保种场和保种区域秦川牛品种纯度较高,母牛等级优秀,系谱档案相对清晰。秦川牛遗传材料基因库经过多年发展,资源丰富。因此,从种质资源库中提取部分冻精,在保种场和保种区域开展人工授精,培育秦川后备公牛,是解决陕西省秦川后备公牛不足行之有效的方法。另外,陕西省秦宝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百余头安格斯母牛,可作为安格斯公牛的育种群和培育基地,能够解决陕西省安格斯公牛遗传资源短缺的问题。
3.2 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完善种质资源遗传材料
多年的实践表明,肉牛改良时西门塔尔、利木赞牛是陕西省肉牛改良的优秀父本,也是基层改良认可、喜欢和接受的国外品种。如果直接引进公牛不但成本太高,而且质量非最优。一是可以引进胚胎,以秦川牛母牛作为受体,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培育公牛;二是可以引进国外优秀肉牛冻精,再适当引进其优秀种母牛,建立小规模育种群,应用人工授精等技术,开展自主培育种公牛的工作。以上途径可以尽快完善陕西省肉牛种质资源遗传材料,缩短与国内同行在遗传材料上的差距,以解决陕西省肉牛改良种质资源不足的现状。
3.3 健全肉牛种质资源后裔测定体系
2013年国家肉牛良补补贴政策全面实施,同时提出2015年国家良补入选公牛必须有后裔成绩,这对陕西省肉牛种质资源来说,既是压力和挑战,也是机遇。公牛要参加国家肉牛良补,就必须提升种质资源品质,优化品种结构。公牛必须有中国肉牛选育指数(CBI),而CBI的来源依据体型评分、断奶周岁日增重、周岁~18月龄日增重、18月龄~4月龄日增重的20∶30∶30∶20比例予以加权[9],这就要求必须构建公牛后裔测定体系。借此机会,通过建立肉牛后裔测定体系,对陕西省肉牛种质资源的完善、丰富和提升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3.4 提升肉牛种质资源遗传品质
2013年陕西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决议》中明确规划:在全省建设20个肉牛生产基地县,关中以秦川肉牛为主,积极引进肉牛良种,发展杂交改良,渭北、陕北、陕南发展杂交改良肉牛,逐步形成以关中、渭北为重点,带动陕北、陕南发展的肉牛优势产区。该规划的实施,以增加肉牛种质资源品种数量,优化种畜企业种畜结构为基础,以产业发展带动提升肉牛种质资源的遗传品质,做强种畜企业,增加肉牛产业的发展后劲。
3.5 利用现代繁育手段,加速肉牛种质资源推广
人工授精技术是现代畜牧技术中一项实用、成熟的繁育技术,极大促进了公牛遗传资源在肉牛改良中的作用。目前,人工授精技术在肉牛改良中的覆盖率不到30%[10]。但陕西省要实现“2017年全省牛存栏达到180万头,牛肉产量达到10×104t;到2020年,全省牛存栏分别达到200万头,牛肉产量达到30×104t以上”的发展目标,只有借助现代动物繁育手段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性别控制技术等,这些技术覆盖率的提升,一定会加速肉牛种质资源推广和利用的力度。
[1]杨黎旭.陕西省现代畜牧业发展[J].中国牛业科学,2003,39(1):1-6.
[2]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关于进一步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发展的意见[EB/OL].[2013-10-20].http://www.shaanxi.gov.cn/0/sxzb/7754.htm.
[3]刘 文.加快改良步伐提高肉牛质量[M]//王锋.让中华秦川牛走向世界.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4]陕西省家畜改良站.陕西省家畜改良站工作总结(2013)[R].陕西省家畜改良站,2012.
[5]昝林森,赵春平,刘 杨,等.中国肉牛产业现状、热点透析与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5):1-5.
[6]中国畜牧兽医总站.关于公布参加2013年畜牧良种补贴项目中公牛站、种公牛的通知[EB/OL].[2013-10-20].http://www.caaa.cn/show/regulation.php?ID=2699.
[7]杨黎旭.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大趋势-兼论陕西畜牧产业发展的思路与任务[J].家畜生态学报,2013,34(3):1-8.
[8]陈 辉,贾永宏,刘 文,等.陕西省肉牛冻精销售现状、问题及对策[J].黄牛杂志,2004,30(2):56-57.
[9]农业部.肉用种公牛生产性能测定实施方案(试行)(2010)[EB/OL].[2010-11-23].http://www.moa.gov.cn/govpublic/XMYS/201012/t20101202_1783449.htm.
[10]杨海涛,贾永宏,张 岩,等.对秦川牛发展之路的思考[J].中国牛业科学,2013,39(3):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