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实践与困惑
——以江西省化学工业学校为例
2014-04-16陈亚平饶健民
陈亚平 饶健民
(江西省化学工业学校)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2012年6月28日在教育部于天津市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职业教育专题座谈会上强调:中国职业教育正在进入以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时期,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这个时期最为紧迫的重大任务。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已面临着从数量的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如何增加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这是包括各级领导及职业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走校企合作之路,广泛开展订单培养。在此以江西省化学工业学校为例谈谈校企合作的实践与困惑。
一、校企合作的有益探索
1、“一条龙”型的校企合作
近年来,由于我省大力发展盐化工业,盐化基地的新干、樟树两县(市)化工人才大量缺乏,不断向我校求援,并主动提出进行“一条龙”式企业、学校三方的校企合作。双方共同招生、共同领导、共同管理、共建课程、共聘教师、共谋前程,也就是由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工业园区、企业和学校共同在当地招生,企业设定专人负责管理,学生毕业后全部进入当地的化工企业就业。从2009年开始,学校先后与江西碱业有限公司、江西恒达化工有限公司、乐平金龙化工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化学工艺专业的江西新干碱业班、樟树蓝恒达班、乐平金龙班,例如蓝恒达班,从招生工作开始,企业就参与进来,组织有就读中职意向的学生到蓝恒达集团参观,增强感性认识,教务部门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围绕教学计划、教材选用进行商讨,樟树市教育局领导和集团领导经常参与如开学典礼、班级座谈会等,为鼓励学生学习的各级性,企业在该班设立了奖学金,企业也经常派人参与教学和专题讲座,并提供奖学金。目前,第一届蓝恒达班已进入企业进行教学实习,第二届2个蓝恒达班正在校学习。通过这种合作,解决了学校招生难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难题,真正实现了“双赢”。
2、“借鸡下蛋”型校企合作
我校为了发展及专业建设的需要,开设了工艺美术及服装设计与加工两个专业,可是,这两个专业我们一缺师资、二缺设备,如何开好这两个专业,我们采取的是“借鸡下蛋”的方式,把学校办到企业、把教室设在车间、把师傅请上讲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工艺美术专业我们依托美家美户、丛一阁楼等装潢公司,服装设计与加工专业我们依托恒生制衣有限公司。理论课在学校上,专业课在企业上,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及师资,教学效果较好,例如恒生制衣的领导反映,这批学生员工与同期入厂的其他员工比较,具有工作安心、上手快的特点,得到了企业的称赞。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经过实战,认为自己学到了真本事。
3、培训服务型校企合作
一是受有关行政部门的委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例如:江西省安全生产监督局在我校开设培训基地,对全省烟花爆竹行业开展了烟花爆竹注册安全主任的培训,培训聘请专家、学者进行讲课,并到全国最大的烟花企业——江西省李渡烟花集团有限公司参观,得到学员的好评。
我校是省工业与信息化委员会指定职业资格考核单位,已经开展了分析操作工的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学员对我校的评价是:老师认真负责,教学仪器设备先进。有的学员还主动索要招生简章,为我校进行宣传。
二是受企业的邀请,为企业开展了多种技能培训,对我省工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技能人才的保障。例如:
为江西盐化基地的中国盐业公司新干公司、中国蓝星集团星火有机硅有限公司、江西蓝恒达化工有限公司进行了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
二、一点的体会
通过办学模式的改革,特别是校企合作办学,深化了我校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夯实了学生的技能,打造了品牌,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取得了一些成效。
1、教育教学改革得到了深化
校企合作有力地促进了我校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办学,提高了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企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教材的滞后性是影响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技能的掌握、新技术的推广和培训、学生的就业能力造成严重影响。通过校企合作,由企业参与制定教学计划、选定教材及教学内容,学校及专业教师也就获得了企业需要的新技术、行业信息等,由此编写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校本教材。从而实现了校企双赢。
2、“双师型”师资队伍得到了锻炼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是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我们选送了老师到企业锻炼,参与了天津睿智天成公司化工实训设备的研制及安装,每年都从企业聘请10多位能工巧匠来校任教,初步建立了一支“双师”专兼职教师队伍。
3、学校及社会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企业要培训,缺少师资及资格,而要成立培训机构,又不能长期利用。为此,学校为他们培训,合理地调配师资及教学设施设备,既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更是有效地解决了企业培训的难题。
学校的资金是有限的,难于适应企业生产的设备不断改进的步伐。在我校的校企合作中,通过“借鸡下蛋”有效地解决了实训设施设备缺乏难题,社会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4、学生就业有保障、就业能力有提高
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使得学生就业有保障,如我们举办的裕同印刷管理班,学生入学后,即确定了就业单位,明确了学习目标,在学习期间,还通过到企业工学交替,学生亲自体验生产实践活动,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又可以增强岗位意识、组织纪律性、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和岗位真刀真枪地训练,学生熟悉了本专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培养了在生产第一线进行现场技能操作及管理的能力,进一步了解企业的需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对企业来说,这些学生能缩短适应期,很快就成了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骨干。
三、存在问题
1、“一锤子”买卖盛行
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主要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双方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机制。在目前与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一锤子”买卖,因此,如何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有效地推动和保障了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是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2、企业不愿买“期货”
订单培养的学生对于企业来说,就是一个“期货”。由于受到生产力水平的限制,部分企业都没有形成稳定的、可预期的人才需求,而职业教育又受学历教育学制的限制,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今天的企业也不能肯定两年后企业能否需要这批人才,两年后这批学生也不能完全保证符合企业的需要或完全进入该企业。在企业的利益得不到保证的时候,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来说校企合作不是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造成大部分企业无暇顾及校企合作,势必严重影响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结果是,大部分企业不愿买“期货”。
3、学生观望,不愿过早“定终身”
由于受近年来,中职学生就业形势好的影响,学校在向学生介绍订单培养时,表现出成效的非常低。如2011年,经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一家上市公司与我校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企业来人宣传,可是报名参加的学生廖廖无几,事后找学生谈话,原来是学生不愿过早的确定就业企业“定终身”,而要货比三家。
4、家长不信任“怕上当”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处于未成年阶段,根据法律规定涉及到重大的事项,必须由监护人决定,因此学生家长在这里发挥着重大的作用。由于在这方面成功的事例不多或是宣传不够,而学生每年都是新面孔,家长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普遍心理是对订单培养不信任、怕上当。
5、学校压力大“很纠结”
如何搞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从而推动办学模式的改革,学校压力非常大,在各类评估、检查中乃至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中,校企合作都是重头戏,而企业、家长、学生所表现出的是:不买账、怕上当、不合作,为此学校很纠结,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从事这项改革,可取得的成效远没有达到预期。
万事开头难,虽然办学模式改革面临重重困难,但我们已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校将以建办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为己任,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探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拓宽渠道、找准基点,不断推动办学模式改革,朝着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而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