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职业院校实训车间的触电事故防范和用电安全
2014-04-16马卫超
马卫超
(山西省运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运城044000)
1 触电事故及其伤害
触电是指人体因接触或者接近带电物体而受到伤害甚至死亡的现象。可根据人体受伤害方式的不同,触电可分为电伤和电击2种。
(1)电伤。电伤是人体受到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机械效应等电流效应的伤害。以热效应为例,电流的热效应会导致电烧伤,通常分为电弧烧伤和电流灼伤。电弧烧伤可分为带电体和人体之间产生电弧的直接电弧烧伤和电弧发生在人体附近的间接电弧烧伤,前者伤害来自电流流过人体,后者来自电弧的高温以及熔化的金属溅液;电流灼伤多发生于低压线路。机械效应的伤害是指电流作用于人体,使中枢神经反射和肌肉强烈收缩导致的机体组织断裂、骨折等。在触电事故中,电伤性质的伤害占75%,因此,预防电伤有较重要的意义。
(2)电击。电击是电流对人体内部组织的伤害,85%的触电死亡是由电击引起,因此电击是最危险的伤害,其通常在人体表面没有显著痕迹,而是直接伤害人体内部,例如引起心脏节律紊乱、呼吸心跳停止等。电击的致命电流较小,伤害时间稍长就会造成严重后果。
2 触电事故的类型
人体触电的情况依据接触带电体或者电流场的方式一般可分为3种:单相触电、两相触电、跨步电压触电。因在高校实训车间中,通常人体跨步电压触电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本文重点介绍前2项。跨步电压触电一般可能在高压实训中发生。
2.1 单相触电
人体位于地面或者接地体,而身体某一部位触及一相带电体,此时电流经带电体流入人体,再经人体流入大地回到中性点。该触电方式在生活中较为常见,大部分触电事故为单相触电,在实训车间中单相电压通常为我国的市电电压220V,实训器材破损、操作失误等都可能导致单相触电。
2.2 两相触电
两相触电是指人体两处同时触及同一两相带电体,并构成回路,人体通常要承受380V的线电压,危险性比单相大,触电死亡时间只有1~2s,是最危险的人体触电事故。在进行部分电气实训时,无保护的误操作可能置学生于两相触电的危险中,对此要重点注意。
3 触电预防技术措施
触电预防技术措施是应对触电事故的基本方法,其主要从事故发生的原因入手,利用技术手段阻止事故发生条件的产生。目前常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有保护接地与保护接零、装设漏电保护器、绝缘和隔离措施、采用安全电压等。
3.1 可靠的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保护接地是指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通过接地装置与大地相连接,接地电阻要求小于4Ω。采用保护接地后,设备发生带电部分碰壳或漏电,人触及带电体外壳时,由于人体电阻与接地装置电阻并联,人体电阻通常在1 000Ω以上,较保护接地电阻大得多,因此,大部分电流通过保护接地装置流走了,仅一小部分电流流过人体,这就大大减小了人体触电危险。
保护接零是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供电变压器的零线(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的零干线)直接相连接。实施保护接零后,假如电气设备发生带电部分碰壳或漏电现象,就会构成单相短路,短路电流很大,会使碰壳相电源自动切断(熔断器熔丝熔断或自动空气开关跳闸),这时人碰到设备外壳就不会触电。
实施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时必须注意:在同一配电变压器供电的电网内,不允许有的设备实施保护接地,而有的设备实施保护接零。
3.2 加装漏电保护器
漏电电流动作保护器简称漏电保护器,又叫漏电保护开关,主要用来在设备发生漏电故障时以及对有致命危险的人身触电进行保护。漏电保护器是在触电事故中专门保护人身安全的装置,当设备外壳发生漏电并有人触及时,则在故障点产生漏电电流,当这个电流值达到该漏电保护器限定的动作电流值时,自动开关脱扣,切断电源,从而保证人身安全。加装漏电保护器可大大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减小触电事故发生的危险。
3.3 绝缘和隔离措施
实训车间的线路、开关以及设备需进行绝缘处理,常用的绝缘材料有塑料、橡胶、陶瓷、木材等,如在工作台上铺设橡胶绝缘胶垫、工作台前设木质绝缘踏板等。而具体实践中,绝缘材料常受外界环境和自身老化情况的影响,出现绝缘性能下降的问题,因此要时常对设备进行绝缘检测,以保证其绝缘性能符合要求。
带电体之间、带电体和地面均需保证一定的安全距离,防止电压放电和短路事故的发生。对于人体有可能接触的带电体,要加装保护外壳或栏杆予以隔离,并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识。
3.4 尽可能使用安全电压
实训车间中有条件的设备应尽可能使用安全电压,以减少触电危险。我国安全电压额定值的等级为42V、36V、24V、12V和6V,应根据设备和环境的具体情况等因素选用。需要注意的是,在存在电容、电感的电路中,尽管电源电压未超过安全电压,电容、电感的电压却可能远超安全电压,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4 实训车间管理措施
笔者经过亲身实践了解到,高校实训车间情况独特,涉及高于安全电压的带电操作,又必须进行相关教学活动,人员较多,学生通常缺乏安全用电知识和经验,因此需要采取技术措施之外的管理措施,才能保证用电安全、实验顺利,同时可使学生对电气知识有更深入、更直接的了解。
4.1 安全用电教育
实训车间是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场所,发生危险绝大多数情况是因为事先缺少安全用电教育和警示,导致学生错误操作或者没有发现破损带电设备的危险性,因此安全用电教学是必须首先进行并贯穿于整个实训过程的。根据已有经验和本实训车间的特点,编制安全用电条目,展示触电事故的危害,教授给学生,并在实训之前进行相关知识的考核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起到让学生强化安全意识、主动避免危险的作用。
4.2 电路与设备检修
定期进行电路和设备的检修,最好做到每次实训之前,针对要用到的每个实训装置及其位置,进行绝缘、接地等安全措施的检查,保证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实训设备都是安全的;及时更换老化的绝缘材料,防止杂物堆积,保证安全距离,这些管理措施是进一步强化前述防触电技术措施有效的重要方法。
4.3 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应急措施
规章制度是保证安全的重要方面,包括实训指导人员需遵守的管理制度、学生需遵守的使用制度、老师领导需遵守的负责制度等。制度一经建立,所有相关人员应以制度为准则,做到职责分明,谁管理谁负责,重点在检查落实,防止制度变成一纸空文。
对于可能发生的事故要做好预案,以及时处理各种触电事故,这样才能及时挽救触电者,防止造成更大的损失。对于实训车间的总电源开关,要做到心里有数,准备好干燥绝缘物体用于挑开电线,将急救措施制作成警示牌悬挂于醒目位置,在安全教育中附加紧急预案的指导等。此外,建设一支思想作风好、事业心强、技术水平和工作效率高的实训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实训安全的重要保障。实训车间的用电安全及安全管理工作对高校的安全和稳定有重要意义,只有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才能为广大师生创造一个高质量、高标准的实训教学和科研环境,为培养高技能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打好基础。
5 结语
本文对高等职业院校实训车间触电事故、防触电技术措施、用电安全管理3方面进行了介绍,主要探讨了用电安全问题,并基于笔者的实际工作提出了一些措施,这些措施均为学习所得和经验总结,在具体的实训管理中可发挥较大的指导作用,希望能为高校实训教学安全用电和事故防范提供一定的借鉴,以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
[1]张琦,李伟.电工实验存在的安全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5)
[2]吴敏.浅谈防止人身触电的三种技术措施[J].科学与财富,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