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物流标准化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4-04-16李继春林晶晶
王 婧,李继春,林晶晶
(1.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8;2.全国集装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北京100088)
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物流有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之分。狭义来讲,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物流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为物流提供空间转移活动。广义来讲,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以综合运输为核心的各项物流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实现了综合运输与仓储、配送等物流环节的协同运行,是传统运输方式的一次革命性突破。通常所说的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物流,一般指广义概念的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物流,简称为交通物流。
交通物流是交通运输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延伸,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没有交通物流的发展,就没有现代物流水平的提高。
1 发展现状回顾
1.1 技术工作机构基本建立,标准化队伍稳定有力
交通运输行业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支在国家标准委和交通运输部领导下、由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相关标准化研究单位构成的标准化技术工作队伍,交通运输物流领域的相关标委会主要有全国道路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集装箱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内河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智能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交通运输部信息通信及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这些机构积极组织、主持或参与交通运输物流标准化工作。另外,还有一批长期从事交通运输物流标准化研究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交通运输行业物流标准化的技术工作机构基本建立,已经形成了一支素质高、业务精、适应标准化工作的人才队伍。
1.2 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标准制修订工作成绩显著
交通运输部以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物流标准体系建设为核心,开展了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物流标准规划的专项科研工作,同时开展了一系列交通运输物流亟需标准的基础研究工作,为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物流标准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提供了依据。
交通运输行业制定了大量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截至目前,我国已有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物流标准227 项,其中国家标准164 项,行业标准63项,主要是道路运输、车辆技术与管理、集装箱、内河船、智能运输、通信导航、航海安全等方面的标准,对于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物流规范化运作与管理,提高交通运输物流的整体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标准应用初现成效,标准实施工作不断加强
交通运输部高度重视标准的实施工作,对在行业有重要影响的标准以部令的方式推进实施,有效促进了标准的广泛应用。各交通运输标准归口管理单位都高度重视标准的宣贯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标准宣贯活动,为标准实施奠定了基础。通过标准的有效实施,不仅规范了交通运输相关物流领域的设施设备应用、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作业流程等,还增强了行业内各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意识,引导企业积极按照标准规范企业行为,推动行业不断健康发展。
1.4 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扩大,标准工作参与度大幅提升
在通过《交通标准化》杂志、《中国交通报》、交通运输部政府网站和中国交通网站发布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物流标准文件的基础上,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均在各自的网站公布标准征求意见和标准发布实施信息,拓宽信息发布渠道,广泛征求各方意见,有效提高了交通行业标准化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扩大了社会的参与度,增强了标准的适应性。
2 发展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网络经济的风生水起,使交通运输业向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方向发展的进程明显加快,以往的运输组织模式、技术标准等配套体系已经不适应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客观要求加快自身改革创新的步伐。标准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支撑手段,在交通运输业转型的过程中,被赋予更多的使命,客观要求其既要发挥基础性保障作用,又要发挥前瞻性规划功能,规范和促进交通运输业健康、有序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交通物流标准要改变过去单纯的具有运输基础性保障功能的问题,与时俱进,向规范和促进物流协同运行方向转变,能动地适应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求;交通物流标准要改变过去条块分割、独立运行的问题,向体系化、一体化方向发展,消除标准间的不协调问题,推动交通物流整体发展水平。
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交通物流标准规划来协调指导标准化工作,交通物流标准化还存在着不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如,标准内容之间不协调,甚至互相矛盾;有些领域标准空缺,标准的数量与实际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尤其在物流新技术领域;标准适应性差,无法与技术进步、产业更新步伐一致等;国际标准化工作参与有限,主动性不足,国家标准与WTO 规则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标准研究重点领域调整不够及时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制约交通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3 发展展望
为了解决标准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科学适用、基本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交通运输行业相关物流标准体系;并在促进综合运输和多式联运发展、推进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进程和提升交通运输物流的管理和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完成一批重要标准的制修订。
The toys little Tom likes are those in the basket. (作表语)
3.1 促进综合运输和多式联运发展
加强交通运输与物流的融合,优先制定水陆综合运输方式组织衔接方面的标准,如甩挂运输、多式联运、滚装运输、江海直达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的标准。
3.2 推进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进程
加强交通运输行业综合性和区域性信息应用体系建设,形成开放、兼容的现代交通运输信息网络,优先制定数据共享与交换、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如物流信息平台、数据采集、数据交换等标准。
3.3 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物流市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物流运输市场的诚信监管体系建设,提升物流服务质量,规范市场经营,优先制定交通运输物流企业资质和信用管理、服务质量、统计与评价等标准。
4 政策建议
实现交通物流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需要从组织、机制、财政、人才等方面出发,建立强有力的支撑保障体系。
4.1 组织保障
进一步完善组织建设,提高工作成效。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权责,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体系。标准专项实施过程中,交通运输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批准计划、检查指导;省级交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落实并制定具体政策;与物流相关的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标准制修订管理、标准宣贯。
建立交通物流标准协调机构,由来自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行业协会、学会的代表组成,加强交通物流标准化的协商工作。
4.2 制度保障
完善交通物流标准化管理机制。推动建立交通物流国家标准、军用标准、行业标准的协调机制的标准体系,促进“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互补”。全面实施从交通物流标准计划立项到标准发布,以及宣贯、实施等整个过程的动态管理和责任制;建立与完善交通物流相关技术委员会管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建立不同专业技术委员会、不同标准化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推进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的紧密结合,逐步形成标准化的良性循环机制。
创新交通物流标准化运行机制。引入制标竞争机制,建立以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为组织形式、大型物流企业为主体竞争承担的标准制修订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交通物流企业标准化工作,引入市场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鼓励技术先进的交通物流企业或企业组成的联合工作组承担更多的标准起草工作,促进企业以标准赢得市场先机,全面提升标准化工作水平。
建立标准与科技研发紧密结合机制。应对发达国家“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全球化”进行技术垄断的趋势,将标准制定与科研、开发、设计、制造相结合,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交通物流标准研发创新基地,引导产、学、研各方面通过创新,共同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交通物流标准的研究、制定及优先采用。力争将我国优势技术领域的标准提交并制定为国际标准,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通过标准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4.3 经费保障
坚持“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的原则,建立交通物流标准化工作多元化投入机制。要积极发挥国家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交通运输部科技项目,设立“交通物流标准专项”基金,积极争取科技部技术标准专项基金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益性科研专项基金,保障国家层面的经费投入;逐步建立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过去仅依靠国家支撑的单一模式,积极探索建立社会资金保障体系,运用市场力量,充分发挥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共同支持标准化事业,建立企业向标准化工作的投资、捐赠等管理制度。
加强交通物流标准化经费管理,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重点保障交通物流安全、环保等领域的经费,合理有效使用资金。建立项目经费使用跟踪制度,运用信息化手段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4.4 人才保障
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及有关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实施交通物流标准化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和完善交通物流标准化培训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完善标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制度,推动交通物流标准化事业跨越式发展。
重点抓好与物流相关的技术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培训工作,造就一支发展现代物流思想超前、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战略视野广、协调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建立交通物流专家人才库,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企业标准化工作水平;实施国际型交通物流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一支专业技术强、外语水平高、谈判能力强的跨境运输和跨境物流标准化专家队伍,选出优秀的具有较强技术背景中高级管理人才,派往国际标准化组织,进入ISO、IEC 技术委员会领导层及秘书处核心层;大力培养标准化科研人才,建设学术带头人队伍,打造具有核心引导作用的交通物流专业领域的学科研究梯队。
5 结语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强大力量,交通物流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从业人员一定要重视标准化的作用,利用标准化手段,推动交通物流健康、可持续发展。
[1] 邓延洁,李继春.浅析集装箱标准化发展的“新常态”问题[J].水运科技,2014(11):63-66.
[2] 李继春,赵洁婷,王婧.智能集装箱运输面临的标准化问题[J].中国标准化,2013(9):66-70.
[3] 李继春,集装箱信息化标准发展现状与展望[J],集装箱运输,2013(01):15-17.
[4] 周受钦,李继春.集装箱RFID技术标准回顾和展望[J].集装箱化,2010(10):19-20
[5] 李继春. 集装箱规格的多元化:背景与展望[J],集装箱化,2008(1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