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语文教材中远现实文本的现实解读

2014-04-16韩永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4期
关键词:曼德拉文本

所有语文老师在教学时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带有复杂时代背景的课文如何以一种鲜活生动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常规的做法是:介绍时代背景,解读文本主题。可这样的教学总让学生感觉隔了一层,不能发现文本的现实价值及实用意义,因而也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和出现课堂热点高潮。笔者喜欢“百家讲坛”,发现这些优秀师者有一种共同的授课秘诀,让历史回到现实,让古人与今人对话。用2012年最时髦的一个词说,就是他们都有“穿越”时空的能力。于丹、易中天、纪连海他们让经典走下圣坛,把名著变成故事,将历史演绎成评书,达到了教与学的双重趣味,为师者当如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这样的做法,在历史文本和现实素材,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之间架构一道桥梁,实现教材的趣味化和多功能化。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三个篇目为例,谈谈怎样把与学生距离遥远的文本教材同当前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又如何从这些古今素材中提炼写作要点,实现今为古用、读为写用的教学设想。

《小狗包弟》是巴金《随想录》中一篇佳作,反映了“文革”时期一只小狗的命运。文章朴实感人,作者的愧疚与自责拷问着每一个人的良知。作品中传递的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呼唤,对价值的思索引发每一位读者的深思。由于“文革”特定的时代背景,这些90后高中生在解读文本主题时会产生疑惑和误解。教师可重点设置一个开放性问题供学生讨论,如:怎样评价巴金为保全自身把小狗包弟送上解剖台的行为?围绕这个问题学生产生了四种解读:①巴金的行为是错误的,是一种自私和背叛,是对生命的戕害。②巴金的做法是正确的,他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牺牲一只小狗是明智的选择,因为一只小狗的价值无法超越人的生命的价值。③巴金的做法不对,但实属无奈之举,可以理解和原谅。④巴金的做法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当时人们的一种普遍选择和做法,不能简单的作是非评价。由于这个问题涉及生命、价值、人性等普遍性人类命题,从而使文本摆脱了时代背景给学生带来的隔膜感而具有了现实意义和价值。此时教师可以链接与文本密切相关的新闻热点——2006年轰动网络的“虐猫事件”以加深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正确解读。虐猫事件中人们对虐猫女和踩踏网站所发动的网络攻击和人肉搜索反映了对动物的关爱和尊重,对人类阴暗心理和扭曲心灵的鞭挞,对生命价值平等的呼唤。一个是动乱时代一只小狗的悲惨命运,一个是现实世界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当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既结合时代背景又烛照现实世界时,文本的思想意义得到升华,当前的新闻也具有了深广的时代价值。

写作指导:以“虐猫事件”为素材,学习议论文写作的辩证性思维。

对“虐猫”的辩证性分析:受到网民谴责和攻击的主要是虐猫的表演者和欣赏者。表演者黑龙江某医院女护士王某,她令人发指的残忍行为是美丽的高跟鞋踩踏向猫咪的眼睛前,她始终面带微笑。由此我们看到了人类嗜血和残忍的一面,这种对动物生命的随意践踏,让我们对人性的自私和丑陋时刻保持警醒,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和平和世界和谐都涉及到人性这一话题。隐藏在虐猫背后的欣赏者是一个灰色群体——恋足者。他们有着畸形的审美取向和阴暗的心理痼疾,这种心灵的扭曲是个人特殊的成长经历和社会大背景影响的结果,需要个体和社会的反思与修正。

但是从另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到其他的认识。比如说,虐猫表演者并非十恶不赦的人,她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护士,十七年的婚姻危机使她内心的不良情绪无处发泄,虐猫成了她平衡心理的一种方式,当她受到网络通缉后,丢掉了工作,精神受到巨大打击。虐猫的欣赏者也是心理病态者。对这些病态人群是否也应受到应有的关爱和人权保护,我们不能从虐猫到虐人。

对“网络力量”的辩证性分析:虐猫者被网络追凶,踩踏网站被网络曝光,这些社会和人类的丑恶面被押上道德的审判席,是网络人道主义的胜利,是网络展示正面社会力量的范例。从另一角度分析,网络力量也暴露了“网络暴力”和“侵犯人权”的不足,网络不能在行使正义时超越法律的底线。

《包身工》是夏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报告文学,讲述了包身工一天悲惨的生活。文中的“芦柴棒”是包身工的典型代表。与此文本相链接的新闻热点是发生在2007年的山西黑砖窑案,那些被拐骗和暴力拘禁的劳工,可以说是活生生的现代包身工。教学时可以采用片段对照阅读。教材中对包身工的生活是这样描写的:“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她们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她们的定食是两粥一饭……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新闻报道中对黑窑工的生活是这样描述的:“他们早上5点上工,干到凌晨1点才让睡觉;而睡觉的地方是一个没有床﹑只有铺着草席的砖地﹑冬天也不生火的黑屋子,打手把他们像赶牲口般关进黑屋子后反锁,30多人只能背靠地‘打地铺,而门外则有5个打手和5条狼狗巡逻;一日三餐就是吃馒头﹑喝凉水,没有任何蔬菜,而且每顿饭必须在15分钟内吃完。”《包身工》中讲了一个“芦柴棒”的故事,黑砖窑案中悲剧的主人公是郑州市民老张的儿子小磊,窑厂老板在窑砖还没有降温的情况下强迫小磊出砖,结果小磊被烧成重伤。这种点面结合的对照式阅读使学生对包身工现象有了更直观生动的认识,进而思索包身工现象不断滋生的社会根源。

写作指导:以“山西黑砖窑案”为素材,学习议论文层层深入的分析方法。

《包身工》一文中对包身工现象出现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属于新闻背景的补充。在写作中,我们对当前发生的“现代包身工”事件进行分析时,也要采用这种层层深入剖析社会现象的方法。先分析罪恶链条的第一环:人贩子和包工头。他们就相当于《包身工》中的“带工老板”,是直接盘剥包身工的,我们可以从道德沦丧和违法犯罪的角度写作。然后分析罪恶链条的第二环:窑主。他们的背后靠山是村支书、人大代表,代表的是地方势力,我们写作时可以从地方黑恶势力和法制民主缺失的角度写作。罪恶链条的第三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提供的保护伞是“包身工”这一社会毒瘤难以根除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反腐倡廉和基层政治生态恶化的角度写作。罪恶链条还有一个不易觉察的一环:当地村民的麻木。我们可以从提高公民意识和建立民主政治体系的角度写作。

《我有一个梦想》是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在1963年8月华盛顿特区一次25万人的集会上发表的著名演说。这篇演讲文采斐然,激动人心,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抒发了他作为一个黑人内心最热烈的梦想。时隔半个世纪,2013年教读这篇课文时,发生了一个与文本最贴近的新闻:2013年12月5日,南非黑人运动领袖曼德拉去世。这一新闻事件成了我们解读《我有一个梦想》的现实版本,南非黑人的生存现状、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现状,曼德拉带领南非黑人争取种族和解而进行的斗争和努力,都给文本解读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曼德拉1990年出狱后在索维托足球场发表的演说和文本对比阅读,体会两篇演讲的异同。从印度圣雄甘地到美国马丁·路德·金到南非领袖曼德拉,人类为争取种族平等和民族和解的努力从未停止,只要马丁·路德·金的梦想没有真正实现,还会出现下一个曼德拉。每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每一个时代文本都是过去的新闻热点,而今天的新闻也是我们对历史文本的最好解读。

写作指导:以新闻人物曼德拉为素材,学习多角度使用素材的方法。

材料1

罗本岛监狱每到清晨都会响起铃声,因此很多政治犯都习惯了早起。被编号为46664号囚徒的曼德拉,每天起床后便到牢房外的庭院里慢跑,然后再做200次仰卧起坐、100次上肢伸展和50次俯卧撑,这一切都是在牢房里完成的。而在这个4.5平方米的狭小空间内,身高1.83米的曼德拉是不能伸直双腿的,在这里18年,也意味着曼德拉蜷缩了18年,就是蜷缩在这个牢房内,曼德拉完成《通向自由的漫漫之路》的写作,完成了一个伟人的塑造。

写作角度:1.苦难是财富 2.笑对挫折 3.信念的力量 4.意志战胜一切 5.乐观积极坚强的心态

材料2

曼德拉未必知道中国的老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现实中他却是这样做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曼德拉开始学习南非的公用荷兰语,这是创立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白人所使用的语言。通过使用反对者的语言,他可以了解他们的实力和弱点,并随之制定策略。

他甚至温习自己的橄榄球知识,这是南非白人最喜欢的运动。通过语言与运动两大法宝,曼德拉希望走进南非白人的世界,他知道终有一天他不是要和他们斗争就是要和其谈判,二者只能有其一,他与他们的命运紧系在一起。

曼德拉名言“我反对白人统治,也反对黑人统治”。

写作角度:1.善待敌人 2.和解的精神 3.宽容的力量 4.理性的精神

把新闻热点植入文本教学既加深了对历史文本的解读,又增强了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和分析时事的能力,又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和范例,可谓一举三得。当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此鲜活生香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如此生动活泼的贴近我们的生活时,我敢说,语文课堂,堂堂都会出彩。

韩永梅,语文教师,现居河北内邱。责任编校:舒 坦

猜你喜欢

曼德拉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百年曼德拉(大家拍世界)
贫困村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