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母亲
2014-04-16曹茂海
1.父亲这一生
父亲走了。我身后的那座山坍塌了,一夜之间仿佛降落在茫无涯际的荒原。
两年前,父亲中风。那天中午,吃过午饭,父亲跟往常一样,进房间休息。弟弟去房间拿物品时,发现父亲歪倒在地板上。随后,父亲住进了医院。
两个月后,父亲被医生从阎王爷的手中抢了回来,却坐在了轮椅上。
晴好的日子,母亲很多次将父亲从床上扶起,抱到轮椅上,经过门前一个陡坡,再推到村前水泥场。母亲拿出小木凳,坐在父亲身旁。夕阳西下,父母二人像一尊泥制的雕塑。
身前是如缎如绸的田野,身后是如诗如画的村居。土肥地整,屋宇玲珑。在这里,父母亲相濡以沫,一同走过了五十个春秋。
三十年前,柳林村因叶花香掘矿地陷整体搬迁。父亲是村干部,兼任村制砖厂厂长。新农村一百多户新房红砖,都是父亲带领村民悉心制成的。那时,我还小,记得村南的厂房整天整夜机器轰鸣,记得圆锥型的砖窑顶上时时冒着缕缕白烟,记得父亲拿着海碗时常蹲在砖窑旁大口地吃饭,还记得村民们老远看见父亲响亮地喊着“司令”。
那三年,是父亲一辈子骄傲的资本。晚年,父亲又不由自主地做了村支书,村中一些老年叔伯还叫他“司令”。父亲过世后,全村党员来到灵堂默哀。一面鲜艳的党旗盖在父亲的冰棺上,父亲睡得很安详。与泥土打交道一辈子的农民,活着能让人感激,死后能让人惦记,实乃造物主最大的恩赐。
人世间,父亲走了六十八年。其间有一段艰难岁月。父亲开办制砖厂有功,调任乡水泥厂副厂长,后转任乡农科所干部。三五转折,回到柳林村,自个儿办起了铸造厂。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父亲咬紧牙关苦苦挣扎过,抗争过,但父亲只读过小学,一辈子没有离开土地,一辈子跳不出土地这圈子。结果家底掏空,还缠了一身烂债。
烂债缠身的日子,父亲总爱往责任田地里跑。太阳东起西落,父亲早出晚归。农闲时节,父亲老是躲在墙根背着几缕阳光啃《三国》《水浒》,还有《苦菜花》《渡江侦察记》等。那时,我以为父亲是天下最了不起的秀才;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那时候我没有真正读懂步履维艰却心胸坦荡的父亲。
那年月,父亲要赡养祖父祖母,还有四个儿女,一家清贫。贫困使孩子们变得异常的勤奋和简朴。若干年后,我和妻子调城关工作,老二和弟妹去广东中山教书,日子过得还算宽裕。父亲说,老屋破旧,得改建。我知道,父亲是想我们帮帮老三。一年过后,三层新房盖起来了,玲珑小巧,明亮别致。此后,父亲无论去广东,还是在大冶,住不了几日,就要回到这幢玲珑小巧的房子。
父亲脚力雄健,临终前却意外地坐在了轮椅上。团年饭桌上,满堂儿孙都在。父亲在堂前正中的位置,背靠轮椅。父亲目光呆滞,却在努力搜寻着每一个人。我给父亲喂汤,母亲给父亲夹菜。良久,一家人默然不语,黯然神伤。父亲不能言语,艰难咀嚼,突然灿然一笑,笑声别扭却很真切。我们懂得,父亲是在暗示大家,团年饭当好好消受。
临终前,父亲手脚痉挛,连轮椅都无法消受了。父亲蜷缩在病床中,日子在一分一秒地熬过。我们试图用生命和财富的全部来打拼,却无法换来父亲分秒的受享。
病魔缠身的父亲没有陪我们过第二个春节。腊月二十九,是祖父的生日,竟成了父亲的忌日。全家人痛不欲生,泪流成河。
父亲走了,我身后的那座山坍塌了。以前,我时常局限在四口之家中;现在,时常想到老家整日忙碌着的母亲,时常想到为生计奔波的弟妹和他们的孩子。身为长子,当学着父亲走路的样子,来告慰他远去的亡灵。
2.母亲的扁担
一根扁担,由青而黄,由黄而红,在母亲的肩上扛了三十年。
很早以前,山里人来山下做竹篾生意。用拖车拖了一车新竹,放至我家门前。竹匠很能干,箩筐、簸箕、竹椅、竹床,只要你要,他都能又快又好的做出来。竹匠在我家吃了两顿饭,说要送两把竹椅,母亲说,送一根扁担就行。
竹匠挑了根最好的楠竹,劈成两半。取竹样最好的一半,去掉上下两截,再在竹杆的两边做成耳朵状。扁担的模样就出来了。紧接着,削节,刮青,刨光,全是细活。竹匠做工精巧,他左手握扁担,右手持刀;扁担随意翻动,竹刀进退自如。
母亲是看着竹匠做完这根扁担的。接过扁担,母亲如获至宝,翻来覆去看几遍,左肩右肩试几回。拿回家烧了一锅开水浸泡,说是扁担耐用不生虫。
就是这根扁担,帮助母亲完成了庄稼活的挑进挑出。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母亲硬是用这根扁担撑饱了一家八口人的肚子。
高中毕业后,我考上县城师范。老家离县城二十多里,走过几公里的山路以后,只要两毛钱就可以乘坐公共汽车到县城。母亲对我说:“你坐车,我挑着担子乘车不方便,我走路很快很舒服。”我执意要走,于是,母子二人在马路边一前一后的走着。母亲用这根扁担挑着我的行李,挑着一家人的希望,飞快地走在赤手空拳的我的前面。从那以后,读师范两年,每每上学或回家,我都坚持走着。母亲挑着担子能跑,我没有理由不走。
刚进师范,天天学古汉语。我想买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要两元伍角钱。母亲把从县城买回家不久的猪仔用泛黄的扁担挑到猪儿行卖了(扁担的另一边放一块石头),给我买了一本字典,用剩下的钱买了一头小一点的猪仔回去。母亲笑着说:“不读书,是个猪。好好读书吧,将来当个好老师。”
我不知道将来能否当个好老师,从那时起,我暗自想过。
师范毕业后,我申请回家乡任教,分配在大箕铺高中教语文。母亲用扁担把我的行李从县城挑到大箕铺高中。我执意要挑,母亲说你还小,以后有你挑的。那年,我十七岁。
以后几年,我默默的工作着,再以后是结婚生子。母亲对胖乎乎的孙子格外喜欢。听父亲说,母亲生我,只有四斤,就怕养不活。母亲抱着我提心吊胆的熬过了三年。如今,孙子生下来有八斤,翻了一番,曹氏家庭总算有了好势头。
母亲常常回家看望外婆。母亲三四岁时由侯家送往外婆家。外婆家很穷,没有能力让母亲上学读书。而今,母亲近古稀之年,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虽然如此,母亲却一直很孝顺外公外婆。每每回家,要带一些荤腥,还要带上孙子。
孙子用箩筐担着,另一边放一个跟孙子差不多重的石头。母亲挑着孙子和石头,走平畈,过小河,绕山梁,泛红的扁担时儿发出有节奏的声响,像是在唱一首悦耳的歌。
后来,我进城工作,还有了新房。母亲在城里住不惯,老担心家中的责任田。母亲很挂念孙子,常来城里看看。每次来,母亲用扁担担着,或者米,或者油,或者自家种的菜。我说,现在日子好了,用不着担心。母亲说,城里的东西贵,你买了房子,欠了帐,节省一点是一点。
很多年以后,儿子在祖母的箩筐中长大了,要上大学了。母亲说,行李我担着。我说,去武汉上百公里只能坐车。母亲说,不管多远,我也去。
母亲虽年事已高,却十分强健。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只住过一次医院,还是在六十岁以后。出院那天,我背着母亲上楼。我能感觉到,背上的母亲很幸福。
没住几天,母亲回老家去了,她离不开那块土地。“丢下了扁担,我的日子就不多了。”母亲说。
曹茂海,湖北大冶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著作有散文集《为了那半边》、长篇小说《泮湖作证》和《大冶兵暴》等10余种。责任编校:左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