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目标整合下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2014-04-16孙维娇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要整合三维目标。所谓三维目标,一个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一个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一个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说出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精髓,被选人教材的文章多为经典之作,相关作家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知识内容,记住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部分。2.记住文言文中不同体裁的相关知识。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学习文言文应当了解其不同体裁的相关知识。3.能够读准文中的字音,理解并学会运用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及虚词。读准字音以及识记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及虚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4.记住文言文中常用的特殊句式。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其除了精练外,还经常运用一些特殊句式,记住这些常用的特殊句式有助于理解文言文内容。5.能说出文言文的内容及主题思想。选人教材的文言文多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了作者的高尚情操等,要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把握文言文主题。6.能准确地背诵、默写重要文段。背诵优秀诗文并养成积累的习惯才能逐渐形成语感,并融会贯通地运用。背诵、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较准确地将文言文梳理为现代文,并理解基本内容。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的一方面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运用这种方法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识记等方法归纳并进行分类整理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虚词等语文知识。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要识记并理解很多重要实词、虚词的意思及一些句式等,让学生在归纳并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找出规律,巩固所学知识。3.反复诵读,分析、理解、概括文章内涵及作者的情怀。反复诵读是分析理解文言文的有效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在增强语感的情况下进一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经典篇目要能够熟读成诵。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文言文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从作品中受到启发并形成对社会、人生的正确态度,从而获得生活的有益经验是学习文学作品的重要目标之一。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精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特征、宗教礼俗等方方面面都包蕴其中。要通过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植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3.品味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精髓,汲取中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精华。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学好文言文不仅要让学生吸纳其中的营养,还要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继承并发展中华民族悠久而又灿烂的文化。
由于文言文具有的特点,教学文言文篇目时,教师应厘清文言文教学中整合三维目标的思路。在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是有区别的,但它们的区别是相对的,其间的联系是紧密的。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相互依存,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三者不能是割裂的、独立的三个方面,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教学的整体安排。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适当方法与策略将三维目标有意识地整合起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在加深对文言文文意理解的同时对培养语言感知、顿悟等能力有很大帮助。《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学生能够背诵优秀诗文80篇,而文言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果字音读不准何谈背诵?另外,汉字字音与意思有一定关联,因此,读准字音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一个重要手段。可见,诵读的指导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诵读才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1.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感。诵读对于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均有裨益。如在诵读《岳阳楼记》时,要领会洞庭湖胜景、岳阳楼阴冷晴明景象等域面的意境,要求学生边诵读边意会,力求使自己沉浸在文中所营造的意境中,“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2.在反复诵读中,可以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对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在诵读《湖心亭看雪》中的写景句,可以通过以上方法体会作者情感。3.通过诵读,整合以下三维目标:①能够读准文中的字音,理解并学会运用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及虚词。②反复诵读,分析、理解、概括文章内涵及作者的情怀。③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知识积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础,有计划地进行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文言文相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还可以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指导学生养成整理文中出现的常用重要实词、虚词的习惯,教会学生在整理过程中不断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如,让学生整理“走”的系列词“步、趋、行、奔”,“洗”的系列词“沐、浴、浣、涤”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和重点实词等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分类整理后再写出相应例句。常见的虚词如其、之、以、于、而、则等,先由老师帮助他们按词性归类,然后归纳相同用法和不同用法,再布置作业,让学生从已学古文中各找出两个例句。文学常识采取让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将一课、一单元乃至一册书中的作家作品和出处按朝代顺序整理出来,这样更便于记忆。这样,学生就将散乱的知识条理化、零星的知识系统化,既可触类旁通,也可举一反三。
在积累的过程中还可以教学生摘录。“不动笔墨不读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时,可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个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行动中,整合以下三维目标:①能够读准文中的字音,理解并学会运用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及虚词。②通过对比、分析、识记等方法归纳并进行分析整理文言文中常见的重要实词等语文知识。③品味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精髓,汲取中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精华。
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张扬个性,关注体验,让学生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自己去体验、去学会学习古文的方法是很重要的。如《童趣》是学生进初中以来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作者在文章中描绘的童趣极易调动起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面对童心未泯的孩子,可尝试在课堂上用部分时间指导学生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现代汉语的办法通读课文,学生很快就能够基本领悟,且个个会兴味盎然,因为有趣的内容勾起了他们太多的童年回忆,实在不吐不快。接下来可以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们会争先恐后、活灵活现地向大家讲述着童年的趣事、傻事。这样的一节课虽然文言句法分析得不多,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对生动的情节有了深切的感受,文章的内容自然很容易理解了,情感态度目标也自然实现了。
为学生营造与文本、作者、教师、学生对话的场景,鲜活教学内容,带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主动读、思、疑。如:《咏雪》中想象对话的场景、营造一个对话的氛围、读出文字背后的情趣。在这个行动中,整合以下三维目标:①能说出文言文的内容及主题思想。②能够结合注释、借用工具书较准确地将文言文梳理为现代文,并理解基本内容。③理解文言文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随着课改的推行与实施,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以全新的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现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陈腐篇目多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而在如火如荼的教改活动中,有的教师又脱离了双基,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然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当他们合起书本之后,却是一片茫然。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的教学。
(一)激趣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学生对文言文的感觉是枯燥乏味,所以得让学生感兴趣。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四条教学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动机原则,认为学习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准备状态和心理倾向。学生对学习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愿望,问题在于教师如何利用学生的这种天然倾向,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人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可以用下列方式创设情境:
1.播放影像资料。
学习《三峡》,可以欣赏三峡优美的风光,把学生带到那个情境中去,激起学习的冲动和热情。学习《口技》可以用一段现代口技表演的录音导入,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致学习《口技》,体会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
2.讲相关的故事,或改编故事,或分角色朗读。
学习《隆中对》,就给学生讲一讲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和刘备三顾茅庐的曲折经过;对于像《唐雎不辱使命》《公输》《邹忌讽齐王纳谏》这样的文章,就应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事先应做好相应的指导)。
3.背诵相关诗文,以激发兴趣。
教学《湖心亭看雪》,有老师用张岱的《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荷锄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仅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来引入,并引导学生评价张岱,以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请学生背诵与雪或西湖有关的诗句来引入本文。
4.诵读作者的其他诗文或介绍作者的成就、写作背景来引入。
比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我们可以介绍苏轼在诗、词、文、书画方面的成就,让学生首先对苏轼产生一种敬意;也可以用比赛的方式背诵苏轼的诗词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背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等让学生体会苏轼的豪迈、豁达的胸襟;背诵《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认识一个柔情的苏轼。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更好的教,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应该感到满足,享受教学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师生关系和谐,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
(二)诵读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能够背诵优秀的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而言,学生还是比较畏惧文言文的背诵的。那么在背诵中不仅要教学生背诵的方法,甚至也可以躬身示范,给学生背诵的信心。尤其是一些比较难的文言文。教师必须立足于三维目标的整合,实施相应的教学环节,确保教学效果。
1.导读
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为让学生读准字音,准确断句,也为节约在朗读教学中花费的时间而采取教读的方式。这就如同把新鲜的食物嚼细再喂给学生,学生只需像婴儿一样张口吞咽这无味的食物。这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因而学生普遍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畏惧感。试问,这样的教学方法怎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学习,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①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自己借助工具书扫清朗读障碍,给学生提一定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在朗读中动口、动手、动脑,而不是读“望天书”。
②引导学生提问质疑,指导学生探究思考,促成学生感悟创新,有所发现。
③了解学生朗读掌握情况,并对发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的纠正和解决。
例如,断句导读:像《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公输》中“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等句子如不能准确断句,不但朗读拗口,甚至可能出现对文意的错误理解。导读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在老师引导下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对文章有个整体的了解。
2.解读
有了对文章的整体了解以后,接下来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的朗读,共同的讨论,疏通不理解的语句,把握文意。反复品读关键语句,探究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及其丰富的内涵,并体味语言的优美和修辞的巧妙。
①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将解读过程交给学生去完成,老师只须适当引导就行。
②在解读过程中也应该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去阅读课文,在与同学的讨论中、老师的点拨下掌握文章的关键。
例如,学习《木兰诗》,这是篇相对较长的乐府民歌。语言质朴生动,极少雕饰斧凿。许多语句至今都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口语。如“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等等。除了“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六句比较典雅而外,其余都保留民歌的形式和风格。这篇课文不仅非常适合朗读,而且结合注释学生也很容易理解。因此,这篇文章教师根本没有必要从头讲到尾,只需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多读课文,联系课文注释和工具书以同桌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学习,就能大致理解文意。教师应该注意的是对文章中出现的特殊修辞如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铺排渲染“东市买骏马,南市买辔头,西市买鞍鞯,北市买长鞭”等特殊情况加以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素朴、自然、生动的民歌语言特点;体味文章为突出木兰有血有肉真实感人的英雄形象,而着力写木兰出征前、征途中和回家后的心理活动,略写木兰多年征战生活过程的原因所在。做好了这几点,这篇文章的解读过程也就顺利完成了。
只要学生掌握了方法,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文言文学习中碰到困难,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这样,既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自己。
3.品读
有了对文章的理解、关键句的把握、文章艺术美的体会,下一步就是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力求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将文章的内涵传达出来,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蕴涵深刻哲理的文言文,像《<论语>十则》《爱莲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马说》等文章,只有让学生在联系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后加以反复地品味朗读,才能真正理解其内涵。其实在解读中,学生也许对文章分析和理解还是比较被动地接受老师、同学的意见。那么,品读就是要让学生对课文有其自身的见解和体会,很多文言文的“美”就是在品读中渐渐琢磨出来的。
(三)翻译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
①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
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分,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例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
②把译句放到原文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既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点拨
1.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没有”的意思;《闲情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本文中怎么理解就行了。
2.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本文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在本文中是“丢失”的意思;在《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五)讨论
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议。
1.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
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可以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本文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作者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本文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遭受了很大挫折,但作者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像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作者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本文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以上活动,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进行。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也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地指导,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2.议一议文章的妙词佳句、写作特色。
(六)拓展
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
1.在感知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的结构、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作者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
2.能说出自己的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己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例如学习《陈涉世家》,可以补充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的结果;学习《〈论语〉十则》,可以引导学生课余阅读《论语》;学习《三峡》时,引导学生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对比;学习《桃花源记》,可以补充《桃花源诗》的阅读等等。这种做法让学生扩大阅读量,其结果是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知识。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了,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了很好的挖掘。
以上环节进行的文言文教学,可以依据实际情况选择进行,也可以综合使用,目的是立足学生主体,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从畏学到爱学到会学到乐学,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感受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
当然,解读文言文,仅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汉书》《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有意识的整合文言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
孙维娇,湖北黄石市第八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发表论文十余篇。责任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