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对县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4-04-16倪秀艳代晨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经济增长

倪秀艳+++代晨

摘要: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利用福建省2000年到2007年各县以及各地级市的数据,通过引入虚拟变量“省直管县”的面板数据模型,得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省直管县”对福建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

关键词:省直管县 财政改革 县域经济 经济增长

县域经济是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我国目前的“市管县”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如导致市与县的财政冲突等问题,全国开始建立试点推行“省直管县”改革。“省直管县”主张由省对于县财政进行直接管理,使县和市二者形成平行关系,共同由省直接管辖。那么“省直管县”改革是否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增长?本文将以福建省的数据为例对该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一、文献综述

“省直管县”改革是财政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从根本上是政府间资源的再调整和再分配。多数学者认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可降低财政管理成本,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但部分学者认为,“省直管县”体制使政府间竞争加剧,短期内无法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关于“省直管县”的研究以理论论证为主,缺乏说服力,本文使用面板数据对“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来自2000~2007年《福建统计年鉴》,包括福建省58个县(市)GDP、财政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从业人员等信息。由于福建是从2004年起开始实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我们选取改革前四年及改革后三年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三、理论模型及实证计量模型

(一)模型设定

根据索洛经济增长模型Y=AKαLβ,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A代表技术水平,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本文使用的实证计量模型是索洛模型的延伸,如下:

GDPit=β0+β1DM +β2 CIncomeit +β3GEit+β4FixIit +β5 EPit +εi

GDP(单位:亿元)表示各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DM 表示“省直管县”虚拟变量(当DM =0表示实施“省直管县”体制,当DM =1 表示没有实施 “省直管县”体制)。CIncome(单位:万元)表示农村居民年纯收入。GE(单位:亿元)表示各县财政支出额。FixI(单位:亿元)表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EP(单位:万人)表示各县市年末从业人员。

(二)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Variable\&模型1\&模型2\&DM\&-6.761(0.0000)\&-7.000(0.0000)\&CINCOME\&4.509(0.0019)\&4.607(0.0014)\&GE\&2.961(0.0000)\&3.029(0.0000)\&FIXI\&0.237(0.0001)\&0.242(0.0001)\&GDP(-1)\&0.915(0.0000)\&0.925(0.0000)\&EP\&0.244(0.3443)\&——\&Durbin-Watson stat\&2.814\&2.814\&]

表1

注:经单位根检验发现该面板数据存在单位根,于是在模型的解释变量中加入GDP的滞后一期GDP(-1),括号内为P值

从模型1结果的DW值上看,在引入GDP滞后一期的值之后单位根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且EP对于县域经济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将其从模型中剔除,得到模型2,对模型2进行OLS回归结果显示“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依然为负。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福建省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为负。造成这一结果有多种原因:一方面,福建省从 2003 年开始实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各部门开始逐步下放权力,但之后并未开展后续改革行动,说明“省直管县”未发挥正面作用,可能是因为改革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随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推行,县域成为区域化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域行政辖区的边界约束了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导致县域经济缺少地级市的协调,而随着众多的县成为发展单元,省难以对其进行协调,这也可能制约区域经济体的发展,使“省直管县”体制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

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因地制宜,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应该综合考虑省情,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实行。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县)的地域分布等都与其它省份不一样,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结合县域经济特点,分类推进。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强劲,如晋江市、福清市,而一些县域发展情况则不容乐观,如松溪县。因此,福建省在进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时应结合各市的管理能力、各县的发展情况,分类推进改革。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改革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因此要加强对福建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的追踪调查,及时发现问题,促进福建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鲍晨辉.财政体制简化之路慎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弊端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7

[2]福建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3.

[3]邱勇辉.福建省强县下滑原因与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2006.

[4]徐元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

[5]周湘智.我国省直管县(市)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9

摘要: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利用福建省2000年到2007年各县以及各地级市的数据,通过引入虚拟变量“省直管县”的面板数据模型,得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省直管县”对福建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

关键词:省直管县 财政改革 县域经济 经济增长

县域经济是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我国目前的“市管县”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如导致市与县的财政冲突等问题,全国开始建立试点推行“省直管县”改革。“省直管县”主张由省对于县财政进行直接管理,使县和市二者形成平行关系,共同由省直接管辖。那么“省直管县”改革是否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增长?本文将以福建省的数据为例对该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一、文献综述

“省直管县”改革是财政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从根本上是政府间资源的再调整和再分配。多数学者认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可降低财政管理成本,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但部分学者认为,“省直管县”体制使政府间竞争加剧,短期内无法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关于“省直管县”的研究以理论论证为主,缺乏说服力,本文使用面板数据对“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来自2000~2007年《福建统计年鉴》,包括福建省58个县(市)GDP、财政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从业人员等信息。由于福建是从2004年起开始实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我们选取改革前四年及改革后三年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三、理论模型及实证计量模型

(一)模型设定

根据索洛经济增长模型Y=AKαLβ,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A代表技术水平,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本文使用的实证计量模型是索洛模型的延伸,如下:

GDPit=β0+β1DM +β2 CIncomeit +β3GEit+β4FixIit +β5 EPit +εi

GDP(单位:亿元)表示各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DM 表示“省直管县”虚拟变量(当DM =0表示实施“省直管县”体制,当DM =1 表示没有实施 “省直管县”体制)。CIncome(单位:万元)表示农村居民年纯收入。GE(单位:亿元)表示各县财政支出额。FixI(单位:亿元)表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EP(单位:万人)表示各县市年末从业人员。

(二)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Variable\&模型1\&模型2\&DM\&-6.761(0.0000)\&-7.000(0.0000)\&CINCOME\&4.509(0.0019)\&4.607(0.0014)\&GE\&2.961(0.0000)\&3.029(0.0000)\&FIXI\&0.237(0.0001)\&0.242(0.0001)\&GDP(-1)\&0.915(0.0000)\&0.925(0.0000)\&EP\&0.244(0.3443)\&——\&Durbin-Watson stat\&2.814\&2.814\&]

表1

注:经单位根检验发现该面板数据存在单位根,于是在模型的解释变量中加入GDP的滞后一期GDP(-1),括号内为P值

从模型1结果的DW值上看,在引入GDP滞后一期的值之后单位根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且EP对于县域经济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将其从模型中剔除,得到模型2,对模型2进行OLS回归结果显示“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依然为负。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福建省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为负。造成这一结果有多种原因:一方面,福建省从 2003 年开始实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各部门开始逐步下放权力,但之后并未开展后续改革行动,说明“省直管县”未发挥正面作用,可能是因为改革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随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推行,县域成为区域化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域行政辖区的边界约束了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导致县域经济缺少地级市的协调,而随着众多的县成为发展单元,省难以对其进行协调,这也可能制约区域经济体的发展,使“省直管县”体制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

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因地制宜,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应该综合考虑省情,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实行。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县)的地域分布等都与其它省份不一样,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结合县域经济特点,分类推进。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强劲,如晋江市、福清市,而一些县域发展情况则不容乐观,如松溪县。因此,福建省在进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时应结合各市的管理能力、各县的发展情况,分类推进改革。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改革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因此要加强对福建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的追踪调查,及时发现问题,促进福建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鲍晨辉.财政体制简化之路慎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弊端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7

[2]福建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3.

[3]邱勇辉.福建省强县下滑原因与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2006.

[4]徐元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

[5]周湘智.我国省直管县(市)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9

摘要:本文以福建省为例,利用福建省2000年到2007年各县以及各地级市的数据,通过引入虚拟变量“省直管县”的面板数据模型,得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省直管县”对福建省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

关键词:省直管县 财政改革 县域经济 经济增长

县域经济是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由于我国目前的“市管县”体制存在许多弊端,如导致市与县的财政冲突等问题,全国开始建立试点推行“省直管县”改革。“省直管县”主张由省对于县财政进行直接管理,使县和市二者形成平行关系,共同由省直接管辖。那么“省直管县”改革是否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增长?本文将以福建省的数据为例对该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一、文献综述

“省直管县”改革是财政管理体制上的改革,从根本上是政府间资源的再调整和再分配。多数学者认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可降低财政管理成本,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但部分学者认为,“省直管县”体制使政府间竞争加剧,短期内无法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目前关于“省直管县”的研究以理论论证为主,缺乏说服力,本文使用面板数据对“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数据来自2000~2007年《福建统计年鉴》,包括福建省58个县(市)GDP、财政支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农村居民年均纯收入、从业人员等信息。由于福建是从2004年起开始实施省直管县财政改革的,我们选取改革前四年及改革后三年的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三、理论模型及实证计量模型

(一)模型设定

根据索洛经济增长模型Y=AKαLβ,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A代表技术水平,K代表资本投入,L代表劳动力。本文使用的实证计量模型是索洛模型的延伸,如下:

GDPit=β0+β1DM +β2 CIncomeit +β3GEit+β4FixIit +β5 EPit +εi

GDP(单位:亿元)表示各县(市)的地区生产总值。DM 表示“省直管县”虚拟变量(当DM =0表示实施“省直管县”体制,当DM =1 表示没有实施 “省直管县”体制)。CIncome(单位:万元)表示农村居民年纯收入。GE(单位:亿元)表示各县财政支出额。FixI(单位:亿元)表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EP(单位:万人)表示各县市年末从业人员。

(二)回归分析结果

模型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Variable\&模型1\&模型2\&DM\&-6.761(0.0000)\&-7.000(0.0000)\&CINCOME\&4.509(0.0019)\&4.607(0.0014)\&GE\&2.961(0.0000)\&3.029(0.0000)\&FIXI\&0.237(0.0001)\&0.242(0.0001)\&GDP(-1)\&0.915(0.0000)\&0.925(0.0000)\&EP\&0.244(0.3443)\&——\&Durbin-Watson stat\&2.814\&2.814\&]

表1

注:经单位根检验发现该面板数据存在单位根,于是在模型的解释变量中加入GDP的滞后一期GDP(-1),括号内为P值

从模型1结果的DW值上看,在引入GDP滞后一期的值之后单位根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并且EP对于县域经济的影响不显著,因此将其从模型中剔除,得到模型2,对模型2进行OLS回归结果显示“省直管县”对县域经济的影响依然为负。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福建省实行“省直管县”改革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为负。造成这一结果有多种原因:一方面,福建省从 2003 年开始实施“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各部门开始逐步下放权力,但之后并未开展后续改革行动,说明“省直管县”未发挥正面作用,可能是因为改革实施的力度还不够;另一方面,随着“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推行,县域成为区域化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域行政辖区的边界约束了市与县、县与县之间的经济联系,导致县域经济缺少地级市的协调,而随着众多的县成为发展单元,省难以对其进行协调,这也可能制约区域经济体的发展,使“省直管县”体制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

根据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因地制宜,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中应该综合考虑省情,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实行。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部,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县)的地域分布等都与其它省份不一样,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结合县域经济特点,分类推进。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强劲,如晋江市、福清市,而一些县域发展情况则不容乐观,如松溪县。因此,福建省在进行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时应结合各市的管理能力、各县的发展情况,分类推进改革。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改革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必然的,因此要加强对福建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践的追踪调查,及时发现问题,促进福建省省直管县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鲍晨辉.财政体制简化之路慎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弊端分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7

[2]福建省.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Z],2003.

[3]邱勇辉.福建省强县下滑原因与对策分析[J].福建论坛,2006.

[4]徐元明.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

[5]周湘智.我国省直管县(市)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9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经济增长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