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心房
2014-04-15周黎明
周黎明
《地心引力》热映之际,我看到一位网友说,他将等待该片上网后再看。我很想对他说:如果把这片子比作一条鱼,那么,你将得到的顶多是一盒罐头鱼。除非你囊中羞涩,否则,这真不是一部该省钱看的影片,最好是看3D加IMAX。
这道理一般人都懂,知道哪些影片应该进影院,哪些可以等下载。当然,也是这道理,害得艺术电影在中国被排挤在影院门外。小众艺术片不以视听效果为卖点,把银幕缩小,观影效果的相对损失不怎么大。过去十多年,中国拍了很多大片,原因之一便是为了防盗版;你只有把影片做大,盗版对你的冲击才不会太大。除了《赤壁》《投名状》《黄金甲》之类的大片,喜剧和惊悚这两个类型其实也有着独特的集体观赏优势。笑声有感染力,有些笑料一个人看不会有大反应,但几百人一起看便会让你灵光一闪。惊悚片实际上是恋人互吃豆腐的最佳借口,如果真要吓自己,躲在被窝里看最合适不过了。
电影技术日新月异,对于电影艺术未必是好事。3D加IMAX都是增强奇观的手段,奇观强了,往往艺术弱了。照现在的势头,电影很快就会跟主题公园的游乐项目接轨,而跟戏剧和文学越行越远。《地心引力》卖座是因为它的视觉效果,叫好则是因为它的内核。撇开那些炫酷的外太空镜头,该片骨子里是一部小剧场话剧,仅一个半演员。若真在剧场演,效果恐怕远不如陈道明、何冰主演的《喜剧的忧伤》。近年来中国话剧出现了罕见的蓬勃,从写实到先锋,从纯艺术到纯商业,百花齐放。但最优秀的话剧作品,无一例外无法搬上银幕。坐在《如梦之梦》的莲花池座,演员和剧情在你四周展开,那种奇妙是银幕无法复制的。银幕上换场太容易,剧情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于是观众麻木了。银幕上坠落大吊灯或飞起直升机你都不会惊讶,但舞台来一点这个,你定会目瞪口呆。诚然,这样商业化的音乐剧(《歌剧魅影》和《西贡小姐》)并不能代表该类型的全貌或巅峰。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擅长表现的内容,正如每一种容器不是什么都可以装,装的东西合适才物尽其用。拿一个一立方米的木箱子来装珠宝,会被人家说成土豪,而且会让珠宝显得廉价;若用来盛水,多半会漏,即便不漏也不妥当。故事片有近百年历史,以至于大家产生误解,以为它无所不包。四大名著基本上都不适合拍故事片,你只能选其中一两个故事,或者截取一条主线。中国章回小说的结构,跟电视连续剧不谋而合,而小说里那些诗词往往用于心理描写,跟戏曲或歌剧更为对应。
有青年跟我说:我想拍电影。我问:你的动机?他说:我爱上一姑娘。我说:你最好去写诗,因为恋爱这种美好的感觉用诗歌表达远胜于用电影,而且,即便用影像,你多半也用诗意的画面和音乐来传递。有人对现状不满,想用电影来发泄。我说,写时评可能更便于你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对时弊的针砭。当然,电影可以抒情,也可以言志或议论,它是综合艺术,包容性强。
每一种平台或形式在刚兴起的时候会有各种尝试,一旦定型,要做突破就比较难了。实验性极强的影片都出现在上世纪初。近年出了很多微电影,但尚未见到形式内容高度统一的作品,即这个故事只能用微电影来讲,用其他方式都会有缺憾。现在拍微电影的多半是想拍长片未能找到资金的,如同想写长篇小说因没时间而写成短篇,但写短篇能获诺贝尔,就因为短篇不是长篇的过渡形式。
长短跟艺术的高下没有必然联系,否则,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早就有人像拉面似的拉成长诗,或拍成两小时的电影了。我有一怪癖:我认为听安静的音乐,在家里听碟要比去音乐会更容易“入戏”。在音乐厅,那上千号观众及台上的音乐家仿佛把音乐的魔术给揭开了;而在家里,关上灯,音乐便为我的想象插上翅膀。
(编辑·韩 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