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与德性人格的塑造小议

2014-04-15纪保超尚会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感性美育理性

纪保超 尚会平

摘要: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美育塑造人格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整体培养,促进人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通过情感的提升恢复人格的完整、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超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美育;人格;感性;理性;情感;审美超越

人作为主体,必然要受到自身局限性的束缚,冲破这种束缚,实现人的自由,必须凭借美育的道路,因为审美就是人对自身局限性的超越,解放人的精神生命,以理想的生命状态实现人的自由。使人格从扭曲状态回归为本然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

一、审美吁求人格完整

(一)人格发展与审美需要

对个体而言,人在大多数场合下都不能以完美的人格出现,人总是根据自己特有的审美观在一定时空内追求美,力图在精神上呈现出和谐,在形式上呈现出美的光彩图景。人追求完美的进程,就是人格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然而,人格发展的动因不在于说教,大自然不会因为人的劝告而改变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它的唯一动因便是因果必然性。人的本性亦是如此,没有必然性,就没有动力,人格极其保守,且根深蒂固,只有强烈的必然性才能激发它。

审美需要决不等同于本能需要,它是一种超越性需要,这种超越性需要能引导人们从意志、欲望和外部真实世界的制约中解脱出来,通过审美获得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心灵获得解放,精神获得自由,继而按照自然发展的态势,完成自己应当展现的过程。

这就说明,人格发展必须依赖审美需要,只有在审美需要的推动下,人才能在与自然、艺术朝夕摩挲中超越心灵的一切束缚,达到对人格的精心呵护。我们常常批评现代社会一些人人格异化,物欲横流,缺乏审美情趣。殊不知这种情况正是审美匮乏导致的结果。

(二)完整的人格与人生艺术化

马斯洛认为,在每一个人的心灵里都存在着某种上帝般完美的可能性。很多人因为自身的局限性而遮蔽或压抑了它,只有那些生命豁达幽默、澄澈清明、甚至有一种艺术感、人生与艺术一体化的人才能使塑造完美的人格成为可能。他们对周围事物的美充满了惊讶、激动、沉醉、兴奋、入迷,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既超脱又投入,既俯视人生又执著地追求人生。他们的整个生命成为一种追求美、追求艺术、追求自我实现的自由过程,他们与艺术对话与山川往来,与天地感应,与美游戏,享受空灵和愉悦。

人生的艺术化是每一个健康的人追求的人生最高目标,孔子把游于艺作为礼治天下,建立仁政的极致,把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审美活动视为人生的巅峰境界。庄子反对任何规范,追求内心冥寂与时而动,与物而化,无所不适的逍遥游。他笔下那扶摇直上,乘天地之正气的大鹏本身就是艺术化的人生。宗白华提出人生有两种态度:悲剧的和幽默的。他说:悲剧中的主角是宁愿毁灭生命以求真、求美、求神圣、求自由、求人类的上升、求最高的善,这是悲剧的人生态度,幽默的人生态度,则是以广博的智慧照瞩宇宙间的复杂关系,以深挚的同情了解人生内部的矛盾冲突,于是以一种拈花微笑的态度同情一切,以一种超越的笑,了解的笑,含泪的笑,惘然的笑,包容一切,以超脱一切,使灰色黯淡的人生也罩上一层柔和的金光,觉得人生可爱。幽默的人生态度正是艺术化的人生态度。它的背后正是自由而完整的人格。

二、美育促进人格发展的心理分析

(一)美育可以促进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

完整人格的构建,不仅需要理性的参与,也需要感性的加入,更需要两者的有机整合。美育作为情感教育,在感性中积淀着理性,具有感性与理性的交融性。它是沟通感性和理性的桥梁。从哲学意义上讲,美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美育的目的就在于尽可能地培养人的感性和理性达到整体的和谐,使理性在人的人格中树立起来。

美育是特殊的渗透着理性的感性教育,一方面,它使人的感性理性化,避免了感性过分宣泄导致的物化和蜕化,另一方面,它使人的理性感性化,避免了理性过度膨胀导致的非理性化。感性因为有了理性的支撑而显得坚实,挺拔。理性因为得到了感性的滋润而显得充实,丰厚。事实上,一个长期执迷于感性享受的人,通过阅读诗歌,欣赏绘画,聆听音乐,融入自然。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将本能的感性欲望上升为理性的精神需求,而一个理性过度膨胀的人,则可以通过审美活动恢复感觉的敏锐性,知觉的整体性和心灵的丰富性。显然,美育对人的培养不是通过说理与灌输使受教育者建立某种道德规范,排除个人欲念和功利,而是通过陶冶性情,净化情感,使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自律,使主体的目的性符合最高的善。这种陶冶和净化,不是靠理性压抑,排除感性,而是保留调节感性,洗涤,净化感性情感中的个人欲念、功利,使社会性渗入个体,理性渗入感性,从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和意志。而这种情感和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正意味着人格的完整。

(二)美育通过情感的提升恢复人格的完满

审美是心灵的自由运动,在审美活动中,主体摆脱了功利和实用目的,完全倾注于审美对象的关照之中。身心充分解放,精神自由驰骋,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使主体产生一种由衷的喜悦,即审美愉快。这是一种超脱了任何利害关系,对对象无所欲求的快感,是一种在感性中积淀着理性的精神愉悦,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主体一旦体验到这种情感,强化后就会获得一种天人合一的高峰体验。在物我交流中,情趣,格调等人格构成要素逐渐充实和完善。

美育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的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过程。

【参考文献】

[1]庞学光.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与学校教育的革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4)

[2]李江涛,朱秉衡.人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3]荣格.怎样完善你的个性[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感性美育理性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
理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