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动画《小倩》对动画创作的启示

2014-04-15洪英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小倩香港电影民族化

洪英

摘要:1987年由香港导演徐克根据电影《倩女幽魂》所改编的动画版《小倩》无论是在华人动画片,还是在香港的动画电影历程里都是一大里程碑。该部动画电影是首部结合中国传统平面二维人物和西方立体三维场景的全新尝试,并在故事剧情上进一步的将风格现代化,改编后的动画《小倩》剧情饱满,画面纯粹,是一部天马行空又温馨感人的魔幻佳作,整部影片处处烙印着导演人徐克的个人风格和港式情怀。本文以动画《小倩》为例,分析其前期的故事改编、中期动画制作中民族传统元素的运用,类型化的设计和后期制作中的得失。

关键词:动画电影《小倩》;香港电影;民族化;人鬼爱情

自特伟先生提出的“探民族风格之路”到今天的“民族动画”被我们动画工作者奉为金科玉律,当代中国动画看似已经和国际接轨,在政府的扶持下驶向了黄金河道,静下沉思自学院派扛鼎之作《大闹天宫》后,中国院线动画既无深刻的普世思想,亦失去了鼎盛时期纯粹的美学语言。剩下的只是盲目追求“民族动画”的“审美大崩溃”。反观香港近40年的动画产业发展史,虽起步尚晚,但仍大有亮点。1997年由陈伟文导演,徐克编剧的动画电影《小倩》为香港动画翻开了新的一页,不仅因为该片是‘华人第一部3D的电脑动画,笔者认为它更深层的意义在于电影以动画的形式将一段人鬼爱情表现的有血有肉,凄美婉约,使得该片打破了中国动画电影的低龄化特征,以成年人的视角切入动画创作中,成功的打开了成年观众的市场。该部动画不仅表现出港式电影独特的美学叙事技巧,更深入浅出的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一、动画《小倩》独特的魅力

动画电影《小倩》是以《聊斋志异》为蓝本。陈导演将古老的题材通过摩登手法融入大量现代前卫色彩,无处不在的插科打诨和轻快明亮的剧情都使得本片被烙印上鲜明的港式情怀,而通过动画天马行空不受限制的表现手法让整部电影在浪漫之余,同时又具备了新鲜感。我们可以说这既是一部特殊的港式类型片,又是导演对于《倩女幽魂》个人情节再度创新和发挥。

(一)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

布丰说:“风格即人”。无论是电影《梁祝》、《青蛇》还是《倩女幽魂》三部曲,都充分的表现了香港电影导演徐克对于古老传奇故事用舍由我的驾驭能力,和鲜明的个人特色——‘在奇幻浪漫的领域上力谋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作为神圣潮流的领军人物,徐克本人电影里有以下几大特色,其一就是电影剧本对原著的“旧曲新唱”,基本都是保留原著的主线条和结局,其余则大刀阔斧的更改,给观众带来审美陌生化。例如电影《梁祝》通过改编将一个旧门第制度下的爱情悲剧包装成了具有浓厚都市色彩的校园纯情故事再急转为对抗现实的悲剧。剧中摒弃了过往演绎该片经典的“楼台会”、“十八相送”等桥段,而是落力在山伯与英台结党的书院之情。前半段诙谐有趣,处处透露着青春瑰丽的色彩,后半段则压抑决绝,将有情人不得终成眷属的悲剧刻画的心神俱碎。其二是对原著人物进行颠覆性的重塑,例如《梁祝》中的祝英台不再是习礼知书的贤淑女子,在片中成为了琴棋书画样样不谙,女红礼节事事不精的现代版问题少女。再到《倩女幽魂》中的小倩又摇身一变,俨然成为了古装版的“午夜佳人”,一段眉梢两风流,耳珠摇曳伴着红粉香脂,完全将过往电影中妖魔化女鬼的固定模式打破,痴情又善良。而片中的树精姥姥逼迫小倩用美色害人,俨然一副逼良为娼的形象。这类对人物的改编大多贴近现代生活,与过去的久远的原著相比,无疑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其三是大量特技魔幻化的表现手法也是徐克神鬼电影的标志性特色,电影《倩女幽魂》中大量的特技创新和光影效果都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刺激和感官震撼,例如树妖吸血,道妖斗法,“姥姥”发怒时恐怖的长舌都为诡迷的东方魔境凭添了几分现代科幻色彩。因此该片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港式鬼片的经典之作。徐克导演的电影天马行空,无论是故事情节的肆无忌惮还是人物塑造的“尽皆癫狂,尽皆过火”,但究其核心却是中国传统的悲天悯人,其电影中的时代背景往往架空定于乱世,妖魔横行民不聊生,所谓武以侠为生,而导演在自己的武侠电影也注入这种忧国忧民的民族侠义情怀和舍我其谁的英雄气魄,在香港当时特定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下显得尤为遥深。而根据电影《倩女幽魂》所改编的动画版《小倩》故事饱满,画面纯粹,处处烙印着导演人徐克的个人风格和港式情怀。

(二)幽默化、无厘头的台词设计

无论如何划分香港的电影类型,喜剧片总是占有一席重要之位,因此轻松搞笑的台词是香港早期娱乐电影的一大符号性特色,仿佛港人的生活压力,情感困顿,以及自身文化认同的归属感都能在电影的喜剧中云淡风轻。动画影片的幽默不单单靠着图像显现,还能通过人物语言传递给观众。该片也成功的融入了大量的“笑”元素,通片比比皆是现代化语汇,令人在欢笑之余又能带来一番思考和回味,例如十方出场时的自我介绍“为何你不问我的姓名?我是法坛后起新秀,名气直追白云大师......不要到处替我宣传,我们都是低调的很。”留下宁采臣木讷而认真地回答道“他们真的好谦虚啊,一点都不想人家赞扬,所以他们的名字都起得那么复杂,让人想记都记不起来。”再如郭北鬼城里,死掉的妖怪埋怨自己有许多工作要做,真是死了都忙不完。这种夸张甚至的搞笑元素正是承袭了港式电影一贯的娱乐鬼马精神。在令人捧腹之余,也调侃了现代年轻人的社会面面观,因而轻松拉近了电影与观众的距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动画台词对幽默情节叙述的恰当表现,更能体现电影喜剧性的特质。反观中国动画尚以低龄儿童的思维方式撰写故事情节,剧本台词平铺直叙,常常是看了片头第一句,便能猜到接下所有的发展,作品的不确定性和可读性也就大大的降低了。

(三)影片中民族元素的运用

在被誉为项上明珠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富有中国学院派特色的作品诞生之后,昔日的辉煌仿佛昙花一现,成为再也无法逾越的高峰,在全球化的视野之下,近三十年来的中国动画外忧内患,当美日动画携其“文化霸权”漫天涌来,抢占了影视市场的制高点攻城略地,中国动画即便是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也显得勉有招架之力,青少年的文化审美心理和文化认同被修改后,缺失文化根性和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也随之大量出现。

僧道文化一直是中国特有文化元素符号。魑魅魍魉的情仇痴缠、阴阳两界的穿越、请神捉鬼,轮回投胎都是典型的东方民间传奇元素。动画《小倩》则是巧妙的串联了诸多中国独特的文化元素,在宛若中国长卷的青山绿水重彩画的宏大背景里,极尽画面的瑰丽凄迷描绘了一段令人欷歔的人鬼情。早年的香港恐怖电影模仿西方电影的痕迹较为明显,后期在题材上借鉴中国民俗与古老的传说,并突出强化功夫、喜剧元素和儒道思想影响了整个华语电影也成为香港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以香港鬼片为代表的东方鬼片中,聂小倩这一女鬼角色应当是其具有符号性意义的代言人。首先从人物上看动画《小倩》中主要角色设定:小倩樱桃红唇,而少年宁采臣则是白面书生的打扮;正义豁达的燕赤霞造型形似中国年画里的钟馗;白云大师也被塑造成了一位白衣飘飘,长眉大耳的世外高人形象;树精姥姥的侍女则以梅兰竹菊命名。其次在场景的绘制上,宁采臣追赶着少女小兰的迎亲花轿;灯红酒绿的鬼城处处都有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小倩藏身于片片荷叶的荷花池下;富有象征性的北村桃花树和最后化作一幅中国水墨卷轴的日暮长河都将中国化特色发挥到了极致。

(四)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杂糅

动画片作为一种假定性非常强,想象力限制少的电影类型,完全可以架空时间的确定性和空间的特定性。因此在动画《小倩》中出现了大量传统文化和现代港式幽默文化的融合,例如小倩用灵位牌当移动电话;类似于出租车在空中载客的轿子;瑰丽凄迷的鬼城夜晚竟然出现了红绿灯;黑山老妖的颠倒众生的演唱会,树精姥姥吸人魂魄仅仅是为了青春常驻日夜画眉。这种混搭模式,是香港喜剧电影拼贴文化的标志性体现,例如早年港式经典喜剧电影《花田喜事》中的传呼蛙、头带宝马车牌的计程马等。将其运用到动画作品上,使得《小倩》情节熟悉而新鲜,风格诙谐有趣,有力弱化了恐怖题材所带来的惊悚感,而拉近了观众与故事的距离。这种无厘头式的嬉皮夸张和对传统文化重构有力的消解了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

(五)中国功夫的精彩呈现

20世纪70年代自李小龙兴起的功夫片,使得中国功夫彻底的扬名海外,因此武侠片也成为了民族类型电影的标识之一。无论是硬桥硬马的写实真功夫还是出神入化的动作写意都旨在表达出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哲学精神。以徐克为代表的香港武侠电影新浪潮,大量的吸收了武侠电影各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传统的叙事方式和视觉化的美学特征,大量蒙太奇剪辑和数字艺术使用,并借用港式武侠漫画画面风格,使得港式武侠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武侠电影的最高水平。动画电影《小倩》中光怪陆离的神鬼大战极具港式武侠漫画的镜头感和画面效果,打斗场景热闹非凡,例如开片白云与十方师徒捉鬼灭妖到道长燕赤霞大闹鬼城,以及最后的僧道对阵场面夸张、刺激,不仅强化的电影中的矛盾冲突,更产生了对观众的视觉神经冲击。该片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大量的运用了3D效果进行武侠场景调度,爆发性的特效镜头和快节奏动作设定让人应接不暇。

二、动画《小倩》对原著及电影的改编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一部上天入地,画鬼描仙却针砭时弊的小说集,其中的《聂小倩》,并未过多着墨爱情这一主线,人物塑造也比较扁平化和脸谱化,只是简单的讲述了女鬼小倩为报恩从而以身相许给书生宁采臣的小品故事。从电影《倩女幽魂》到动画片《小倩》无论人物性格,故事情节都和原著有较大的不同。电影版本的《倩女幽魂》三部曲香艳之余充满了香港武侠魔幻电影的气派,处处彰显了导演突破一切准绳,元气淋漓的表现手法。电影中的燕赤霞以气御剑;小倩与宁采臣人鬼穿越相恋的荡气回肠。而经过改编的动画《小倩》在融合了三部电影的精华基础上,也做了恰当的调整。

(一)升华的爱情主题和细节

改编后的动画《小倩》在适应观众欣赏口味的同时,着重突出和升华了一个“情”字,无论是少年宁采臣追忆与小兰已逝恋情的那一份忧伤,还是在鬼城邂逅巧笑嫣然的女鬼小倩,与其心有余悸的相识,惊心动魄的相知,再到节外生枝的相守,最后生死相依的相爱,电影在故事的细节刻画上都下足了功夫。例如片头,少年宁采臣从春梦中醒来,怅然若失的说“以前拼命工作为了小兰,现在是为了忘记小兰拼命工作,人怎么都离不开一个忙字”。充分的体现了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价值观,日新月异的城市,年轻的都市男女在情感失利之后,只能依靠工作来麻痹自己,让自己更加的忙碌,无暇顾及情伤。而宁采臣回忆当初追赶小兰花轿时,解释自己是为了和小兰的将来积谷防饥才三过门而不入时,小兰却回答他:“我认识你两年,也只见过你两次,你的情比金坚也都算挺冷淡的了。”“我不是要金啊,我只是要爱情啊。”体现出男女两性对待感情不同的爱情价值观。古语有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当剧情发展到宁采臣在鬼城邂逅小倩后,很快忘记了过去的情伤,不知不觉的坠入了新的恋情中。更充分的诠释了现代年轻人对待爱情的赏味期限之短,爱情的多巴胺从产生到消失尚来不及让人缅怀,新的对象和缘分便出现。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能爱人而不伤心,便得嘉奖。香港电影业发达高产明星,正所谓少女之爱只用眼不用心,在万众之巅为万人迷喝彩,和偶像谈情说爱是时下每个少女们的梦想,然而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成为当今社会问题之一。该片中的女鬼小倩也正值情窦初开的少女年纪,导演为其设定了疯狂爱慕者的身份迷恋着鬼界的天王巨星黑山老妖,并以其女友自居,这完全是现代化的角色设定。剧情跌宕,不料小倩在观看演唱会中乐极生悲失手将偶像发丝扯断,惹来杀身之祸,幸得宁采臣不惜性命的出手保护。该段情节不仅使得小倩内心的爱情天平倒向这个看似痴傻却重情重义的少年宁采臣,也在不经意中以夸张的形式隐喻和讽刺了盲目追星的社会性问题。《小倩》仅通过零星的片段,探讨的社会问题也许并不深刻,但起码多了一丝导演的人文关怀,某种程度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功用。优秀的艺术作品胜在寓教于乐,不唯劝谕读者,而又能让他喜欢才不负众望。中国动画却往往为了说教而说教,这不仅束缚的动画表达形式和审美价值,也使得艺术的美学魅力消耗殆尽。

桃花悠然浮生梦,犹记少年旧时约。奇情幻海中带有几分命中注定的缘分更是让人憧憬。小倩和宁采臣在片中的情感高潮是两人相约一起转世投胎,来生约定在北村的桃花树下再续旧缘。仔细品味,桃花这一符号性元素一直穿插在该动画片中,从少年宁采臣初见小倩漫天桃花,再到彼此定情北村的桃花树。桃花树在片中俨然成为了一个浪漫的象征。天下之大,约定的北村到底在什么地方?是否真的有桃花树?再见面是何年何月?不要紧,情人之间是心有灵犀的只要约定尚在就一定能相见,这便是中国式传奇爱情故事里常有的追寻与等待。当小倩与宁采臣紧握对方的手竭力闪避投胎门漫天砸下来的“无情槌”时,也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心。电影《小倩》正因为承载了我们对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因此才显得弥足珍贵。回过头来,中国内陆动画向来定位于低龄儿童,往往过分强调说教,根本不考虑到爱情的主题元素,大有画地为牢之举,即便是《宝莲灯》三圣母和书生刘彦昌的爱情也一笔带过,令人对故事逻辑摸不清头脑。

(二)弱化了的剧情和内涵

不难看出,相比较徐克的真人电影《倩女幽魂》,该部动画版《小倩》的目的并不在于隐喻深刻的内涵,更多是娱乐性的定位。无论是人鬼的矛盾,亦或是片中紧张复杂的斗法和亦庄亦谐的黑色成人幽默都有所简化,唯独加重了爱情,正所谓“画妖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无论是电影《青蛇》亦或是本片的电影版《倩女幽魂》之所以超越时间成为经典的最大原因是并不仅仅局限于人鬼虚幻的旷世之恋,浪漫传奇之外更重要的是言之有物以鬼喻人,借鬼讽今。而动画版的《小倩》一扫电影中恐怖气氛,多了一份轻松和快乐。虽然在剧情上无暇挖掘故事的深度和张力,不能给人太多的哲理和人生思考。但作为一部商业动画,不失保证了票房。

三、《小倩》的不足与启示

动画电影《小倩》在题材上把握的轻松自如,成功的融入了爱情、喜剧、打斗等现代元素,将一出古老的鬼故事拍的既有现代感又富有东方传奇色彩,技术制作上突破性的尝试了以3D技术作为场景设计和平面二维人物的融合,在影片的配音上也采用了一贯的明星效应以及贴合情节的电影插曲。整部电影流畅的叙事、花团锦簇的场景绘制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底蕴,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然研究该部电影的不足也同样为我们思考中国民族化动画的出路提供了直观的价值。

首先该片最大的问题是在人物的塑造和设定上有过于明显的日式东洋风格。这主要是由于动画前期有宫崎骏的日本团队参与协作,整体风格上有强烈的日本动画感,而其人物设定和后期电脑补色也造成该片在美术风格上不统一。例如小倩形象颇有日式的浮世绘美女造型,燕赤霞道长根据电影演员午马真人的卡通化,而到了黑山老妖则如同变形金刚的造型不免有些粗糙和符号化。仔细观察该部电影与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地方,而《千与千寻》的出品年代比《小倩》晚了不少,却能在动画《小倩》中找到不少电影原型,比如片中宁采臣勿入鬼城,被茶楼的鬼怪嗅出了人类的气味以及与小倩乘坐的投胎的列车,甚至两人在投胎门里互相紧握双手,都令人不禁联想到了《千与千寻》的故事情节。笔者认为《千与千寻》的成功正是基于将动画《小倩》中尚未挖掘的文化内涵加强了刻画,给人强烈的民族元素即视感。这一点对于中国民族动画是至关重要的,当今的中国动画对于民族化元素的提炼和运用往往流于表面浮皮潦草,不够深刻,在摹仿西方技术与国际接轨和重拾东方艺术之间战战兢兢,徘徊不定,导致动画的艺术风格混乱不堪。其次动画《小倩》的3D技术尚不成熟,因此电影画面的流畅感稍许粗糙,笔者认为3D动画的追求的就是逼真的效果,倘若无法达到“弄假成真”效果,何必要使用3D,岂不是自曝其短?当今中国许多动画大打3D制作动辄巨资,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成片效果和表现力不尽人意,可见三维技术并不是成功的标志,形式只是表达内容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当然需要提出的是动画《小倩》出品尚早,3D技术的普及和运用也大大不及现代,电影有缺憾也无可厚非。

四、结语

在今天全球化的视野下,当美日动画通过各种媒体传播途径源源不断的向中国市场倾销自己的价值观之时,治疗中国民族动画的“失语”和“失忆”是时代的需要,任重而道远。时隔多年,我们今天再看香港动画电影《小倩》仍然可以称之为“经典佳作”。色彩艳丽的画面,想象力丰富的剧情,充满浪漫的爱情主题以及将现代港派地域特色与中国传统民族文化融合的卓越特色至今可圈可点。作为一部商业动画《小倩》在票房和宣传影响力上无疑是成功的,作为一部具有民族化特色的动画《小倩》更是为中国民族动画突破技巧和风格的束缚,予以了巨大启发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徐克.Themakingof小倩[M].台北:大块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

[2]鲍济贵.中国动画电影通史[M].北京:连环画出版社,2010

[3]欧阳逸冰.戏剧与动画欧阳逸冰艺术评论集[M].语文出版社,2012

[4]李朝阳.中国动画的民族性研究——基于传统文化表达的视角[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戏剧与影视专业】

猜你喜欢

小倩香港电影民族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后手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微博控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
八十年代电影创作的民族化趋向
一双平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