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深处看周口
2014-04-15郭志刚
郭志刚
河南的周口市,是沙河、颍河、贾鲁河的三川交汇之地。
明朝初年,这里的农民为了交换生产和生活用品,在沙河两岸形成集市。由于沙河横隔,交流不便,乃冲子午街(今老街)处辟一埠口。其时,有一周姓船户往返摆渡。因之,取名周家渡口,周家口由此得名。
明永乐六年,朝廷开辟淮河、颍河、沙河漕运,周家口成为漕运要道,逐渐繁荣起来。至清康乾,周口的商贸臻于鼎盛。当时,周口的人口达到20余万,城市依沙河东西10华里,三面夹河,舟车辐辏,北通燕赵、南达江楚、西连秦晋、东通泗淮,成为中原大商埠,与朱仙镇、道口镇、赊旗镇齐名,合称河南的四大名镇。《周口史志》记载:沙颍河中桅樯林立,烟火万家,河岸上水陆交汇,财货堆积如山。白天,千船竞发,布满河道,搬运装卸货物者,来来往往;晚上,渔火点点,歌声阵阵……明朝翰林学士熊庭弼过周口,感其繁华,欣然赋诗:“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
在周口市区沙颍河北岸,坐落着一片金碧辉煌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它就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口关帝庙。300多年来,他像一位历史老人陪伴着静静东流的沙颍河,见证着周家口商贸的繁荣和鼎盛。关帝庙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至咸丰二年(1852年)全部落成,历时159年。据说是一怒之下的千古杰作。当时,在周家口南岸有一座关帝庙,由于交通不便,沙河北岸的山陕商人往往因为烧不上第一炉香而与沙河南岸的山陕商人发生矛盾。一怒之下,北岸的山陕商人便在北岸建造了一座更大的关帝庙,就是现在的关帝庙,也是河南省最大的关帝庙。
关帝庙的前身是山陕会馆,是商人们联系业务、交流信息、聚会或寄居的地方。而在其上游50里处,还有一处与商人有关的古建筑群,它就是被称为“民间故宫”的叶氏庄园。叶氏庄园位于商水县邓城镇(邓城,因三国名将邓艾在此屯兵而得名),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于同治七年(1868年)建成,历时73年,耗白银百余万两,有楼房400多间,占地100多亩。相传,叶氏先祖叶绍颐,明末移民时从山西洪洞县迁居此地。当时沙河航运发达,邓城镇与沙河毗邻,行旅商贾多在此留宿中转。叶绍颐夫妇便在沙河码头边开小饭店维持生计,一天晚上,有一陕西珠宝商乘船来到邓城,宿于此店。第二天早晨珠宝商仓促开船西去,遗忘一包裹于店内。叶绍颐发现后原封不动地把包裹放置起来,以待客商来取。第二年,该珠宝商又宿于此店,叶绍颐将包裹取出完好无损地归还珠宝商。珠宝商异常惊讶地说:“此包裹遗失何处,我已忘记,没想到今日失而复得。”商人将包裹打开,光芒四射,满屋生辉,珠宝玉器无一遗损。珠宝商深为叶绍颐的忠厚诚实所感动,遂与叶结为异姓兄弟,后赠巨款为叶氏置田建宅,并资助其经营。加之叶绍颐夫妇勤劳朴实,善于经营,遂成当地巨富,才有了后来的叶氏庄园。
周家口历史上主要是商业重镇,但其同时又是兵家必争之地。清同治四年(1865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为了镇压捻军,设四镇重兵,以安徽临淮、山东济宁、河南周家口、江苏徐州为老营。四镇之中,以周家口最为重要,曾国藩亲自率骑步各营驻扎周家口。为增补战马,驻军每年专程到内蒙、张家口置办马匹,一次购回数千匹,沿途浩浩荡荡。自此,打开了南北两地贩马的通途,内蒙一带的马贩来周贩卖,周家口一带的客商往张家口贩卖,牲畜及皮毛交易业从此兴旺。遂有“北有张家口、南有周家口”之称。1938年9月,淮阳沦陷后,日军为了控制整个豫东,威胁平汉铁路,于同年10月,对周口发动了持续数天的猛烈进攻。当时由于北大堤挡住了汹涌的洪水,周家口以北变成了宽达20余里的水乡泽国——黄泛区。泛区以北各县相继被日寇占领。周家口正处在洪水南岸,为国共两党军队控制地区的边缘,又居豫皖水陆通道中枢,在军事、交通等方面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在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的领导下,国共联合抗日,终于击退了日寇,自此一战,历时六载,日军不敢再犯周家口。1947年7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路经沙河。蒋介石统领大军,妄图把刘邓大军一举歼灭在沙颍河北岸的黄泛区。后来,在周口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刘邓大军顺利通过黄泛区,抢渡沙颍河,像一把尖刀插入国民党统治的心脏。
三川交汇、一河穿城不仅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也造就了周口的美。不说现在,就是在清代就有颍岐春晓、浪里桃花、翠阁映霞、普济钟声、禹殿水云、太岸霁雪、瓷坊耀彩、桅杆晚照“周口八景”之说。每逢阳春三月,莺飞燕舞,晓雾蒙蒙,绿柳垂丝,桃李争艳,沙颍河中船舶片片,白帆点点,不时传来纤夫的号子、打鱼者的歌声。关帝庙春秋阁在朝阳晚霞的照耀下,金碧辉煌,气象万千,间有普济寺悠扬的钟声回荡。
水赋予周家口灵性,河是周家口的命脉。有水则灵,有水就有文化。三川大地文化气息十分浓厚。早年,随着周家口航运的发达和商业的繁荣,曲艺文化最先发展起来。高跷、旱船、八单、肘阁、驮阁、竹马、盘叉丰富多彩,尤其是“大调曲子”、“八音楼子”、“抬杠箱”、“盘叉舞”、“一把鞭”等更是远近闻名,现在这些曲目已被报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后戏剧文化在周口繁荣起来,豫剧、越调、曲剧成为周口三大剧种。尤其是越调作为周口特有的剧种,更是在整个戏剧界独树一帜,越调大师申凤梅在《收姜维》中把诸葛亮演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活诸葛”。在书画收藏界,周口的名气也很大。2008年,周口成为继浙江义乌、广东顺德、山东临沂之后的又一处书画收藏品集散地。现在,仅川汇区就有书画古玩市场4个,经营店铺逾百家,经营商1000多人。
沙颍河也有桀骜不驯的时候。明清时期,流经周口的沙颍河,每逢汛期河水暴涨,往往泛滥成灾。清光绪四年(1878年),人们铸造了一尊铁水牛,安置在北岸火星阁。铁水牛全身平卧,头向西南,大有喝水之势。从此,它便作为记载周口水位涨落、汛期报警的标志。由于它高出上下游堤岸,当河水涨至铁水牛嘴边时,上下游便可能决口。铁水牛周围水位下降,周口即转危为安。所以,当时群众曾有“水牛喝水、上游决堤”的传说,把铁牛誉为“吞洪镇水”的“神牛”。
在今天的周口市中州路大桥东侧,又新铸了一尊更大的铁水牛,头向西北,低头弓腰,呈拉车之势,显得力大无穷。
责任编辑:黄艳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