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情感表现及分寸把握

2014-04-15苗海江

新闻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情感表现侵权传播

苗海江

【摘 要】新闻必须客观、真实、理性,但从传播学上来讲,要想达到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感元素,好的新闻报道背后一定有记者编辑浓烈的情感。那么如何在电视新闻中表现记者的情感呢,表现不当又会出现哪些问题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并对如何避免出现情感伤害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关键词】新闻事件 情感表现 传播 侵权

传播学四位奠基人之一卢因在研究群体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了“新闻把关人”的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道关口,通过这些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新闻的选择过程,它体现的应是“把关人”的思想情感。目前,我们媒体人常讲的宣传导向、近期宣传报道重点、主题宣传活动等等就是把关人思想情感观点的具体体现。新闻是客观的,但是新闻背后却体现不同的情感倾向。

一、电视新闻节目需要情感元素

新闻必须客观、真实、理性,但从传播学上来讲,要想达到好的传播效果需要借助一定的情感元素。新闻缺少情感的力量,对受众而言,枯燥无味。电视新闻报道中用的“情感传播”手法,对于摆脱电视新闻的“说教”形象,增强电视新闻的感染力和贴近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采制电视新闻时,不但要将新闻事实交代清楚,更要令新闻事实有“情”,这样才能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只有这样,电视新闻才有生命力,才能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闯出自己的天地。

对于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电视新闻报道可以说非常多,但是,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让我们心灵至今仍感到震撼的那些电视新闻节目,无不蕴涵着浓郁的情感力量。从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学生的人民教师谭千秋那我们感受到了老师这一称号的含义;从为地震灾区捐款105元的乞讨老人那我们感受到了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可以说,这些电视新闻唤起了观众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对无私者的敬重。而事实上,正是对于可贵情感的真实展现和对于新闻故事的真挚表达,使电视新闻多了一丝感性色彩,才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央视记者李小萌从灾区返回途中,遇到一个返家拿东西的老人,应该说是一次很平淡的采访,但是,当老人说感谢你们的操心离开后,李小萌掩面而泣的刹那间,观众却震撼了,我们从中感到了记者的真挚情感,也感到了灾区群众的质朴……

二、电视新闻节目情感的表现方式及手段

与平面媒体相比,电视是由多种艺术形式和多种技术手段共同构成,因而电视新闻节目的情感表现手段更为丰富。除文字外,主持人表情、语态、服装化妆、配音解说、背景音乐选择、灯光照明、切换剪辑、编辑合成等电视语言都可以作为电视新闻节目情感表现的一种手段。而表现方式上大体分为直抒胸臆、寓情于叙事、寄情于他人言论等几种方式。

1、直抒胸臆

记者、编辑对新闻作品中所述人物、事件等直接发表见解。感情色彩丰富浓厚,爱憎好恶之情流溢在字里行间,旗帜鲜明地表现了他们的政治观、伦理观、世界观。这种情感表现方式常出现在新闻评论中。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这类新闻评论类节目中一旦事实论据充分,最后论点常常极具有感情色彩。

2、寓情于叙事

记者、编辑对新闻事件不直接发表见解,但是,通过选取的事件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爱憎好恶的情感倾向,更易受到感染。这种寓情于事的表现方式常用于新闻专题、新闻纪录片中。《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已进行好几届了,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当代孝子——捐肾救母的田世国、爱心大使——丛飞、深山信使——王顺友等等,这些人物让我们感动不是因为颁奖词的华丽,而是他们身上发生的故事让我们震撼。通过一个又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事例,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解读着人与人之间应该具有的朴素情感,从而带给了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3、寄情于他人言论

电视记者在采访新闻事件的同时,借助特定的采访对象如相关部门、律师、心理专家,甚至普通市民等等说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借采访对象评人论事,表明记者的好恶态度。这种表现方式在许多新闻节目中都常出现,尤其在民生新闻、情感新闻、新闻访谈节目中最常用。

三、电视新闻节目情感表现易出现的问题

1、情感冷淡,缺少人文关怀

传统的新闻伦理学认为,为保证报道的“客观”“公正”,强调的是“新闻媒体更多的是像摄像机一样”需要隐匿或淡化自己的个人立场和情感倾向,但当记者追求新闻客观性的同时与社会公德、人文关怀冲突的时候如何把握。

南非著名摄影家凯文·卡特以其摄影作品《饥饿的女孩》而获得普利策新闻摄影大奖,但众多读者指责他把镜头对准了苦难。2006年多家新闻网转载了一组新闻照片,一位骑车人在暴雨中遭遇路上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由此引发了网上有关记者职业道德的热烈评议。而23岁的河南女记者曹爱文在现场采访一起少女溺水事件时,放弃采访任务挺身而出,对被救上岸的少女进行人工呼吸抢救。两个事件中,前者严格履行了记者的职责,客观真实地报道了发生的新闻事件,却受到社会道德的拷问;后者在第一时间放弃了记者采访的职责,却受到了广泛的赞誉,被誉为“中国最美女记者”。同是记者,为何履行记者职责的广受批评,放弃记者职责的反而颇受表扬?这其中就涉及到作为记者的人文关怀问题。

2、过分煽情,造成情感伤害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我们常常看到,当事人因为那不堪回首的往事而痛哭流涕、难以成言,而我们的记者拿着手绢,擦去眼角那矫情的泪花,继续勇猛地把一个个尖刀般的问题抛出,非要残酷地抽丝剥茧,挤出他们全部的灾难经历不可。在记者的过度关注下,他们不得不一次一次回忆可怕的经历,揭开心灵的创伤。

3、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

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并不是所有的情感都适合展示给公众,尤其在对妇女、儿童的一些报道中。

新闻媒体为追求报道的详细性和可观性,往往将被害人的身份、住址、肖像、个人生活习惯、身体特征、疾病史等等公布于世,有些媒体甚至采取偷拍、偷听等手段。这些作法都将极大地侵害当事人的隐私权,破坏当事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安宁。在某媒体披露南京“四胞胎”是人工受孕消息后,产后体虚的母亲一直躺在床上痛哭:“别人知道我们不能生育就算了,但孩子们是无辜的,如今社會上都知道了他们是试管婴儿,以后怎么成长啊。”可以说,新闻侵害隐私权不同于一般的侵权行为,因其手段和工具的不同,因此侵权造成的后果较之于一般侵权行为的后果而言,常常更为严重。

四、电视新闻节目情感的表现分寸

在新闻采访中当中,我们记者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如何恰如其份的把握好自己的身份,在作好客观报道的同时,把握好情感的分寸,避免出现情感伤害呢?笔者认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平等视角

在整个新闻报道战略层面,记者应采取平等的视角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

平等的视角不仅是使采访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尊重。在采访中记者始终保持平等的姿态、神态、语气与对方坦诚交流,一是有助于被采访对象讲真话,挖掘表现出人物内心深处丰富的情感;二是使我们的新闻节目富于人性。如《贪官胡长清》中王志面对临刑前的胡长清,采访的语气仍然是平和的、冷静的,没有刻意的贬低和责难而是力求与他平等对话,最终,很好地向观众展示胡长清真实的内心世界和心理状态,而节目因为人性化的报道更为观众所接受。

2、客观公正

在有些新闻节目中,特别是在一些涉及民生,情感纠纷的新闻节目中,新闻当事双方对一些事情或纠纷的看法是有争议的,出于种种需要,其中的一方,对一些关键的不利于自身的事实常常是选择有意识的“忘记”。如果在新闻节目中大量采用其中一方的话语,偏听偏信,剥夺了另一当事方的话语权,显然对另一当事方有失公平。

3、人文关怀

新闻节目中的人文关怀说到底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个性、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那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怎样才能做到人文关怀呢?笔者认为应该多多“换位思考”,即站在他人立场去思考,体验他人的情感,把对当事人的伤害减少到最低。多想一想,这样报道是否尊重生命、遵守了社会公德、符不符合相关的风俗习惯,是否涉及个人隐私,多想一想对一些当事人的面部打上马赛克是否更人性一些,猎奇、血腥镜头是否符合大多数观众的审美习惯等等。

4、正面的情感导向

正如我们强调舆论的导向一样,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我们也强调正面的情感导向。在新闻电视节目中,一定会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人生不幸遭遇,涉及到犯罪、灾难、苦难、爱情的背叛,亲情的反目,友情的欺骗……等新闻题材,这是我们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比重比较大的一部分内容,也一定会涉及到自私,狭隘、冷漠,仇恨等等回避不了的负面的情绪。但是,我们的新闻记者在报道这类题材的时候,不能仅仅单方面表现这些新闻事件的不幸,更要激发观众对这些负面的东西的一种正视,引起观众的思索,从而起到警示作用。

在对感情纠纷、灾难等电视新闻报道上,不仅仅只表现其过程,细节,只表现当事人的愤慨、不满,还要倾听他们的情感诉求,对她们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对一些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等支持。

可以说,用眼泪来赚取同情,用暴力、猎奇、用阴暗面来吸引观众的电视新闻报道是无法长久地赢得观众的关注的。只有从中寻找积极向上的正向情感,揭露批判那些消极丑陋的负面情感,用温暖修复受到伤害的情感,我们的社会才会更融洽,更和谐,我们的新闻报道才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③王晶红,《谈灾难新闻中的情感因素与媒介表达》[J].《新闻记者》,2008(7)

④孙铁精,《论新闻报道的情感因素》[J].《新闻搖篮》,2003(12)

(作者单位:徐州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情感表现侵权传播
刍议汉字设计的形态语义学
从幼儿绘画作品分析幼儿色彩情感
浅议琵琶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及音色变化
论手机游戏的著作权保护
浅议影视中文字幕组侵权问题
歌唱技巧和情感表现在声乐艺术中的有效融合
台北故宫要告北京故宫“侵权”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