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
2014-04-15马佳慧
马佳慧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3-000-01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法,对2000-2013年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了解到大多数文章大致都是以这几个问题阐述体育对青少年心理效益:1.体育锻炼对情绪的效益;2.体育锻炼对应激的效益;3.体育锻炼对智力的效益;4.体育锻炼对人格的效益。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青少年产生良好的心理效益,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 青少年 体育 心理效益
一、引言
青少年是初升的太阳,心理状况的发展非常值得关注,心理效益是人们在从事某项事情时所获得的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体验或心理活动[1],体育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黄晨曦等人认为参与锻炼的个体拥有更加良好心理健康[2]。体育锻炼的研究表明:能够缓解青少年的焦虑和抑郁;有良好的认知能力;有良好的应激反应;可以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
对国内关于体育对青少年心理效益的研究进行一次理性纵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瞻望,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出适用性的意见。
二、对心理健康含义的认识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含义的认识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人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3]。叶奕乾等人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所具有的正常的、积极的状态和同环境保持良好心理适应的能力[4],毕秀淑等人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5]。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纵观心理学研究,可用以下标准来衡量:1.正常的发育;2.良好稳定的情绪;3.活泼开朗的性格;4.乐于与人交往;5.行为协调和良好的适应能力;6.良好的自我概念。
三、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的研究
(一)体育锻炼的情绪效益
焦虑是个体对不确定要发生的事情所产生的烦躁不安甚至是恐惧的心理状态,抑郁是个体在生活或所在的环境中受到挫折时产生的失落、悲伤的心态。
冯燕研究:青少年中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受心理压力困扰小[6]。体育活动可降低心理负荷压力[7]。许岩等人阐述:体育运动有助于解除青少年的不良情绪。
(二)体育锻炼的应激效益
应激是机体对外界的刺激做出来的反应,是一种非特异性应答,指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张或危险情景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Morgon等人指出,高强度的体育锻炼可降低应激;crew等人研究指出从事体育锻炼的人更少产生应激反应;朱健民研究得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群体应激反应更低;青年参加体育活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三)体育锻炼的智力效益
心理学家KG·Brown认为,智力是学习能力、把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环境的能力,智力是一项综合能力。
琴森教授研究,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脑细胞反应速度;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挖掘大脑右半球的智力潜能。
(四)体育锻炼的人格效益
人格的形成与人的活动密不可分,郑雪等对人格定义:是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通过后天社会环境的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焦旭妮认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一是增强其体魄;二是青少年时期对人格的培养发挥直接的作用。马冠楠等人研究:体育对于青少年构建完善健康的人格框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亟待关注的,近十年学术界关于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研究证实: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强青年心理自我良好感和良好情绪体验,对人格的形成也有良好的作用;学术界也有一些研究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但和需求相比,还存在某种缺陷,为更好研究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需加强实证性研究,提高质量,增加数量,才能更好的认识体育对青少年的心理效益,才能让青少年使其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丛立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 黄晨曦,殷晓霞,朱慧.大学生EPQ人格特征与体质的有关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6).
[3] 林修全,黄子杰.体育锻炼与心理效益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校医.2009(5):607-610.
[4]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3).
[5] 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30.
[6] 冯燕.试论体育运动对培养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作用[J].体育科技.2001.2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