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在高原地区批量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应用
2014-04-15乔够梅杏玲芝李娟汉瑞娟陆皓
乔够梅,杏玲芝,李娟,汉瑞娟,陆皓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 全军泌尿外科中心,甘肃 兰州 730050)
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在高原地区批量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应用
乔够梅,杏玲芝,李娟,汉瑞娟,陆皓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 全军泌尿外科中心,甘肃 兰州 730050)
目的探讨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在高原地区批量地震伤员救治中的应用。方法2013年7月批量收治31例地震伤员,采用统一明确检查分类、实施救护小组负责制、开放绿色生命通道、批量地震伤员转运、提供个性化专科救治方案、对伤员有效心理支持等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对其进行院内急救、手术与术后处理及临床治疗。结果31例伤员的抢救成功率为100%,无一例伤员因抢救不及时或接诊、分诊不及时而造成不良后果,无一起医患纠纷,31例伤员均康复出院或病情稳定后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结论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模式提高了医疗团队的高原护理能力及灾后护理能力,确保了高原地区的应急救护质量和效率。
高原;地震;批量伤员;专业化救护路径
[Nurs J Chin PLA,2014,31(20):63-65]
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特别是地震灾难由于其不可预料性、紧迫性和所致伤员的批量性,使急诊工作面临着种种挑战。如何提高突发事件下伤员的专业化救活成功率,已成为当前紧急救护领域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2013年7月22日7时45分,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县城海拔2320 m左右)交界发生6.6级地震,由于岷县地处高原,昼夜温差大、日照强烈,人体会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在此基础上若发生急危重症及严重创伤,机体所产生的反应和临床表现会与平原地区有很大不同[1]。因此,在此次地震伤员救治中,我院采取平战结合方式,应用军事医学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2],调动护理应急分队及外勤中心,建立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地震灾区距兰州249.95公里,由直升机分次批量空运伤员。我院陆续收住伤员31例,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12~45岁;多发伤9例,腹腔内出血2例,失血性休克3例,脊柱骨折4例,骨盆骨折3例,股骨骨折4例,胸外伤3例,脑挫裂伤2例,颅脑骨折1例,多发性软组织损伤2例。多发伤采用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3],ISS≥16分为重度创伤,本组共4例。
1.2 结果 31例伤员中,行清创手术16例,损害控制性手术6例,抢救成功率为100%。本组无一例伤员因抢救不及时或接诊、分诊不及时而造成不良后果,无一起医患纠纷,31例伤员均康复出院或病情稳定后回当地医院继续治疗。
2 批量地震伤员的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
2.1 突发事件院内救护准备工作
2.1.1 护理人力资源的调配与管理 得知灾害消息后,兰州军区总医院党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紧急召开党委会,成立了由院长、政委为组长,护理部主任、副主任为副组长的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立即启动急诊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迅速成立指挥组、检伤分诊组、院内专业救护组、抢救组及后勤保障组。护理部根据我院应对突发事件的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5 min后启动伤员≤30人的突发事件院内救护模式,迅速调动外勤中心组织,立即通知相关科室(泌尿外科一病区、胸外科、关节微创病区)设立抗震救灾专用病区,并协调急救器材、医疗设备、药品血源、运输工具等。院内专业救护组分为6个分类救治小组,每小组配备医师、护士、外勤中心人员、实习医生各1名,携带急救护理箱全部到达急诊科待命。野战医疗所车队战士立即疏散急诊科门前车辆,拉起警戒哨兵站岗,保障急救车辆通道通畅。
2.1.2 统筹安排抗震救灾专用病区 我院床位处于饱和状态,为设立抗震救灾专用病区,原泌尿外科一病区患者转运至泌尿外科二病区,关节微创病区患者转运至脊柱外科、骨科。通过加床院内调整,采取相似疾病集中收治的原则,统筹安排泌尿外科一病区、关节微创病区及胸外科建立了设有60张床位的抗震救灾专用病区。
2.2 批量地震伤员的救护与管理
2.2.1 统一明确检伤分类 我院地处1517 m高海拔地区,大气氧分压比平原下降2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上[4]。针对高海拔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情况和缺氧环境,主要参照简单检伤分类及快速治疗(simple triage and rapid treatment,START)程序[5]:意识丧失、无呼吸的伤员为特优先;呼吸频率<10次/min或>30次/min列为第一优先;呼吸频率10~30次/min,则判断末梢循环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若>2 s,说明心率>120次/min,为第一优先;若<2 s,说明心率<120次/min,为第二优先;伤员可自己走动的为第三优先。
2.2.2 实施救护小组负责制 由于突发事件批量伤员短时间内先后到达急诊科,易造成秩序混乱,护理部指派一名总护士长负责组织协调。具体做法:(1)批量伤员到达医院时,对救护车进行编号,每来一辆救护车,按编号由一名急诊科护士在门口清点送入的批量伤员数,一名佩戴伤票、确认身份,并将编号牌按顺序套于伤员的手腕上,根据统一“伤标”按计划进入分区;指定一名应急医疗队护士为救护护士,一名应急医疗队医生为救护医生,二对一负责伤员。(2)救护护士登记伤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电话,并和伤员家人取得联系;打印伤员信息腕带,并在腕带上进行伤情标记与编号,以随时得知伤员的数量,及时汇报并做好记录。救护医生负责对伤员的病情进行正确评估、分类,同时根据病情评估结果安排就诊顺序。(3)责任护士测量伤员生命体征,给予鼻塞2 L/min 吸氧,建立1~2条静脉通道,根据医嘱执行急诊抽血,扫条码再次核对后交予外勤人员送检。(4)实习医生对检查结果、治疗措施及伤员生命体征等按时间点准确记录,责任护士再次核实。(5)外勤中心人员配合床旁检查,并将检查化验单结果送入手术室或抗震救灾病区。
2.2.3 开放绿色生命通道 为确保危重伤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医院设置醒目的绿色生命通道标志,设立危重伤员抢救区,抢救区的医务人员由急诊科医生和护士组成。抢救组医护人员按照应急预案,填写好危重伤员转运交接表。对所有因事故来院就诊的伤员均采用虚拟预存款的方式开通绿色生命通道,优先处理。
2.2.4 批量地震伤员转运 经过初步检查与诊断,有手术体征的伤员立即送往手术室常规行清创、骨折复位与固定等;危重伤员送重症监护室;无生命危险的伤员,通知转入科室做好检查和相关准备。救护组护送伤员进行各项检查,根据病情携带便携式监护仪、吸氧装置、急救药品、物品、呼吸囊等所需用物。医生、责任护士位于伤员头端的两侧,观察意识、血氧饱和度、心率,责任护士确保液体顺利输入,外勤人员及实习医生位于伤员的脚端两侧,协助引领方向并观察液体输入情况。完成各项检查后,由救护组依据病情将伤员送入手术室或抗震救灾专用病区,责任护士对伤员病情进行逐项交接并签字。
2.2.5 提供个性化专科救治方案 成立以院长和副院长为组长,由全军著名骨科专家、全军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及创伤骨科、关节骨病外科、神经外科、普胸外科等科室专家组成的院内救治专家组,对灾区后送的每一名伤员每天进行会诊,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救治方案。每日由院机关领导组织相关专科主任、管床医生、护士长、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理咨询师等人员参加晨会交接班。管床医生负责汇报伤员病情变化,护士长进行护理汇报,对重点伤员进行重点讨论后及时调整治疗护理方案,制定出适合伤员的个性化救治方案。护士每日床旁病情交班,对于危重伤员进行护理讨论,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使流程与伤情的诊治需要相适应。
2.2.6 采取个性化心理干预 突发事件发生后,伤员均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心理[6],加上生理上的严重创伤,机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醉氧”现象,即轻度嗜睡乏力等现象[7]。专科护理人员特别注意保证伤员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地用地灯降低病房光线亮度,夜间护理操作轻柔,避免惊醒伤员;同时主动关心伤员,与伤员进行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不断改善伤员的心理环境;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对伤员进行心理疏导,减轻不良情绪的干扰,使伤员达到身心健康的状态。
3 体会
3.1 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 在高原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情况和缺氧环境条件下,充足的人力是急危重症伤员紧急救护工作安全、有效开展的基本保障。为了更好地开展批量伤员的救护工作,我院首次实施救护小组对批量地震伤员全程负责制,从初步收集伤员资料及基本信息、观察了解病情、初步分检排序、抢救配合、各项检查的陪同、专科救护、院内转运,到院内救治专家组及相关专科护士组成抗震救灾医疗、心理服务护理单元,对灾区后送的每一名伤员每天进行会诊,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救治方案,责任护士落实各项护理工作直至伤员康复出院。实践证明,院内专业化救护路径的建立提高了医疗团队的高原护理能力及灾后护理能力,优化了护理工作流程,为伤员提供了有序的救护环境和个性化专科救治方案,缩短了无治疗期时间。
3.2 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有力保障 应急预案包括应急流程、人员培训、人员调配与分工、物资准备等。我院护理部制订的突发事件院内救护路径,以应对危重伤员为关键点,选择以急诊、ICU作为应急医疗队培训的基地[8],针对性组织应急医疗队学习高原地区医学知识、高原地区训练伤的防护、熟悉灾害心理危机护理干预方法等。在此次批量地震伤员的紧急救护中,按照救治流程对伤员进行迅速救治,避免了救治现场的混乱;同时,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分工,有效地控制或减少了护士在伤员救治过程中的盲从性,确保了突发事件发生时的救护效率。
[1] 李素芝,高钰琪.高原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 谢培增,陈大军,汪先兵,等.军队医院野战医疗所在非战争军事行动时医疗救护的展开实践[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09,23(5):64-67.
[3] 杨延忠.健康教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70.
[4] 李娟,陆皓,胡军,等.高海拔地区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护路径在群体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17):2070-2072.
[5] 陈小杭.急救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
[6] 黄萍,沈红,陈雁,等.成组化分诊模式在应对突发大批量伤员救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4):326-327.
[7] 王丽.高原地区军队在职疗养员多元化需求的调查与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疗养医学,2012,21(2):123-124.
[8] 成翼娟,胡秀英,叶磊.自然灾害群体伤救护的护理管理策略[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0):685-687.
(本文编辑:仇瑶琴)
ApplicationofPlateauSpecializedHospitalAmbulanceTransportPathinBatchofWoundedRescueintheEarthquake
Qiao Goumei,Xing Lingzhi,Li Juan,Han Ruijuan,Lu Hao
(Military Urinary Surgery Center,Lanzhou General Hospital of Lanzhou Military Command,Lanzhou 730050,Gansu Province,China)
author:Lu Hao,E-mail:luhaoo312@163.com
ObjectiveTo explore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plateau specialized hospital ambulance transport path in batch of wounded rescue in the earthquake.Methods31 patients were selected and explicitly checked by using a unified classification system,and responsible by rescue teams,open green life channel,earthquakes bulk of wounded patients transport,provide personalized specialist treatment plan,psychological support and other hospital professionalize rescue path to perform emergency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treatment and clinical outcomes.ResultsThe survival rate was 100% with no adverse outcome due to no one rescue was not timely,lack of prompt rescue and triage was not timely,no doctor-patient conflict,31 patients were all covered and stable and had continues treatment in the local hospital.ConclusionPlateau specialization hospital ambulance transport path mode can enhance the plateau nursing care ability and disaster nursing care ability to ensur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plateau emergency care.
plateau;earthquake;bulk of wounded;professional rescue path
2014-02-26
2014-06-29
兰州军区医药卫生科研计划项目(CLZ11JA04)
乔够梅,本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工作
陆皓,E-mail:luhaoo312@163.com
10.3969/j.issn.1008-9993.2014.20.021
R197.323
A
1008-9993(2014)20-00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