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曙运用经方治疗失眠的经验
2014-04-15夏成霞
夏成霞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 214071)
陆曙运用经方治疗失眠的经验
夏成霞
(无锡市中医医院,江苏无锡 214071)
陆曙教授认为经方组方有制,配伍有法,选药精良,运用经方治疗失眠往往收效甚显。如临床选用百合地黄汤、栀子豉汤、酸枣仁汤、半夏秫米汤、甘麦大枣汤等加减治疗,均收效满意。
经方 失眠 名医经验
陆曙教授为无锡市名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西医结合专家,临证数十年。陆师认为,经方组方有制,配伍有法,选药精良,功效卓著,不论是治疗常见病,还是疑难病,只要掌握运用其法度,投之皆可获桴鼓之效。笔者有幸随陆师侍诊,现将其活用经方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百合地黄汤
百合地黄汤源自《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虽然原文并未言及治疗失眠症,但历代医家用于治疗阴津亏乏、虚热内生的失眠症者不乏其例。其因有二,一是百合病是一种症状,多见“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的“躁不得卧”症(成无己语);二是百合味甘性平,补虚清热,清心安神,本是一味清心润肺,益气安神的良药。李士材云:“百合之百合病,是清心安神之效。百合配生地,养血凉血。百合配知母,用于百合病误汗伤中而燥渴,二药补虚清热,养阴润燥。”如此,药证合拍,用于失眠症的治疗,自然顺理成章。
案1.缪某,女,47岁。2012年9月11日初诊。
患者失眠3年余,症见:难以入寐,寐而易醒,口干,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辨证为阴津亏乏、虚热内生。治拟滋阴清热,养心安神。处方:
百合干10g,生地20g,焦山栀10g,九节菖10g,五味子10g,甘草10g,小麦30g,灵芝10g。7剂。1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周后复诊:自述睡眠有所好转,再以前方服用7剂,后以前方适当加减变化累计服用30余剂,而获痊愈。
2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源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乃治实邪虽去而余积热扰乱胸中所致的失眠症。虚烦之“虚”是对有形之邪而言,非正气之虚。其轻者,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形容心烦之甚,心身不宁。邪热郁于胸膈,因而致烦;扰动心神以致不寐。栀子豉汤具有清宣郁热的作用,主治伤寒热病过程中因误治后热扰胸膈所致的“虚烦”。朱丹溪认为栀子可清火郁,豆豉可祛除污浊之气。栀子与豆豉同用,邪热得除,浊气得去,其病症自愈。
案2.蒋某,女,38岁。2012年9月6日初诊。
患者失眠半年余,症见:心烦不寐,胸闷不舒,时欲叹息,胃纳一般,二便调。舌红、苔薄白,脉弦细,尺弱。辨证为热扰胸膈,心神不宁。治拟清热安神,宽胸理气。处方:
焦山栀5g,豆豉10g,厚朴5g,枳壳10g,甘草3g,小麦30g,生杜仲10g。7剂。1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周后复诊:自述睡眠有所好转,但仍感心烦不安,前方焦山栀改10g。服用7剂,后以前方适当加减变化累计服用30余剂,终获痊愈。
3 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源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书中云“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医圣张仲景用酸枣仁甘酸平养血而敛补心肝阴血之体。川芎辛温,活血行气,调畅气血而顺应心肝之用,一收一散,阴阳合一。知母、茯苓养阴清热,宁心安神,使水足而神自宁,火清而魂自安。
案3.严某,女,60岁。2012年9月18日初诊。
患者失眠3月余,症见:夜寐梦多,头晕眼花,急躁易怒,舌红少苔,脉弦细。辨证为肝阴血虚。治当滋补阴血,安神定魄。处方:
枣仁30g,川芎10g,知母10g,甘草6g,茯苓10g,生地20g,制首乌20g,百合干10g,焦山栀10g,夜交藤10g,豆豉10g,厚朴5g,枳壳10g。7剂。1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周后复诊:自述睡眠好转,以前方适当加减变化累计服用20余剂,而获痊愈。
4 半夏秫米汤
半夏秫米汤出自《灵枢·邪客第七十一》,由半夏、秫米二药组成,药味简单而意旨深厚。方中秫米,别名粟米、黄米、小米等,甘凉益胃,养营阴而利大肠,《本草纲目》解释:“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半夏能导引盛阳之气以交于阴分,阴阳相和,营卫运行正常而失眠之证愈也。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胆腑病》中立千金流水汤治虚烦不得眠,方中除半夏秫米外,另增酸枣仁、生地、茯苓、炙远志、黄芩、生姜等。
案4.唐某,女,71岁。2012年9月18日初诊。
患者失眠5月余,症见:难以入寐,偶感头晕,恶心欲吐,脘痞纳差,大便偏干,小便调,舌暗红、苔白腻,脉滑。辨证为痰浊内扰。治拟理气化痰,宁心安神。处方:
法半夏10g,北秫米10g,紫丹参15g,焦山栀10g,佛手片10g,天麻10g,枣仁10g,甘草3g,陈皮10g,茯苓10g,川芎10g,知母10g,延胡索10g。7剂。1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周后复诊:自述睡眠有所好转,再以前方服用7剂,后以前方适当加减变化累计服用30余剂,终获痊愈。
5 甘麦大枣汤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该方由甘草、小麦、大枣组成。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曰:“小麦为肝之谷,而善养心气;甘草、大枣甘润生阴,所以滋脏气而止其躁也。”清·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小麦能和肝阴之客热,而养心液,且有消烦利溲止汗之功,故以为君。甘草泻心火而和胃,故以为臣。大枣调胃,而利其上壅之燥,故以为佐。盖病本于血,心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泻而土气和,则胃气下达。肺脏润,肝气调,躁止而病自除也。补脾气者,火为土之母,心得所养,则火能生土也。”
案5.沈某,男,63岁。2012年9月27日初诊。
患者失眠1年余,症见:难以入寐,夜寐易醒,心烦易怒,腰酸,舌暗红、苔白腻,脉弦滑。辨证属心肝阴虚。治以养阴清热除烦。处方:
小麦30g,甘草6g,大枣7枚,焦山栀10g,豆豉10g,生杜仲10g。7剂。1日1剂,水煎分2次服。
1周后复诊:自述睡眠改善,以前方适当加减变化累计服用60余剂,终获痊愈。
编辑:傅如海
R256.230.5
A
1672-397X(2014)05-0021-02
夏成霞(1982-),女,硕士研究生,主治中医师,心血管内科专业。shiecy@163.com
201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