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冶》与晚明苏州园林假山的实证研究

2014-04-15卜复鸣

建材世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园冶太湖石假山

卜复鸣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 215104)

卜复鸣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苏州 215104)

晚明的苏州园林假山因文人的参与和假山匠师的文人化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明末计成《园冶》一书中有关掇山的理论以及对施工与造型技艺等论述,常能和这一时期苏州园林中遗存的假山实物相互印证。将《园冶》理论与假山遗存在类型、风格、技艺上进行实证例释及总结,对园林假山这一传统技艺的保护与传承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也给现代园林及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园冶; 晚明; 苏州园林假山; 实证研究

假山是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之一,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则用了很大的篇幅对园林假山进行了论述,并辟有“掇山”之专篇,阚铎在评述此书时说:“掇山一篇,为此书结晶。”可谓精当无比。我们从《园冶》开篇“自序”中知道,计成中年后择居润州(今镇江),因为掇山,而“睹观者俱称:‘俨然佳山也。’遂播名于远近。”[1]可见计成是当时掇山叠石的高手之一,也由此发端而成就了他在中国造园史上的地位,而《园冶》一书则为其实践之结晶。晚明文人的著述大多有重复、类同或抄袭之内容,如文震亨、屠隆、高濂等对盆景、插花之类的论述,这可能是同一时代的同一技艺在制作上的普遍性或趣味上的一致性所造成的。对于这类现象,法国史学家兼评论家丹纳归之为“时代的精神”和“周围的风俗”所造成的。由于历史上没有如《园冶》一类的造园专著的流传,因此,《园冶》中所阐述的掇山技艺也应该是对晚明掇山技艺的普遍现象的总结,当然自有智慧的结晶,“最大的艺术家是赋有群众的才能、意识、情感而达到最高度的人。”[2]苏州古典园林中现存晚明假山正如这一“时代精神”和“风俗概况”交织下而盛开在园林的一朵美艳鲜花,其虽经历代整修,却依旧保存着应有的风貌。计成在苏州一地虽然没有留下假山作品,但将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苏州假山参之《园冶》,常能得到互证。晚明张南阳、张涟(南垣)等名手的假山作品今苏州无存,惟周秉忠(时臣)有徐氏东园(留园)黄石假山和洽隐园(清代惠荫园)水假山遗存;艺圃、五峰园假山亦为晚明遗构。清初,苏州园林假山虽有发展,但犹承晚明风格,故而将成于清初康熙年前的耦园黄石假山和拙政园岛山一并考察。

1 假山、掇山、叠山辨析

中国造园之术虽然历史久远,观其理论常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有关掇山叠石一事,也只是片言只语,如秦汉时期的“筑土为山”、“构石为山”等等。而“假山”一词,作为近现代的通俗用语,最早大约出现于唐代,如杜甫《假山·序》所云:“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于我太夫人堂下垒土为山,一匮盈尺,以代彼朽木,承诸焚香瓷瓯,瓯甚安矣。旁植慈竹,盖兹数峰,嵚岑婵娟,宛有尘外致。”郑谷《西蜀净众寺七祖院小山》:“峨嵋咫尺无人去,却向僧窗看假山。”等等,假山专指人工堆叠或仿造的山体,包括以土、石为材料的筑土为山、叠石为山以及以木代山或泥塑山形之类的作品,而苏州一带所指的“假山”则常指叠石为山了。掇山作为造园技艺中的一种职业门类,有称造山、筑山、叠山、掇山、堆山、垒(累)山等,不一而足。《园冶》作为一部造园专著,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对于术语的使用并不是那么的精当[3],其在专业术语中常常混杂着一些苏州当地的方言土话、切口行话。《园冶》中有《掇山》一篇,具体而详细地论述了园林假山的施工与造型的全过程,而“掇”字吴方言读如“叠”,《园冶》中的“掇山”、“掇假山”、“掇小山”、“掇小景”、“掇石”等,专指叠石为山,但从《园冶》中与“掇山”一词相替用的多为“堆”字,如《选石》篇:“是石堪堆,便山可采”,《园说》篇:“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大痴”,《立基》篇:“开土堆山,沿池驳岸”等,“堆”既用于堆土为山,也常用于叠石为山。苏州一带也因“堆”、“垒”、“累”发音相近,而常混用不分,如明王省曾《吴风录》:“而朱勔子孙居虎丘之麓,尚以种艺垒山为业,游于王侯之门,俗呼为花园子。”[4]垒山即为掇山了。《园冶》中除了“掇山”一词外,尚有“理假山”、“理山”、“理石”等表示堆叠假山,但“理”字更多的是指布局、造型等。叠山也即掇山,如《西湖游览志》中所记的“…独洪静夫家中最盛,皆工人陆氏所叠也。堆垛峰峦,坳折涧壑,绝有天巧,号陆叠山”[5]。

2 晚明苏州园林假山的类型及功能

《园冶》中所举的各种假山类型,除一些大型假山尚有晚明或以前遗构,如留园中部的大型池山、沧浪亭土山等外,大多不存。现以清代遗留下来的假山佐证之。

2.1 园山

计成在《园冶》说:“园中掇山,非士大夫好事者不为也。为者殊有识鉴。”认为只有有非常见识和鉴赏能力、又爱好风雅的士大夫才会在园林中堆叠假山。从“缘世无合志,不尽欣赏,而就厅前一壁,楼面三峰而已”来看,所谓的园山即为园林中构成地貌骨架的体量较大的主山,也就是汪星伯先生所说的“大山”,如留园,由其西部的大型土山,过渡到中部的大型主山,再延伸到东部的庭院假山;从西到东,由高到低,由山林高阜逐渐向平地庭院过渡,既存山林之趣,又具“小廊回合曲阑斜”之美。拙政园则由远香堂北的两座岛山、远香堂南的黄石假山和远香堂东的绣绮亭土石假山组合而形成的地貌,这也就是《园冶》所说的:“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嶒;构土成岗,…宜台宜榭。…成径成蹊,…临池驳以石块。…结岭挑之土堆,高低观之多致。”另一类则如沧浪亭的中央大型土石假山和耦园黄石假山等,这类山体常为园林中的中心景物,围绕山体四周布置亭榭轩廊,可从不同角度观赏到山体的景色。

2.2 池山

以文人写意山水园著称的苏州园林,其布局主要以池水来衬托假山的形体,形成山形与水体的刚柔对比,所以《园冶》云:“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明末清初的叠石池山大多似《园冶》所说的:“就水点其步石,从巅架以飞梁;洞穴潜藏,穿岩径水;风峦飘渺,漏月招云;莫言世上无仙,斯住世之瀛壶也。”大型者如留园中部的假山,主山位于池北,峰峦冈坡由东西向横向展开,呈现出层次丰富的平远山水景观,与南北向的副山呈直角交汇,并用夹涧进行过渡,显得自然而贴切;中型者如艺圃池南的土石假山和五峰园太湖石假山;小型者如网师园彩霞池边的云冈假山。

2.3 厅山

苏州园林有厅前叠石掇山的惯例,《园冶》说:“人皆厅前掇山”。苏州园林中的厅堂常在南面形成一个闭合式的庭院空间,空间稍大者常布置成花池假山,对于这类庭院空间的造景,计成认为“或有嘉树,稍点玲珑石块;不然,墙中嵌理壁岩,或顶植卉木垂萝,似有深境也”。由于真正的明代建筑庭院实物甚少,难见其详。拙政园玉兰堂(曾名笔花堂,传为文徵明作画之所)南以白玉兰点缀太湖石,古木清阴,文石玲珑,幽静无比,惜古木不存,虽经补植,其景难再。清代遗存的庭院如网师园小山丛桂轩等前庭都靠壁叠以太湖石花台,或植以牡丹,或杂树丛生,蔚然成林;而留园五峰仙馆前有大型太湖石厅山,崖壁高峻,如屏如峰,山顶偃松斜展,藤萝垂绕。不过,计成对那种沿墙叠置三峰表示了不屑,说“环堵中耸起高高三峰,排列于前,殊为可笑。”

2.4 楼阁山

苏州园林中的楼阁以二层为多,均可登临远眺城外上方、天平、虎丘诸山,正如《园冶·借景》所云:“高原极望,远岫环屏。”如沧浪亭见山楼、网师园撷秀楼、留园冠云楼等。计成说:“楼面掇山,宜最高才入妙。”但山太高,离楼太近,会产生逼迫之感,所以又说“不若远之,更有深意。”如耦园在楼前筑有大型黄石假山,林木繁茂,甚得其趣。同时苏州园林中以看山楼、见山楼命名的建筑物尤多,如狮子林的见山楼筑于大假山一角,登临斯楼,宛若置身于群山之中;而位于大假山北侧的卧云室,因有庭院相隔,登楼观山,会有高远之意。拙政园的见山楼,隔水远观东南的雪香云蔚亭假山,更是意出迥表。如果将室外楼梯与叠石相结合,便形成了独具趣味的云梯假山,正合《园冶》:“阁皆四敝也,宜于山侧,坦而可上,更以登眺,何必梯之。”留园的明瑟楼、冠云楼,网师园的五峰书屋、拙政园的见山楼等均在楼阁之侧作假山云梯。

2.5 书房山

计成在《园冶·屋宇》中说:“凡家居住房,五间三间,循次第而造;惟园林书屋,一室半室,按时景为精。方向随宜。”苏州诸园中最有代表性的如留园的揖峰轩书屋(亦称石林小院),面阔二间半,前庭叠以太湖石牡丹花池,中立晚翠峰,周边衬以峰石,玉兰、修竹远映,亦如《园冶》书房山条所说的:“凡掇小山,或依嘉树卉木,聚散而理,或悬岩峻壁,各有别致。”柴园水榭(书房)前的假山水池,则符合计成所推崇的:书房前最宜者,“更以山石为池,俯于窗下,似得濠濮间想。”推窗凭栏,一碧池水在四周嶙峋山石的衬托和藤萝的掩映下,更觉清幽可人。

2.6 峭壁山

苏州园林中以石为主的假山大多借墙壁而叠,即所谓的峭壁山了。计成应是堆叠峭壁山的高手,他在《自序》中说的“俨然佳山水”的“偶为成壁”即为一例。“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墙为纸,以石为绘也。”借鉴绘画原理,化二维为三维。“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苏州诸园中的书房后院,大多为偏狭之地,颇得“聚石垒围墙,居山可拟。”之趣。

2.7 内室山

内室是园林主人的起居之处,因而在内室叠山,要防止小孩的登攀嬉闹,所以计成强调:“内室中掇山,宜坚宜峻,壁立岩悬,令人不可攀。”因内室旧属私密区域,故而现在见到的不多,如苏州尚志堂(建于清乾隆年间,据称原为吴氏采菽堂)楼厅前有左右对称的两花池假山,古木参天,花石峻嶒,即使盛夏,亦暑气甚少。像退思园的坐春望月楼原是延客住宿之处,楼前庭院面积较大,只在左侧叠以太湖石花台(原为一座较大的假山,它和楼右侧的旱船一起,使该楼前的庭院形成了一个半隐密的空间)。

其它如留园五峰仙馆的后庭院有水一潭,与计成所云的山石池,差相似之。因其地处旱地,积水实为不易,“少得窍不能盛水”,稍有孔隙便不能蓄水。而像小林屋水假山这类假山形式则在《园冶》中并未论及。

3 晚明苏州园林假山的风格与特点

3.1 “深意图画”,以摹写自然的全景式假山风格为主

中国园林假山自古就以模拟自然山体景观而进行造景的,从秦汉模拟海上仙岛的“一池三山”到东汉梁冀苑囿的采土筑山,“以象二崤”,再到晚唐苏州的任晦园(据称即顾辟彊园址),皮日休诗云:“广槛小山攲,斜廊怪石夹。…地势似五泄,岩形若三峡。”[6]浙江诸暨的五泄高峰夹溪、造云壁立,三峡则两岸断崖、险峻雄伟,尽管是比拟,可见当时苏州已有用山石来堆叠假山了。到了明季,因文人参与堆叠假山,加之一批叠石匠师如周秉忠、计成等亦擅长绘画工艺,“深意图画”,因而把苏州园林的掇山技艺推向了顶峰。

晚明苏州园林假山,就其风格而言,应该是以自然山体为蓝本的全景式假山为主。徐氏东园(今留园中部)的黄石石屏假山为周秉忠所堆,它以浙江普陀、天台山为蓝本,如一幅天然的山水横披画。普陀山素有海天佛国之称,岛之西北群山起伏,东南金沙漫滩,由燕山期花岗岩所构成的山体在剥蚀风化后多呈奇峰异石;天台山主要为花岗岩侵入体,悬崖峭壁,峰峦连绵,山地呈多级结构;纵观两山均以花岗岩景观为主,用古拙粗顽的黄石表现雄浑奇险花岗岩景观,可谓景自天成。而艺圃太湖石假山既具计成所云“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然”,又有张涟所创而推崇的“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山且堆土,“似乎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7]的撷取山体断崖片断而营造出的山林景象。而洽隐园小林屋水假山则是仿洞庭西山林屋洞,石床神钲,玉柱金庭,其匠心之运,实为孤例。

3.2 “以水为妙”,营造山水相依的写意山水园

苏州为泽国水乡,即使城内也多洼地,因而苏州园林都以山水为胜。唐代的任公叔在《登姑苏台赋》中说:春秋时期的吴国的姑苏台,“因累土以台高,宛岳立而山峙。或比象于巫庐之峰,或倒影于沧浪之水。悉人之力,以为美观。”[8]巫山因长江穿越其中而形成巫峡,庐山则耸峙于鄱阳湖侧,已开苏州山水园林之先河。古代因掘池堆山全靠人力,所以常借助自然地形,以得事半功倍之效。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提及借地势而造园的就多达数十处,如《相地》篇中的“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入奥疏源,就低凿池”;“开池浚壑,理石挑山”以及《立基》篇中的“开土堆山,沿池驳岸”、“高阜可培,低方宜挖”等等,以期“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如环秀山庄掘地得飞雪泉,流溢而为池;明代的王氏拙政园,因“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便“稍加浚治,环以林木”,而成为一代名园。在园林布局上,计成把“池上理山”列为“园中第一胜也”,并说“假山以(依)水为妙”,这正是苏州文人山水写意园的主要特征。

3.3 “峰虚五老”,山巅有罗列太湖石峰的习俗

城市园林本是古代文士商绅的享乐之地,亦如计成所云的“寻闲是福,知享即仙”的理想之所,因而在园林造景上多追求对仙境的模写,如明代洽隐园的小林屋水假山就是模写的苏州西山被列为真仙洞府的“天下第九洞”的林屋洞景象。日本造园家吉河功先生把白居易、牛僧儒等中唐士人太湖石的痴迷归之为一种蓬莱神仙世界的情结[9],有时因受造园面积的拘囿而不能尽情地模拟出整个蓬莱仙岛景象,也会撷取其枝叶片段,像帝王们营造的“一池三山”那样编织起长生不死、逍遥自得的仙界梦想来,以远离喧嚣纷繁的尘世,如苏州留园的小蓬莱岛山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而明清之际艺圃的浴鸥园、鹤柴等园景亦正如计成所梦寻的“欲拟瑶池,若待穆王侍宴”、“紫气青霞,鹤声送上枕上;白蘋红蓼,鸥盟同结矶边”的写真。

庐山的五老峰本是自然景观中的五座山峰,人们把它拟化成道教中研经传道的五位老者,加上李白曾在此地筑舍读书,苏州宋元时期的园林又常在假山之巅罗列峰石,因而到了明季,庐山的五老峰也成了当时的主要模拟对象。从文字记录和实例来看,晚明假山有在山巅罗列太湖石峰的习惯,如王心一的归田园居(即现拙政园东部)悬井岩假山之巅,“诸峰高下,或如霞举,或如舞鹤”;紫逻山,山巅有紫盖、明霞等五峰;顾大典的谐赏园、姜氏艺圃等亦如此[10]。而五峰园则是现存的最好实例,园内有太湖石假山一座,洞壑、峭壁、峡谷、石梁等俱全,假山之上巅有平台,并耸立着丈人峰、观音峰、三老峰、庆云峰、擎云峰五峰,前有方池。计成在《掇山》篇中对当时的这种“排如炉烛花瓶,列似刀山剑树;峰虚五老,池凿四方;下洞上台,东亭西榭”式的造园方式提出了批评,但也反映出了当时确有假山上罗列峰石的惯例。

3.4 “雅从兼于半土”,以土石相结合的山体摹写出自然景观

苏州早期假山尤以土山为多,如沧浪亭、乐圃等。明代初中期未见园林实例,据王行《何氏园林记》一文记载:明初洪武年间的何朝宗园林中,有“积土为丘”的曲山,“山之左,有砾阜,曰玲珑山。”[11]这也只是土筑假山或点缀山石的惯例。至明天顺、成化年间的俞嗣之石涧书隐,“屋后有秋蟾台,吴门周浩隶,亦山人,垒石为之,仍以其先命为台,上平旷,可坐四三人,荫以茂木。”[12](周浩隶应该是目前见之最早的苏州假山匠师了,这可能和他“山人”的身份有关)建于正德初的王氏拙政园在布局上旷远疏朗,近乎自然,其假山有“东岸积土为台”,“高可丈寻”的意远台[13];瑶圃中的嘉实亭也似乎建于假山高台之上,可见明代初、中期假山还是以土筑为多。到了明季,常常追求猎奇,较一峰之长短,但大型假山则以土石结合,“欲知堆土之奥妙,还拟理石之精微。”只有在叠石时结合土堆,才能体现“山林意味”。现拙政园中部假山池岛尚存清初遗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恽寿平作客拙政园,说“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冈叠石峻嶒,下临清池,磵路盘纡。…渡红桥而北,傍横冈循石间道,山麓尽处有堤通小阜,林木翳然。”[14]清康熙年间的顾嗣立的秀野园,“导以回廊,穿以迳,垒石为山,望之平远,捎沟为池,即之蕴沦也。”[15]建于康熙十二年(1673)由松江张陶庵(张南垣之子张然)为之叠石、常熟王石谷(王翚)为之图的洞庭东山依绿园,也是“迤逦平冈”[16],以平远山水见长,可见这一时期的苏州园林假山尤以平地山水为主,这正如《园冶·掇山》篇中的“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嶒;构土成岗,不在石形之巧拙;…临池驳以石块,粗夯之有方”,以达到“有真为假,做假成真”景观效果的最佳例释。

3.5 黄石假山与太湖石假山分庭抗礼

中国的造园自古以来大多以筑山凿池为主,苏州优越的自然条件也为园林的兴建提供了便利,如其西为太湖洞庭山水,明代袁宏道在《洞庭山记》中总结有七胜:山之胜、石之胜、居之胜、花果之胜、幽居之胜、仙迹之胜和山水相得之胜,这也为造园提供了特定的材料。筑山必须用石,产于太湖西洞庭山(即西山)的太湖石一经中唐文人的追捧,到宋徽宗造艮岳广采其石,因而受到以后历代造园家的青睐,“吴中所尚假山,皆用此石。”但因其过度开采,到了明末已是资源枯竭,所以计成说:“自古至今,采之以久,今尚鲜矣。”这便出现了资源更为广泛的新的假山石种:黄石。黄石各处皆产,如常州黄山,苏州尧峰山等,《园冶》云:“黄石是处皆产,其质坚,不入斧凿,其文古拙。…俗人只知顽夯,而不知其妙也。”同时代的如文震亨:“尧峰石,近时始出,苔藓丛生,古朴可爱。以未经采凿,山中甚多,但不玲珑耳!然正以不玲珑,故佳。”[17]张涟:“石取其易致者,太湖、尧峰,随意布置。”[18]汪琬在《石坞山房记》中甚至说:“吴中石之美者,如太湖、嵯村之属,最蓍以尧峰文石为最。”[19]由于黄石的应用,大大地丰富了园林的假山景观,使其风格更趋多元,也可以说明末黄石假山的出现,应是苏州园林假山走向鼎盛期的一个标志。晚明也常将太湖石和黄石假山集于一园之中,如晚明王心一归田园居,“东南诸山采用者,湖石;玲珑细润,白质藓苔,其法宜用巧,是赵松雪之宗派也。西北诸山采用者,尧峰;黄而带青,古而近顽,其法宜用拙,是黄子久之风轨也。”[20]赵松雪即元代画家赵孟頫,其所画山水,点染工细,而用太湖石秀润妍巧的形状质地所堆叠的假山,更能显示出赵氏工巧的风格。黄子久即元代画家黄公望,其所画山水,常层峦叠嶂,林木苍秀,笔法雄健,用古拙粗顽的黄石所堆叠的假山更能表达其雄浑奇险的风格。清末耦园的东园用黄石,西园用太湖石分别掇山,而寓一“耦(偶)”字,也只是其余波而已。“小仿云林,大宗子久”,对于掇小型假山,则宜仿倪云林的坡陀林屋,近山一角。

4 晚明苏州园林假山的叠石技艺

4.1 “桩木为先”,起造假山

苏州园林假山几乎离不开一个水字,所以《园冶·立基》云:“假山之基,约大半在水中立起”和“掇山之始,桩木为先。”桩基的深浅须根据假山的体量大小来定,“先量顶之高大,才定基之浅深。”如拙政园假山驳岸的杉木桩长约150 cm,一般在主峰下面的桩基应密集一些,以承更多的重量,所以说“掇石须知占天,围土必然占地,最忌居中,更宜散漫。”然后再“立根铺以粗石,大块满盖桩头;堑里扫以查灰,着潮尽钻山骨。”即用大块的粗石满盖在桩基上,用灰渣将缝隙扫平,使整修假山基础混为一体。

4.2 “玲珑安巧”,以“等分平衡法”堆叠山体

在假山的堆叠上,选石至为重要,下层之石宜坚固,所以常用一些形状不佳的顽夯之石,《园冶·选石》说:“求坚还从古拙,堪用层堆。须先选质无纹,俟后依皴合掇。”晚明假山的下层均采用普通太湖石,或在里层混搭黄石。如艺圃、五峰园等石壁和洞壁的底层都均用一般的太湖石或混搭一些黄石,然而逐层利用石与石之间的进退岔开形成孔隙、孔洞或阴影,不太使用包、贴等手法,所以更显坚固大方。然而再“方堆顽夯而起,渐以皴纹而加;瘦漏生奇,玲珑安巧。”

当放置基石(即拉底)时,平衡问题尚不突出,但当叠砌到中层时,因重心升高,山石之间的平衡问题就表现出来了。《园冶》中所说的“等分平衡法”,就是处理假山平衡的要领。所谓的“等分平衡法”是指在掇山叠石时,应注意假山体量的平衡,以免畸轻畸重,发生倾斜。“如理悬岩,起脚宜小,渐理渐大,及高,使其后坚能悬。”这里的“后坚能悬”即指作悬崖时因层层向外挑出,重心前移,因此必须要用数倍于前沉的重力来稳压内侧,把前移的重心再拉回到假山的重心线上来。然而再运用折、搭、转、换的手法与技巧,仿照自然风化的岩石节理,“掇能合皴如画为妙”。悬挑挑石逐步分层挑出,过渡自然,并能满足正、侧、仰、俯等多视角观赏的要求。

在理洞方面,就像造屋起脚,“立几柱着实”,说明晚明假山山洞的一般结构都是梁柱式的。“掇玲珑如窗门透亮”,留有玲珑透亮的窗门,再采用逐层挑出的叠涩之法,到了洞的中间用条石压顶,即所谓:“合凑收顶,加条石替之,斯千古不朽也。”有的再用小石垂挂如钟乳状,如洽隐园水假山。

4.3 “峰峦飘渺”,举头自有深情

晚明假山的主体部分大多以土堆为主,再在局部集中用石,假山洞也相对较小,所以计成说:“洞宽丈余,可高集者,自古鲜矣。”如五峰园和艺圃都是在假山的西侧建有山洞,再从洞中盘旋而出,登上假山山顶,“上或堆土植树,或作平台,或置亭屋,合宜可也。”五峰园假山顶部周围设置有五峰;而艺圃山顶原来即为朝爽台,在山麓水崖,则置有“垂云”等十数峰,其峰石要比五峰园多得多。对于石峰,计成认为要“独立端严,次相辅弼,势如排列,状若趋承。”而忌对称,举头远望,自有深情。

5 结 语

掇山没有一定的成法,常常是十人十面,但掇山之道,往往是消息相通。晚明园林假山因文人参与,加之如计成、周秉忠等一批“深意图画,余情丘壑”的叠石匠师的亲身实践,开创了以后近百年苏州园林假山的辉煌时代,达到了“唐诗宋词”式的艺术高峰,研究其叠石掇山的技法与风格流变,对于其遗产的保护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晚明因太湖石资源的枯竭而能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更为广泛的黄石掇山而成为苏州园林假山的主要类型,给我们当今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有序开发提供了借鉴,正如计成所说的“处处有石块,但不得其人。”但愿当今从事园林建设的工作者能做个有心人。

[1] 计 成.园冶注释[M].陈 植,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2] 丹 纳.艺术哲学[M].傅 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3] 杨循吉.陈其弟点校.吴中小志丛刊[M].扬州:广陵书社,2004.

[4]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 范成大.陆振岳点校.吴郡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6] 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7] 吉河功.蓬莱神仙世界美的再现[J].苏州园林,1996.

[8] 王稼句.苏州园林历代文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9] 陈从周.说园[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10]文震亨.陈植校注.长物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The Craft of Gardens”and the Proof Research of Rockery in Suzhou Gardens from the Late-Ming Dynasty

BU Fu-ming
(Suzhou Tourism and Finance Institute,Suzhou 215104,China)

Owing to both the participation of scholar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en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the building technique of Rockery in Ancient Gardens of Suzhou achieved its artistic culmination.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Ji Cheng wrote“The Craft of Gardens”,a treatise of theories and illustrations on the technique,the shaping and piling of rockeries.Today we find that the theories illustrated in the book resonate well with what we see in the Ancient Gardens of Suzhou built during the same period of history.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of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categories,styles and skills from both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depicted in the book and also the technical perspective represented by the rockeries left from history,so that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technique is to be protected,inherited and developed.Therefore substantial reference for modern garden-building and landscape-designing is also to be generated.

the craft of gardens; late-ming dynasty; rockery in ancient gardens of Suzhou; proof research

2014-02-16.

卜复鸣(1961-),教授.E-mail:jiancaisj@263.net

10.3963/j.issn.1674-6066.2014.03.044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园冶太湖石假山
假山
李卫平作品
李卫平作品
简述假山在园林中的功能及应用
近期拍卖成交的太湖石精选
太湖石记
谈《园冶》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实践
现代园林设计思想于《园冶》中的继承与发展
看《园冶》谈苏州古典园林
从《园冶》探析扬州影园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