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砖混房屋纠倾方案研究

2014-04-15王秉文

建材世界 2014年5期
关键词:褥垫条形建筑物

王秉文,李 佳

(河北建研科技有限公司,石家庄 050021)

1 工程概况

某住宅楼建于1982年,为5层砖混结构,平面形状为一字型。有3道纵墙和11道横墙,总建筑面积为1 200m2。基础为毛石基础,埋深为-3.4m,基础垫层采用1 000mm厚素土垫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伴随着墙体出现裂缝,该建筑出现倾斜的现象。据了解建筑东侧中部地基发生过自来水渗水现象。经检测,上部结构整体发生倾斜变形,最大量达200mm,并使大部分墙体出现裂缝,裂缝最大宽度达7.0mm,整体呈正“八”字形。

观测该建筑物主体结构四角测点的倾斜值,见图1。该楼整体向东南倾斜,地基变形倾斜量为1.23%,超过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1]规定的0.4%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因此需对该楼进行纠倾加固处理。

2 倾斜原因

在建筑物外墙外1.50~2.00m布设人工探井8处,探井深9.0~9.6m,布置情况详见图2。根据地质勘测报告,该场地处于山前坡洪积裙地貌单元,场地南部地基填土较厚,层厚约为3m,北部地基填土较薄,层厚约为1m,且北部地基填土下方存在厚约1.5m的角砾夹层。地基持力层为粉土,具有湿陷性,场地条件较为复杂。

通过各人工探井湿陷量及平均含水量(表1)可以看出,建筑物北部地基含水量较大,南部地基含水量较小,说明北区受外来水影响较为严重。建筑物北部湿陷量较小,南部湿陷量较大,建筑物整体向南部倾斜。

表1 各探井湿陷量与平均含水量

综上,地基土质压缩变形不均匀且具有湿陷性,加之外来水的侵蚀造成的湿陷,是导致该建筑向南发生倾斜变形的主要原因。

3 加固纠倾方案设计

3.1 地基及基础加固

校核原设计图纸,在正常使用荷载作用下,地基承载力不足;原基础为刚性基础,结构的整体性相对较差。为满足承载力要求和纠倾过程中对结构整体性的要求,对原毛石基础进行加固处理。采用混凝土围套加宽底面积的方法,见图3,这种方式施工工艺简单,适用于对既有建筑物基础的加固。经计算,基础每侧需加宽300~500mm。

其中南侧1轴外墙对应的基础下部为3m左右回填土层,经计算,该处基础承载力严重不足。对基础进行加固的同时,考虑采用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处理方法。素混凝土桩的桩径和桩长应根据施工工艺确定,布置间距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2]中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公式计算得出。设计桩径300mm,有效桩长6m,桩应沿基础两侧对称布置,桩位宜在条形基础新增截面的范围内,间距1.5m。

3.2 纠倾方法

该倾斜建筑物纠倾采用掏土迫降,与保护桩和止倾桩相结合的方式,见图4。即在沉降较大一侧,采用素混凝土桩作为止倾桩,防止该侧建筑物继续下沉;在沉降较小一侧,采用素混凝土桩作为保护桩,以防止该侧建筑物在掏土纠倾过程中下沉过快。素混凝土桩的桩径均为300mm,有效桩长为6m。

止倾桩的布置范围不宜过大和过小,范围过大会使基础刚性不均匀,建筑物不易回倾,严重的会导致建筑物整体断裂,范围过小起不到限制基础沉降的作用。止倾桩桩身为素混凝土桩,在桩头设置200mm厚褥垫层后封闭桩孔。

待建筑物回倾到预期目标后,保护桩即可封桩,封桩前在桩头设置200mm厚褥垫层。由于桩位置与扩截面的基础位置重合,条形基础应预留出桩孔,施工时可将钢筋甩出绑扎好,封桩时一并浇筑。保护桩桩头距离条形基础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460mm。

在沉降较小一侧采用掏土的方法,人为地使该侧地基土支撑面积减少,在上部结构荷载的作用下,基底应力相应增加,利用土体自重应力和附加应力的作用,地基土产生塑形变形,迫使该侧基础下沉,建筑物回倾,达到纠倾目的。掏土孔的数量与纠倾量有关。该工程中掏土孔孔径为300mm,孔距600mm,挖孔深度6~9m。

回倾量达预期目标后,在条形基础周围设置夯实水泥土桩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达到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的目的,见图5。夯实水泥土桩设计桩径300mm,有效桩长6m,外围基础的桩距为800mm,其余桩距为2~3d。

3.3 计算纠倾量

假定上部结构及基础是刚性的,当地基出现轻微不均匀下沉时,上部结构及基础仍为平面[1]。根据式(1)计算纠倾需调整的沉降差,该工程纠倾需调整的设计沉降差为260mm。

式中,SH为纠倾工程中水平位移控制值;Hg为建筑物的高度;b为建筑物在纠倾方向的宽度;ΔS′为纠倾工程中需调整的沉降差,ΔS=ΔS′-a;ΔS指的是建筑物实际沉降差;a为考虑施工等因素而预留的沉降差,示意图见图6。

4 纠倾施工方案

4.1 纠倾施工流程图

纠倾施工流程图为:增设止倾桩、部分基础加固→增设保护桩、部分基础加固→ 掏土纠倾→设置夯实水泥土桩保护。

4.2 止倾桩、保护桩及基础加固施工方法及顺序

止倾桩灌注完毕后,封桩与基础加固同时进行,见图7。保护桩灌注完毕后,可进行基础混凝土围套加宽底面积的加固,但应在对应桩位置处预留150mm×150mm的方孔,待建筑物回倾到预期目标后再进行封桩处理,见图8。

止倾桩和保护桩均为素混凝土桩,施工方法为:采用人工洛阳铲成孔,并做好垂直测量,保证桩身垂直度偏差不大于允许值;待孔合格后,连续灌注C25素混凝土;桩顶铺设不小于200mm厚的褥垫层。

4.3 掏土方案及施工方法

采用挖工作沟、人工洛阳铲水平成孔的方法掏土。东南侧沉降得到控制后,为促使建筑物向西北侧回倾,在该楼西侧、东侧和北侧的部分范围工作坑内布置掏土孔。平面图见图9。掏土应分批进行,为确保纠倾的均匀性,成孔时宜间隔跳孔施工。可适当采用注水的方式,辅助建筑物沉降。整个纠倾过程中,对建筑物的沉降、倾斜、裂缝进行系统观测,掌握建筑物各部位的沉降情况,以便指导掏土施工。同时也应严格遵守缓慢、均匀的纠倾原则,回倾沉降率控制在4~5mm/d。当该住宅楼倾斜率小于4‰、倾斜值小于60mm时停止掏土。待沉降速度小于1.0mm/d,且纵向观测点沉降均匀后,向掏土孔内填砂,并灌注水泥浆。

4.4 纠倾后处理

掏土纠倾工作完成后,在条形基础周围设置夯实水泥土桩。施工方法为:采用人工洛阳铲成孔,并对桩身做好垂直测量,保证垂直度偏差不大于允许值;夯实孔底后,再填水泥土料,每次填料厚度为70~100 mm,每层填土夯击1次以上;桩顶铺设不小于200mm厚的褥垫层。

在纠倾施工结束后,继续沉降观测,直至连续3d沉降速度平均值小于0.5mm/d后,停止沉降观测。

5 加固和纠偏后的效果

纠倾后该工程的最大倾斜率为0.133%,符合我国现行技术标准的要求,满足正常使用状态的要求。该工程于2013年8月施工完毕,至今一年时间,经多次复测,房屋倾斜率基本不变,使用情况良好。

[1] 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2] 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3] 龚晓南.地基处理手册(第三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褥垫条形建筑物
褥垫层参数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受力特性的影响分析
邻近既有建筑物全套管回转钻机拔桩技术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条形铁皮自动折边机构设计
描写建筑物的词语
桩体刺入全过程褥垫层的工作特性
火柴游戏
某沿海电厂全封闭条形煤场和圆形煤场的技术和经济性比较
无痛胃镜下取出巨大条形异物1例
建筑物的加固改造与鉴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