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运用白术经验探究
2014-04-15陈宇纵徐杨帆辛海量
陈宇纵 徐杨帆 辛海量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上海 200433)
张仲景运用白术经验探究
陈宇纵 徐杨帆 辛海量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中医系,上海 200433)
张仲景为“经方之祖”,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有30首方剂用到白术。通过对这些方剂的研究,发现仲景常利用白术的利水、补脾、安胎功效,并通过与他药灵活配伍,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为现代临床运用白术启迪了思路。
张仲景 白术 治疗应用
仲景为“经方之祖”,对包括白术在内的很多中药应用经验颇多。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用白术的方剂有30首,其中《伤寒论》10方,《金匮要略》20方(与《伤寒论》相同方除外)。仲景用白术之法,堪为后世圭臬,实可启迪思路。今不揣浅陋,对其用药经验试作探究。
1 白术主利水
1.1 运化痰湿白术健脾利湿,而痰饮水湿都属于湿的范畴,饮邪上泛,容易蒙蔽清窍。《医学启源》中载,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去脾胃中湿”;《医药法象》说白术“去诸经之湿,理胃”;《本草衍义补遗》认为白术“除湿之功为胜”。仲景常于祛湿方中加白术。泽泻汤用二两白术,用于“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的痰饮证,白术在方中起到培土治水的作用。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的代表,有温阳化饮的功效,方中用二两白术,相应方证有“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此方中白术可运化上焦头面部的水湿,兼有健脾、助脾运化之功,达到化饮的效果。茯苓泽泻汤和猪苓散都用白术利水治水,治疗饮邪浸渍胃部引起的呕吐。其中茯苓泽泻汤用三两白术,相应方证有“胃反,吐而渴欲饮水”,治疗饮阻气逆的痰饮证,其中白术健脾运湿以升清。真武汤在太阳病发汗太过时运用,相应方证有“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此为阳虚水泛,侵袭心脏、清窍、四肢经络所致,此种严重的湿邪泛滥,白术健脾利水之功亦为所用。附子汤用四两白术,相应方证有“其背恶寒”“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这是少阴病阳虚并有寒湿的症状,方中白术健脾燥湿,并可辅助其他药物温阳通络。
1.2 通利小便饮邪内停容易导致里气的升降失常,在外表现为小便不利。白术不仅可以用来运化痰饮,还可以治疗因水湿内停导致的小便不利。《汤液本草》云:“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利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新修本草》载:“利小便,及用苦酒渍之,用拭面酐黯,极效。”五苓散是常用经方,方中用白术十八株利水,相应方证有“小便不利”。一般认为五苓散单纯治疗下焦水饮,通过疏利膀胱,使膀胱的气化作用恢复达到利水作用;也有人认为它可以通利三焦全身水饮,调畅气机,因为临床上可以用它治疗全身各处的积水积液,甚至是脑部积液。但无论作何解释,白术化湿利小便的作用并无疑义。越婢加术汤用四两白术,相应方证有“一身面目黄,其脉沉,小便不利”,方中白术运脾燥湿。真武汤在少阴病的应用,相应方证有“腹痛,小便不利,四肢疼痛重浊”,病机在于阳虚气化不行引起了水湿泛滥、小便不利。白术在健脾治水的同时,解决了小便不利的问题。茯苓戎盐汤相应方证有“小便不利”用白术二两,白术配伍茯苓,增强健脾利湿功效。桂枝去桂加苓术汤用三两白术治太阳经气受阻兼有水气内停,相应方证有小便不利,白术合茯苓助脾的运化,渗湿利水。甘草附子汤治疗阳虚兼有风湿内蕴,用二两术,相应方证有小便不利,白术与附子配伍,补脾肾之阳气,散寒除湿止痛。
2 白术补脾
2.1 补虚培精白术有补脾的作用,在治疗虚劳病时常可使用。《主治秘要》云:“其用有九……强脾胃,进饮食四也……四肢困倦,目不欲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七也……”现代药理研究:白术含有苍术酮、白术内酯及糖类等挥发油,有促进肠胃运动、利尿、抑菌、降血糖及抗血凝之效,并能保护肝脏[1]。《金匮要略》中天雄散用了八两白术,书中没有记载症状,附在治疗虚劳失精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后。李时珍作《本草纲目》指出:天雄散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吉益东洞、邨井杶认为失精和梦交都是水气的变化,所以用白术为主药[2]。方中用天雄补先天命门之阳,白术健脾,脾是后天之本,水谷化生之源。从先天和后天两方面来补阳,另有桂枝龙骨补阳敛精。薯蓣丸治疗“虚劳诸不足”,白术合人参、茯苓、大枣、甘草健脾益气。
2.2 补中治便《名医别录》中说白术“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药性论》说“止呕逆,腹内冷痛,吐泻不住及胃气虚,冷痢”。《药性论》称白术有“止下泄之功”。张仲景常用白术治疗泄利不止。《伤寒论》曰“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理中就是调理中焦,中焦由脾胃所司。脾主升,胃主降,中焦失守,气机升降失调,会导致吐利并作的霍乱证。方中白术健脾益气,调理中焦,使气机升降恢复,吐利得止。《伤寒论》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桂枝人参汤主。”病机为表邪未解又遭攻下,致使表邪内陷,里气虚而下利不止。治用白术配人参、干姜、甘草温中益气健脾,治其里,复加桂枝行阳解表,表里同治,下利自愈。厥阴病篇中,肺热脾寒证用麻黄升麻汤,白术合桂枝、干姜、茯苓、甘草温中健脾止泻利。
白术健脾,调理中焦气机,不仅可以治疗腹泻,还可以治疗便秘。《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第23条:“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白术健运脾气,使气机恢复正常,津液输布通畅,自然可以治疗便秘症状[3]。
中焦气机不利,脾胃运化失常,大便表现或泄泻或秘结,即大便失常也。白术集苦、甘于一体,既能苦燥,又有甘益之功;白术归脾、胃经,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二者一升一降,相反相成。因此,白术可以有相反的功效,既可止泻,又可通便,表面看似矛盾,实则辩证统一,其本质在于白术健脾助运,调理中焦气机,可治疗脾胃运化失常所致的大便失常证[4]。
3 白术燥湿安胎
湿热聚于胞宫,容易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医学启源》载白术“其用有九……安胎九也”。
张仲景运用白术的燥湿功能去除妇人妊娠期的湿邪,防止胎动不安。《金匮·妇人妊娠》有“当归散”治疗血虚湿热证和“白术散”治疗脾虚寒湿证养胎[5]。
4 经典药对
张仲景常用茯苓与白术配伍治疗水气病,该药对是健脾利水的基本结构。茯苓益脾渗湿,以健渗为用;白术健脾燥湿,以运燥为用。两味药一渗一燥,健运与利水结合,使水气病得减。或重用茯苓配少量白术,利湿健脾,温阳化饮。比如苓桂术甘汤中重苓少术,佐以桂枝,治疗中阳不足的痰饮水气病。或辅助其他温阳药物的力量,来治水气。代表方有真武汤、附子汤。大量苓术配伍大量芍药以健脾育阴,健脾柔肝同治水气[6]。如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脾气虚,运化失司,水饮内停,水邪进而阻遏太阳经气。
白术主要功能为利水燥湿,主治水饮引起的渴而下利,兼治冒眩、四肢疼痛沉重、短气、心下逆满、小便不利、浮肿。以眩晕为特征的疾病,多配泽泻、茯苓、桂枝、甘草等,如泽泻汤、苓桂术甘汤;以四肢沉重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关节炎、感冒、腰肌劳损、尿失禁等,白术多配麻黄、干姜等药物,方如麻黄加术汤、干姜苓术汤;以心下逆满、上腹部发胀、吐水为主诉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扩张、胃动力障碍等,白术多配枳实、肉桂等,方如枳术汤、五苓散等;以浮肿、面色萎黄为特征的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慢性肾炎等,白术多配茯苓、黄芪、防己、泽泻、猪苓、肉桂等,方如五苓散、真武汤、防己黄芪汤;以食欲不振、肌肉松软、腹泻为特征的疾病,如慢性肠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肿瘤化疗后、肺结核等,常用方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以腹泻为特征的疾病,如肠炎、消化不良、小儿腹泻等,白术多配茯苓、泽泻、桂枝、猪苓等,方如五苓散、七味白术散。
黄胖之人的便秘,可单用白术;肿瘤患者见面黄、舌胖、大便不成形、浮肿者,可用五苓散;五官疾病中以积液为特征的疾病,可用五苓散[7]。
综上,白术作为常用中药,仲景应用之道,颇可师法,若能得其三昧,必能大有裨益于临床。
[1]阳柳平.研究白术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概况.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07
[2]吉益东洞,邨井杶.类聚方、药征及药征续篇.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133
[3]朱焜生.生白术治疗便秘的体会.江西中医药,2008,39(11):14
[4]王建康,应武江,应毅.略论张仲景运用白术之特色,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1):664
[5]邹书瑛.张仲景运用白术的经验.江西中医药,1995,26(5):54
[6]欧晓波,黄淦波,刘文红.张仲景茯苓白术配伍治疗水气病的机理探究.医药前沿,2012(20):314
[7]黄煌.药证与经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5
编辑:吴宁
R282.71
A
1672-397X(2014)10-0066-02
陈宇纵(1993-),男,本科生,中西医结合专业。1142419715@qq.com
2014-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