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和谦经验方“滋补汤”临床应用数据挖掘研究
2014-04-15高剑虹李文泉范春琦孙维娜崔筱莉张润顺
高剑虹,李文泉,范春琦,权 红,孙维娜,崔筱莉,张润顺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中医科,北京 100020;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消化内科,北京 100053)
继承和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是我们提高辨证论治水平的良好途径,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中医证治是一个非线性的、多维多阶的可以无限组合的复杂系统,无法用线性研究的方法来规范[1]。利用复方配伍的无尺度网络现象和基于网络分析的数据挖掘方法,通过图形化的方式表达分析结果,可揭示和发现中医复方药物配伍与临床诊疗规律,从而为结果的阐释和临床专家的人机交互提供便利[2]。
方和谦教授(1923—2009年)是首届国医大师,首都国医名师,北京中医学会原会长,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他出身京城中医世家,精通伤寒,医术精湛。从医60余年,对中医呼吸疾病及疑难杂证的诊治有很高的造诣,对传承中医学术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以方和谦教授1997—2006年在朝阳医院、鼓楼中医院采用“滋补汤”治疗的门诊有效病例146分,应用无尺度网络规律和基于图论的网络分析方法,对方和谦教授经验方“滋补汤”进行临床应用数据的挖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的采集
1.1.1 以中医临床个体化诊疗信息平台为基础,建立适用于方和谦教授临床诊疗信息采集的结构化病历模板。
1.1.2 根据课题组统一制定的《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方案》,详细记录门诊病历资料,将146份病历的临床数据按照《结构化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录入规范》,录入结构化临床信息采集系统中,形成方老病历数据库,并导入数据仓库。
1.2 数据的分析挖掘方法
1.2.1 数据的整理 为了分析挖掘的要求,首先要对结构化的信息进行整理。对病历中的症状、体征、检查信息形成“最终术语”、字段名(值)统一的信息;对诊断、证候及治法先按照国际和教科书的标准进行统一、归纳或拆分成有相对独立含义的“证素”,最终形成证候、治法词段库;方中所用中药进行归纳并明确其类别、功能、性味与归经[3]。
1.2.2 数据的分析方法 数据录入、整理后,形成用于分析的数据仓库。数据的分析按以下方法。
基于BO的数据分析挖掘方法:应用BO的智能平台,建立方和谦教授多维数据及语义层,利用水晶报表、Web Intelli等软件制作数据分析的通用模板。确定方和谦教授经验的核心要素:方—证、方—病、药—症关系[3]。 基于图论的网络分析数据挖掘方法:试验表明,临床处方中存在无尺度网络的现象,而无尺度网络的特点就是存在共性的核心网络结构[2]。基于复方药物组成的网络结构特点,采用基于图论的网络分析方法,研究方老所用处方的药物配伍结构和核心处方临床应用配伍规律。
2 “滋补汤”临床应用数据的挖掘研究结果
2.1 “滋补汤”概述 方老受《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篇补法9方的启示,自拟“滋补汤”用来作为滋培法的代表方剂。其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黄、白芍、当归、肉桂、陈皮、木香、大枣。本方是由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加减化裁组成。方老在此2方基础上去川芎,加肉桂、陈皮、木香、大枣4味,使其既保留助阳补气、养血和营之功,又加重了培补疏利之力,可获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上下通达、气血得资之效,从而拓宽了补益剂的用途。在临床治疗中“滋补汤”成为气血兼顾,心、肝、脾、肾同治的有效方剂,广泛应用于气血两虚的病证,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2.2 “滋补汤”主治病证要素分析
2.2.1 主治中医疾病 “滋补汤”主治中医疾病37种。其中频度前10位为:心悸20次(22%),痹证15次(17%),虚劳13次(15.6%),胸痹8次(9.4%),水肿7次(7.7%),泄泻6次(6.6%),眩晕6次(6.6%),汗证5次(5.5%),胃痛4次(4.4%),喘证4次(4.4%),腹痛3次(3.3%)。此数据说明“滋补汤”所治中医疾病范围广泛,涵盖了心、肝、脾、肺、肾五脏的虚证。
2.2.2 主治中医证候 “滋补汤”主治中医证候共48种。其中频度前12位为:气虚66次(32%),血瘀29次(14%),血虚24次(12%),元气虚18次(8.7%),肝肾阴虚15次(7.3%),阴虚14次(6.8%),气滞9次(4.4%),筋脉失养8次(3.8%),肝脾两虚7次(3.4%),脾胃虚弱6次(2.8%),阴虚火旺6次(2.8%),痰浊4次(2%)。此数据说明“滋补汤”所治中医证候与“滋补汤”立方之初衷一致,以气虚、血虚、元气亏虚为主,其虚实夹杂的兼夹证候主要为血瘀、气滞、痰浊等。另外,由气阴两虚导致的阴虚证候也是较为重要的部分(14.1%)。
2.2.3 主治临床症状 “滋补汤”所治临床症状出现频次前20种包括脉缓77次,舌苔白64次,乏力37次,气短33次,心悸22次,睡眠差25次,出汗19次,脉弦19次,纳差15次,口干13次,脉沉12次,脉细10次,麻木9次,苔黄9次,胸闷9次,恶寒8次,腹胀8次,心慌8次。以乏力、气短、睡眠差、心悸、出汗为其主证,纳差、胸闷、口干、麻木、恶寒等为兼证,舌苔白或黄、脉缓、沉细为其舌脉特征。
2.2.4 所用药物的分析 “滋补汤”常用中药94种。所用药物前10位频度为:炒白术、陈皮、大枣、当归、茯苓、炙甘草、党参、熟地黄、木香、肉桂。“滋补汤”原方11味中药,数据库出现频度在129~146次的前10味药物与原方完全吻合,出现频次在11~124次的20味药物为:麦冬、枸杞子、焦神曲、炒谷芽、百合、生黄芪、炙黄芪、五味子、薏苡仁、山药、玉竹、石斛、桑寄生、川芎、浮小麦、山茱萸、续断、炒酸枣仁、金银花、佩兰以养阴、消导、健脾、补肾药物为主,体现了方老治疗气血两虚证时,注意顾护阴津、顾护脾肾的治疗思路。
2.3 “滋补汤”临床应用的核心复方挖掘 方老在临床应用“滋补汤”时,一般多在该方基础上加减配伍。应用无尺度网络规律和基于图论的网络分析方法,我们能够很直观地总结出核心复方的组成。
2.3.1 滋补以荣筋疗痹 治疗痹证核心方——“滋补汤”加薏苡仁、桑寄生、防风。肝主筋,肾主骨。肝藏血,肾藏精,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肾虚则肝血不足,血不荣筋则筋骨软弱,腰膝酸软,身痛倦怠。方老临床上凡是见到肝肾不足的老年性骨关节病,妇女产后关节疼痛者,多以此方取效。
2.3.2 滋补以强心安神 治疗心悸核心方——“滋补汤”加远志、百合、枸杞子、麦冬、酸枣仁。心主血,脾统血,气血两虚,心失所养,神无所依。对于气血两虚的心悸气短、胸闷乏力患者,包括冠心病支架、搭桥术后的病人,方老用本方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同时,本方还可以养心安神,治疗不寐。
2.3.3 滋补以养脑止眩 治疗眩晕核心方——“滋补汤”加枸杞子、麦冬、石斛、天麻、竹茹。眩晕病因病机可概括为“风、火、痰、虚、瘀”。故前人有“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的论点。方老认为,眩晕证“下虚者必从肝治补肾滋肝、育阴潜阳”(《临证指南医案》)。因此采用本方补肝肾之阴,培本固元,以调气血阴阳,滋培止眩晕。
2.3.4 滋补以益气平喘 治疗咳喘核心方——“滋补汤”加麦冬、半夏、五味子、干姜。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肾虚下元气根不固,气不归元而上逆于肺,则喘促,短气。方老认为,治喘要先辨虚实。而治疗虚喘,则应辨明病位。肾虚多加用金水六君煎,脾虚加香砂六君子汤,肺虚多加用生脉散化裁。
3 小结
《素问·调经论》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气与血均来源于先天,资生于后天,充实于脏腑经脉,运行于全身。人之形体赖气血以充养,一切生命活动需气血以维护。“滋补汤”是在“八珍汤”的基础上去川芎,加肉桂而成。专为气血虚弱而设。其中肉桂有增强心阳、旺盛命火之功,从而使气血阴阳并补。方中药味虽平淡无奇,但配伍严谨,立法有度。全方补而不滞,滋而不腻,做到了补气养血,滋阴和阳,养心健脾,益肺护肾,柔肝和胃。该方顾护先后天之本,并强调补中州为主,具有补脾肾之气于一身,并兼疏通之性的作用。柯琴曾谓:“去川芎行血之味,而补血者因以奏其功。此善治者,只一加一减,便能旋转造化之机也”。
方老巧妙灵活运用滋培补益之法,谨守病机,以常达变,治疗多种疾病得心应手,常获异病同治之效。对“滋补汤”临床应用的核心复方的挖掘,即是病证结合的具体体现。
应用无尺度网络规律和基于图论的网络分析方法,总结方老经验方“滋补汤”用药的集中趋势、关键的药物组配结构、核心药物、药对等信息,从而分析出临床核心复方信息,进而总结出复方的临床适应证及方证相关信息,提高了名老中医经验整理研究技术手段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1]沈亚诚,王小云,蔡永铭,等.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证治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9):847-850.
[2]周雪忠,刘保延,王映辉,等.复方药物配伍的复杂网络方法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11):98-100.
[3]权红,李文泉.方和谦教授“和法”临床应用数据的挖掘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杂志,2009,16(6):47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