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合热敏灸疗法治疗高泌乳素血症1例
2014-04-15刘灵枢徐杨青
★ 刘灵枢 徐杨青
(1.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 南昌 330006;2.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 330006)
各种原因导致血清泌乳激素(PRL)异常升高,大于1.14nmol/L(25up/L),称为高泌乳素血症(HP)。本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失调的疾病之一,临床可见闭经、月经稀少、不孕、溢乳等症状。现有针刺合热敏灸疗法治愈HP1例,报道如下:
1 病案
涂某,女,41岁,因双乳胀痛两年于2013年8月29日来我科就诊。患者于2003年育一女后,双乳开始溢乳,2008年因“浆细胞性乳腺炎”于南昌市第三医院行左乳腺部分切除术。间断服用中、西药治疗,双乳溢乳无好转,近两年来双乳房胀痛,特来我院就诊。现症见:神清,精神不振,心烦喜怒少言,面色暗沉,眼眶周围颜色黑,双乳房胀痛,以发怒和行经时乳房及腋下胀痛明显,乳头时有溢乳,量少,色白,月经色暗质稠、有淤块,量少,月经周期正常,23天一行,行经伴腰重腰酸及腹胀,背腰部皮肤暗沉,嗜睡,怕冷,乏力,口苦口干,纳少,二便可,舌淡紫苔薄,脉弦涩。查体:双乳房皮肤颜色正常,无红肿压痛,双乳头凹陷低于乳房平面,乳头及乳晕色黑,腋下可触及浅表增生的淋巴结。
辅助检查:2008年行钼靶、红外线,均无明显异常,经头颅CT检查,未发现垂体肿瘤;2013年7月4日南昌市第三医院全数字化乳腺报告单示:双侧乳腺增生,BI-RADS分级(1级);2013年8月30日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测得PRL 104up/L。
中医诊断为乳泣(肾虚肝郁型);西医诊断为高泌乳素血症。治以补肾培本,疏肝解郁。穴取肾俞、肝俞、脾俞、肺俞、心俞、膈俞、期门、合谷、关元、气海、归来、天枢、中脘、血海、膻中、三阴交、足三里、太冲、大椎。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乳房围刺,中脘、关元、气海呼吸补法,合谷、太冲提插泻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患者取俯卧位,肾俞、肝俞、脾俞、肺俞、心俞、膈俞,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灸法:膻中和背俞穴(每次取三对背俞穴)施循环往返灸、雀啄灸、单点温和灸、回旋灸,灸至热敏感消失。
结果:治疗期间未服用任何药物,嘱患者畅情志,慎饮食,坚持治疗第一个月,患者精神好,面色暗黄,腰背部皮肤颜色仍暗沉,双乳房胀痛减轻,腰重腰痛减轻,月经周期正常,28天一行,色暗质稠,量正常,有瘀块,怕冷减轻,纳寐可,无口苦,无溢乳现象。
第二个月,无怕冷,乳晕色变浅及乳晕缩小,背部皮肤颜色正常,PRL 38.8 up/L。
第三个月,面色正常,眼眶周围颜色变浅,月经周期及色、量均正常,行经时无腰重腰酸及腹胀,乳头受刺激时能完全正常突起高于乳晕平面,腋下未触及淋巴结增生,舌淡红苔薄,脉弦。PRL 23.8up//L。
第四个月乳头颜色正常,能突出乳房平面,情志变化时双乳房无胀痛,腰部皮肤恢复正常颜色。
2 讨论
本病属中医学“乳泣”范畴,明代医家薛立斋曰:“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男子则化为精,在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阐明泌乳与月经的关系。患者素喜怒,好食肥甘厚腻,常受寒冷,产后劳倦伤脾,肾虚精亏,肝失所养,肝气上逆,日久郁滞,致肾-天癸-冲任生殖轴紊乱,气血紊乱乃至溢乳。本病以肝、脾、肾虚为本,气郁、痰湿、血瘀为标,治以五脏为本,兼疏肝、健脾、补肾、化瘀。脾为先天之本,健脾使气血化生,运化痰湿,疏肝则使肝气调达,补肾乃固本调冲,肝脾肾功能正常则泌乳正常,月经正常。《素问·长刺节论》说:“迫脏刺背,背俞也。”由于背俞穴临近各脏腑,取其近治作用,故五脏有病多针刺背俞穴。张介宾谓“五脏居于腹中,其脉气俱出于足太阳经,是为五脏之俞”,背俞穴位于背部膀胱经上,“阴病治阳”,背部为阳,针灸五脏背俞穴对人体五脏有整体调节作用,同时对十二经络也有调节作用。局部围刺疏通局部气血,膻中穴乃“气会”,疏肝理气,调节人的全身气机。大椎为“三阳督脉之会”,可补全身之阳。合谷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行气活血化瘀,太冲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疏肝利胆解郁。足三里是脾经“合穴”,健脾益气,中脘为胃经“募穴”,共同调理脾胃。血海、膈俞活血化瘀,关元为小肠“募穴”,培本固元,天枢为大肠“募穴”,调和肠胃,调经止痛。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调理肝脾肾。热敏灸是我们医院的特色疗法,是陈日新教授等经过20多年潜心研究发现的,通过发现腧穴热敏现象和规律,创立了腧穴热敏化新灸法[1-2]。目前腧穴热敏的指征主要以灸感为标准,热敏灸感属于经脉感传,经脉感传是针刺疗法的精髓,热敏灸感如针刺一样得气,热敏灸感的产生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3]。施灸时发现,灸膻中穴,患者感觉施灸处热感向乳房一周循环,并止于乳头处,乳头轻微发痒,灸肝俞发现腹腔胆囊附近呈温热感,灸脾俞发现胃部呈温热感,灸心俞发现胸前膻中处呈温热感,灸肺俞发现热感从胁肋处向前传至整个肺部呈温热,灸肾俞发现腹部肚脐周围呈温热感,灸大椎发现双手心出微汗。患者灸感属于透热,即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热敏灸感的产生激发人体经气,激活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发挥人体本身固有的调节功能[4]。
随着热敏灸疗法的有效性和热敏灸感的普遍存在性,针刺合热敏灸疗法的综合运用为本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为临床研究本病提供了有效的证据,但本病缺少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证明此法在临床的可行性。
[1]陈日新.以腧穴热敏化为入门向导,开创艾灸调控人体机能新天地[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59-60.
[2]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热敏灸实用读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
[3]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J].针刺研究,2010,35(4):311-314.
[4]陈日新,康明非.灸之要,气至而有效[J].中国针灸,2008,2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