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采血避免晕针改良方法的探索
2014-04-15,
,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检验科,重庆 400038)
晕针是静脉采血时最常见出现的症状。国内有许多文章介绍了避免晕针的各种方法。主要有详细解释抽血对人体无害、鼓励患者耐受针刺入皮肤时的疼痛感、避免看到针刺和血流入试管的场面、保持抽血环境空气畅通、用谈话或音乐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家属陪伴降低患者的紧张感、平卧位抽血等,但是都不能完全避免晕针的发生。我们根据我院患者量大、采血人手充裕、环境设备较完善的特点,设计了一套避免晕针发生的流程安排,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3年7月1日至2013年9月31日在我院门诊3楼和4楼采血点进行静脉采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3楼总采血人数约为5.7万人次,4楼总采血人数约为4.9万人次。3楼入选人数为392人次(对照组),其中男203人次,女189人次,年龄17~62岁,平均(28.5±11.35)岁;4楼入选人数为354人次(试验组),其中男194人次,女160人次,平均(29.31±12.8)岁。进入对照组或试验组的患者入选标准为:①最近2次采血有晕针发作的患者;②既往有晕针发作史,并且本次收缩压低于90 mmHg或舒张压低于60 mmHg,或心率低于55次/分;③无晕厥发作史,但有脑供血不足症状,如果眼黑、耳鸣并且本次收缩压低于86 mmHg或舒张压低于55 mmHg。
1.2 材料与方法
患者取采血序号单时,由发号护士询问有无晕针史和低血压史以及头晕、眼黑、耳鸣等脑供血不足症状,对疑似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用校正后的欧姆龙牌电子血压计测定血压和心率1次。在采血后5 min各测血压和心率1次。3楼对照组患者按一般门诊采血流程进行,患者坐于采血台前进行采血,采血前后坐于长椅上休息。4楼观察组采用改良方式进行采血,在采血前后5 min均用校正后的欧姆龙牌电子血压计测定血压和心率1次。患者安排在通风良好的窗口处,采用头低足高位平卧或侧卧于推车上采血,躯干和下肢的抬高角度为15°,在采血完毕后5 min改为水平卧位,10 min后方允许患者缓慢起身坐于休息椅上。
1.3 数据分析
2组患者采血前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数据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分析。每组治疗前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 两组间数据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
2 结果
3楼对照组397人次中,出现晕针反应的有56人次,但均未出现意识丧失等晕厥症状。抽血后5 min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较抽血前有显著性降低,P<0.05,平卧休息并口服10%葡萄糖水20 mL,晕针症状在30 min内完全消失。4楼试验组354人次均未出现晕针现象。抽血后5 min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较抽血前有轻微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抽血前试验组和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抽血后对照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较试验组有显著性降低,P<0.05。未纳入入选标准的患者中,3楼有6例出现心慌、出冷汗等晕针先兆症状;4楼有2例出现心慌、出冷汗等晕针先兆症状,平卧并口服糖水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晕针是静脉采血时最常见的心理和身理反映,各医院采血点对晕针急救都有较完善的措施,极少出现严重的后果,但避免晕针的方法却很少有医院认真研究和严格执行。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没有一个在短时间内筛选出可能有晕针发生的患者的方法。晕针的病因有身理性原因,如脑供血不足、低血压、低血糖、心肺功能减退、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等;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如恐怖症(对针尖、疼痛、血液等)、既往晕针史自我强化、对抽血后身体反应的过度担心等[1]。但它们的共同作用原理均表现为脑能量供应不足。晕针是晕厥的表现形式之一,主要是血管迷走神经兴奋性晕厥,其他晕厥类型如:心源性晕厥、脑源性晕厥、排尿性晕厥等[2],在静脉采血这一短暂时刻很难遇到发作,所以我们的晕厥措施主要针对血管迷走神经兴奋性晕厥。试验组根据头低足高平卧于推车上,下肢抬高15°,通风、补充糖水都能改善脑的能量供应,对防止晕针发生有很好的效果。我们采用特别流程后静脉采血的患者无1例出现晕针现象,说明了我们采用采血避免晕针改良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我们所设计的简短病史询问(在40 s中内能完成)和血压测定能快捷准确的筛选出晕针高危人群,未能将所有晕针患者筛选出(有2例漏针),可能是收缩压标准定得略为偏底,若提高到92 mmHg可能更为合适[3]。参照3楼56人次晕针量来看,我们4楼采用特殊流程抽血的人数354人仅比56例高6倍,所以我们设计标准的假阳性率在可接受范围内并未明显增加工作量。该诊断标准不失为一套可靠和可行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郑蜀芳,陈丽琴.1例采血后晕厥引起尿失禁的急救与护理[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20(1):59.
[2] 张春阳,房 丽.某大学军训中61例晕厥原因分析及诊治体会[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1):37-39.
[3] 刘晓惠,胡大一,肖 洁,等.血管迷走性晕厥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的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7,(5):29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