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穿孔为首发表现副伤寒甲1例
2014-04-15,
,
(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普外科,江苏 南京 210014)
病人,女50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6 h收入院。病人腹痛始位于脐周,呈阵发性,不剧烈,无其他不适症状,未予重视。后疼痛转至右下腹并相对固定,呈持续性疼痛,较前剧烈,无明显放射痛,伴低热、恶心,无呕吐、腹泻、腹胀、便秘、便血、黑便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无神志及意识障碍。血常规检查示:WBC19.1×109/L,中性粒细胞(N) 0.835,淋巴细胞(L) 0.124,嗜酸性粒细胞0,余无异常;B超检查提示右下腹盲端肠管肿胀(考虑急性阑尾炎),以 “急性阑尾炎”收住我科。病人平时体健,饮食规律,起病前2月来无副伤寒感染病人接触史,无不洁饮食情况,无发热、皮疹、食欲不振、腹痛腹胀、便秘腹泻、四肢疼痛无力、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神志意识改变等表现,个人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无特殊。
入院查体:T 38.2 ℃,P 80 min-1,R 18 min-1, 神志清楚,精神萎靡,回答问题切题,检体合作。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无出血点,无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腹平,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腹软,右下腹压痛阳性伴反跳痛,无明显肌紧张,余腹部未见明显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4~6 min-1。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排除手术禁忌证后,急诊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脓性渗液约30 mL,阑尾长约8 cm,直径约1 cm,表面化脓,充血水肿,炎性改变,中部可见坏疽、穿孔,有脓性恶臭液体流出,手术顺利。术后常规给予头孢地嗪、奥硝唑抗感染治疗,并行止血、抑酸、补液对症治疗。病人术后第1天发热最高38.9 ℃,后体温渐下降,诉下腹痛,不剧烈;术后第4天复查血常规基本正常。术后第4天晚间,病人再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2 ℃,下腹疼痛较前加重。腹部CT检查示阑尾术后阑尾区见包块影;血常规:白细胞10.37×109/L,中性粒细胞0.835,嗜酸性粒细胞0.019,余无特殊;B超检查示右下腹有一78 mm×42 mm×37 mm大小低回声包块。术后第5天病人再次发热达39.0 ℃,术后分泌物培养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型阳性,术后病理检查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阑尾周围炎。请我院消化内科会诊后结合其会诊意见,对病人行消化道隔离、大便培养、胃肠减压等处理,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感染方案,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治疗。病人症状渐好转,体温、血常规指标逐渐正常,无明显腹痛,右下腹包块逐渐缩小,血培养、大便培养及肥达反应均为阴性,后停用抗生素并治愈出院。
讨论该病人以转移性右下腹痛16 h入院,除低热、恶心外,无其他伴随症状,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增高,B超检查提示急性阑尾炎,术中证实阑尾化脓、坏疽、穿孔。副伤寒甲症状很不典型,但术中取分泌物培养提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血清型阳性,可明确诊断为副伤寒甲致阑尾穿孔。回顾该病人诊疗过程,入院前血常规检查示WBC 19.1×109/L,N 0.835,L 0.124,嗜酸性粒细胞消失,并未引起我们重视,暴露了我们对副伤寒甲感染相关知识了解不足,缺乏对其诊断的敏感性的问题。同时,副伤寒甲感染有其传染病学特征,发病有潜伏期,入院时主诉可能并非其整个病程的首发症状。提醒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加强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积累,认真查体和全面详尽询问病史,对异常结果应足够重视,认真分析,不要遗漏可能的疾病。就副伤寒甲引起急性阑尾穿孔而言,尽早手术切除阑尾是必要和恰当的,故我们在该病人入院后积极采取手术治疗是合理的。但术前我们并未考虑副伤寒甲诊断,依据“转移性右下腹痛”病史、血常规白细胞增高及B超检查结果考虑急性阑尾炎,就武断下诊断,是不明智的。虽然根据分泌物培养及药敏结果,明确了副伤寒甲诊断,并及时调整了抗感染方案,病人恢复尚顺利,但若能更早期使用敏感抗生素,病人可能得到更好的治疗[4]。这就要求在以后的诊疗活动中,更加全面细致地分析病情及辅助检查结果,不要过于依赖经验和某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就武断下结论。
该病人以急性阑尾化脓穿孔为首发症状,副伤寒甲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后继的血培养、大便培养及肥达反应均为阴性,若无术中分泌物培养,则很可能漏诊。提示我们副伤寒甲的诊断亦不可过分依赖血、大便培养及肥达反应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肥达反应一般在病程第2周起出现阳性,第3周阳性率大约50%,人群中部分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呈现阴性反应,血培养、大便培养同样随病程不同而阳性率不同。因此,肥达反应等检查虽对诊断副伤寒甲有帮助,但应注意检查的时间,应多次检查,并应结合病史、体征等综合考虑。
通过该例病人的诊疗过程,体会如下:①作为外科医师,应加强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知识面狭窄会影响对疾病的正确诊断;②对所有病人均应认真查体、全面追问病史,对异常结果应足够重视,全面分析病情,不要遗漏可能的疾病,特别是少见病;③对非专科疾病,应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使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