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及控制
2014-04-15王燕红
王燕红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当前,微博已成为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喜爱的网络新宠,它的兴起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因此大力控制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并将其转化为教育契机,已成为当前全社会及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积极面对的课题。
一 微博的表征与参与思政教育现状
微博是一种可即时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的新网络媒介,微博使用者可打破时空的限制,记录、分享、获取、评论各种信息。当前,微博媒介运用中有两个显著特点:
其一,微博用户数量大。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发布的《2012上半年中国网络舆情指数年度报告》指出,微博已拥有3.38亿用户,已成为仅次于新闻媒体报道的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1]。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69.0%的人关注微博。手机网民里71.2%集中在10-29岁的青少年群体,其中大学生又占最高比例。被调查者中超过66.7%的大学生是微博用户,且日均花在微博上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的多达72%。显然,微博已深入很多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其二,微博功能大。首先微博传播门槛低,任何人都可注册成为用户,在微博空间里,任何人都可随意自由发布言论即人人都拥有了分享自身新闻和各自观点的途径,微博这种传播途径与全球网络相连,被称为人人都能成为发言人的自媒体。其次微博信息量大面广,传播裂变式增长。再者,微博的“转发”功能及“@”功能能爆发巨大舆论引导力。
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与微博表征相对应,微博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却是:
首先,使用微博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数量少。目前,高校少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微博平台,大多仍是采用传统思政教育说教模式,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载体与途径单一,教育过程陷入了一种简单理想化状态,远离时代特点、远离生活实际、远离学生实际。
其次,实效性差。即便有些高校开始注重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但也仅是简单地把某些官方微博作为理论灌输、说教的代替品,忽视90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其教育主体、客体没变,教育态度观念、内容没变,改变的仅是教育的载体途径。事实上那些官方微博形同虚设、门可罗雀,学生粉丝数微乎其微,其实质即思政教育的形式化,这势必导致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差。
二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一)微博裂变传播致思想政治教育舆论环境复杂化
微博允许用户关注任意他人,打破传统媒介与其他网络媒介一对多的定向传播或互动式传播,开创一种新的裂变式传播模式。微博信息以一种“用户到粉丝再到粉丝的粉丝”的传递模式,任一条信息都能以几何数级方式进行裂变式扩增,信息的传播无时空、无用户需求等限制,进行裂变式的扩张。换言之,一个信息发布,就可能有成千上万人阅读评论并转发,这是微博最具特点、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地方,也正因此,微博也易成为群体事件重要助燃方式之一。另外在微博中,有些有着众多粉丝微博大V、明星微博很自然成为意见领袖代表,通常它们能得到多于普通用户的关注评论与转发,汇聚形成网络舆情。接着舆情在微博上继续多样式演变发酵,评论的自由和随意导致大量虚假信息或是负面情绪堆积,充斥淹没正面或有价值的信息,致微博上信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最后演变成“人人皆媒体、时时可爆料、点点能爆发、环环易交流”[2]。总之微博舆情对人们思想意识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微博舆情的复杂势必加大了对深受微博影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二)微博上价值多元致核心价值体系消解化
当前,社会结构发生着深刻变化,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社会现实复杂多变,人们价值观随之产生了巨大影响,呈现出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象,加之微博信息传播隐匿、即时、开放的特点,微博平台上自由开放的对话方式势必带来思想的随意性,而这些思想意识独立、多变、差异性突出,因而微博平台上信息浩瀚繁杂并存着大量反动低俗、恶意造谣、负面虚假的信息,这样的微博环境自然地直接冲击并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涣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及凝聚作用,使得大学生面对着剧烈的价值冲突,他们在价值选择是非判断上更加困难,表现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微博过多负面信息致学生道德选择艰难化
在网络微时代下,大学生群体是数量庞大的微博应用群体,他们是微博平台上各类信息的接收传播者,是观念的塑造者与被塑造者。“青年的本质是青年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开始介入实践活动中的辨证统一,是青年自我与社会逐步协调统一并成为社会主体过程的诸因素的总和。”[3],可见青年学生处在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互整合变动中,青年大学生的身心不成熟性与矛盾性必然会造成他们在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换而言之,学生们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强烈,但道德意志、道德自律较弱,面对浩繁复杂、自由多元的微博舆情及微博上大量蕴含个人主观色彩信息或是被媒体无限放大的负面信息,大学生们的是非判断、价值判断,不具有稳固的精神屏障与辨别的能力,常常被负面信息牵引产生道德认识上的动摇与困惑,道德选择艰难,更甚者有些学生变为微博上淫秽反动等负面信息的关注、评论、传播、煽动者。同学之间对此类信息转发、评论,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感染凝聚功能,反而强化了道德失范行为的影响力。同时,青年大学生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尤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极为关注敏感,他们在舆情煽动且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下容易行为出格,演变成为微博道德危机中的“助燃剂”,甚至升格为网络罪犯。因此,微博环境下大学生道德失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日益突出的问题。
(四)微博信息动态致思想政治教育延迟化
微博信息即时性、交互性的特点致信息裂变式动态传播,每时每刻都有新的信息产生、传播,都可能对意识形态、价值观、道德规范、传统文化形成挑战。信息动态变化,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及时同步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原因之一。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4]可见在微信息动态舆情下,思想政治教育首要任务就是掌握受教育对象的特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恰恰不能与时俱进地抓住90后大学生动态发展的特点,仍采用说教的旧模式,照本宣科式机械灌输,造成受教育对象学习倦怠、时效不高,另一方面微时代信息快速更迭,思想政治教育者受自身知识、网络技能使用的限制,很多时候可能出现教育者获得的信息少或迟于受教育者的现象,即而失去了第一时间解释宣传、引导教育的最佳时机。因此在当前复杂动态的网络舆情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性便突显出来。
三 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负面影响的控制与转化
“媒介即是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5]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媒介对人的最为深远的影响,就在于它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甚至形成新的一种网络化生存方式。而这种网络生存方式是物质、精神、知识、道德的结合体,不同社会个体的网络生存方式的不同,必然会在其思想意识、道德行为上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在新的微博舆情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清形势,积极主动适应微博媒介的变化,从以下几个方面最大程度地控制微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净化微博环境与法制宣传教育统一
微博的信息真假难辨,势必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复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因而净化微博环境的任务迫在眉睫。净化微博环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多管齐下调动社会、政府、学校、家庭等力量从源头上清理垃圾信息。政府学校应加大对微博环境的监管、追踪,加强针对性强的法规建设,增强政策落实的制度保障,提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防御能力。另一面,大学生在微博上诽谤、攻击、漫骂、侵害隐私等道德失范甚至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仅靠道德情操与道德自律,很难保障微博健康秩序。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6]因而,加强法制宣传,提升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是微时代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严重偏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仅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两章节涉及,课时较少,内容基本围绕法理方面的阐述,不涉及法律基础知识的铺陈,大学生们没有知识的储备,法律思维的培育就犹如空中楼阁,很难真正实现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思维运用的目标。因而,高校必须重视在校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增设法律基础知识或相关网络法律法规选修课程。另外,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7]大学生法律意识也受社会传统文化、社会法治环境及学校家庭教育等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因而社会、政府、学校、家庭应相互配合,通过多种渠道社会实践向受教育者宣传、传授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最终实现从源头上完善微博应用环境和从主体上提升大学生守法、维权能力的统一。
(二)平等对话与核心价值引导统一
鉴于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高校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地把握新媒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学生乐于接受以平等互动式交流为主导的微博,作为教育主体,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占领阵地,以正确的三观作为引导,推动舆论导向。传播学的理论指出:人们在产生自己的想法、评论时,如果看到自己一致的观点得到认同,就会积极参与。相应地,这类想法观点就会受到关注,并得到广泛扩散;若发现某观点无人或少人关注时,即使自己是赞同的,也多会保持沉默。一方观点的沉默势必造就另一方观点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一方声势浩大,另一方则越来越沉默的发展过程。这一理论表明个体的观点极易被强势的舆论左右。舆论导向正确,则最有力的控制微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汲取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及世界文明成果,它以共同的价值理念引导全社会的价值取向,统一人们的思想行为,最大程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具有强烈凝聚力、包容度和维稳功能。美国传播学者沃伦·韦弗曾说:“传播是一个心灵影响另一个心灵的全部程序。实践证明,学生本身对教师的微博是感兴趣的。因而,在微博中,教师要积极掌握主导地位,开设微博平台,通过在微博上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隐性教育渗透来“影响学生的心灵”,在平等互动、民主对话中实现话语权的回归,以核心价值观来引领舆论。最终形成教育者在与受教育主体在互动交流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舆论,在平等对话中实现舆论主导的局面。
(三)丰富正能量与道德内化统一
微博缺失社会责任感的舆论宣传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育,更不利于大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微博上过度披露社会丑恶现象、过度渲染极端个案、非理性推崇所谓微博大V、为吸引眼球对非主流文化宣传造成微博负能量甚嚣尘上。因而,必须加大微博正面引导力度,丰富正能量内容,占领微博阵地树立道德模范标杠,最好能选择大学生身边的道德楷模,真实具体、鲜活直观展现优秀道德品质、深化大学生对道德力量的理解和认同,构成个人在道德实践中的参照和选择。在微博中提倡积极导向、追求,以正面的精神鼓舞与心理感染,提升大学生面对复杂现实问题的是非判断和道德情操,另一面培养大学生们的道德意志、道德情感,提高青年学生的道德自律力[8],并最终把提高道德认识和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现实实践中的道德行为。
(四)网上动态跟踪与网下个体教育统一
建立健全虚拟性教育与现实性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机制。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不足以应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状况,必须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两者有机统一,即微博动态跟踪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拓展教育空间。大学生个体思想观念差异大,且受到网络微博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普遍性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学校、教师针对政治觉悟不高、思想认识偏颇、情绪波动大的学生进行微博动态跟踪,充分掌握学生个体思想动态,并针对学生在网上愿意敞开心菲的特点,充分利用微博平台加强沟通,对其微博反映出的问题积极解释、引导、教育。同时,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及人文关怀不可或缺。教师与学生定期见面积极互动,探讨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困惑,甚至可以指导家长参与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或引导学生小范围讨论,抒发见解,舒缓情绪,实现网下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者做到微博上、微博下教育统一,实现针对全部学生、全程覆盖,针对个体学生特别关注,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卢国强.研究机构发布报告:微博成为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EB/OL].(2013-11-25) [2011-07-18].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rn/society/2011-07/18/c-.121684826.htm.
[2]刘社瑞,唐双.自媒体时代微博舆情演化与应对策略[J].求索,2011(10):86-171.
[3]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7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103.
[5]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4.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8.
[7]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4.
[8]田国秀,门小鹤.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研究述略[J].思想教育研究,2006(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