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和县半夏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2014-04-15王国祥蔡子平刘增新王宏霞2宋磊魏莉霞2

甘肃农业科技 2014年11期
关键词:西和县半夏

王国祥,蔡子平,刘增新,王宏霞2,,宋磊,魏莉霞2,

(1.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3.甘肃省半夏种质改良与质量控制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70)

西和县半夏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王国祥1,2,3,蔡子平1,2,3,刘增新3,王宏霞2,3,宋磊3,魏莉霞2,3

(1.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与啤酒原料研究所,甘肃兰州 730070;3.甘肃省半夏种质改良与质量控制工程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70)

分析了西和县半夏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西和县半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是:加大半夏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提高繁殖系数;建立优良种茎繁育体系,从源头上保证半夏高产高效;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生产绿色无公害半夏;加快机械化栽培技术组装集成;建立规范化基地;注重人才培养;引进加工企业;支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适当发展其他中药材,提高农户收益。

半夏;产业;问题;发展建议;西和县

半夏[Pinellia ternate(Thunb.)Breit.]天南星科半夏属,多年生草本,以干燥块茎入药,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效,为常用中药之一[1~3]。其主要化学成分有生物碱、β-谷甾醇、有机酸和次黄嘌呤核苷等。西和县地处西秦岭南侧长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湿润,为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平均海拔1 692 m,年降水量532 mm,年蒸发量1 236 mm,空气相对湿度73%,年日照时数1 757 h,日照百分率46%,地面温度1月份为-0.2℃,7月份为2.4℃,最大冻土深度46 cm。土壤以山地褐色土、山地棕壤为主,地势平缓、土层深厚,pH 6.8~7.0,有机质含量≥10 g/kg。光热水土等资源条件非常适宜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有“千年药乡”之称。传统栽培的大宗药材有半夏、当归、党参、大黄、柴胡、黄芪、牛蒡子、款冬花、山茱萸、贝母、猪苓、淫羊藿等,特别是西和半夏,具有粒大、色白、淀粉含量高和药用价值高等特性,被称为是半夏中的精品,曾荣获第15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奖”。2004年西和县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半夏之乡”,2007年西和半夏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准纳入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全县耕地1/3的地域是半夏种植最佳适宜种植区,半夏已成为西和县的农业主导产业。

1 发展现状

1.1 种植规模逐步扩大

近年来,西和县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了半夏产业开发进程,半夏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由2001年的400 hm2增加到2013年的1 760 hm2,占中药材种植面积的48%。半夏产值达46 200万元,占全县中药材总产值的91%。西和县已成为我国半夏人工种植的主产区,总产量约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3。其中最佳种植区洛峪、何坝等10个乡镇半夏种植面积占全县半夏种植面积的75.03%;亚适宜区域的10个乡镇半夏种植面积占全县半夏种植面积的24.97%。

1.2 专业合作组织得到快速发展

在国家强农、支农、惠农政策引导和有关省级项目的扶持下,西和县半夏专业合作组织迅速发展壮大,截止2013年已成立半夏专业合作社(协会)12个。合作社(协会)采取“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基地带大户、大户连农户”等模式,由合作社统一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推广种植技术,统一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通过清洗、晾晒、整理、分级、包装进行半夏产地初加工,实现加工增值,推动半夏产业走向规范化。同时合作社还积极与外地制药企业联合建立种植基地,如天津天士力集团已开始在西和县筹建半夏规范化种植药源基地。通过多年的运行,西和县已有“安峪”等多个半夏商标品牌,专业合作社(协会)与广州、杭州、成都等医药公司和外贸集团建立了长期、良好的业务关系,保证了半夏销售渠道的畅通。

2 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西和县种植半夏已成为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人工规范化栽培将是半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与西和县已陆续开展半夏的人工驯化栽培研究,但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尚未解决,严重制约着半夏产业的持续发展。

2.1 野生资源逐年减少,生态破坏严重

近年来,随着半夏市场需求的扩大,价格持续走高,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的半夏野生资源被无计划、掠夺性的采挖,造成野生资源濒临灭绝,同时植被也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2 繁殖系数低,种茎缺乏

半夏主要以小块茎繁殖,繁殖系数极低,生产中半夏繁殖系数一般在1.5~2.8。由于半夏播种量大(播种量在7 500 kg/hm2左右),建立1 hm2繁种田,也仅能供应2~3 hm2生产用种。近年来西和半夏种茎主要从湖北、陕西、四川等地调用,缺乏种茎纯度鉴定、病虫害检疫等检测手段,也无引种的标准操作规程和相应的质量标准,造成种质混杂、田间表现参差不齐,导致田间生长差异大,产品质量和产量无法保证。而农户自己留种,在种植、收获方面欠缺必要的技术条件,对产量、质量都有一定影响。同时,还存在以次充好或其他地区种子冒充湖北种子的投机行为,坑农、骗农现象时有发生,种茎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半夏产业发展的瓶颈。

2.3 耕地面积有限,规模很难扩大

西和县有基本农田5.67万hm2,其中适宜种植半夏的面积仅1.33万hm2左右。在半夏适宜种植区,除去相对固定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外,用于半夏种植的耕地面积极其有限。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5~10a以后在西和县将很难找到适宜半夏种植的土地。另外,半夏重茬后病虫害发生严重,导致产量严重下降甚至绝收,在生产中必须轮作倒茬。受到现有土地面积和轮作倒茬条件的双重制约,在未解决轮作倒茬的前提下,西和县半夏产业很难在种植面积上大规模扩张。半夏种植对前茬作物有一定的要求条件,特别是半夏不宜连作,必须要轮作倒茬,但轮作周期尚不明确。同时由于半夏种植成本高(投入需30万元/hm2),在缺乏项目经费支持的情况下,农民不敢进行轮作间隔时间试验。半夏种植后土壤微生物、肥料变化情况、连作减产原因及种植半夏后的土壤修复措施尚不明了。

2.4 病虫草害发生严重,用药缺乏科学指导

由于西和半夏种茎多为外地调用,生产过程中外来病虫草害在西和县集聚,田间发生率高,减产严重。同时种植户科技意识较淡,病虫害防治完全依赖经验,缺乏科学指导,部分国家明确禁止的农药仍在使用,农药和重金属超标现象时有发生,极大的影响了半夏的品质。

2.5 科技投入难持续,研究内容分散

西和半夏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驯化种植,主要依靠科研项目经费开展相关研究,目前仅在种植密度、单项肥料使用技术、组织培养扩繁方面进行了基础性研究,但这些技术缺乏系统性,离规范化种植(GAP)的要求相差甚远。

2.6 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投入比重大

目前,半夏种植机械化程度几乎为零,种植半夏仅采收就需要900~1 200个工/hm2,加上种植、田间管理,共需要1 500~1 800个工/hm2。按照每工日按80元计算,仅人工费就需要12万~15万元/hm2,种植成本过高。

2.7 缺乏加工企业和仓储设备,市场调控能力弱

西和县半夏产量占全国市场交易量的2/3,主要以原材料出售。由于缺乏仓储设备和深加工企业,合作社无力调控市场价格,西和半夏价格受外地经销商的制约较为突出。外地客商在收购交易中,压级压价,往往造成半夏结构性过剩和季节性卖难,给半夏种植、营销带来较大风险。同时由于缺乏国内外半夏市场信息、产品开发及需求变化等信息服务平台,农民跟风种植、盲从种植、药贱伤农的情况难以规避,西和半夏产业处于“高投入高风险”的境地。

2.8 质量检控体系几乎空白

由于没有质量检控的专门机构,难以实行流通环节的市场准入制度。进入市场的绝大部分半夏,没有严格的药用品质检测和安全指标控制,有效成分含量不清,农药和重金属残留、SO2二次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与近几年国家和省上对农业投资大幅增加相比,对半夏的科技投入十分有限,一些生产技术难题长期未能解决。专业从事栽培、育种和加工的高级人才奇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总体上无力支撑半夏产业向高层次方向发展。

3 发展建议

综观甘肃省半夏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潜力,结合西和县具体情况,应在稳定西和县半夏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适当发展其它中药材品种,主攻规范化种植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提升产品品质。同时要引进机械采收设备,进行消化改进,研制适应西和县土壤条件的采收设备,降低劳动力成本;引进加工企业,稳定药材价格,确保药农收益。力争通过3~5 a的努力,使西和县半夏生产中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能得到初步解决,药材质量有明显提高,机械化应用程度、加工能力及产品档次有明显提升,仓贮和流通能力明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使西和县以半夏为主导的中药材产业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走向规范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3.1 加大半夏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提高繁殖系数

在明确半夏遗传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植物学、生态学、遗传学、药用植物栽培学、分子生物学、植物组织培养学等多学科结合,探明半夏繁殖机理,提高繁殖系数。

3.2 建立优良种茎繁育体系,从源头上保证半夏高产高效

优良的种子、种苗是半夏质量优质稳定的基础,半夏良种的选育、繁育、使用是半夏规范化生产的“源头工程”。按照规范化生产(GAP)的要求,加强半夏品种选育,建立品种选育基地,良好繁育基地,为种植区提供优良种茎,从而保证药材的高产高效。

3.3 加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生产绿色无公害半夏

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安排,进行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减少用药量;根据半夏生长期需肥规律开展测土配方及科学施肥技术研究,减少化学肥料使用量,使药材种植区生态系统得到了更好的恢复。

3.4 加快机械化栽培技术的组装集成

低成本高效的采收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关键,也是药农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半夏种植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除种茎成本较高外,主要是种植采收过程中劳动力成本支出比重较大。因此,要提高半夏种植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户收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快机械化应用步伐,引进国内先进的半夏收获机,提高药材种植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力成本。

3.5 建立规范化基地

目前,国家对半夏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企业对药材质量也越来越重视,一方面建立自己的药材生产基地,另一方面相对固定使用种植规范、药材质量好、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生产的药材。要紧抓机遇,积极主动的与大型医药企业联合,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保证产品销售,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经济收益。

3.6 注重人才培养

西和县半夏产业发展技术支撑力量十分薄弱,应吸收省内外相关专家组建西和县半夏产业发展专家指导组,对西和县半夏产业发展提供咨询,对规范种植、标准制定、资源利用、市场动态、质量监控等方面进行指导和评估。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户进行半夏种植加工方面的培训,培养科技能手、新技术带头户,提供有效快捷的信息指导,切实提高种植管理水平。

3.7 引进加工企业

引进半夏加工企业入驻西和县,进行原产地深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半夏附加值,还可以稳定半夏价格,保障种植户的经济利益。

3.8 支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加强半夏种植过程中农药、肥料使用、加工干制过程中的质量检测管理,引导半夏的规范种植。通过质量监督管理,推进半夏质量追溯制度建设,逐步树立良好的诚信体系,提升西和县半夏的市场竞争能力。

3.9 适当发展其它中药材,提高农户收益

根据西和县的自然条件和土壤条件适当发展其它中药材,进行中药材之间的轮作倒茬,以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1]黄天仓.半夏小拱棚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J].甘肃农业科技,2012(12):59-60.

[2]赵玮,谢志军.半夏胚状体诱导及植株再生的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2011(1):25-26.

[3]裴国平,裴建文,雷建明,等.种球大小及播深对半夏产量与珠芽腐烂率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13(9):19-21.

(本文责编:郑立龙)

S567

A

1001-1463(2014)11-0055-04

10.3969/j.issn.1001-1463.2014.11.021

2014-07-10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专项“道地中药材种子(苗)规范化生产体系研究与示范(2013GAAS03-2)”部分内容

王国祥(1971—),甘肃宁县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作物育种与栽培工作。联系电话:(0)13893106317。E-mail:gdhwgx@163.com。

猜你喜欢

西和县半夏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让每一位贫困学子都接受良好教育——西和县教育脱贫攻坚综述
半夏入药多炮制
从问题解决的视角谈高三数学复习教学实践方法
花开半夏 Let the flower blooming anywhere
甘肃省西和县法镜寺石窟调查与研究
半夏入药多炮制
西和县生态林建设成效显著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