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教育创新机制研究
2014-04-15吴平
吴平
摘要: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处于不受重视的境地,安全教育制度缺失,师资不足,内容不全,方式单一,整体教育水平较低,安全教育机制需要创新。本文从安全教育需要突破的三个方面问题入手,提出了安全教育在思路、制度、内容、方式、平台、文化、模式等七个方面的创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3-0022-03
当前,高校面临多校区办学、管理社会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等现实情况,校园安全形势愈加复杂,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高校开展学生安全教育能够有效预防校园治安案件和安全事故发生。
高校应努力将学生培养成有安全行为习惯、有益于社会安全稳定的公民。从全国范围看,高校安全教育发展情况受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的影响而参差不齐,尤其是很多高校将安全教育列入保卫工作范畴,由保卫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零散的和辅助性的工作,使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受到很大局限。
高校安全教育需要突破的主要问题
结合目前高校安全教育水平较低的客观实际,运用“Why+What+How”的方案解决思路,提出以下问题寻求安全教育的突破。
(一)高校、学生为何忽视安全教育?
在大众教育阶段,高校将全部资源投入到校舍建设、设备购置、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对于高校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往往采用“亡羊补牢”的做法,学校并没有对安全教育予以更多的投入。这种做法进一步促使高校教育者、管理者把安全教育看作辅助教育或可有可无,主观地认为学生只要保证在校期间不违法、不出事就行。这种意识进一步导致高校忽视安全教育工作。
由于应试教育的导向,忽视了从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培养。这种安全意识的滞后性和固守性成为学生轻视安全教育的重要因素。在我国,家长习惯性地给孩子安排好一切,避免孩子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危机事件,让孩子不自觉地感到身边很安全,安全防范意识很弱。此外,社会转型变革、市场经济发展导致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以追求金钱为目标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专业课学习尚不能按要求完成,更何谈安全教育。
(二)安全教育的内容、方式有哪些
安全教育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七大类,安全教育的方式可分为两种。见表1。
(三)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安全教育工作
第一,通过环境熏陶,从校园环境、宣传媒体和校园文化三个方面开展。校园配置完好的安全设施、有针对性的各类安全提示;设立安全教育宣传栏,用时下流行的语体宣传安全知识。设立校园安全微薄、微信账号;在校园内开展各类以安全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现场。
第二,设立学生治安保卫组织,参与校园安全管理、义务巡逻、处理矛盾纠纷等工作。通过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管理工作。
第三,武警、公安、消防机关进校园开展安全教育。大多数学生对于身着制服的武警、公安、消防人员持有一定的敬畏心和崇拜感,对于进入校园的军车、警车、消防车保持一定的关注。利用这个特点,通过安全机关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到安全教育工作中。
高校安全教育机制创新
(一)思路创新——转变安全教育“无用论”观念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环境下,教育目标更加功利化,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也趋向实用化。一些领导者、管理者普遍简单地认为抓好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即可。即使学校再重视安全教育,安全问题、安全事故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安全教育“无用论”的观点现在有一定的市场,造成一些高校不重视安全教育工作。而实际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校更要清醒地认识到“安全工作虽不是中心工作,却能影响中心工作”的道理,彻底改变安全教育“无用论”的观念,加大安全教育人、财、物投入,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的预防功能。
安全教育“无用论”的观念极易导致安全教育形式化的做法。一些高校仅仅在形式上、口号上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却没有设置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学生基本接受不到安全教育。高校领导者、管理者应树立大安全观,从思想上提高认识,筑好安全防火墙,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倡导全体师生通过学习安全知识,养成良好安全习惯,形成安全观念,建立“以人为本、预防在先”的安全思想,使安全准则深入人心。
(二)制度创新——推进安全教育制度化建设
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必须从严管理,落实责任,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领导、组织协调安全教育工作。要本着“谁主管、谁负责;谁的人、谁教育”的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确保安全教育工作责任到人,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关心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引入社会保险机制,强调学生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立性、主体性和自律性,减少学校、学生的后顾之忧。尝试建立学生自律协议,在自律协议中写清学生不能参与或涉及的风险项目,告之可能发生的后果。建立安全教育教研机构,制定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将安全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实施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与其他公共学科同安排、同布置、同考核、同评比。建立安全教育效果评价机制,纳入部门工作考核目标。
(三)内容创新——不断开拓安全教育新内容
高校具有广泛的开放式和社会性的特征,使得来自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信息、心理、财产、自然、国防等方面的原因都能给大学生带来安全事件。近年来,非法组织渗透、网络交友伤害、电信诈骗、心理疾病杀人、就业伤害等事件在大学生中时有发生。因此,高校在设置安全教育内容时,必须站在大安全观的角度考虑,教育内容既要专又要广。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在传授传统安全知识的同时,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与要求,不断拓展和延伸学生安全教育新内容。当前,以网络安全、文化安全、心理安全为主要发案点的安全问题是安全教育工作中需要重视的内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沟通的便捷性使得利用网络空间表达诉求,利用网络平台实施犯罪的事件将愈加突出。
(四)方式创新——构建立体安全教育模式
开展安全教育实践活动 (1)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依托消防、公安部门训练营地建立学生安全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安全预案实战演练,增强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2)加强校内实战演练。学校定期举办疏散演习、灭火演练等单项或综合应急演练活动,提升学生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安全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建立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团队 学生组织是带动学生自发参与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应组建以维护校园安全、人身财产安全防范为主要宗旨的学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安全教育与管理实务。通过参加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了解安全工作的性质,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责任感。同时,通过他们带动宿舍成员、班级成员,营造出群体学生关心安全、时刻警惕的安全防范特质。
有针对性的重点教育 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教育,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要节点前后的教育。做好新生入学、毕业前夕、开学或放假前后、小长假、社会重大安全事件时期等时间段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二是重点部位的教育。教室、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及大型活动场所人员密集,易发事故和各类案件。三是重点人员的教育。对有身体疾病、心理障碍、性格孤僻、纪律观念差的学生,教育他们调整心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防止因心理问题造成伤害。
阶段性的侧重教育 为弥补大学生安全教育意识淡薄的缺陷,高校必须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每一阶段的安全教育工作。大一阶段时,重点在于法律常识及安全知识的学习掌握,要对新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安全知识培训,逐步增加大学新生的安全知识面,减少因无知而发生的安全事故。大二、大三阶段时,重点在于开展安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安全知识的运用能力。大四毕业阶段,重点在于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引导毕业生以健康良好的心态步入社会。
(五)平台创新——创造安全教育新平台
有数据显示,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比例已达99.8%。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把网络建设成安全教育的新阵地、新平台。
网络教育课程 高校可将安全教育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上传至校园网,学生可根据个人时间安排随时学习,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需求有选择地学习。这种图文并茂的教育方式将会明显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以网络为载体的其他沟通方式 目前,QQ、微信、微博、校讯通、移动飞信等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备受学生青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利用这些沟通工具,可以及时给学生传授安全知识、通报安全信息。作为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传输方式,以网络为载体的通讯方式将会成为有效的安全教育途径。
(六)文化创新——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高校在制定安全教育规划时,要从制度、硬件、软件等多层面考虑安全文化的顶层设计,把安全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中,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营造全校性的安全文化氛围。同时加强安全文化的宣传,把各种安全知识、规章制度转化为每个师生员工头脑中的安全观念,使全校师生员工都能重视安全、关心安全、践行安全。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以特殊意义的节日为契机,组织发动全校师生,举办以安全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创造出重视安全、宣传安全、保障安全的浓厚氛围。同时,引导学生把安全教育与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安全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对安全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七)模式创新——建立安全教育良性运转模型
为理顺安全教育工作思路,增强师生参与安全教育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的预防作用和社会传递功能,实现安全教育的良性运转,提出安全教育良性运转模型,见图1。
参考文献:
[1]黄胜泉.大学生安全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谷月娟.高等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实施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08.
[3]张海清.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探微[J].高校教育研究,2008(17).
[4]张继延,潘道广.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
[5]罗松涛.大学生安全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2010(2).
[6]卜诗桢,蒋良才,石光红.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2010(3).
[7]任俊岭.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J].学校安全管理,2011(2).
(责任编辑:杨在良)
(四)方式创新——构建立体安全教育模式
开展安全教育实践活动 (1)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依托消防、公安部门训练营地建立学生安全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安全预案实战演练,增强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2)加强校内实战演练。学校定期举办疏散演习、灭火演练等单项或综合应急演练活动,提升学生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安全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建立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团队 学生组织是带动学生自发参与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应组建以维护校园安全、人身财产安全防范为主要宗旨的学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安全教育与管理实务。通过参加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了解安全工作的性质,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责任感。同时,通过他们带动宿舍成员、班级成员,营造出群体学生关心安全、时刻警惕的安全防范特质。
有针对性的重点教育 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教育,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要节点前后的教育。做好新生入学、毕业前夕、开学或放假前后、小长假、社会重大安全事件时期等时间段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二是重点部位的教育。教室、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及大型活动场所人员密集,易发事故和各类案件。三是重点人员的教育。对有身体疾病、心理障碍、性格孤僻、纪律观念差的学生,教育他们调整心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防止因心理问题造成伤害。
阶段性的侧重教育 为弥补大学生安全教育意识淡薄的缺陷,高校必须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每一阶段的安全教育工作。大一阶段时,重点在于法律常识及安全知识的学习掌握,要对新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安全知识培训,逐步增加大学新生的安全知识面,减少因无知而发生的安全事故。大二、大三阶段时,重点在于开展安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安全知识的运用能力。大四毕业阶段,重点在于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引导毕业生以健康良好的心态步入社会。
(五)平台创新——创造安全教育新平台
有数据显示,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比例已达99.8%。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把网络建设成安全教育的新阵地、新平台。
网络教育课程 高校可将安全教育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上传至校园网,学生可根据个人时间安排随时学习,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需求有选择地学习。这种图文并茂的教育方式将会明显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以网络为载体的其他沟通方式 目前,QQ、微信、微博、校讯通、移动飞信等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备受学生青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利用这些沟通工具,可以及时给学生传授安全知识、通报安全信息。作为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传输方式,以网络为载体的通讯方式将会成为有效的安全教育途径。
(六)文化创新——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高校在制定安全教育规划时,要从制度、硬件、软件等多层面考虑安全文化的顶层设计,把安全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中,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营造全校性的安全文化氛围。同时加强安全文化的宣传,把各种安全知识、规章制度转化为每个师生员工头脑中的安全观念,使全校师生员工都能重视安全、关心安全、践行安全。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以特殊意义的节日为契机,组织发动全校师生,举办以安全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创造出重视安全、宣传安全、保障安全的浓厚氛围。同时,引导学生把安全教育与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安全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对安全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七)模式创新——建立安全教育良性运转模型
为理顺安全教育工作思路,增强师生参与安全教育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的预防作用和社会传递功能,实现安全教育的良性运转,提出安全教育良性运转模型,见图1。
参考文献:
[1]黄胜泉.大学生安全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谷月娟.高等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实施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08.
[3]张海清.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探微[J].高校教育研究,2008(17).
[4]张继延,潘道广.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
[5]罗松涛.大学生安全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2010(2).
[6]卜诗桢,蒋良才,石光红.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2010(3).
[7]任俊岭.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J].学校安全管理,2011(2).
(责任编辑:杨在良)
(四)方式创新——构建立体安全教育模式
开展安全教育实践活动 (1)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依托消防、公安部门训练营地建立学生安全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安全预案实战演练,增强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2)加强校内实战演练。学校定期举办疏散演习、灭火演练等单项或综合应急演练活动,提升学生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安全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建立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团队 学生组织是带动学生自发参与活动的良好载体。学校应组建以维护校园安全、人身财产安全防范为主要宗旨的学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安全教育与管理实务。通过参加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了解安全工作的性质,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安全防范知识,增强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责任感。同时,通过他们带动宿舍成员、班级成员,营造出群体学生关心安全、时刻警惕的安全防范特质。
有针对性的重点教育 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教育,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要节点前后的教育。做好新生入学、毕业前夕、开学或放假前后、小长假、社会重大安全事件时期等时间段的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二是重点部位的教育。教室、食堂、图书馆、体育馆及大型活动场所人员密集,易发事故和各类案件。三是重点人员的教育。对有身体疾病、心理障碍、性格孤僻、纪律观念差的学生,教育他们调整心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防止因心理问题造成伤害。
阶段性的侧重教育 为弥补大学生安全教育意识淡薄的缺陷,高校必须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每一阶段的安全教育工作。大一阶段时,重点在于法律常识及安全知识的学习掌握,要对新生进行系统全面的安全知识培训,逐步增加大学新生的安全知识面,减少因无知而发生的安全事故。大二、大三阶段时,重点在于开展安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安全知识的运用能力。大四毕业阶段,重点在于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引导毕业生以健康良好的心态步入社会。
(五)平台创新——创造安全教育新平台
有数据显示,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比例已达99.8%。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教育功能,把网络建设成安全教育的新阵地、新平台。
网络教育课程 高校可将安全教育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上传至校园网,学生可根据个人时间安排随时学习,也可根据自身的具体需求有选择地学习。这种图文并茂的教育方式将会明显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以网络为载体的其他沟通方式 目前,QQ、微信、微博、校讯通、移动飞信等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备受学生青睐,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利用这些沟通工具,可以及时给学生传授安全知识、通报安全信息。作为信息时代先进的信息传输方式,以网络为载体的通讯方式将会成为有效的安全教育途径。
(六)文化创新——营造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高校在制定安全教育规划时,要从制度、硬件、软件等多层面考虑安全文化的顶层设计,把安全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服务中,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营造全校性的安全文化氛围。同时加强安全文化的宣传,把各种安全知识、规章制度转化为每个师生员工头脑中的安全观念,使全校师生员工都能重视安全、关心安全、践行安全。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以特殊意义的节日为契机,组织发动全校师生,举办以安全为主题的文艺活动,创造出重视安全、宣传安全、保障安全的浓厚氛围。同时,引导学生把安全教育与社团组织的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安全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使学生对安全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七)模式创新——建立安全教育良性运转模型
为理顺安全教育工作思路,增强师生参与安全教育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安全教育的预防作用和社会传递功能,实现安全教育的良性运转,提出安全教育良性运转模型,见图1。
参考文献:
[1]黄胜泉.大学生安全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2]谷月娟.高等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实施对策研究[D].郑州:河南师范大学,2008.
[3]张海清.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探微[J].高校教育研究,2008(17).
[4]张继延,潘道广.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效果的路径与方法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2).
[5]罗松涛.大学生安全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2010(2).
[6]卜诗桢,蒋良才,石光红.大学生安全教育研究[J].学校安全管理,2010(3).
[7]任俊岭.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J].学校安全管理,2011(2).
(责任编辑:杨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