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护一体化模式在抢救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4-04-14

军事护理 2014年14期
关键词:抢救室急诊科医护人员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急诊科,上海200433)

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患者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日益增大。护士的工作压力常表现为工作的疲惫感、对工作冷漠等,严重者会选择离职或更换工作[1]。急诊患者病情急、危、重,患者及家属迫切希望得到迅速救治,普遍存在急躁心理,因此,急诊患者及家属就诊时,护士需要给予其恰当的引导、全程的服务和娴熟的急救技能[2]。当患者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时,医护矛盾就会因此产生。为了更好地救治患者,2010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将一体化模式应用于抢救室护理管理中,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急诊科医生30名,其中男26名、女4名,年龄30~65岁,平均(35±3.1)岁;工作5年以上,有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急诊科护士50名,其中男2名、女48名;年龄26~45岁,平均(33±2.3)岁;工作5年以上,有一定的临床护理经验。

1.2方法救护一体化模式实施前,患者收入急诊抢救室后,根据其病情诊断对患者进行分科管理,各科医生管理各科患者,有时会存在复合外伤患者不知道由哪个科室牵头、哪个科室首诊负责等问题。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由于诊断一时不明确,有时存在各科室之间相互推诿的问题,容易延误患者的抢救时间,患者和家属也会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激化医患矛盾。救护一体化模式实施后,由专业资深的教授带领一支医护团队专门进行急诊患者的收治和抢救,不对患者进行分科管理,从而避免了以上问题的出现,保证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避免了医患矛盾的发生。

1.3 评价指标 救护一体化模式实施前后,分别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医生及护士满意度调查表对部分患者及急诊的医生、护士进行调查,比较实施前后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救护一体化模式实施前,患者、急诊医生及护士的满意度分别为53.0%、53.3%、42.0%,实施后三者的满意度分别为79.0%、87.5%、80.0%,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06、6.24、15.17,均P<0.01)。

3 讨论

3.1 救护一体化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急诊抢救室的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可预测性差等特点,一般患者患病均在家属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Redley等[3]的研究指出,家属首要的需求就是了解患者病情。救护一体化模式实施后,抢救室的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有效地让家属参与到患者整个疾病治疗方案的决策过程中,从而取得家属对医护人员的理解及支持。同时,在参与抢救治疗过程中,家属可以深刻体会到医护人员工作尽心尽责,医疗费用问题更加清晰化、明朗化,避免了医患之间矛盾的发生。

3.2 救护一体化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结果显示,救护一体化模式实施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均有所提升。职业压力源归属于社会性压力源,是最广泛存在的压力源,是造成心理应激并进而损害个体健康的重要应激源[4]。国内外大量学者早已广泛重视医护人员工作与其压力之间的关系[5-6]。而急诊抢救室又是医院抢救患者生命最前沿的工作场所,它是收治危、急、重患者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最复杂的场所,同时也是最容易产生纠纷的地方。抢救室压力源是指救护过程中引起抢救护士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刺激。长期高度应激工作环境大大影响了急诊科抢救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和抢救护理质量。此外,急诊患者的病情非急即重,患者及家属希望得到尽快而且尽可能多的关心和服务,而急诊科医护人员因为人力资源有限,要顾全更多的患者,常常不能立刻满足这种需求,两者之间更易发生矛盾。救护一体化模式实施后,从源头上减轻了医护人员的身心压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7],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1]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2):645-649.

[2]陈蕙贞,管荣娟,刘云兰.急诊护理工作中护患纠纷发生的原因及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4,22(4):425.

[3]Redley B,Levasseur S,Peters G,et a1.Families need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s:Instrument development[J].J Adv Nurs,2003,43(6):606-615.

[4]刘晓虹.护理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75-277.

[5]Rding R,Wheeler H.Occupational stress and cognitive style in nurses[J].Br J Nurs,1995,4(3):160-168.

[6]王月枫,陶红.国内急诊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及其应对措施[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5):62-63.

[7]胡敏予,周昌菊,肖水源.长沙市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社会心理因素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4):192-195.

猜你喜欢

抢救室急诊科医护人员
急诊科床旁超声的教育和培训
限制抢救室人流量对急诊医疗质量的影响
急诊科抢救脑出血患者的护理应用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急诊抢救室创伤患者疼痛控制现状及影响因素
我爱瑞金之温情抢救室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急诊抢救室封闭式管理模式的构建
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